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流行,是否還記得「爭渡,爭渡」?

2020-12-02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希望從本義和引申義如何分析李清照的《如夢令》。

這個問題有點問題。

因為李清照的《如夢令》有兩首,不知道這位朋友說的是哪一首?

如夢令(其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其二)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而且這兩首都非常有名,我大概記得在小時候學的是(其一):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印象非常深刻,還經常有小朋友對這個進行填詞改造,變成俚俗爛話傳誦。

至於(其二),原本佳作,但是在大眾中名聲鵲起應該是託了《知否知否》電視劇的福,有人認為這詞是當代偽古風,在網上變成了段子流傳了一段時間。不管過程怎麼樣,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倒是耳熟能詳,漸漸超過《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名聲了。

我們並不知道是問哪一首,但是要說本意和引申意思,好像兩首都沒什麼大的引申意義。小令,小令,小小酒令而已。李清照寫這兩首小令的時候也並沒有經歷國破家亡、流離顛沛的日子,只是在少女時代的玩耍閒情和貪睡懶起的情境描寫罷了。

宏大的,有情懷的意義,這兩首詞裡面是找不到的,也沒必要去過多探究。一個正常的人,有美妙懵懂的青春,有無聊雅致的閒情,有山河歲月的經歷,有流離顛沛的艱辛,才能寫出魄動人心、濟世傷懷的大作品來。

這兩首《如夢令》,在構建情境方面,手段老練、情思瀰漫,實為佳作。這些體現易安居士少女情懷的作品,和她後期氣湧山河,悲傷婉轉的詞風有差異,不過也是她作品風格的基礎。

如夢令(其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就是一篇毫無理解難度的遊記。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變化的風景和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讓人不由得想隨她一起蕩舟荷塘,沉醉不歸。

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通篇綻放出自然之美。

而這種不雕琢的美,讓人移情入境。這就夠了,哪裡有什麼引申寓意?

如夢令(其二)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一篇的機心要高過「爭渡」。在簡單的問答之中隱藏了惜春的淺淺悲傷,不彰顯,但是細讀能夠體會得到。

昨夜雨不大,風卻緊,酣睡一夜,仍有餘醉未消。問那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這首詞中,有幾個字用得特別好,滲透了詞人的心思。也正是這幾個詞,增加了整個小令的曲折思緒,不再像「爭渡」那樣是簡單明白的少女心。

「試問捲簾人」的「試」。為什麼要「試」?這就是一種細膩的心態凸顯。根據她自己對昨夜風雨的猜測,窗外一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可是她並不希望這樣,又不願意親眼驗證自己的推測,所以試探著讓侍女看看外面情況怎麼樣。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

「卻道海棠依舊」的「卻」字。這個「卻」字,塑造了一個粗枝大葉、敷衍主人的小丫頭的形象,這小丫頭捲起帘子,漫不經心地看了看,就說沒什麼兩樣啊。侍女不是玲瓏七竅心,感覺不到李清照在傷春悲秋,認為眼中的景色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便如實回答。而她的粗疏淡漠更加反襯出李清照的細膩委婉。

你在乎的東西,別人根本就不明白。

同時「卻」字也表明侍女的這個答案讓李清照覺得奇怪,難不成自己的判斷錯了?這樣就自然引出下面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裡的「綠肥紅瘦」相當傳神,從字面來講,綠是綠葉,紅自然是紅色的海棠花。「綠肥紅瘦」就是綠葉過雨,更加飽滿,而紅花被雨打風吹去,花瓣掉落,自然要消瘦了。這種形象體貼的描寫,又有擬人態,真的是讓人佩服李清照的文學功底和藝術感觸。

非心思細膩之文豪不能成。

而這幾個字倒是可以引申一下的,大概就是春去夏來,抒發了李清照對春天悄悄過去的無可奈何的惜春之情。

說到最後,還是不知道問的是哪一首《如夢令》。

兩首都大概講了下,觀點自取吧。

相關焦點

  • 爭渡爭渡
    很多文章在說房地產形勢的時候用「爭渡爭渡」來描繪群眾爭著買房子或者開發商爭著買地。這個說法對嗎?  家有初中生,放寒假了。她做作業,我翻她的課本。看到語文課本上有李清照的《如夢令》。  我從小就是李清照的粉絲,尤喜她的那兩首《如夢令》。
  •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不知道她還驚動了全世界
    《如夢令》 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譯文:常常想起那個傍晚在奚亭遊玩,因為醉得厲害,不記得回家的路了,玩夠之後欲乘船回去,卻迷路進入了藕花深處,急急忙忙往外劃著,驚起了一群在湖灘休息的鳥兒。這首詞寫在李清照年少時,寫得這首歡快,婉約,豪放的《如夢令》得益於年輕時的李清照性格比較開朗活潑,喜歡到郊外遊玩,欣賞美景,喜歡擁抱大自然的懷抱。
  • 李清照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擴寫配圖
    這句話出自李清照的詞,如夢令。整篇全部擴寫太長了,需要花太長時間,就只擴寫最後一句,前面的內容直接引用。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我是很喜歡詞的,讀起來朗朗上口。又特別喜歡李清照的詞,就想著擴寫成一篇文章也不錯,嘗試一下放棄了,按照我的構架不知道要寫多少,太懶了,還是只擴寫一句。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3首《如夢令》背後是一個悽涼的李清照
    問題:如何賞析李清照的《如夢令》?綠肥紅瘦是什麼意思?....前言隨著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熱播, 李清照的《如夢令》又被翻了出來,討論上面這兩個問題前,先一起重溫李清照的這首詞: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果讓一個人背首李清照的作品,估計除了「不肯過江東」那一首,就是這首「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了吧。
  • 如夢令﹣爭渡,爭渡,過盡曉鶯啼處
    (張鎡《宴山亭》「幽夢」)愁腸待酒舒,(晏幾道《阮郎歸》「舊香」)還被亂鷗飛去(史達祖《八歸》「秋江帶雨」)爭渡,爭渡,(李清照>《如夢令》「常記」)過盡曉鶯啼處。
  •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少女時代的李清照,令人神往!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之前一直覺得李清照是一個帶著悲劇色彩的女子。而我本身就是一個略微有些悲觀的人,對於悲劇的人悲劇的事,向來避而遠之。特別是那句「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我不敢過多地了解她。近日偶然機會,細讀了李清照的詩詞,詞還是原來的詞,順帶著又了解了下李清照,才發現原來李清照並不只是我心目中的那個李清照。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純淨豁達、靈動自然,令人神往!
  • 知否知否?詞中故事,她從「爭渡爭渡」到「載不動許多愁」的一生
    李清照是因絕世才女而為我們所銘記的,她也是中國文壇一流大家裡唯一的女性。可以說,她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個學者,母親王氏也是知書達理,所以李清照從小生活在一個具有良好文化氛圍的家庭。
  • 「知否?知否?」李清照的《如夢令》,除了憂愁還有對愛情的憧憬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的這首傳唱千古的名篇《如夢令》,因為「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那部電視劇再一次紅遍大江南北。然而與眾多人的理解不同,除了李清照詞中顯而易見的惜花傷春的憂傷之感,我更看到了李清照對愛情的渴望與憧憬。
  • 李清照《如夢令》中的捲簾人到底是誰?
    昨日見一位詩詞作者撰文賞析李易安的《如夢令.知否》,其中許多觀點和故事我也是看得津津有味。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1]。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2]。但是,在說到「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我卻有了不同的看法。
  • 詞牌溯源——李清照《如夢令》
    將《憶仙姿》改名為《如夢令),並填了兩首詞,以此懷念自己在黃州躬耕的日子。此調又名《宴桃園》《不見》《如意令》《無夢令》《比梅》等。《如夢令》為單調,共七句,押五仄韻,一疊句,共 33 字。宋代詞人李清照曾以此詞牌填了兩首著名的詞:其一為:「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其二為:「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詞賞/文瀾珊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 ] 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喜歡賞景遊玩,一個人去了溪邊的亭子裡看荷花,看到忘乎所以,日落西山了,才划船回家。不得不說女詞人,很個性,尤其在古代,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被數落。想像一下,天都快黑了,她獨自駕著小船,卻不小心駛入了荷花叢中,出不來了。正在慌張的時候,卻不小心把一群水鳥驚起了。這個場景,應該是很難忘的。四野無人,一群鳥撲閃著翅膀,驚叫飛起來,場面也很壯觀呢,怎麼能忘了呢。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10首「如夢令」,你最喜歡誰的?
    如夢令,為古時詞牌名的名稱。識得如夢令多因那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下面,為大家整理10首「如夢令」,大家一起來看看,最喜歡哪一首?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
  • 李清照:兩首《如夢令》,一顆少女心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兩首《如夢令》,便是詩人與丈夫兩地分別時所寫,雖然分離,卻相互惦念,為了減輕「離懷別苦」,李清照並沒有把自己完全封閉在閨房之中,而是常常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美麗。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 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良辰美景不常在,只願長存心間
    兩首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夢令》,更是成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千古佳作,也為世人展現出了李清照身上豪放瀟灑、活潑開朗的人物形象:「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良辰美景不常在,只願長存心間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開篇李清照為讀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還記得那天在溪邊亭中歡樂的遊玩時光,當時日色已暮,按理說也到了該回家的時候。可惜自己卻「沉醉不知歸路」,而實際上卻是為不想回家而找的一個藉口。後來「興盡晚回舟」,卻「誤入藕花深處」,一下子無法找到回家的路,此時內心不禁開始急躁和煩惱。此時在藕花之中有著一群鳴鷺,這一群鳴鷺打破水面的平靜,最後撲騰著翅膀飛遠了。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現今留存下來的李清照的詞有許多,其中以《如夢令》這個詞牌名為題的就有兩首。其中《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與小覓今日分享的這首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可謂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李清照,寫兩首《如夢令》,少女時代很幸福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但是此後她的人生經歷了太多的磨難,這就是人生。這首《如夢令》也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李清照的這首小令,蘊含著靈動的氣質。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遊玩的情形,那些場景在她的腦海中一再出現,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 南渡前後的兩首《如夢令》,寫出了李清照截然不同的人生!
    南渡前,李清照多寫閨怨情深及對丈夫的思念,譬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便是此時的作品;而南渡後詞風轉為抑鬱悽涼,千古無二的「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戚戚」就是李清照南渡後所寫。一起來欣賞這兩首《如夢令》就能看出李清照南渡前後截然不同的人生!
  • 知否原名叫「庶女明蘭傳」為啥改用李清照的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近段時間,古裝宅鬥大戲《知否知否應是綠瘦紅肥》正在熱播中,劇情播到四十集,明蘭和二叔終於牽手一生,走上了婚姻的殿堂。而且婚禮辦的相當風光,整個汴京城都傳遍了!盛家也跟著風光了一把,大娘子說話都硬氣了!因為明蘭給盛家長臉,一貫不重視明蘭的盛紘也對明蘭態度大變,明蘭出嫁時還跟著祖母抹了一把淚,看起來就像是疼愛的女兒出嫁,父親依依不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