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問希望從本義和引申義如何分析李清照的《如夢令》。
這個問題有點問題。
因為李清照的《如夢令》有兩首,不知道這位朋友說的是哪一首?
如夢令(其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其二)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而且這兩首都非常有名,我大概記得在小時候學的是(其一):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印象非常深刻,還經常有小朋友對這個進行填詞改造,變成俚俗爛話傳誦。
至於(其二),原本佳作,但是在大眾中名聲鵲起應該是託了《知否知否》電視劇的福,有人認為這詞是當代偽古風,在網上變成了段子流傳了一段時間。不管過程怎麼樣,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倒是耳熟能詳,漸漸超過《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名聲了。
我們並不知道是問哪一首,但是要說本意和引申意思,好像兩首都沒什麼大的引申意義。小令,小令,小小酒令而已。李清照寫這兩首小令的時候也並沒有經歷國破家亡、流離顛沛的日子,只是在少女時代的玩耍閒情和貪睡懶起的情境描寫罷了。
宏大的,有情懷的意義,這兩首詞裡面是找不到的,也沒必要去過多探究。一個正常的人,有美妙懵懂的青春,有無聊雅致的閒情,有山河歲月的經歷,有流離顛沛的艱辛,才能寫出魄動人心、濟世傷懷的大作品來。
這兩首《如夢令》,在構建情境方面,手段老練、情思瀰漫,實為佳作。這些體現易安居士少女情懷的作品,和她後期氣湧山河,悲傷婉轉的詞風有差異,不過也是她作品風格的基礎。
如夢令(其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就是一篇毫無理解難度的遊記。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變化的風景和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讓人不由得想隨她一起蕩舟荷塘,沉醉不歸。
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通篇綻放出自然之美。
而這種不雕琢的美,讓人移情入境。這就夠了,哪裡有什麼引申寓意?
如夢令(其二)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一篇的機心要高過「爭渡」。在簡單的問答之中隱藏了惜春的淺淺悲傷,不彰顯,但是細讀能夠體會得到。
昨夜雨不大,風卻緊,酣睡一夜,仍有餘醉未消。問那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這首詞中,有幾個字用得特別好,滲透了詞人的心思。也正是這幾個詞,增加了整個小令的曲折思緒,不再像「爭渡」那樣是簡單明白的少女心。
「試問捲簾人」的「試」。為什麼要「試」?這就是一種細膩的心態凸顯。根據她自己對昨夜風雨的猜測,窗外一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可是她並不希望這樣,又不願意親眼驗證自己的推測,所以試探著讓侍女看看外面情況怎麼樣。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
「卻道海棠依舊」的「卻」字。這個「卻」字,塑造了一個粗枝大葉、敷衍主人的小丫頭的形象,這小丫頭捲起帘子,漫不經心地看了看,就說沒什麼兩樣啊。侍女不是玲瓏七竅心,感覺不到李清照在傷春悲秋,認為眼中的景色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便如實回答。而她的粗疏淡漠更加反襯出李清照的細膩委婉。
你在乎的東西,別人根本就不明白。
同時「卻」字也表明侍女的這個答案讓李清照覺得奇怪,難不成自己的判斷錯了?這樣就自然引出下面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裡的「綠肥紅瘦」相當傳神,從字面來講,綠是綠葉,紅自然是紅色的海棠花。「綠肥紅瘦」就是綠葉過雨,更加飽滿,而紅花被雨打風吹去,花瓣掉落,自然要消瘦了。這種形象體貼的描寫,又有擬人態,真的是讓人佩服李清照的文學功底和藝術感觸。
非心思細膩之文豪不能成。
而這幾個字倒是可以引申一下的,大概就是春去夏來,抒發了李清照對春天悄悄過去的無可奈何的惜春之情。
說到最後,還是不知道問的是哪一首《如夢令》。
兩首都大概講了下,觀點自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