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溯源——李清照《如夢令》

2020-12-09 大語文國學經典

將《憶仙姿》改名為《如夢令),並填了兩首詞,以此懷念自己在黃州躬耕的日子。此調又名《宴桃園》《不見》《如意令》《無夢令》《比梅》等。《如夢令》為單調,共七句,押五仄韻,一疊句,共 33 字。

李存勖

李存勖有勇有謀,驍勇善戰,先後滅了燕、梁,當時流傳有「生子當如李亞子」的說法,就是對李存勖的褒獎。在做了皇帝之後,他過起了聲色犬馬的生活。李存勖喜歡看戲演戲,這種表演形式在當時叫做「戲弄」。表演的演員要「塗面」,如果戲裡的人物性格暴躁易怒,演員就要在自己臉上塗紅色,這也是後來舞臺臉譜的雛形。李存勖常「自傅粉墨」,親自登臺演出,並給自己取藝名為「李天下」,成語「粉墨登場」就是由此而來。李存勖自小通曉音律,《憶仙姿》《陽臺夢》等都是他所創,其小令清雅婉麗。

宋代詞人李清照曾以此詞牌填了兩首著名的詞:

其一為:「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其二為:「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如夢令》

相關閱讀:

詞牌溯源——《沁園春》

詞牌溯源—晏殊《蝶戀花》

相關焦點

  • 詞牌溯源——晏殊《浣溪沙》
    詞牌名《浣溪沙》,又名《小庭花》《滿園院》《廣寒枝》(和清風》(東風寒》《踏花天》《錦纏頭》《楊柳陌》等,原是唐玄宗時的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因為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紗,所以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此詞牌原有雜言、齊言兩種體式。
  • 詞牌溯源—晏殊《蝶戀花》
    詞牌《蝶戀花》,原是唐代的教坊曲名,本稱《鵲踏枝》,到宋代成為詞牌。蘇軾詞牌《蝶戀花》宜抒發纏綿悱惻的感情,如蘇軾《蝶戀花·春景》詞雲「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詞牌溯源——李清照《如夢令》
  • 詞牌溯源——辛棄疾《破陣子》
    詞牌《破陣子》,又名《十拍子》,是唐代教坊曲名,據傳原屬龜茲樂。陳暘《樂書》記載:「唐《破陣樂》屬龜茲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畫衣甲,執旗旒。外藩鎮春衣犒軍設樂,亦舞此曲,兼馬軍引入場,尤壯觀也。」
  • 詞牌溯源——《沁園春》
    詞牌《沁園春》得名於東漢時沁水公主的園林,創始於初唐,又名《壽星明》《洞庭春色》《東仙》《念離群》等。沁水公主是漢明帝劉莊的第五個女兒,婚配東漢開國元勳鄧禹的孫子高密侯鄧乾。因為她的封地在沁水縣,所以被稱為沁水公主。
  • 那些詩情畫意的詞牌名——如夢令
    記得以前,曾遇見過古韻味十足的明信片,手繪的畫風簡單幹淨,上面配有常見的詞牌,讓人愛不釋手。最後,在眾多的明信片裡,為自己挑選了最喜愛的那一張。從背宋詞開始,就珍藏了很多喜歡的詞牌名:如夢令、浣溪沙、蝶戀花、清平調、踏莎行……總覺得,有了詞牌相配,一首詞的意境才臻於完美。那些平平仄仄的語調,那些深深淺淺的心事,都囊括在小小的三字或四字的詞牌之中。所有的詞牌裡,我最愛《如夢令》。
  • 如夢令·蚊(附《如夢令》詞牌填詞總結)
    延展學習:詞牌《如夢令》關於《如夢令》詞牌,蘇軾有詞註:此曲本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大概是因為,此詞中有「如夢。如夢。」疊句。《如夢令》詞牌屬於單調小令,一共三十三字,七句組成,五個仄韻、一個疊韻。詞譜格式如下:中仄中平中仄(韻)。中仄中平中仄(韻)。中仄仄平平句,中仄中平中仄(韻)。中仄(韻)。中仄(疊韻)。
  • 李清照《如夢令》的前世今生
    這首《如夢令》可以說是李清照的代表作,畢卡索有一句名言:優秀者模仿,偉大者剽竊。這句話,賈伯斯也十分地認同。李清照這首人盡諧知的《如夢令》模仿了誰?又剽竊了誰呢?這首詞寫的是一個春天雨後的清晨,落花滿地的場景。等一下,這個場景太熟悉了,好像在哪裡見過。
  • 《如夢令》的作者不是李清照?是誰最早創作了《如夢令》
    一提到《如夢令》,我們便會想到李清照。的確,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優雅婉約,尤其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對比新奇,令人印象深刻。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如夢令》並不是李清照的原創,《如夢令》最早也不叫《如夢令》。
  • 背詩第4天《如夢令》李清照
    《如夢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賞析】《如夢令》這個詞牌名的由來有個有趣的小故事。這個詞調本來是五代時候後唐莊宗李存勖的自度曲,原來的名字叫做「憶仙姿」,後來蘇軾覺得這個調名不夠高雅,就取李存勖詞中的「如夢、如夢」兩個疊句,改名為《如夢令》。
  • 如花似夢的詞牌——蝶戀花、如夢令
    詞牌,亦稱詞格,是填詞時候使用的曲調名。詞經過不斷的發展與變化,到了宋代主要是依據曲調來填詞,而詞的內容與詞牌名已經沒有太大的關係。當詞與曲完全脫離後,詞牌就是文字、音韻結構的一種定式。弦歌類的詞牌,大多是樂曲的名稱,有的來自民間,有的來自宮廷。
  • 李清照《如夢令》
    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 李清照《如夢令》中「昨夜雨疏風驟」不可以寫作「風疏雨驟」嗎?
    前言我在問答裡遇到了這個有意思的問題:李清照的《如夢令》中,「昨夜雨疏風驟」為什麼不是「風疏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我看到不少人說不行,原因呢,有的是說格律不對,有的則分析了雨疏風驟和風疏雨驟的不同,答案以否定居多。
  • 詞牌溯源——蘇軾《江城子》
    詞牌《江城子》,在唐代為單調,始見於《花間集》中收錄的韋莊詞,共七句。《江城子》得名於歐陽炯詞中的「如西子鏡,照江城」之句。其中的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詞牌溯源——《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 宋詞排行榜·如夢令
    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以李存勗《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為正體,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疊韻。蘇軾詞註:「此曲本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本詞牌代表作有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存勗《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等。
  •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有如夢囈的《如夢令》
    ——李存勖《憶仙姿》 即便不是專注研究詞牌的人,讀到這首詞時也會有一個詞牌映入腦海: 《如夢令》。 ——秦觀《如夢令》 自蘇公之後,填這詞牌的多作《如夢令》,李天下的《憶仙姿》似乎隱隱有被遺忘的趨勢。 不管怎麼說,這種小調還是秦觀寫的比較好,蘇軾最初填的這首《如夢令》確實過於遊戲了,雖然安閒自在自得其樂,但讀來卻不如這種抒情小令更有美感。
  •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為何用「雨疏風驟」?
    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為其代表詞作,歷來多為人傳誦,但也有人提出疑問,為何首句用「雨疏風驟」,而不是「風疏雨驟」?對此,有朋友答疑說是為了詞牌格律要求,《如夢令》詞牌平仄要求如下: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平仄。
  • 詞牌溯源——《憶江南》
    詞牌《憶江南》,又名《望江南》《夢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望江樓》《夢江口》《安陽好》《夢仙遊》《望蓬萊》《步虛聲》《壺山好》《歸塞北》春去也》等。據傳它是唐代李德裕為悼念亡妓謝秋娘而作。詞牌溯源——《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 閒暇無事,拙作一首《如夢令》
    李清照《如夢令》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想來大家都熟悉的《如夢令》,應該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那首名垂千古的宋詞:「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手捧詩卷,案頭一盞清茶,桂香繚繞,思緒悠揚,也模仿了一首《如夢令》!詞牌曲調就不用深究了,只要朗朗上口就好!
  • 兩位才女兩首《如夢令》,李清照憑此一詞成名,歌姬卻差點丟了命
    提起《如夢令》,世人能想到的最多的大概還是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那首「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中學課本上的詞,讓我們見識了宋詞的清麗,原來宋詞不只有悽美,還有俏皮。其實不只是這首詞,《如夢令》做為一個有名的詞牌,一直就深受文人的喜愛,蘇軾、秦觀、納蘭性德等巨匠都有不錯的作品。但在這些詞作中,有一首才女之作成功地吸引了世人的注意,這就是來自南宋詞人嚴蕊的《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嚴蕊出身低微,是南宋的一個下等歌姬。
  • 詩詞《如夢令》寫不盡悽美,附《如夢令》的由來及其平仄格律
    相比其它詞牌,《如夢令》的平仄格律簡單,深受詩詞愛好者填寫。尤其是「如夢」二字,囊括了人生,寫不盡悽美。今試填詞兩首《如夢令》:其一:如夢令·幾陣敲窗夜雨幾陣敲窗夜雨,花瓣隨風何處。酒醉意猶濃,寫下相思詩句。思緒,思緒,斜漢萬千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