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市場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在加速

2020-12-21 金融界

來源:中國黃金網

11月28日,由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黃金協會主辦,中國財富網、世界黃金協會、世界鉑金投資協會協辦的2020中國國際貴金屬產業大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嘉賓分別就黃金市場的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疫情對貴金屬市場的影響、衍生品創新等方面展開討論。

未來內需和外需都將面臨新一輪的復甦,隨著需求的活躍及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其實也對貴金屬產業特別是黃金產業的創新能力和融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020中國國際貴金屬產業大會上,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交易中心副總裁格根,山東招金集團副總經理李宜三,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書記、副秘書長、中寶協基金執行董事沙拿利分別從金融機構、黃金企業、珠寶企業等角度就這一話題闡述了他們的觀點。

格根:黃金產業的標準化與數位化互為前提

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交易中心副總裁格根表示,黃金產業的標準化與數位化互為前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的優化升級,其中有兩個要點,一個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第二個是加快數位化發展,推進數位化產業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她表示,中國的黃金產業體系的現代化離不開產業的數位化基礎,而產業數位化與標準化又互為前提。在銀行的角度來看黃金企業的標準化認知,在普遍認知上來講,黃金其實已經有很多的標準,例如足金、赤足金等,但在金融方面的一些標準,還是不足的。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前期媒體報導過的假黃金抵押案。假設黃金行業已經有了完善的標準體系,涉及的資金、交易、實物,對應各自的權威標準認證,都有數位化的記錄,那麼市場的發展會更規範,其實數字記錄與金融的數位化的對接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通道。

李宜三:黃金產業肩負維護金融穩定的責任和使命

山東招金集團副總經理李宜三表示,黃金產業肩負維護金融穩定的責任和使命,在疫情時期不斷見證歷史的庚子年,黃金產業和市場的融合與創新發展尤為重要。受疫情影響,今年前三季度的黃金生產和消費情況都有所下滑,隨著疫情的好轉,黃金的生產和消費已經有序恢復。

雖然前三季度總體產量有所下滑,但是從第二季度開始,黃金企業的產金量已經逐步恢復到了正常水平,生產有序恢復。

隨著國內經濟持續穩定的恢復,以及婚慶市場的快速復甦,黃金消費明顯回暖。第三季度黃金消費量環比增長了28.71%,黃金首飾加工零售企業也抓住了金價上漲和消費復甦的機遇,加緊研發比如小克重高附加值的產品,黃金首飾和消費量的降幅目前已經大幅收窄,金價的大幅波動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引發了投資者對黃金的關注。第三季度金條和金幣的銷量環比增長66.73%,增長比較大。

黃金交易市場整體穩步增長,前三季度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全部黃金交易品種,累計成交量雙邊4.95萬噸,雙邊成交額18.94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2%。上海期貨交易所全部黃金品種累計成交雙邊是8.28萬噸,同比增長19.96%,雙邊成交額31.46萬億元,同比增長38.88%。國內黃金ETF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黃金ETF產品現在已經增至11支,截至9月末,國內黃金ETF的持倉量是69.5噸,比年初增長了55%。黃金避險和防禦通貨膨脹的功能持續受追捧,黃金交易量和黃金ETF的持倉規模進一步加大。

黃金實體市場,黃金在交易所之前的環節是免增值稅,今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響,礦山開工率不足,國內疫情控制比較好,從3月份起,全國的範圍內的復工復產是有序開啟,金礦陸續達產,生產和消費逐步恢復。相比之下,金融市場的增長更快,因為疫情限制出門,所以線上交易增幅比較大。

疫情雖然給黃金消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黃金消費市場在金價消費主題的驅動之下持續發生變化。從金價的角度看,過去幾年受金價持續低迷的影響,黃金消費在去投資化,未來10年,黃金價格有望展開新一輪的牛市。黃金銷售得益於投資需求的助力,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疊加效應將會帶來新的市場機會,激發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呈現更豐富的產品形態,構建更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從消費群體角度來看,新生代的消費群體已經崛起,隨之而來的個性化需求將深刻影響行業格局,反推了商業模式的變革,個性化的定製將會成為新的行業引爆點。

從黃金投資的角度看,黃金虛擬投資與實物消費的結合,具有創新空間。比如黃金理財產品,金生金,金生息,還有黃金錢包等。

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速度很快,並且對外開放的力度也在加大,未來黃金市場的發展空間比較大、方向比較多,黃金產業與黃金市場的需求需要同步融合發展。首先,維護國家的金融穩定依然是我國黃金產業的重要使命。其次,黃金金融市場要從制度和框架層面重視風險管理,企業用好風險管理工具,投資者做好避險資產配置,多層次構建黃金金融安全理念和體系,繼續優化市場機制。

黃金產業鏈條不僅貫穿起銀行、證券、黃金、現貨與期貨市場,未來競爭發展的格局還會形成黃金產業與資本的集合,充分展現出以黃金為載體的黃金期現貨市場,場內外市場境內外市場的融合與發展。

沙拿利:珠寶產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書記、副秘書長、中寶協基金執行董事沙拿利表示,珠寶產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中國當前的黃金珠寶產業發展可以用「大」「全」兩個字來概括。「大」主要是指市場規模大。根據中寶協的統計,到2019年中國黃金珠寶市場的總體銷售規模約6100億元,在全球排名第二。在很多單項品類上,中國位居前列,包括黃金、鉑金、玉石等。「全」主要指市場品類,從開始的黃金到白色鑽石、鉑金,到今天各類珠寶產品的「百花齊放」「萬紫千紅」,各種品類在市場上都能夠看得見。

2017年、2018年、2019年這三年中,黃金的市場消費基本上是穩定持平的狀態;鑽石處於一個穩步上升的發展趨勢。通過比較中國和國際的消費市場,中國的消費黃金佔比整體是偏高,鑽石佔比相對較低。這兩年市場結構也在向一個多元化的方向調整,未來鑽石、彩色寶石等各種品類會迎來更大的一個發展空間。

珠寶產業產融結合方面,目前中國珠寶行業以珠寶為主營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一共是15家,港股上市公司13家,新三板大概有28家。目前來看,珠寶產業是一個比較重資金的行業。

今年上半年一些品牌企業陸續開店,基本上一個中型的全品類店面,鋪貨量大概是300萬元~500萬元。融資成本方面,以2019年為例,珠寶產業融資成本大概在10%左右,而同時期輕工製造業和A股非金融的融資成本大概在3%~4%,差別較大。2019年對珠寶產業關於融資需求做過調研,主要面臨資金短缺的約佔46%,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的約佔56%,一年以上長期資金需求的約佔68%。所以,珠寶企業需要資金支持和融資成本過高導致產業的發展後勁乏力。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產業規模因素。目前珠寶產業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產業規模小,管理財務還不夠規範,在銀行融資上會受到一些限制。

二是受產品因素制約。珠寶產品的體系價格高,評估難變現。所以對於銀行來講,缺少優質的抵押物,這也是在融資過程中面臨的比較尷尬的問題。一方面缺資金,另一方面,使用資金的過程中,渠道少、融資成本比較高。

珠寶行業產融結合加速。2010年前後,中國珠寶行業進入了產融結合的過程,珠寶企業開始密集上市。在珠寶產業和金融對接的過程中,傳統的上市公司還是傳統的辦法,包括併購定增、發債,一般的珠寶企業主要是銀行貸款、民間借貸,有一部分是通過股權融資,目前比較新興的形式是供應鏈金融,因為珠寶是硬通貨,包括黃金、鑽石的市場價值比較高,產品具有恆久的穩定性。

希望金融機構能夠真正地去解決珠寶產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工信部總經濟師王新哲:加速軟體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當前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領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從2000年的586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5.5萬億元,實現了近百倍的提升。隨著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創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 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 創意產業發展春風得意
    從杯子、筆記本、帆布袋等生活小物件由傳統樣式轉向創新設計,到遊戲動漫、影視音樂等網絡視聽產業的迅猛發展;從出版業、博物館、非遺技藝在跨界融合中擁抱新領域,到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城市數字文創IP……近年來,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在全國遍地開花,不斷拓展著文創產業的發展空間。
  • 撫順文旅產業加速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後,發展成為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素有「煤都」之稱。如今,撫順積極培育旅遊發展新動能,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為目標,從項目建設、產品創新等方面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據統計,今年「五一」假期,撫順旅遊收入達到50413萬元,文旅融合成果初現;「十一」黃金周期間,旅遊市場熱度持續飆升,總計接待遊客221.9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3715.2萬元。
  • 共話5G中高頻,助力產業創新融合——5G中高頻產業技術創新發展論壇...
    (原標題:共話5G中高頻,助力產業創新融合——5G中高頻產業技術創新發展論壇圓滿召開)
  • 創新文化融合模式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以「文化融合 創新發展」為主題的2020年第七屆北京市文化融合發展項目合作推介會將於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文化服務專題活動將於9月4日至9日在北京舉辦,屆時將全景化展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累累碩果以及未來的發展藍圖,助力文化融合創新,推動文化投資合作。作為今年服貿會文化服務專題「六位一體」的線下活動之一,第七屆北京市文化融合發展項目合作推介會即將於9月8日開啟大幕。
  • 蔡武:傳承、融合、創新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在科技革命和新技術條件下,通過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的互信、交流、融合,對推動以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為目標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在原文化部和國家旅遊總局的基礎上組建了新的文化和旅遊部,這是黨和國家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將釋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給文化產業帶來實現跨越發展的機遇。
  • 重構中國超融合市場,新華三的創新與超越
    在此背景下,新華三在最新發布的UIS 6.5超融合系列產品中,率先在業內聚合了AI、大數據、IoT等多種技術能力及百態行業雲場景化能力,為加速企業數位化轉型,提供一個具備全棧技術和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的ABC(AI、Big Data、Cloud)一體化超融合平臺,可以說引領了超融合市場又一輪的創新與升級。
  • 山東濰坊創新「文化+」模式推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原標題:濰坊創新「文化+」模式推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近年來,我市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向縱深領域挺進,文化與金融、文化與網際網路、文化與創意設計等融合發展政策的相繼出臺,為文化產業拓展出了全新的發展領域,推動全市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進入爆發時期。
  • 寶貝格子持續深耕母嬰市場,推動線上線下產業融合加速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正推動著國內的母嬰市場發展。未來,新零售將成為母嬰行業的主流模式,新模式將孕育新的發展機會,母嬰賽道前景廣闊。一方面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促進了育兒觀念的轉變,驅動母嬰消費群體與消費內容變化。母嬰消費群體由孩童向家庭擴展,消費內容由產品向服務延伸,母嬰市場更加細分多元。母嬰消費能力的提升不斷抬升行業天花板,市場發展前景良好。另一方面,母嬰消費品質升級,傳統母嬰市場亟待改革。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數位化技術的發展,為母嬰行業變革注入了強勁動力。
  • ...文化+金融」高質量融合發展,福田加速打造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新...
    作為「香蜜湖」優秀金融品牌系列產品,文創指數的成功發布將會持續引導市場優質文創產業資源實現高效配置,催生更多優質資產反饋資本市場,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端和金融資本端「硬實力」,為「文化+金融」高質量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發布儀式現場還舉行了福田區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基金聯盟成立儀式和文化創意專項投資基金籤約及發布儀式。
  • 雲投旅遊牽手攜程 推進「旅遊+」加速產業融合
    雲南省旅遊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投旅遊」)與上海攜程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攜程集團」)27日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啟動雲南省文化旅遊市場復興計劃,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助推雲南從旅遊大省向旅遊強省跨越。
  • 醫療器械產業步入「黃金十年」,進口替代將加速
    而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突破5000億元,同比增長18%的同時,其也成為了全球第2大醫療器械市場。當前,照此發展趨勢,未來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或仍將以近20%的年增幅保持高速增長。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在大環境影響以及今年疫情的推動下,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將步入新發展階段,迎來「黃金十年」,在2023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或將突破萬億元。
  • 廣州文化發展報告:傳統文化產業數位化、智能化加速
    中新網廣州11月11日電 (記者 許青青)由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東省區域發展藍皮書研究會和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南沙)改革創新研究院11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20)》指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度影響,廣州傳統文化產業數位化、智能化加速,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應用進程也將全面提速,文化消費領域將出現快速新舊交替和市場分化。
  • 「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
    「文化+」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   總體而言,「文化+」是文化要素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推動業態裂變,實現結構優化,提升產業發展內含的生命力,是鑲嵌在產業融合發展冠頂上的明珠。
  • 朝陽區認定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原標題:朝陽區認定首批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 文化事業產業貫通發展 園區治理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  文創園不僅專注於發展產業,還深度融入城市,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朝陽區不斷推動文化事業產業融合發展。
  • 金融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融合發展 國際展望沙龍(NEXT Salon)第四期...
    本場沙龍主題為「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金融市場數位化」,由國際展望聯合會、中國經濟網(中經雲端)和韓國中國資本市場研究會聯合主辦,江西省工商聯一帶一路服務中心、山東省文化產業國際商會、糧谷驛路(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湖北省技術市場協會協辦。
  • 在全球變革中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
    戰略性新興產業滲透性、融合性強,通過與傳統產業交叉、滲透、融合等,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促進先進技術產業化、提升產業層次,更加合理地利用資源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也大大增強全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也存在不少問題與挑戰經過加快培育與發展,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勢頭強勁,規模不斷壯大,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不斷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 大健康產業進入「黃金十年」
    近幾年,我國大健康產業一路飛奔,成為高光產業。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上,專家們更是紛紛表示我國大健康產業正處於發展的最佳時機,並認為「未來將是大健康產業的黃金十年」。這一判斷從何而來,因何而起?又將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
  • 第三屆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論壇舉辦文旅融合促高質量發展成熱議話題
    論壇活動中地方政府主管部門領導、企業代表以及業內專家針對新業態如何促進地方經濟、博物館如何助力文旅融合、科技創新如何驅動旅遊業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人民網也正式發布人民旅遊投訴平臺小程序、名畫表情包兩大原創文旅產品,以自身的實踐探索助力我國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 戴麗娜:以傳播文化理論的創新促進媒體融合發展
    面對這種變化,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既要宏觀的頂層設計、政策驅動、產業支持,還需不斷創新傳播文化理論。只要這樣,我們就可以打造擁有強大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新型傳媒集團,為中華民族復興營造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