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有很多經典的作品,如果非要給這些作品排一個座次的話,我認為應該要從相聲藝術的高度來衡量,既要有包袱,有笑料,還得給人以思考的空間,讓人領悟一些什麼。雖然郭德綱一直比較排斥用相聲作品去教育人,但是他的很多經典作品確實在表達搞笑以外的東西,我們一起來理一理。
諷刺是喜劇藝術最強大的力量
我們不能指望每一個相聲演員都有針砭時弊的勇氣,也不奢望每一個相聲作品都有推動社會前進的能量,但是應該為相聲演員在作品中體現出的使命感喝彩,為相聲演員的仗義執言點讚,為有稜角,有血有肉的相聲演員鼓掌。真正的諷刺型作品不是為了諷刺而諷刺,而能在笑過以後陷入深思,實現笑中帶淚的效果。
為什麼新相聲在近二十年走進了低谷?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只會歌頌,通篇美好生活的假大空式作品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除了完成任務以外,留不下一點有價值的東西,甚至連搞笑這個相聲最原始的功能也丟了,還能靠什麼留住觀眾?
現在提到郭德綱最經典的作品,大部分觀眾首先想到的就是《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為什麼?因為這個作品體現了郭德綱對相聲這門藝術最原始的使命感,他是真的怕相聲完了,所以用極其辛辣的語言揭開了相聲界的尷尬現狀,諷刺了眾多從業者的醜惡嘴臉,把這個行業最醜陋的一面都展示給觀眾看;他這麼做並不是想把相聲徹底的釘在恥辱柱上,而是想罵醒一批人,鞭策一批人,帶動一批人,真正把相聲帶到正路上。
類似的作品還有《我要上春晚》和《我要下春晚》,這兩個作品屬於姊妹篇,把春晚舞臺上的相聲亂象諷刺的入木三分,是和春晚正面剛的作品,雖然有很大的風險,但是這其中又有多少辛酸和無奈?
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郭德綱的相聲都是很搞笑的,還會有悲劇嗎?其實很多作品站在觀眾的角度看是喜劇,但是站在演員的角度看就是悲劇。比如郭德綱的經典作品《我這一輩子》,主要內容是講述自己過去悲慘的生活經歷,學什麼都不成,做什麼都不順;小學上了十三年,初中上九年;好不容易搞了個對象也極不靠譜,連家裡搬家都不告訴新地址,最後淪落到要自殺的地步,真是要多慘有多慘。
《我這一輩子》這部作品幾乎一句一包袱,現場效果非常好,觀眾都樂開了花,但是如果這些生活經歷都是真實的,那郭德綱在成名之前到底經歷了些什麼呢?雖然說相聲都是虛構的,但是藝術來源於生活,沒有類似的生活經歷,他也很難創作出這樣的作品。
與此類似的作品還有《夜行記》和《我要幸福》,講述的都是郭德綱成名之前的心酸過往,就像是將自己的傷口生生的扒開給觀眾看,以此逗觀眾哈哈一樂,還有比這更慘的事情嗎?絕對的悲劇!
賦予傳統相聲作品新的生命力
我們知道,由於現實的原因,很多傳統相聲作品變的不合時宜,慢慢的被歷史所淘汰;但是傳統相聲作品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任其淘汰的話,總有一天會將老前輩留下來的遺產敗光;郭德綱創作性的將傳統作品進行二次改編,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令其再次煥發青春。
郭德綱改編的最為經典的作品是《西徵夢》,其改編的模板是《打白狼》,而《打白狼》這個傳統相聲其實在郭德綱改編以前接近於失傳,只有天津的白全福等個別演員還記得大概的輪廓,相當於殘本,如果沒有郭德綱的二次改編,這個作品現在肯定是消失了。
郭德綱改編的《西徵夢》是其得到觀眾廣泛認同的開始,最早在2004年時就已經小範圍流傳了,是眾多綱絲的入坑作品;郭德綱最大的後援團「老和部隊」的名字就來自於這段相聲,其影響力非常深遠。
類似的郭德綱改編自傳統相聲的作品還有《揭瓦》和《託妻獻子》,都通過郭德綱的二次演繹煥發了不一樣的魅力。
為了搞笑而搞笑的作品
2010年以後,由於生存環境的不斷轉變,郭德綱創作作品的初衷已經改了,完全是為了搞笑而搞笑,其整體質量在不斷下降,但是依然留下了兩部極為經典的作品,我個人非常喜歡,分別是《學電臺》和《我要穿越》。
郭德綱的《學電臺》相信絕大部分人都聽過,其中的經典臺詞「王姐,我意外懷孕怎麼辦?大鐵棍子醫院找捅主任,今天做手術,明天就上班」廣為流傳,成為郭德綱的標誌性包袱之一。另外,這部作品中的經典包袱還有西河大鼓版《忘情水》;我把棉褲一脫,春姑娘就來了等等。
最後要提一下《我要穿越》這個作品,這是郭德綱迄今為止創作的最後一個既有故事主線,又有內在邏輯的作品,而且包袱也很多,算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吧,為他的創作生涯畫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小結
綜上所述,我心目中郭德綱最經典的十大作品排名如下:
《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我要上春晚》+《我要下春晚》《我這一輩子》《夜行記》《我要幸福》《西徵夢》《揭瓦》《託妻獻子》《學電臺》《我要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