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五寨縣婦聯家風故事匯開播了(三)

2020-12-21 澎湃新聞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五寨縣婦聯家風故事匯開播了(三)

2020-02-24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聽家風家訓故事

傳承好家風 傳承好家訓

在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五寨縣婦聯為全縣的小朋友和家長朋友們送上一份貼心的家風故事大禮包,「宅」在家裡,足不出戶,聽生動家風故事。特殊時期,特別家教,開啟特別親子時光,為築牢家庭戰「疫」防線,打贏抗擊疫情阻擊戰助力加油!

家風故事三:孟母三遷

音頻來源:智能蒙氏幼兒園 袁文靜

孟母三遷的故事已成為中華民族流芳千古的教子經典。

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小時候家裡很窮,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家裡全靠母親仉氏紡線織布為生。母子倆相依為命。孟子家住在今天山東省鄒城鄉下的一個小村莊,莊外不遠處是一片墳地,總有送葬出殯的人家在那裡吹吹打打。孟子很聰明,看過以後回來就學人家出殯打幡、哭喪祭拜。孟母非常擔憂,孩子從小就學這些事,將來怎麼得了呢?於是她決定搬家,給孟子換一個環境。

孟家遷到了縣城西北的廟戶營,這裡是個大鎮甸,孟母的原意是讓孟子多長一些見識,開闊眼界。但是這裡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單日,附近的百姓就帶著自家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喧囂熱鬧。孟子看得興高採烈,回來後不是用棍子挑兩塊石頭學賣菜,就是用木頭做刀子像模像樣地學殺豬,還學會了買賣人錙銖必較的一套。孟母覺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下去怎麼能行呢?於是決定再次搬家。

這一次,孟家搬到了一所學堂附近,周圍都是讀書人。孟子每天看到來上學的人舉止文雅,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學習讀書、演禮。孟母見了,放下心來,高興地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這才安頓下來。

孟母最開始住在偏僻的村莊緊挨著墳地,再遷往熱鬧的集市,三遷至書聲琅琅的學堂。可見孟母是多麼注重環境對一個年幼孩子的影響啊!孟子也沒有讓母親失望,刻苦向上,後來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亞聖」。

原標題:《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五寨縣婦聯家風故事匯開播了(三)》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林則徐家風故事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林則徐家風故事 2020-02-22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 | 蔡元培:半塊蘭花豆腐乾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 | 蔡元培:半塊蘭花豆腐乾 2020-03-12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張英:六尺巷的故事
    張英: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張英深受康熙皇帝器重,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有一年,老家有人寫信給張英。原來張英在老家的府邸與吳姓人家為鄰。兩家的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張英看完家書後,認為鄰裡間應該謙讓,於是在家書上批詩四句:「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寥寥數語,寓意深長。張家人接到回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地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道,「六尺巷」由此得名。
  • 【家的味道】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 | 藺相如與廉頗:負荊請罪
    【家的味道】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 | 藺相如與廉頗:負荊請罪 2020-03-25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郭明義: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
    郭明義說,他們家沒有成文的家風家訓,但長輩的榜樣一直在激勵著他。郭明義的女兒郭瑞雪經常說:「爸爸是我人生的教科書,我會永遠珍藏著,一直讀下去。」在大學讀書時,她便堅持參加公益活動。郭明義把雷鋒精神發揚光大,不僅影響著自己的家庭,也影響了更多的人。「愛心」是郭明義思想情操的寫照,「奉獻」是郭明義行為中折射出的一種精神。
  •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中國古代啟蒙教育的經典,它告訴我們,做人應該懂得謙讓,只有善待他人、學會禮讓,才能夠樹立起良好的道德情操,並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在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為全國的小朋友和家長朋友們送上一份貼心的家風故事大禮包,「宅」在家裡,足不出戶,聽生動家風故事。
  •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施增英:待人以誠,處事以德
    施增英:待人以誠,處事以德02:28來自吉林通化婦聯潘明繼、施增英夫婦十分注重家教和家風建設,並制定了「明英家訓」:「待人以誠,處世以德;作業以精,求索以勤;奉獻為本,服務為尚;禮儀為尊,和諧為貴。」潘明繼、施增英夫婦一直以來不斷告誡兒女後輩,醫生是一個隨時隨地為人民服務的職業,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獻精神。在他們的言傳身教和精心培養下,潘家的後代有許多人走上了從醫的道路,他們代代傳承,真正做到仁心仁術傳家風。
  • 【家風故事匯】第五十期|李平家風書法作品:骨氣 拼搏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
  • 【家風故事匯】第四十四期|李自標:家風家訓書法作品《明日歌》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
  • 【家風故事匯】第二十二期:寫給媽媽的一封信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
  • 【家風故事匯】第五十六期|陸斌:小手拉大手 家風促廉風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
  • 「家風故事匯」上線,匯集近200個古今名人家風故事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上線,精選匯集了50餘位古今名人近200個優秀家風家教故事。
  • 「家風故事匯」上線 講述50餘位古今名人家風家教故事
    本報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王海磬28日從全國婦聯獲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近日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線。
  • ...故事 傳播好家風 凝聚愛國情 | 家風故事匯三十一:林巧稚的故事
    聽家風故事 傳播好家風 凝聚愛國情 | 家風故事匯三十一:林巧稚的故事 2020-04-23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風故事匯」上線:50位古今名人的200個家風家教故事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28日電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在新華廣播、學習強國APP、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雲聽、中國婦女網、女性之聲、網易、喜馬拉雅有聲平臺等重磅推出。
  •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林巧稚:每個孩子都是我的兒女
    在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為全國的小朋友和家長朋友們送上一份貼心的家風故事大禮包,「宅」在家裡,足不出戶,聽生動家風故事。特殊時期,特別家教,開啟特別親子時光,為築牢家庭戰「疫」防線,打贏抗擊疫情阻擊戰助力加油!《給孩子的家風故事》書籍和音頻由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譯林出版社共同出品。
  • 【家風故事•她講述】全家齊抗疫 家風自流傳
    【家風故事•她講述】全家齊抗疫 家風自流傳 2021-01-12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風故事匯】第二十八期:聶耳——大愛有聲
    【家風故事匯】第二十八期:聶耳——大愛有聲 2020-10-15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風故事匯】第六十三期|李若嵐:誠信友善、伴我成長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
  • 家風故事匯④|赤膽忠心 捨生取義——文天祥
    文天祥的家族有著深厚的文脈傳承,歷代文人輩出,形成了忠義、好學、正直的濃鬱家風。文天祥的父親文儀學識淵博,生平酷愛竹,在院子裡種了幾百棵竹子,把書房命名為「竹居」。他教導文天祥,做人要像竹子一樣堅忍不拔、硬朗有節,面對挫折,不忘初心。文天祥的母親曾氏亦出身書香門第,常給他講故鄉先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