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庸古龍到瓊瑤三毛,皆不可錯過的經典,八十年代的流行閱讀!

2020-12-09 啊進講歷史

那天在一個飯局上,與傅國湧兄聊起金庸。他數年前曾寫過一本《金庸傳》,經過大量搜集與研究材料,這次他把這本書重新修訂出版。他說,在這本書裡,他對金庸及其作品有了更深人的了解。但也是在飯桌上,我意外得知許多八零後朋友,都沒有讀過金庸、古龍等人作品。以前有句話,有華人的地方,必有金庸的小說。還有一句話,凡有井水處,皆有古龍書。這些人的作品,猶如生命的胎記,是一個難以抹除的記憶。所以,當聽到有人沒讀過他們的書,我真的驚呆了。我當時一臉困惑地問:這怎麼可能?一位八零後朋友反問:為什麼不可能?

是啊,凡事皆有可能。八零後一代人出生時,正值金庸等人的小說在大陸流行,而當他們長大,這股熱潮卻已慢慢消退。所謂流行閱讀就是這樣,一些作品在某個階段是大眾的心靈雞湯,可在另一個階段卻可能被當成過期罐頭。流行作品不是經典著作,哪怕它曾經銷量巨大,也只能停留在一兩代人的記憶中,而不會像經典著作那樣成為跨時代的共同記憶。念及此,就不得不承認,我和八零後朋友們事實存在著閱讀代溝。不由想起二十世紀八零年代,我和我的小夥伴們的閱讀時光。當然,我只能寫下自己的閱讀故事,無權代表任何其他人。這段記憶並非遙不可及,可說來卻已過去了二三十年。

作為一個準中年男,八零年代正是處於青少年時期。從時代特徵來講,那是一段讀書的黃金年代。七十年代末,《讀書》雜誌創刊第一期刊出一篇《讀書無禁區》的文章,喊出了那個時代大眾的心聲。在經過多年思想禁錮,人們如饑似渴地撲向新華書店,尋覓自由閱讀的樂趣。當時的閱讀熱情,如今看來那真叫做瘋狂。經常逛舊書攤的人就知道,隨便打開一本當時發行的外國文學作品,印數動輒以數十萬冊計。許多社科類著作也成了暢銷讀物,如三聯書店閹割版的《寬容》,一九八五年首印就是十五萬冊,而且很快就賣完了。

當然,那時候我並不知道《寬容》這本書,也很少讀外國文學經典。這一切對一個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就像是發生在陌生國度的故事。不過拜時代所賜,當時大量港臺通俗讀物通過各種渠道進人大陸,成為民間熱門讀物。我讀金庸,古龍等作家的作品,就是從當年隨處可見的盜版書店開始的。所謂盜版書店,指的是那種除了賣些雜誌、圖書,還出租各類通俗小說的個體書店。這些書大多來歷不明,印刷質量也很差,不時會發現錯別字、印錯頁等情況,但是借閱者眾多。一般情況下,拿到這些書時都是髒兮兮的,書角起皺不說,還經常缺上幾頁。尤其是看到關鍵情節卻發現少了幾頁,不由讓人咬牙切齒。為了保護這些生財的盜版書,書店老闆往往給每本書裝訂上牛皮紅邊護套。而為了能夠在課堂上偷看書,有人便給這些書再包上掛曆紙的封皮。當然,這種小動作經常瞞不過老師。於是,有的老師會把書沒收,等他自己看完了再還給學生。

這些盜版書店出租的書,多數是武俠和言情小說。武俠小說方面的作家有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諸葛青雲、臥龍生等等。這些人不僅作品在大陸被盜版,連人名也慘遭盜用。盜版書店裡就有許多不知哪裡來的武俠小說,用全庸之類的筆名出版。這類盜版書大多為粗製濫造,唯情色描寫方面比正牌作家大膽細膩,因此也有不少人借閱。當時最有名的是前面四位作家,不過我偏愛金庸、古龍的小說,有很長段時間,我幾乎每年都會重讀他們的小說,如《鹿鼎記》閱讀次數不下於十次。一開始接觸武俠小說,自然是受大眾時尚影響,後來再讀,一半是為了打發無聊時間,一半又是因為人生正處於低谷,讀點武俠小說養氣。

言情小說方面,排在第把交椅座位的是瓊瑤,這位言情小說祖師奶奶,至今仍是浪漫愛情小說、電視劇領域的常青樹。據說瓊瑤創作的電視劇集《花非花霧非霧》最近在大陸播放,收視率仍然很高,堪稱業界奇葩。其他言情小說作者還有岑凱倫、亦舒等人。亦舒是作家倪匡的妹妹。倪匡的衛斯理系列,是八零年代除武俠外最暢銷的類型小說。兄妹二人的作品當時都是盜版書店不可或缺的讀物。岑凱倫是一個奇特的存在。至今,關於她,也許是他的身份和生平仍眾說紛紜,成為一樁文壇疑案。但當年她的言情小說作品,其風靡程度絕不亞於瓊瑤。言情小說外,當年流行的女作家還有三毛的旅行隨筆,她的《撒哈拉的故事》讓無數人見識了什麼叫作異域風情。

武俠、言情小說之外的暢銷書,除上面提到的倪匡的科幻小說系列,他曾幫金庸代筆寫作《天龍八部》,還有一個偽稱香港女作家的偵探小說作家雪米莉。關於這個筆名及其真實身份,如今許多人都知道了。這其實是四川作家田雁寧和他的寫作團隊的共用筆名。大陸作家寫通俗小說,非要偽裝成港臺作家,恰表明當年港臺通俗文學的強勢。如果不這麼做,田雁寧等人當時大概也不可能數錢數到手軟。有趣的是,直至二零零七年,田雁寧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自稱從未到過香港。從這也可看出,當年通俗小說作品多麼容易走紅,而讀者又是多麼容易上當受騙。

這種簡陋而繁榮生長的盜版書店,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逐漸走向末路,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就慢慢絕跡了。但這類書店對當年通俗文化推廣的作用很大。那時候,我應該是讀初中一二年級,經常晃晃悠悠地騎著自行車,到書店裡借閱小說。有時看到一些書裡有關鍵情節就怦然心動,趕緊把書夾在其他武俠小說一起借閱。通常一次借二三本,幾天就讀完了。女生也經常到書店借言情小說。對於她們來講,瓊瑤等人的作品提供了一個夢幻世界,讓人沉迷而難以自拔。那時,比較時髦的初中女生,喜歡哼著《幾度夕陽紅》之類的瓊瑤電視劇歌曲,在書本上貼著翁美玲的劇照貼紙。她們做著和白馬王子牽手相依的夢,卻不得不面對多數男生情竇未開的事實。

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一開始在大陸遭到了保守文化人士的激烈抨擊,後來又被捧到近乎神聖的地位。對瓊瑤、岑凱倫的言情小說,一直以來評價都不算高,哪怕有人想翻案也不太成功。客觀地講,這些作品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藉由通俗文化渠道,對大陸讀者進行了一場文化啟蒙。這是有別於精英式思想啟蒙的另一場大眾文化啟蒙。通俗是神聖的墓志銘。在那個年代,武俠、言情小說成為流行閱讀作品,打破了意識形態色彩濃烈的官方讀物的壟斷格局。在一個思想文化嚴重退化的時代,通俗讀物的功能就是把大眾的審美能力提升到相對正常水平。例如,從金庸小說,人們恢復了對正邪的基本判斷;從古龍小說,人們體驗到了何謂自由不羈的生活;從瓊瑤小說那裡,少男少女明白了什麼是轟轟烈烈的愛情;而從岑凱倫的小說,人們恢復了對物質欲望的自然追求。從這角度看,八十年代盛行的人道主義、人性論,與這輪流行閱讀的內在精神相契合。

我當時並不明白這些道理。我的小夥伴們大概也不會這麼去想。但這種出自人性正常欲望的精神,天然具有強大的顛覆能力。無論保守人士如此攻擊詆毀,這些通俗作品仍然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與其他文化潮流匯合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時代精神。到了九十年代,金庸作品獲得官方許可,由老牌出版社三聯書店在大陸出版發行。這意味著,通俗文化在主流話語體系佔有一席之地,人性的力量終於戰勝了各種保守思潮。我們這一代人,正是在八十年代這股通俗文化潮流的滋養下,各自走上了人生路。這是一個事實,如今已可以寫進歷史。不管從那以後社會文化如何變遷,這都是我們的閱讀記憶,也是我們的精神遺產,以及文化暗號。

【圖片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金庸與古龍小議
    武俠小說創作,絕大部分人以金庸為首家,古龍次之。少年時最先接觸的是金庸的《射鵰英雄傳》,沒看到小說,是電視劇。八十年代中後期,農村的電時常停,偌大的村落,從西竄到東,到有電瓶充電、有彩電的家裡去追劇。及大學畢業後,看過金庸先生全部的武俠小說。電影和電視劇也時常看。古龍先生的小說,卻沒有看過太多,應該不會超過十四部。人到中年,偶爾會看看武俠小說。金庸先生的小說,基本上不看了,也許看到了也能看進去。但古龍先生有本小說反覆看,不斷看,偶爾看,從來沒有厭倦。這本小說就是《多情劍客無情劍》。
  •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的生活?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
  • 俗語:男金庸女瓊瑤不三不四看三毛,有什麼含義?
    俗語:男金庸女瓊瑤不三不四看三毛,有什麼含義?金庸的作品集是所有人從小看到大的,有好幾個版本,光是一部射鵰翻拍了多次,明星換了一批又一批,若是金庸的武俠劇不紅,也不可能有導演願意去拍。金庸的作品中最出名的莫過于天龍、射鵰和神鵰這三部作品。
  • 想起八十年代,為什麼讓我們淚流滿面?
    ,三毛的流浪情節,有金庸梁羽生古龍三劍客縱橫江湖的俠肝義膽快意恩仇。這一時期,不僅內地誕生了一些精心製作的電影電視劇,同時從日本、歐美、港臺等外部引進很多經典的影視片,成為八十年代人們業餘生活中的巨大精神享受和美好記憶。
  • 為什麼金庸古龍的武俠被奉為經典,網絡玄幻小說卻不被廣泛承認?
    基本不可能出現驚天動地的人物了,因為情節套路基本都有出處,你寫了別人就能給你找到出處諷刺你借用太多,寫的人越多,情節套路就越多,能創新的東西就越少,這個無解了,比如現在的人看金庸小說,感覺好俗套,主角無敵,是個女的就能喜歡主角等等!所以現在的人對金庸評價呈下降趨勢,反觀古龍,天馬行空,劇情反轉太快,很容易讓人有新鮮感!缺點是太墨跡!太悲情了!
  • 金庸與古龍,是謝曉峰和燕十三
    近來無事翻開新聞,驚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又又又準備翻拍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導演不再是胖子張紀中,而是胖子王晶,這就註定了這部武俠經典,必然與以往內地拍的電視劇在風格上不一樣(會有很多年輕貌美的女演員)。看到《倚天屠龍記》這個名字,所有人都會很自然地想起著名小說家金庸,想起金庸,又會很自然地想起古龍。
  • 當代十大小說家:魯茅巴三人上榜,陳忠實第七,瓊瑤古龍驚險入選
    閱讀他的小說,在震撼和「不禁汗出」之餘又不得不承認這又都是事實。他一直在關注著中國中國最底層的貧民百姓,卻又一直在努力試圖拯救著整個人類的靈魂。其代表作有:《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現實一種》等。瓊瑤瓊瑤,原名陳喆,生於四川成都,中國當代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
  • 三毛、瓊瑤、汪國真、席慕蓉、余光中……,我們的詩與遠方
    1時光上溯,1991年1月,我在校園閱報欄的報紙上看到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臺灣著名作家三毛,1月4日凌晨,在臺北榮民總醫院自殺身亡。我不敢相信,浪漫的三毛會這樣離我們而去。那幾天我沒有心思上課,日記裡寫的都是因為三毛離去後的傷感與懷念。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出版於1976年,80年代初又出版了《萬水千山走遍》。
  • 騰訊影業公布重量級作品 瓊瑤古龍經典再被翻拍
    談到與於正合作的感受時,一向以心直口快著稱的寧靜說:「於老師的戲很捧人,想捧誰就捧誰,哪怕演技差一點,也可以(因為角色)一夜之間就火了……」或許意識到說得不妥,她立刻補充道:「他們倆(聶遠和吳謹言)表現很好,合作了不止一部戲,很有默契度。」   對於「演技」,於正昨日微博發文進一步解釋道:「什麼是演技?
  • 我的武俠閱讀史之金庸古龍篇
    相信七十年代生人大都看過十六開版本一套四本的《笑傲江湖》,雖然現在已很少見到這個版本,但我還是能清晰地記得當時那種淡淡的書墨香,以及那時看完一本盼下一本的真是象在蒸籠上一般坐立不安的急切心情,從這部小說裡我才真正理解了山窮水復奇峰突起撲朔迷離等詞語的涵義。
  • 王朔評金庸武俠俗氣,金庸回應了,李敖評金庸偽善,金庸沒回應
    金庸一共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除了一篇短篇為《越女劍》,剩下的十四篇皆為長篇,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在金庸之前,也有人在寫武俠,他叫梁羽生,代表作有《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即使是金庸同時期,臺灣也有人在寫武俠,他叫古龍,代表作有《絕代雙驕》、《三少爺的劍》。金庸的武俠,與古龍,梁羽生武俠的風格都不同,各成一家。當然,讀者對他們的作品也是褒貶不一,總體而言,是褒大於貶的。
  • 李敖為何對三毛和金庸的評價這麼惡劣?難道他們之間有過矛盾?
    李敖為何對三毛和金庸的評價這麼惡劣?難道他們之間有過矛盾?李敖算得上是一個傑出的批評家,他的作品在文字上很尖銳,毫不留情面。或許就是因為同為「文人」的緣故,李敖對三毛和金庸這兩人並不友善,似乎有一點爭鋒相對。
  • 古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武俠小說裡,金庸和古龍,猶如天地陰陽。金庸的江湖是「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在熱鬧的江山中,家族廟堂,劍指乾坤。1955年,17歲的古龍在晨光雜誌,發表了短篇文藝小說《從北國到南國》,現在讀來,文風之悽美恐怕可與瓊瑤匹敵。由此,古龍徹底告別了黑道,開始了他的職業寫作生涯。
  • 金庸古龍梁羽生作品再版 武俠小說後繼無人堪憂
    上世紀80年代,港臺武俠小說引入內地,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然而進入新世紀後,港臺武俠小說仿佛後繼無人,再也沒有大師級別的作家出現,港臺武俠小說的發展究竟如何?武俠小說是否已經走入低谷?針對這些話題,記者採訪到了業內的一些研究者和古龍的兒子鄭小龍先生。
  • 金庸古龍之後三本經典武俠,第二本主角立場不正,被罵是漢奸主角
    金庸古龍之後,武俠逐漸沒落了,現在大家都喜歡玄幻了。不過也有一些好的武俠小說問世,有一些堪稱經典。《崑崙》,作者鳳歌這本小說是作者「山海經」系列中的第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雖然模仿金庸的痕跡嚴重,但是看得出來作者是真的用心寫一部好武俠,故事流暢,情節合理,閱讀快感強。看這本書,頗有看金庸作品的感覺,喜歡經典武俠的讀者不可錯過。唯一為人詬病的就是主角的立場,投韃攻宋,被讀者罵是「漢奸主角」。
  • 金庸古龍的小說孰高孰低
    新版絕代雙驕海報《絕代雙驕》是一部被反覆翻拍的經典武俠小說,講述了一代武林殺到最後除了主角一個都不剩的故事。你到我境內來打草谷,我到你境內去殺人放火?你罵我遼狗?我罵你宋豬?——出自《天龍八部》蕭峰  只要媳婦兒人品不錯,也就是了,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們山上,難道不能潛移默化於她麼?天鷹教又怎樣了?翠山,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萬別自居名門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
  • 金庸身世大起底,一門22進士,錢學森,瓊瑤都是他親戚
    作家筆名的知名度往往大於本名,就像很多人知道古龍卻不知道熊耀華,知道三毛卻不知道陳懋(mào)平,知道瓊瑤卻不知道陳喆一樣。但是金庸的名字只要是喜歡的就會知道,金庸原名査良鏞,這句話聽起來很是熟悉。其實不僅是金庸這個名字,查這個姓就大有來頭。
  • 七八十年代的「懷舊」小人書,太經典了,勾起一代人的回憶
    對於許多80年代的孩子而言,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家長能給自己買一本心儀已久的連環畫小人書。還記得小時候拿到小人書後的高興勁,興奮的能一口氣看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組七八十年代的「絕版」小人書,看你還記得嗎?圖:七八十年代的經典小人書,《醉俠蘇乞兒》和《霍元甲》。如今的80後也都過了而立之年,但是每每再看到這些經典的小人書,還是會勾起一代人的懷舊情懷。
  • 男看金庸,女看瓊瑤,其實金庸瓊瑤本是一家人
    編撰|牧童堯世人一直有一句話來形容金庸和瓊瑤,正所謂男看金庸,女看瓊瑤。金庸是武俠宗師,「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部武俠小說是為經典。筆下的江湖俠義盪氣迴腸,紅塵俠侶則是纏綿悱惻。這也就是為什麼男看金庸了。金庸的書是一部男人的成長史,無論是從楊過到郭靖,亦或者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這些人不都是經過一番艱難的成長才有一番作為嗎。男孩子能夠從中學到很多。而瓊瑤呢,與金庸恰恰相反。她寫的是兒女情長,是理想中的愛情世界。她筆下的痴男怨女相愛相殺,沉浸於彼此的愛情世界,不去在乎外界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