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杜甫《不見》
都說,低谷最能看清一個人。鮮花著錦時,高朋滿座不稀奇,難的是跌落塵埃,亦有人真心待你。
杜甫與李白的相識,是文壇盛事,聞一多曾形容是太陽和月亮的相逢。中國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詩仙和詩聖生活在一個時代,並一見如故。
那是744年的初夏,一個43歲,名滿天下,一個32歲,籍籍無名;一個被皇帝賜金放還,一個還在科場的失意中。杜甫傾慕於李白的才華,李白是投緣即知己。
當時,還有高適,三人一起同遊,逛梁園,渡黃河,遊王屋騎馬、喝酒、唱歌、登高懷古,夏到冬,春又到夏。
後來,高適去了楚地,李杜短暫分開,又在晚秋時節於兗州重逢。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贈李白》)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醉時同榻,白日同行,無所求,無所怨,全憑一片素心。
那時,杜甫也沒想到,兗州一別後,竟總也沒有再見之期。他在為自己的前程奔波,這是一個儒者以天下為己任的必經之路。李白呢,對朝堂沒了期待,求道修仙,廣交天下好友,遍訪名冊大川。
這一晃,就是十六年。十六年裡,杜甫寫了很多詩,想念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杜甫《春日憶李白》
春去春來,何時能與李白把酒共飲?
罷琴惆悵月照席:「幾歲寄我空中書?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節選)
孔巢父啊,你如果見到李白,一定要代我問他可好。
那時車馬慢,相見太難。後來又逢上安史之亂,一切更是都亂了套。像王維,被俘後被迫接受了偽職,成了貳臣;像王昌齡,回鄉的路上莫名被殺;杜甫雖僥倖逃脫,但居無定所,四處漂泊。李白,也沒有好哪。
世人只知李白酒入豪腸,七分月光,三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卻不知他也完整經歷了這場天下大亂。
家國有難,李白心亦難安。玄宗西逃時,有詔令:諸皇子兼領天下節度使。在廬山的李白,就應邀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結果,李璘後期想要割據一方,被江西採訪使皇甫侁所殺。李白,受李璘連累,也被歸為叛軍,投入大牢,後被流放夜郎。
自古天才招人妒,李白也不意外。所以,當時要處死他的聲音,有很多。李白也想過找朋友求援,其中就有曾經同遊,後來發跡的高適,但高適沒有回他。李白很是心灰意冷,這種被世人拋棄的心情,一直到臨終都沒能釋懷。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李白《臨路歌》
大鵬飛的時候,聲振八方,可惜啊,力量不濟,中天摧折;它的餘風啊可以激勵萬世,可惜啊,東遊扶桑掛住了左袖。後人只知結果,這世上沒有仲尼,誰會為我的死傷心哭泣呢?
註:傳說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異獸。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魯國獵獲一隻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捕獲,非常難受。
李白不知道的是,有一個人,從他出事起,就無時不在擔心。杜甫,哪怕人微言輕,他也要為李白說話。哪怕他自己也是泥菩薩過江,他也希望李白能夠有歸路可回。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杜甫《不見》
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見到李白,我知道他懷才不遇假裝疏狂的悲哀;所有人都想讓他死,只有我憐惜他的才華和心事。他下筆成詩千首,他消愁唯酒一杯。(為什麼就容不得?)李白啊,當年你讀書的舊居還在,頭髮白了別忘了回來。
當時杜甫在四川成都,李白的老家也在四川,(李白是在四川長大,有童年記憶就是四川)所以,他想他知道不是沒有歸路。
只可惜,第二年,李白就去世了,享年61歲。他的死,成了一個傳說,傳說,他酒醉江中,見江中月明,便伸手去撈,與水中之月同去。
我特別喜歡普希金的《我的名字》:我的名字對你有什麼意義?它會死去,像大海拍擊海堤...它早已被忘記在新的激烈的風浪裡...但是在你孤獨、悲傷的日子,請你悄悄地念一念我的名字,並且說:有人在思念我,在世間我活在一個人的心裡。
李生,李生,如果泉下有知,應是欣慰吧,並不是所有人都把他忘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和杜甫,更是活在所有中國人心裡。
世界上最溫暖的事,莫過於有人牽掛,有人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