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2020-12-13 新京報

薩姆·門德斯在《1917》拍攝現場。

在國內影院復工之後,薩姆·門德斯執導戰爭大片《1917》重新定檔8月7日內地上映,影片講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2名英國戰士,為拯救1600名戰友,逆行傳訊,跨越生死,使命必達的故事。觀眾可以在包括IMAX、中國巨幕、CINITY等影廳更加浸入式體驗「身臨其戰」。這也是繼《007:大破天幕殺機》之後門德斯第二部專門為IMAX製作的電影。

電影技術的革新引領著電影的未來,也為電影的表達手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1917》中,門德斯與老搭檔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勇於嘗試突破,他們用巧妙的剪輯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特殊視效,這也是該拍攝手法首次完整運用到戰爭片中,360度的還原出戰爭的殘酷與無常。而面對某些對於該片「炫技」「激戰場面不過癮」的評論,門德斯曾表示本片的主題「角色的目標不是屠殺儘可能多的敵人,而是要回家。」

《美國麗人》劇照。

作為英國戲劇舞臺的頂尖導演,門德斯年輕時就曾獲得過英國皇家勳章的表彰,而勇於突破的他卻開始嘗試在大銀幕尋求突破,「當我決定執導描寫美國中年男人危機的《美國麗人》(1999年上映)時,我甚至都沒在美國的郊區待上哪怕兩天。我接各種片子,是因為我可以領悟到它們很原創的部分,我想接受新挑戰。」

而在門德斯的鏡頭下,他的作品無論是文藝片還是商業巨作,都會體現出他獨特的藝術審美符號。比如,影片的開頭和結尾總是出現同一場景和畫外音,喜歡用音樂和鏡頭的搭配來講各種故事,總是會出現餐桌和聚餐,注重家庭,下雨往往預示著不祥等。

評論界曾對門德斯下過類似「他是個一直求變的、冷靜的人文主義者」的定義,而他也一直在用自己獨特的領悟來不斷地進行創作上的突破,「學著把熟悉的東西變陌生,把陌生的變熟悉。像導演莎劇一樣導演新片,像導演新片一樣導演莎劇。」

英國女王勳章獲得者

最年輕的奧斯卡寵兒、導過最文藝的007

2005年,年僅40的門德斯就獲得了英國導演協會獎終身成就獎,他曾謙虛幽默地表示,「我覺得自己(拿獎)還是不夠格。我覺得這個獎是一筆銀行貸款,我要在20年之後連本帶利償還,那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更有資格了。」

剛於8月1日過完55歲生日的英國導演薩姆·門德斯的起點非常高。祖父是作家,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兒童讀物作家,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他在作為戲劇導演執導處女作《櫻桃園》時,合作的女主演朱迪·丹奇已經獲得過兩次代表著英國戲劇及音樂劇最高榮譽的勞倫斯·奧利弗獎。

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薩姆·門德斯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頂尖導演,曾執導過《理查三世》《暴風雨》等知名劇目,後又成為丹瑪爾倉庫劇院的藝術總監,並曾獲得過多次託尼獎、勞倫斯·奧利弗獎的導演獎和提名。在2000年英國女王生日榮譽名單上,35歲的門德斯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以表彰他對英國戲劇做出的傑出貢獻。2005年,年僅40的門德斯就獲得了英國導演協會獎終身成就獎,他曾謙虛幽默地表示,「我覺得自己(拿獎)還是不夠格。這個獎是一筆銀行貸款,我要在20年之後連本帶利償還,那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更有資格了。」

門德斯和朱迪·丹奇在影片《007:大破天幕殺機》拍攝現場。

史匹柏曾經評價門德斯:「他的舞臺劇像電影,他的電影又有舞臺劇的屬性」,《泰晤士報》稱他的導演編排做到了「戲劇最好的模樣」。同時朱迪·丹奇也成為了門德斯的御用,兩人之後還合作了《007:大破天幕殺機》《007:幽靈黨》等電影。

門德斯曾說:「繪畫,小說,詩歌,音樂,這些都是最高級的藝術殿堂。但是戲劇和電影可以偷師其中並將它們融為一體。」同樣,戲劇也對門德斯的電影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跨藝術形式的創作內核讓門德斯在藝術和商業之間遊刃有餘,且表現出了出色的導演能力和掌控力。

門德斯(右)與《美國麗人》主演凱文·史派西。

1999年,經史蒂文·史匹柏的推薦,薩姆·門德斯拍攝了自己的首部電影《美國麗人》,講述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內部的尖銳矛盾,該片全球票房超過3.5億美元,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導演獎,美國導演工會獎等榮譽,也讓他的電影事業全面開啟,而那時的門德斯剛滿34歲。他也是六位憑藉電影處女作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中最年輕的一位。

當不少觀眾欲把薩姆·門德斯定義為「中產階級生活」、文藝片導演代言人的時候,門德斯展現了自己更加豐富的類型駕馭能力。黑幫片《毀滅之路》,戰爭片《鍋蓋頭》,公路片《為子搬遷》,都獲得不俗口碑,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你從《為子搬遷》(2009年執導)以後來看,我所有的電影都有類似的問題。它們都是關於一個或多個迷路的人,他們試圖找到出路。這一次也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碰巧他們找到了出路。」曾一度有傳言說門德斯將要執導漫威旗下某部《復仇者聯盟》,就當觀眾一致認為他絕不會「屈尊」執導商業爆米花影片時,他卻出人意料地執導了兩部《007》電影。

《007:大破天幕殺機》中「最文藝範兒」的007。

在《007:大破天幕殺機》和《007:幽靈黨》中,門德斯充分融合自己的風格,同時進一步深入闡述自己感興趣的「家庭」「死亡」等相對屬於文藝片的主題。兩部電影共獲全球票房19億美元,被不少007粉絲稱為是最文藝範兒的邦德片。然而門德斯卻表示執導兩部007是「足以改變人的一生」的精彩體驗,但拍攝商業片「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職業的選擇,並且你生活中的其他一切都要為此讓路」。因此在《007:幽靈黨》之後,休息了三年的門德斯選擇製作戰爭片《1917》。

拍攝《1917》

常反省「為何要陷入這種困境」

門德斯認為自己有責任講出這些故事,使在戰爭中的某些犧牲得到理解。門德斯想到了「在宏觀中展現微觀」的概念,以避免它成為無聊的歷史片,而更符合當下觀眾的喜好。

《1917》來自於門德斯從祖父那裡聽說過的真實故事。他的祖父阿爾弗雷德在1916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負責穿越無人區傳遞消息,當時他只有17歲。身材單薄的他經常被超過身高的冬季濃霧所籠罩,而在泥濘的戰壕裡待了兩年,也讓他養成了經常洗手的習慣。直到70多歲的時候,他才談起自己的這段戰時特殊經歷。「這是因為他永遠都記得戰壕裡的汙泥,」門德斯回憶道,「所以他永遠也無法變得乾淨了。」

門德斯認為自己有責任講出這些故事,使在戰爭中的某些犧牲得到理解。門德斯想到了「在宏觀中展現微觀」的概念,以避免它成為無聊的歷史片,而更符合當下觀眾的喜好。因此《1917》的故事著眼於個人體驗,將戰爭背景落實到了非常個人化的表達上。

攝影師羅傑·迪金斯與門德斯在影片《1917》拍攝現場。

老搭檔攝影師羅傑·迪金斯收到了門德斯的劇本,開篇第一句話就讓迪金斯猶豫了:「這些都要用一條鏡頭完成」。門德斯認為,一鏡到底與電影的故事密切相關,片中的兩名年輕英國士兵必須與時間賽跑,以拯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一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了解戰爭的本質,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可在迪金斯看來,一鏡到底雖然在技術層面很難實現,但他更擔心攝影上的過度炫技會削弱劇本的力量,讓觀眾脫離劇情專注於鏡頭上面。

其實長鏡頭和手持鏡頭在門德斯的作品中並不少見。早在《007:大破天幕殺機》的開場片段中,薩姆·門德斯就曾與羅傑·迪金斯合作完成了一鏡到底的鏡頭讓觀眾與007一起進入墨西哥亡靈節現場。手持鏡頭則在兩人合作的第一部電影《鍋蓋頭》中就大量出現。此前第8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執導)也以一鏡到底吸引了觀眾的注意,但薩姆·門德斯想要突破:「《鳥人》做得非常棒,但片中都是內景,並且不斷回到相同的地方。我們是線性的,不斷移動到不同場景,你甚至不知道下一個鏡頭掃到的角落會是什麼樣子。」

然而在《1917》艱難的實際拍攝過程中,門德斯常常反省「為什麼陷入了這種境地」。

為了讓畫面自然流暢,「無縫連結」製造出一鏡到底的視覺呈現,門德斯發揮了自己戲劇導演的專長,美術指導丹尼斯·加斯納在製片廠空地上製作了大量場景模型,劇組在場景還沒搭建好的情況下就開始了排練拍攝走位,精確計算出每個場景的長度,共耗費六個月的準備時間。 劇組還在拍攝區域旁邊張貼了警告步行者的告示牌,以免行人不會被散落的「屍體」嚇到。

《1917》劇照。

整部電影看似一個長鏡頭完成,其實隱藏著數十個「看不見的剪輯點」,最長的鏡頭達到了8分半鐘。在拍攝現場,大量鏡頭由於微小拍攝和演員失誤被廢棄,劇組還為全員準備了寫有全場人員走位、攝影及運動方式等標註的「地圖」劇本,以便順利完成鏡頭拍攝。由於劇組儘量使用自然光以及外景拍攝,並拍攝儘可能多的真正一鏡到底鏡頭用以完成最後的拼接,想要等到劇情設定中多雲的天氣下馬上完成拍攝,整個過程中氣象學家一直都在現場,幫助劇組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門德斯稱拍攝過程常常是名副其實的「聽天由命」。

若過於注意攝影機的存在

《1917》的反戰初衷就「戰敗」了

「不要總是考慮成果或是觀眾的反應。需要思考的只有不斷探索的過程。我最喜歡的名言出自《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所說的:反覆的探索即是正道所在。」

2019年12月25日北美上映後,不少媒體將《1917》稱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IndieWire》還稱讚:「儘管『一鏡到底』的概念並不是新鮮的,但是《1917》做到了不同於過去這些年《鳥人》和《奪魂索》等電影——門德斯為此注入了新鮮,不僅從中製造出張力,還讓觀眾沉浸在戰時生活完全不可預測的狀態中。」

在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1917》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三項大獎,這也是自影片《虎!虎!虎!》(1971年第43屆奧斯卡獲得5項提名)近50年以來,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戰爭片。

《1917》獲得了2020年第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混音獎。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一鏡到底」,有些評論家就表示這樣做就更像是為形式而形式的影像試驗,像是一種技術能力的過度展示,它會分散人們對於情節的注意力。門德斯嘲諷了這種觀點:「攝影機從來不會穿越鑰匙孔,也不會穿過玻璃,更不會跟隨子彈移動的軌跡。」對他來說,這不過是某些「電影評論家」的「撒嬌」,而不是創作者應該值得擔心的事情。

在門德斯看來,無論是在戲劇舞臺上改編莎士比亞、狄更斯和哈羅德·品特的作品,還是在大銀幕上演繹中年男人的白日夢或是戰壕中的鼠輩誤觸地雷,都需要自己勇於嘗試表達上的突破。「不要總是考慮成果或是觀眾的反應。需要思考的只有不斷探索的過程。我最喜歡的名言出自《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所說的:反覆的探索即是正道所在。」

門德斯和《1917》的編劇也曾表示,他們拍攝這部影片的全部意義在於,你會在另一個人的生命裡活上115分鐘。如果你太過於注意到攝影機的存在,那麼這部影片的反戰初衷就全都「戰敗」了。「理解歷史是避免未來災難的唯一途徑。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對彼此做過的最愚蠢的事情。我們拍這部電影,不是為了讓你坐在椅子上看手機的,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也不是讓你產生正在玩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感覺——當然,我相信我的祖父要是能看到這部影片,他會感到不太舒服,但我確信他會感激這部電影的存在。」

新京報記者 李妍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戰爭大片《1917》全片「一鏡到底」
    近日,導演薩姆·門德斯在紐約動漫展上表示,由其執導的一戰題材影片《1917》將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門德斯稱,這部電影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技術上最困難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之所以全片只用一個長鏡頭,與電影的故事有關。
  • 戰爭片《1917》藏了14個彩蛋:一鏡到底是假的,兩男演員來自權遊
    截至8月9日,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的《1917》,在中國內地電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觀眾已經在IMAX中體驗過了其聲名在外的「一鏡到底」。在豆瓣,已經有超過24萬觀眾,為該片打出了8.5的高分。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在近期上映的一系列電影裡,《1917》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1917》以其精湛的攝影和剪輯製造了「一鏡到底」的沉浸式觀影體驗(事實上是經過非常精密的計算,由無數個鏡頭構成的效果),為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一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視覺奇觀。它再次證明了電影和影院的共生關係——觀眾只有在電影院IMAX銀幕前才能真正領略「一鏡到底」的美感;這也表明,電影院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之一。
  • 《1917》一鏡到底
    其實在《1917》拍攝過程,並不是真的一個鏡頭拍到底(也不可能),而是運用了巧妙的運鏡和特效,把22個鏡頭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殘酷中的詩意,「一鏡到底」的《1917》到底優秀在哪?
    而參與其中的人付出的代價,則不是輸贏兩字可以估量的。戰爭沒有贏家。片中飾演布萊克兄長的理察·麥登偽「一鏡到底」:殘酷中的詩意>從希區柯克《奪魂索》,到《俄羅斯方舟》《鳥人》,再到這部《1917》都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技巧。
  • 豆瓣8.5《1917》「一鏡到底」背後的故事
    由薩姆·門德斯指導,羅傑·狄金斯掌鏡的《1917》,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效效果獎,最佳視覺效果獎,金球獎的最佳電影獎,最佳導演獎,還有很多提名獎。對《1917》的大部分讚譽,都集中在其大膽的電影風格上:整部電影感覺像是一次連續的拍攝,將觀眾帶入了法國北部戰場的激烈而且是幽閉恐怖的旅程。當然,這部電影實際上不是一次拍攝,而是一系列連續的,未切割的鏡頭,它們可以無縫地連接起來,看起來感覺就像是連續拍攝一樣。
  • 說到《1917》,還是得談談一鏡到底的藝術
    另外,打造高達1.6公裡的戰場壕溝和敵人陣營裡不時出現的洞坑、橋墩、廢墟、農舍乃至充滿屍體的河堤場景之浩大工程也都成了片中毫不馬虎的一戰時代背景。然而這些,說到底都只是《1917》戰爭場面吸睛;但《1917》真正優秀之處之處,是在於電影它極其低調沉穩的敘事,背後卻織以一張全片一鏡到底的溫柔的網,支撐住了一個小人物歷劫心境投射在大時代的戮力反戰精神。
  • 1917這部一鏡到底的一戰電影到底如何?
    那這部號稱一鏡到底的一戰影片,到底怎樣?01小人物的聚焦關於戰爭的影片實在是太多,但不少影片是以二戰為主題,關於一戰的電影實在是不多見,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抵就是史匹柏的《戰馬》。(戰馬)談論到為什麼要以一戰做背景時,導演薩姆·門德斯表明《1917》是根據他祖父阿爾弗雷德的回憶錄改編而成,導演的祖父是一戰時期派遣在法國參戰的士兵,承擔信號兵一職,也就是穿過敵區,及時傳達信息和尋找在戰場上失散的士兵。
  • 一鏡到底的《1917》的背景是一戰的哪一場戰役?用意何在?
    一鏡到底的《1917》的確是對電影技術的巨大的衝擊,而這部電影意味著電影技術的創新,還是電影藝術的倒退?個人感到,《1917》是編導的一次別出心裁的嘗試,一鏡到底的技法,只能用一次,但絕對不具有電影技術革命的價值。這裡順便提一下俄羅斯電影《俄羅斯方舟》。
  • 聊聊「一鏡到底的戰爭美學」
    技術與內核雙保險,看過的人都說好,可為什麼在奧斯卡主場,《1917》還是差了一哆嗦? 其實之前,對於本片,影迷方面一直爭論不休。 有人覺得,所謂一鏡到底,那純粹是炫技。 故事溫吞吞,跟安叔那部《雙子殺手》的槽點類似:技術跟上了,故事沒跟上。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這部119分鐘的大片,採用「一鏡到底」製作技術,憑藉這一技術,影片《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聲音和最佳攝影大獎。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談談他給這部電影帶來的價值。1、什麼是「一鏡到底」?電影《1917》是一部改編自真人故事的戰爭電影,由夢工廠製作。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而「一鏡到底」這種並不稀奇的拍攝技術,則是《1917》最大的看點和噱頭。這個「一鏡到底」不是片中的一個長鏡頭,而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由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構成。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和技術要求可想而知。很多電影都因為一個令人深刻的長鏡頭而廣受讚譽,《上帝之子》、《贖罪》就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影史上也是鳳毛麟角。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我們耳熟能詳的戰爭電影大多是以二戰或越戰為背景(《拯救大兵瑞恩》,《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現代啟示錄》)。 而在彼得·傑克遜的《他們已不再變老》出現之前。 稍有影響力的美國一戰電影還只有劉易斯·邁爾通1930年的《西線無戰事》和庫布裡克1957年的《光榮之路》。
  • 《1917》的「一鏡到底」:成也真實,敗也真實
    今年金球獎中,《1917》取得最佳影片被視為爆冷之舉,面對一眾強勁對手,以歷史、戰爭、「一鏡到底」這套組合成功突圍而出,亦完全擊中了筆者的口味。緊接著《1917》又在奧斯卡以10項提名而大熱,之前預測有說過,可能會憑藉此片的「一鏡到底」讓導演斬獲「最佳導演獎」。
  • 《1917》一鏡到底?只是一種讓你沉浸其中的效果
    被高度評價的電影《1917》,於 8月7日在中國大陸影院上映,對於剛剛復工10多天的電影院來說,無異於一針強心劑。這是一部值得戴著口罩去觀看的電影。猶如親上戰場,恐懼和緊張之後,想哭卻哭不出來。 電影的情節非常簡單。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到第三年,1917年4月6日。
  • 評電影《1917》:薩姆為「一鏡到底」夢付出了什麼代價?
    之外有史詩類作品《俄羅斯方舟》,我們耳熟能詳的鳥人,都在一鏡到底,或者說長鏡頭的創作領域有過大量的探索,並且成果豐碩。一、《1917》的一鏡到底究竟處在怎樣一個水平上?我瀏覽了國內兩個一流的電影評分網站,滿分好評的網友在簡短的評論中大致提到這樣幾個關鍵詞:「一鏡到底」、「真實」、「代入感」、「震撼」。站在一鏡到底的角度看,的確,《1917》的攝影機始終跟隨著兩個送信的士兵從從一個悠閒初春的午後出發,歷經爛漫櫻花,到殘酷的戰爭。
  • 《1917》「一鏡到底」,長鏡頭影片有多神奇?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已於2月10日落下帷幕,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的「一鏡到底」戰爭題材影片《1917》坐擁10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座技術類大獎。71歲的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 也在奧斯卡的第15次提名後,憑藉《1917》的自然光和「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拿下最佳攝影,繼2018年的《銀翼殺手2049》後,第2次捧回了小金人。
  • 戰爭題材歷史電影《1917》到底有幾分真,幾分假
    導演薩姆 · 門德斯執導的《1917》為剛剛開禁的電影院貢獻了片最值得在電影院觀看的影片,鏡頭一路追隨一對英國士兵穿越一戰時期西部前線,執行一次的艱難的送信任務。一戰這個主題曾被大量拍攝,僅就這部《1917》就被影迷拿來和《敦刻爾克》和《拯救大兵瑞恩》來進行了各角度的對比。
  • 《1917》,詩一般的電影
    山姆.門德斯(Sam Medes)肯定也算其中之一。1999年,這位年僅34歲的只有一些舞臺劇經驗的英國導演,為當時的夢工廠影業拍了一部《美國麗人》,沒想到竟然直接斬獲了包括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在內的七項大獎,還另外拿了一個最佳女主角提名,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 偽「一鏡到底」,《1917》除了炫技,還有這些看點
    可是當我們看完電影會發現,這些在預告片中佔據了大量戲份和對白的大牌明星及其所扮演的高級軍官並不是故事的主角,電影的主角是兩個在殘酷戰爭中艱難求生的年輕士兵。正是這兩個士兵的充滿真情與血性的動人故事使得這部本來是以技術為重的頒獎季電影在「一鏡到底」的炫酷之外,還夾雜著令觀眾深有感觸的成長主題和人性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