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薩姆 · 門德斯執導的《1917》為剛剛開禁的電影院貢獻了片最值得在電影院觀看的影片,鏡頭一路追隨一對英國士兵穿越一戰時期西部前線,執行一次的艱難的送信任務。一戰這個主題曾被大量拍攝,僅就這部《1917》就被影迷拿來和《敦刻爾克》和《拯救大兵瑞恩》來進行了各角度的對比。而我們想以這部影片為導線,來看看1917年的真實歷史。
儘管影片的主角和設定的這個任務是虛構的,但1917年從一戰戰場上的塹壕戰的殘酷到戰爭雙方衝突對平民的影響以及1917年春天的戰事的起伏卻是真實的。
正如導演門德斯早些時候接受採訪時所說,這部影片的靈感來自於他的爺爺,身為作家和一戰老兵的阿爾弗雷德.門德斯給他講的故事,一個在戰場上送信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導演的童年時代起就伴隨著他。
但這個撤退卻不很明確,相反,德軍的計劃是以退為進,他們準備整休一下,為可能到來的進一步進攻行動做準備。盟軍卻被德軍的行動搞懵了,他們無法準確判斷德軍是投降了、撤退了,還是在埋伏等待。
由於撤退都是在夜間進行的,英國和法國軍隊往往發現他們一夜醒來,面對的就是一片荒涼的毀滅景象,但又感到到處都是陷阱和狙擊手。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他們小心翼翼地向前推進。這部影片便是英軍次派兩個小兵卻阻止麥肯齊的部隊不要上當的事,人物是虛構的,但當時一定有類似事件發生過。為什麼要人送,因為一戰期間,電報電纜和電話雖然已經被用於通信,但是重炮轟擊使得大多數線路經常出現故障,人送信是更常見的。
劇中兩人發現廢棄的農場和小鎮也是真實的,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國際百科全書》 ,德軍在撤退時執行了一項被稱為「阿爾貝裡奇「的行動,他們摧毀了「任何盟軍可能發現有用的東西,從電纜和水管到道路、橋梁和整個村莊」。同時還撤離了多達12.5萬平民,把那些能夠工作的人送到被佔領的法國和比利時,留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在有限的配給下自謀生路。
《1917》的故事事件發生在波爾克佩爾戰役之前,這是一場規模更大的帕斯尚爾戰役中的小規模衝突,但由於導演的爺爺親自參加了這場戰役,所以它便成了本片的主線。
所以這是一部虛實相交的電影,背景和細節都有歷史資料的支撐,但導演以他獨特的手法加進了虛構的情節,使得這部影片既有強大的視聽性,又有精彩的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