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玻璃? 玻璃在技術和工藝發展是怎樣的?玻璃如何從日常生活走到科技前沿?玻璃藝術創造力的魅力在哪裡?今天上午,隨著上海市副市長趙雯為玻璃博物館落成儀式揭牌剪彩,200多名的「驢友」、藝術愛好者、寶山區居民代表成為首批觀眾觀摩了剛剛落成的上海玻璃博物館,領略了玻璃的無限可能和玻璃藝術的魅力。建設方表示,該館將於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
作為大陸第一個玻璃博物館,上海玻璃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的新地標,後工業時代的一抹亮色。據了解,上海玻璃博物館是由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主管的市級專業博物館,是非盈利的私立博物館。該館以「玻璃:一種科學與藝術的語言」為主題,通過玻璃材料科學、玻璃技術發展史、玻璃科技前言探索、玻璃藝術史等多重視角,將玻璃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呈現於公眾面前,使得參觀者對於玻璃,這一深入生活的普通材料有更為系統的科學認識和高層次的藝術欣賞。
上海玻璃博物館總展示面積約5000平方米,主館展覽區域2100平方米,科普展項1450平方米。主館展覽區域分為四個單元,分別為:第一單元:什麼是玻璃;第二單元:技術和工藝的發展;第三單元:從日常生活到科技前沿;第四單元:藝術創造力的證明。上海大學是博物館的合作方,提供給學術和藝術領域的支持。
記者在開幕儀式上了解到,玻璃博物館的G+玻璃主題園區,還原了玻璃的無限可能。據介紹,未來的上海玻璃博物館將會成為一個以玻璃和玻璃技術為主題的園區的核心,G+玻璃主題園區包含第一期博物館,第二期雕塑庭院,第三期科技園,第四期商業園區。項目二期和三期完成節點預計在2012年年底;四期的商業園區完成節點預計在2014年年底。
園區的意義在於,其之於城市,是上海新的文化名片、旅遊文化地標,豐富城市功能與內涵,為後工業時代的創意城市注入活力,為老舊工業及物流產業區增加了一抹生動新鮮的亮色。其之於產業,其填補國內的空白,帶動新的藝術時尚,拓寬玻璃藝術在中國的影響力,創造體驗型的博物館。其之於公眾,提供了新型的融藝術欣賞、文化教育、旅遊休閒等一體的平臺,讓玻璃藝術和文化走進公眾生活,讓公眾以豐富的體驗方式感受玻璃文化的魅力,提升大眾的藝術鑑賞力,豐富和優化生活方式,豐富文化氛圍與形態,促進文化的多元交融。
上海玻璃博物館及其上海G+玻璃主題園將為人們提供這樣一個場所,讓人們體驗多層次的感受,人們可以攜家人在博物館和園區裡度過美好的一天,徜徉於藝術,參與互動展項,聆聽講座,DIY玻璃製作,學習玻璃歷史,參觀玻璃藝術家工作室,參加PARTY,喝下午茶和咖啡,休閒於我們的魅力庭院等等,讓自己的心靈有些休整,從而分享我們博物館所想分享的一切。
作為北上海地區的一個戰略區域,寶山通江達海,地理位置優越,是上海的水上門戶。近年來,寶山區按照「調結構,促轉型」的工作要求,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以融合發展為基礎,以創新載體為動力,致力於調整產業結構,大力優化、美化城區環境,吳淞國際郵輪港、吳淞炮臺灣溼地森林公園、顧村公園、寶山寺移地新建等一批旅遊項目相繼建成。廢舊老廠房華麗轉身,誕生了鋼雕公園、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玻璃博物館、半島1919等後工業時代的新景觀。該區依託區域資源特色,整合新增旅遊景點及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已形成生態旅遊、休閒旅遊、工業旅遊、軍事旅遊、教育旅遊、水上旅遊等六大系列,旅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遊產業發展後勁逐步顯現。
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間,寶山區將依據區域的地理條件、資源結構和旅遊功能的差異進行總體布局,有重點地進行開發,建成集歷史文化遊、水上觀光遊、生態度假遊、低碳工業遊、紅色經典遊、教育科普遊、都市農業遊、購物休閒遊八大旅遊產品於一體的北上海旅遊基地、水陸旅遊集散地及水上旅遊門戶。同時,伴隨著吳淞國際郵輪港二期、羅店老鎮改造、紅木文化藝術公園、寶山寺二期、顧村公園二期等項目即將建成,寶山將立足本土特色,完善節慶活動期間的商業配套和本土元素的體現,營造熱點,集聚人氣,拉動消費,充分發揮節慶經濟的綜合效益。(徐巍 記者張玉龍)
來源:海峽之聲網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