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宗潭講述《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精彩故事

2020-12-05 陳洪標寫字說畫

更多內容關注「陳洪標寫字說畫」

人物傳記 | 作家宗潭

由軍旅作家宗潭總撰稿的六集大型紀錄片《一江清水向東流》,本月下旬將在中央電視臺首播。

紀錄片歷時一年拍攝製作,宗潭不僅沿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的江河沿岸行走,居住在當地,探秘三江源的人文生態,而且也有驚喜的發現。請看下面的作家感悟。

【作家簡介】

宗潭,軍旅作家,編劇,主要作品有:電影《夢回甲午》《絲路英雄·雲鏑》《雪域活佛》《天上的額吉》等。

[圖為宗潭近照]

宗潭撰稿和編劇的作品近年來斬獲的榮譽:

2016年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金杉葉」最佳編劇獎

2016年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金杉葉」最佳紀錄片獎

美國納什維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片獎暨州長特別獎

2016年中美電影節入圍獎

2017年河北奔馬獎特等獎

第三屆中國西安金丹若國際微電影藝術節最佳編劇獎

第三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優秀編劇獎等獎項。

[圖為宗潭著作《甲午之戀》封面]

[圖為《夢回甲午》劇照]

[圖為《絲路英雄·雲鏑》劇照]

【下面來看看作家這次創作的心靈歷程和感悟】

二十年來一次次行走青藏線,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雪山,也不是挑戰極限挑戰自我的登山者,而是默默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們。

一步一叩的朝拜者,用身體丈量著遙遠而又艱辛的路途,用胸膛感知冷暖自知的大地。

雪地裡轉經筒的喇嘛,逆著時光行走在純淨的雪峰下。

牧歌悠揚的山谷,牧民們在晨風中放飛一張張色彩斑斕的風馬旗。

大雪覆蓋的簡陋營房,駐守邊關的年輕人,乾裂的嘴唇,飛雪中立如雕像。

……

一次次行走高原,也讓我在一個個夜晚凝視高原上純淨的夜空,甚至有一個月的時間在玉珠峰下小住。

離開都市喧囂,高原上只有風聲呼嘯。

一次次行走,我在高原上撿拾了河谷中被河水衝洗的石頭,撿拾起淹沒在荒草中的海螺化石,更是小心翼翼地收藏起那些同行者的經歷,收藏起一份份彌足珍貴的友情。

高原,讓人們的心靈純淨,讓人們的目光純淨。

非常喜歡一張照片,是高原之王雪豹佇立高峰俯瞰天下的畫面。

紀錄片《一江清水向東流》捕捉到了雪豹俯瞰天下的珍貴畫面。

與都市的喧囂與躁動相比,高原是安靜的。

與都市無數人的急功近利相比,高原上的人有一股脫離塵世的淡然。

雪豹俯瞰天下,是一份從容淡定,這種巔峰體驗也傳遞給我們:靈魂立於高處,在人間煙火中抖落俗世塵埃。

一個人,一個民族,都需要不斷強化這種巔峰情感。

登高需望遠。眼中有天下,心中才有天下。

德不配位者難以行遠路。有些身居高位卻蠅營狗苟之輩高處不勝寒,是因為沾染太重的世俗之氣,心中名利慾望太盛。

當我們放眼世界,一個個文明濫觴之地充斥著戰火與殺戮,人人在生死邊緣掙扎,目光中是恐懼,是迷惘,是瘋狂。

縱觀古今中外,一個人的堅守或落敗,在於心靈純淨與否;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在於精氣神的聚散離合。

江河的緣起,是尋根,亦是尋找自己,是於迷惘中體驗獨屬自己的巔峰情感。

很久之前,毛主席在北戴河練習騎馬,擬定了一個騎馬行遍黃河沿岸的宏大計劃,先是從黃河入海口一路溯源而上,再從長江源頭一路到達長江入海口。

可惜,造化弄人,這個計劃擱淺了。中華民族的命運隨之逆轉,十年文革見證了人性中最醜陋不堪的一面,也見證了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堅韌不拔。

那麼,再次沿這些濫觴於同一處高原的大江大河行走,我們會看到什麼?

長河旭日,光耀千古。洗滌塵埃的江河摧枯拉朽、浩浩蕩蕩,就像我們國家這五年多的經歷一樣,勇於斷舍離,勇於鳳凰涅槃。

規劃一個美好未來,登高望遠,而又腳踏實地,步步生蓮。

希望紀錄片《一江清水向東流》能夠給觀眾們帶來一些思考,關於夢想,關於家國,關於自己。

紀錄片《一江清水向東流》由楊小樸導演擔任總導演,將於十月下旬在中央電視臺首播。感謝江河沿岸給予支持和幫助的朋友們。

【紀錄片簡介】

六集紀錄片《一江清水向東流》,由著名導演楊小樸執導,作家宗潭擔任總撰稿,青海玉樹州委、州政府、北京市對口援建玉樹指揮部、中毓文化傳媒等單位聯合出品。

2016年6月開始拍攝,中國環境報社影視中心、雲南省環境保護廳宣教中心、陝西省環境保護廳宣教中心、玉樹州宣傳部、玉樹藏族自治州旅遊局、玉樹廣播電視局、北京厚光光電公司、北京正驪文化傳媒、中毓文化傳媒玉樹分公司等單位聯合攝製。

以三江源生態保護和精準扶貧為重點,沿長江、黃河、瀾滄江流經途中拍攝,以《源水》《感恩》《色彩》《守望》《奔流》《圓夢》六集全景展現三江源頭的生態環境及壯美的雪域高原風光。拍攝期間,攝製組輾轉雲南、青海、西藏、重慶、陝西等地,沿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拍攝至入海口。

紀錄片不但展現可可西裡無人區風貌,拍攝到雪豹、野犛牛等大量珍稀動物,還深入江河流域解讀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人文故事,謳歌各民族團結一心重建玉樹的感人事跡,也展現了三江流域濃濃的人文情懷。

專家認為這部紀錄片全面地反映玉樹的人文歷史和生態環境,聚焦玉樹災後重建、生態修復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以恢宏視野和唯美畫面講述三江源頭玉樹人民的故事,以及保護三江源頭的清澈甘冽作出的貢獻。

【配文圖片由作家宗潭提供】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百家號「陳洪標寫字說畫」

相關焦點

  • 走進玉樹尋根生命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源採水紀實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是萬水濫觴之地,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三江源地區,哺育了中下遊的眾多人口,孕育出絢麗多彩的江河文化。然而,黃河源頭約古宗列、長江源頭當曲、瀾滄江源頭扎西齊哇三大江源卻是山高路遠、養在深閨,讓溯源江河、尋根文明、感恩母親河成為一種「奢侈」。
  • 中國成立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自然保護區
    中新社青海玉樹八月十九日電今天上午,在長江上遊海拔三千七百米的通天河畔,中共青海省委書記白恩培、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周生賢揭開了由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上的紅綢,標誌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江源頭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
  • 看,一江清水向東流!
    看長江,也是看中國。一江清水向東流,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夢想和希望,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宏圖。紀錄片下集以「綠色發展」為主題,講述沿江人民守護長江的感人故事,展示長江經濟帶建設最新成果。長風浩蕩,大江東去,創新發展的長江經濟帶正在崛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美麗願景正在實現。
  • 《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採水紀實》獲全國「最佳短視頻一等獎」
    青海省玉樹州文旅局長阿夏永紅以此主導組織拍攝的《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採水紀實》專題片近日喜獲全國一等獎,為三江文化傳播和青海文旅特色推廣增光添彩,熱烈祝賀!精彩回顧:2019年4月9日上午,作為2019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序曲的三江源頭聖水「會水」儀式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格薩爾文化廣場舉行。當天的玉樹市晴空萬裡,格薩爾文化廣場聚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群眾。當送達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水樣的三支馬隊進入廣場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歡呼聲。
  • 長江源頭「碧水保衛戰」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格爾木市委宣傳部 攝中新網西寧8月2日電 題:長江源頭「碧水保衛戰」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作者 孫睿 馬紅娟夏季的沱沱河一如既往地安臥在廣袤的可可西裡,靜靜地審視太陽和月亮的交接。遠遠望去,有一個身影在沱沱河堤岸上走著,他時不時彎下腰,一隻手提著袋子,另一隻手清理著河流中的垃圾(塑膠袋)等,他就是這裡的河湖志願者新文。
  • 「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東流」攝影巡迴展暨「黃河入海流」山東省...
    青羚網訊 12月7日,由省委宣傳部和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省政府新聞辦承辦的「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東流」攝影巡迴展暨「黃河入海流」山東省攝影圖片展在山東省文化館正式拉開帷幕。從源頭到入海、從高原到平川,青海、山東兩省的攝影作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觀眾帶來了一次視覺享受和精神盛宴。
  • 青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長江、瀾滄江和黃河出境水質優良率達...
    在日前進行的「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中,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旭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口增長和城鎮化提高的情況下,通過生態保護、水源涵養、面源汙染控制等,青海省外流水系長江、瀾滄江和黃河幹流水質優良率達100%;出境水資源量保持穩定,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青海每年向下遊輸出620多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惠及我國20個省區及東南亞5國。
  • 只為一江清水向東流
    2020年第一天,青海發布《關於黃河等十河三湖管理範圍的通告》,為生態保護再讓出10米的空間,給長江、黃河、瀾滄江在內的10條河流劃定出生態管理「10米線」。  3月26日,《2020年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方案》出臺,將在長江及重要支流構建生態環境監測新體系,做好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預報預警等,成為今年四川環境監測的重點工作之一。
  • 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11月10日,站在宜賓長江公園邊,該市市民徐楊看著一灣清水,滿臉笑容。  在宜賓市區域內,長江、岷江、金沙江的三江六岸,正在實施總投資約92億元、長度約192公裡的宜賓市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該項目實施後,長江宜賓市域內水質大幅改善,沿江綠道也成為當地百姓放鬆休閒的熱門「打卡」地。
  • 從三江源到洱海:生態行動護國際河流瀾滄江「一江清水」
    中新社雲南大理10月25日電 題:從三江源到洱海:生態行動護國際河流瀾滄江「一江清水」作者 胡鍾藝 胡友軍 張添福在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青海省南部三江源區域,瀾滄江上遊支流巴曲,宛如碧綠色綬帶,在該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林場崇山峻岭中延展
  • 「一江清水向東流」暨「黃河入海流」青海山東攝影圖片展在濟南舉行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 (記者樊永濤 報導) 12月7日,由青海省委宣傳部、山東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青海省政府新聞辦承辦,青海省攝影家協會、山東省攝影家協會、山東省文化館協辦的「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東流」攝影巡迴展暨「黃河入海流」山東省攝影圖片展在山東省濟南市拉開帷幕
  • 網絡點擊量累計1.3億人次,《一江清水向東流 打造「長江最美岸線...
    網絡點擊量累計1.3億人次,《一江清水向東流 打造「長江最美岸線」九江在行動》專題片全網密集轉發 … 2020-04-11 1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海玉樹,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
    青海三江源地區位於我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包括青海省的玉樹、果洛兩個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黃南、海南、海西、三個藏族自治州所轄的澤庫、河南、興海、同德四縣以及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唐古拉山,約佔青海省總面積的43%。
  • 為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作為長江出川的最後一道關口,瀘州是長江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近年來,為了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瀘州市直面薄弱環節,強化汙染防治。全力治汙減汙,為長江減負位於龍馬潭區羅漢街道的老鷹坵生態溼地公園,是附近居民的親水休閒之地。兩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
  • 從三江源到洱海:生態行動保國際河流瀾滄江「一江清水」
    【解說】在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青海省南部三江源區域,瀾滄江上遊支流巴曲,宛如碧綠色綬帶,在該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林場崇山峻岭中延展。  【解說】作為白扎林場120多名護林員中的一份子,年過五旬的才旺成林每月二十五六天,在他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林場內騎摩託車巡邏,他告訴記者,要想進入林場深處,只能徒步行走,單日行程約二十公裡。
  • ...悟十九大]馬吉孝: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中國最大的鹽湖在青海,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條大河發源於青海。青海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生態功能區和淡水供給地,既是生態資源寶庫,也是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審定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強調「青海生態地位十分重要、無法替代;青海又地處青藏高原,生態就像水晶一樣,彌足珍貴而又非常脆弱;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是青海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來不得半點閃失。」
  • 江邊一哥原創詩詞之一江清水向東流
    一江清水向東流文/江邊一哥一江濁水向東流三峽大壩也犯愁攔住了洪水下頭還未歡呼上頭又逢天漏一江濁水向東流三峽大壩也犯愁上也憂來下也憂左右為難急白了頭>希望今後有幫手多修水庫才有盼頭上下千裡不用憂一江清水向東流
  • 人民日報看四川|為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的第15版生態版,聚焦報導四川省瀘州市直面薄弱環節,強化汙染防治,為長江減負。一起來看看吧!作為長江出川的最後一道關口,瀘州是長江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近年來,為了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瀘州市直面薄弱環節,強化汙染防治。全力治汙減汙,為長江減負位於龍馬潭區羅漢街道的老鷹坵生態溼地公園,是附近居民的親水休閒之地。兩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
  • 東方多瑙河,瀾滄江源頭的世外桃源是在海拔4300米的青海玉樹
    玉樹,藏語意為「遺址」,位於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頭,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均發源於這裡。同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和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覆蓋自治州全境,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犛牛之地、歌舞之鄉和中華水塔之美譽。
  • 共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湖北:內引外聯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共護一江清水向東流湖北:內引外聯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湖北是唯一的長江幹線流經裡程超千公裡的省份,長江之於湖北,具有重要意義。長江的生態環境資源安全,關乎湖北的經濟社會發展。  黨中央部署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以來,湖北省檢察機關以區域協作為切入點,整合檢察資源,凝聚保護合力,全面強化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確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清水北送,讓長江水永葆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