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奧裡著張倩紅馬丹靜譯民主與法制出版社出版
鄭渝川
耶路撒冷是一座「世界城市」,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是世界史,它的一次次劫難是世界文明史上無法抹去的傷痕。這樣一個塑造了世界三大宗教,被認定為宗教聖地而帶有神聖意味的城市,卻一次次被撕為碎片。耶路撒冷總是在重建,正如從這裡發源的宗教,教義也總是被重新闡釋,最終變成讓人感到困惑的版本。
1099年,十字軍東徵佔領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這期間,上演了無恥的屠戮,法蘭克人有組織地殺害了大部分手無寸鐵的耶路撒冷市民,包括猶太人、普通的穆斯林,總數達十萬人,並掠奪了聖殿山上所能掠奪的一切財寶。
這一次屠殺不是起點,也非終點。耶路撒冷是孕育文明、神性和理性的城市,也在持續地觸發徵服者的獸性。古羅馬時期,更早的巴比倫王國時期,還有歷史上的很多關頭,耶路撒冷總是輕易被焚毀,然後被後來人按照自己的理解重建——這成為了下一次徵服和焚毀的開始。當然,這座城市的生命力卻如此旺盛,它見證了一個個帝國、一個個王朝,一批又一批或殘暴或雄才大略或庸碌不堪的王公貴族在這裡上演悲歡離合。耶路撒冷不滅,不斷興起但又會走向滅亡的是執念、貪念。
有關耶路撒冷,從古希伯來王國的建立算起,時至今日已整整三千年。人類文明史上所有醜惡和兇殘的元素,仿佛都會以某種方式進入耶路撒冷的城市史片段。民族、宗教、國家之間存在基於歷史的仇恨,紛亂複雜,幾乎不存在理順的可能,誰又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完全無辜的受害者?而誰又是永遠佔據上風的加害者呢?
英國學者西蒙·蒙蒂菲奧裡所著的《耶路撒冷三千年》是一部傑出的作品,書寫了這座人類世界最具盛名的城市,是如何在歷史變遷過程中歷經劫難並不斷迎來重生的。
西蒙·蒙蒂菲奧裡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他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研究員,耶路撒冷舊城外第一座猶太住宅區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奧裡爵士的曾孫。《新聞周刊》評論說,「他能將龐大的歷史書籍寫成極為好看的驚悚作品,他知道怎樣才能讓歷史變得淺顯易懂」。在這本書中,蒙蒂菲奧裡以客觀、中立的角度,透過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以及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麗歷史,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耶路撒冷。在蒙蒂菲奧裡看來,耶路撒冷的歷史除了是整個世界的歷史,同時也是猶地亞山間一座長年貧瘠的小鎮的編年史。但「我的目的是為普通讀者書寫最廣泛意義上的耶路撒冷歷史,不管他們是無神論者還是有信仰的人,不存在政治意圖,不考慮今天仍在上演的衝突與傾軋。我的任務是追尋真相,而非在不同宗教的神話間進行裁決」。
全書依照耶路撒冷建城三千年歷史上不同時期及重大事件,分為九大部分進行敘述。第一部分梳理了古希伯來王國及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徵服耶路撒冷的歷史,至耶穌受難和猶太戰爭止。這一部分佔據了全書近四分之一的篇幅,作者選取古希伯來文獻及相關的中東史料、羅馬史料等,仔細甄別了神話傳說和可供確證的歷史記載,梳理了頭一個千年歷史中王朝的興衰罔替。實際上,從耶路撒冷的頭一個千年,我們已然能夠概括出一項重要的歷史經驗,即周圍大國停止擴張,暫時沒有雄心勃勃的霸主力圖獨霸中東的情況下,耶路撒冷會很好地實現多個族群的和諧共處,商業和文化繁榮也因此令人稱奇。
居魯士、大流士、亞歷山大、託勒密……這些在頭一個千年聲名顯赫的君王,努力開疆闢土,建造新的聖殿也成為顯示權威和軍力的重要象徵。猶太人不斷流離失所,每每成為帝王霸權和其他弱勢族群爭鋒時的出氣筒。
全書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分別介紹了耶路撒冷與異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是耶路撒冷光輝與蒙塵的第二個千年。羅馬皇帝提圖斯攻佔耶路撒冷後,摧毀了這座神聖城市,卻未能真正意義上消弭各族群和信眾之間的仇恨,相反使得離心力越來越強。君士坦丁大帝的侄子尤利安停止迫害猶太人,修復了這個城市,但又進一步觸發了猶太人與基督教的矛盾。尤利安遇刺身亡後,繼位的狄奧多西一世使基督教成為國教並強制推行。自此,「帝國的眷顧、紀念性建築和源源不斷的朝聖者(前來)」,在耶路撒冷創造出新的節日和儀式日曆,還以耶穌受難地遺址為基礎建立起了「耶路撒冷的新精神地理學」。
穆罕默德的時代開始後,出現了類同於猶太教和基督教、對末日審判深信不疑,並堅定地將耶路撒冷作為聖地的潮流。在後來的十字軍東徵之前,總體上,伊斯蘭教的包容精神遠勝於當時的其他宗教。耶路撒冷城區內多個宗教的聖殿就這樣奇蹟般地長期共存,不同宗教的信眾甚至可以相隔不遠,互不幹擾地完成各自的宗教儀式。
書中剩餘的第五至第九部分,描述了最近一千年來,耶路撒冷所遭遇的更為頻繁的劫難。十字軍東徵造成了幾大宗教之間難以調和的仇恨。蒙古西徵以及之後的帖木兒,都沒有真正意義上動搖耶路撒冷的存在。奧斯曼帝國的興起,讓聖城之後的三個多世紀都處於其控制之下。夾縫中的猶太人回流到這個相對開明的王朝。有意思的是,在當時已經變得逐漸強大的歐洲殖民國家中的人們,似乎並不急於發動新的十字軍東徵,耶路撒冷被作為想像中的符號存在,這也使得英國清教徒在逃到北美後,將殖民定居點稱為新的耶路撒冷。
拿破崙曾希望徹底徵服耶路撒冷,這不僅指的是取得軍事上的佔領,而是試圖將法國大革命的象徵,即科學和理性相融合,來替代聖城的信仰。他的這番努力卻以失敗告終。之後,迪斯累利、帕麥斯頓等英國政客都曾到耶路撒冷朝聖。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耶路撒冷仍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地。這個老牌帝國的衰落,使其成為全球霸主英國、新興挑戰者德國和美國角逐的最好目標。該書最後一章講的是猶太復國主義。在二十世紀的前期,猶太復國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都是歐美大國一手扶持,並設法利用的政治浪潮。正因為這些大國對猶太復國主義並沒有太大信心,也不認為阿拉伯人能夠在中東成事,所以非常輕率地許下諾言,讓耶路撒冷及周邊地區「一女二嫁」。
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一開始就不被世人看好。這樣一個被認為由小店主、投機客組成的新國家,能夠對抗敵對的尚武民族嗎?以色列似乎常常能夠取得勝利,儘管他們的勝利始終無法扭轉在整個中東乃至世界區域內的孤立角色。
耶路撒冷啊,就這樣見證著一個偉大民族幾千年來的悲劇命運。仇恨,需要超越,需要消弭,有待那麼一天,才是耶路撒冷這座聖城能夠擦拭血汙,綻放神性、理性與智慧光芒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