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十八彎,望斷天涯。
多少次夢回千轉,多少次扼腕浩嘆。如今,大山深處的呼喚終於有了回應。
2021年1月13日,備受矚目的中緬國際大通道墨江至臨滄高速公路建成試通車,臨滄到昆明車程由原來的9個小時縮短至4個小時,臨滄切實融入昆明發展的「四小時經濟圈」。
這是一條平凡之路,它只是全省高速公路建設大會戰建成通車的其中一條。
這是一條不平凡之路,是我市搶抓戰略疊加機遇,破解發展瓶頸的交通大動脈;它一頭是高速發展的地區,另一頭連著臨滄各族人民的希望。它的建成通車,將改變臨滄沒有通往市外高速公路的歷史,串起臨滄大山與大山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這條不平凡之路註定將深深烙印在臨滄發展的裡程碑上——打開臨滄的發展之「鎖」,串聯起臨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實現通江達海的夢想。
這是一條不平凡之路——
建設難度之大、工程之艱巨、施工之複雜,開創數項「雲南省公路建設之最」
如今,通高速公路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但通高速公路對於臨滄,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生活在深山之中的這座城市期盼著,通過交通條件的改善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臨滄推向更廣闊的發展舞臺。
墨臨高速公路,臨滄人民期盼已久。
在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墨江至臨滄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G56杭瑞高速公路聯絡線天寶至猴橋高速公路G5615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建路線起點K0+000位於墨江縣碧溪,接已建昆明至磨憨高速公路,經墨江縣、新平縣、鎮沅縣、景東縣,止於臨滄市臨翔區,接在建雲縣至臨滄高速公路,主線全長236.034公裡,同步建設互通式立交連接線共28.47公裡。墨臨高速公路是連接臨滄、玉溪、昆明最便捷的公路通道;是臨滄聯通省會及通向祖國內地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目前為止,雲南已建成高速公路中裡程最長、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
墨臨高速公路地處雲貴高原西部邊緣地帶,橫斷山脈南段,沿哀牢山西側布線,穿越大中山、無量山,跨越瀾滄江、穿越五老山,沿線山巒聳立、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地勢陡峭、不良地質類型多,被譽為地質博物館,施工條件極為艱苦。全線新建橋梁按單幅計565座、隧道89座,其中特大橋18座、特長隧道10座,橋隧長度佔線路總長的63%。其建設難度之大、工程之艱巨、施工之複雜,開創了數項「雲南省公路建設之最」。
地形起伏大、地質複雜多變、氣候條件惡劣。從振太泰和隧道至臨翔區約78公裡,溝壑縱橫,全部為隧道和橋梁,其中瀾滄江—臨翔區海拔從920米至1500米,克服高差580米。施工場地狹窄,受地形條件制約,施工點分散。施工工期受氣候影響較大,全線處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降雨量大。沿線雨季時間長達6個月(5月中旬至10月底),雨季降水量在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給施工生產和進度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為實現按期建成通車的目標,讓臨滄早日告別沒有通往市外高速公路的歷史,建設者們召之即來,盡心盡責,永不言敗,卯足幹勁往前衝。不論是嚴寒冬天的夜晚,還是炎熱的酷暑,大家始終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在施工最前沿奮鬥著,以挑戰不可能的勇氣讓一個個困難迎刃而解,讓一個個隧道順利貫通。
2020年12月6日,伴隨著一聲巨響,最後1.1米掌子面被炸開,由雲南交投集團投資建設的墨臨高速公路五老山6600餘米特長隧道全線貫通,標誌著墨臨高速公路全線難度最大的重點控制性工程被攻克,為墨臨高速公路能夠如期通車打下堅實基礎。
寒來暑往,日月更替,墨臨高速公路建設者風雨兼程,艱苦拼搏,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墨臨高速公路順利通車,臨滄的生物、礦產、旅遊等資源優勢和外界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配置、互動有了快捷的通道,讓嚮往臨滄的人們有了便捷的交通條件,臨滄和全省經濟快速發展有了一條寬闊平坦的跑道。
這條路打開臨滄發展之「鎖」——
它打破崇山峻岭的阻隔,打通與大山外的阻斷,實現通江達海
有句諺語說,「所有的門都由金子鎖著,唯有金鑰匙才能將它打開。」
這話對於臨滄恰如其分。
臨滄,是一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位於亞洲的中心位置,境內有3個國家級口岸,有290.791公裡邊境線與緬甸接壤,從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陸路距緬甸臘戍148 公裡,距皎漂888 公裡的臨滄,擁有得天獨厚區位優勢和豐富的生物、礦產、旅遊等資源優勢,磅礴的大山把這座神秘的「金庫」深鎖著。
隨著歲月的更迭,打開金庫之門的鑰匙究竟在哪兒?臨滄人尋找金庫鑰匙的探求從未停歇。
如今,臨滄人找到了打開這把鑰匙——墨臨高速,它把臨滄發展的大門打得更開。
建成通車後的墨臨高速公路將發揮更大的價值:向北經成昆高速連接成渝經濟圈,進入「渝新歐」國際大通道;向東北經滬昆高速,進入長江經濟帶;向東經廣昆高速,進入泛珠三角經濟圈,連接太平洋;向東南經昆磨高速,直至東南亞;向西南通過在建臨滄至清水河高速公路連接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經緬甸皎漂連接印度洋。
墨臨高速公路建成試通車吹響了「十四五」期間臨滄後發趕超的「衝鋒號」,引領臨滄乘風破浪,掀開臨滄新的發展大幕——
加快暢通內外循環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以全省西部陸海新通道重大工程為引領,推動中緬國際大通道建設,完善市內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構建「東西溝通兩洋,南北連接絲路」的重要通道。
加快現代綜合物流體系建設。立足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需求,著力打造國際化、智能化、標準化、網絡化、一體化的綜合物流產業鏈。
加快推進對緬開放合作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共建中緬(清水河)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升格南傘口岸、永和口岸為國家一類口岸,加快鎮康南傘、滄源勐董「岸城一體化」發展,夯實對緬開放基礎平臺。
以旅遊產業為統領,高水平規劃建設滄源國際旅遊度假區,將滄源建設成為國際知名、全國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依託良好的自然山水和民族文化資源,將滄源、雙江兩縣建成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依託茶文化資源,把滇紅、冰島、昔歸等知名茶區打造為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茶文化特色小鎮;依託深厚的佤族文化資源,加快翁丁佤族原始部落、嘎多月亮古寨等一批全國最具代表的佤文化旅遊村建設,打造世界佤族活態文化博物館;依託傳統文化,把碗窯、古墨等打造成傳統文化旅遊村;依託瀾滄江山水生態資源,發展康養度假旅遊,打造瀾滄江茶馬文化旅遊帶;依託邊關民族文化,發展邊境一日遊、三日遊,打造中緬跨境民族風情旅遊帶。提升「佤鄉秘境自駕之旅」、「北回歸線自駕之旅」等省級精品自駕旅遊線路要素保障。
……
高速公路網絡逐步完善,交通建設需求集中釋放,讓臨滄的潛在優勢逐漸變為現實優勢,並為臨滄擴大對外開放和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創造更多的機遇。
臨滄還將以此為基礎,把開放合作作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搶抓「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擴大內陸開放、長江經濟帶、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實施等歷史機遇,積極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大格局,不斷深化省內外區域合作,主動承接產業梯度轉移,不斷鞏固全方位、多層次的區域合作發展格局,努力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成為貫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高地,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的構想正在成為實景。
高速公路建設,鋪的是路,樹的是碑,連接的是心,通達的是福。這條承載著經濟社會發展期望的高速公路,將為臨滄打開通向外界的大門,臨滄的美好明天,可期,可盼!
記 者/阮海燕 張紅林 楊歸田
編 輯/周 鵬 責 編/楊晶晶
監 制/張紹勤 總監製/王立松
溫馨提示:如轉載請註明「今日臨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