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朝政11載,太后劉娥穿袞服祭祀,為何引來不滿?

2020-12-15 肖屾小聲讀史

在最近的熱播劇《清平樂》中,雖然太后劉娥的戲份不多,5集就下線了。但是在歷史上,劉娥確實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

劉娥是宋真宗的皇后。在宋真宗駕崩後,年僅12歲的宋仁宗即位,太后劉娥則臨朝稱制,垂簾聽政。她一把持朝政竟有11年之久,即便宋仁宗成年,也不願還政於皇帝。

明道二年(1033年),劉娥崩逝。在電視劇《清平樂》中有一個鏡頭,臨死前,劉娥使勁揪住自己身上的衣服不撒手。

為何劉娥如此在意這件衣服呢?事情還要從這一年春天說起。

太后穿袞服領銜祭祀宗廟,惹來朝野一片反對

1033年上元節剛過,整個宮廷和民間都忙著春日裡的勞作。宋仁宗來到汴京郊區的田野裡,親耕,以求這一年的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在古代,農業是基礎,皇帝的親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與此同時,還有一件事比春耕還重要,那就是祭祀太廟。

太廟是供奉皇室祖先的地方。按照傳統,祭祀太廟應該由皇帝親自主持。然而這一年的祭祀,卻是由太后劉娥領銜的。

劉娥不僅代替皇帝執行了祭祀太廟的活動,她還特意換上了皇帝的袞服。

袞服是皇帝專屬的服裝,主要在祭祀時穿。劉娥此舉引來了大臣們的反對。晏殊更是直接向太后表達了此舉的不妥。

執掌朝政11年,要說劉娥沒想過稱帝,恐怕是假的。但是,眼看皇帝年紀越來越大,劉娥要想稱帝,恐怕只是夢一場罷了。但是此刻,象徵皇權的寶座,就在自己面前,她還是想試一下。

不過劉娥也自知理虧,於是祭祀當天。她帶領著妃子們,穿著平日的服裝走向了太廟。在要到達太廟時,劉娥去一旁換了衣服:著袞服、戴冕冠,就像皇帝一樣。

只是,劉娥穿著的袞服上,把原本象徵皇權的十二個圖案,去掉了兩個。冕冠上的垂旒,也從十二道減為了九道。然後,儀式照常進行。

舉行完儀式後,劉娥心滿意足。關於這次祭祀,宋仁宗也默許了由太后主持。其實仁宗也知道,劉娥把持朝政這麼些年,雖然想篡位,但一直沒有行動。而她年歲已高,想代皇帝祭祀太廟不過是想過把心中的皇帝癮。於是就滿足了劉娥。

事實上,祭祀後45天,太后劉娥就一病不起,幾天後駕崩。而她臨終前,一直用手拽扯身上的衣服。說到底是想換掉這身袞衣。畢竟,她不是皇帝,總不能身著一身袞衣去陰間見先祖吧。於是,宋仁宗命令眾人為太后換上了妃服,下葬。

袞服背後的皇權象徵

太后劉娥想穿袞衣祭祀,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那麼,袞衣究竟有什麼深意呢?

袞服,是我國古代皇家最高等級的服飾,最早起源於周代。雖然在秦漢時期廢棄過,但是在東漢重新啟用,後世則一直延續下來。

袞服是皇家在祭祀宗廟時穿著的衣服,也可以用於登基、納後、元日等場合。雖然在不同時代,袞服的樣式在細節上有所調整,但是基本形制類似。

袞服一般有上衣下裳和袍式兩種,完整的袞服由冕、玄衣、黃裳、蔽膝、大帶、革帶、玉佩、綬、中單等構件組成。

通常上衣的顏色為代表天的玄色,下裳為象徵地色的黃色,由此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不僅如此,袞服上的圖案設計也有講究。在袞服的上衣部分,會繡制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個圖案。下裳則帶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個圖案。

這些圖案都是有講究的,像華蟲是一種非常美的雞,由此象徵帝王的文採。而宗彝,則是猿猴,象徵著帝王的英勇。

上衣下裳加起來一共12個圖案,和冕冠上的12條垂旒相配。可以說每一個設計,都與皇權緊密結合,也只能是皇帝專屬。其他人一旦穿了袞服,不僅是僭越,更是對皇權的蔑視。

因此,宋仁宗默許太后穿著袞服祭祀,滿足她的過把癮,已經是極大的讓步了。而劉娥自己也非常清楚,這身衣服一定要脫下來,不能穿著去見先皇真宗。這也難怪她會在臨終前,一直扯著衣服不撒手。

相關焦點

  • 垂簾聽政的太后劉娥,要穿天子的禮服拜太廟,晏殊帶頭反對卻失敗
    在前五集太后劉娥死前,展現給觀眾的,始終以宋仁宗與太后劉娥之間的鬥爭。朝堂政事和後宮爭寵極少涉及。在太后劉娥臨死之前,她提出想要袞服祭祀,遭到了一眾大臣的激烈反對,認為太后劉娥這是想要行武則天廢立之事,在群臣的眼中,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所謂的袞服,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
  • 太后劉娥臨死揪住身上袞服不放,穿袞服下葬的殊榮不是不想是不敢
    最近的電視連續劇《清平樂》中有一個鏡頭,就是太后劉娥在臨死的時候,揪住穿在身上的袞服不放,這個場景在歷史中確實存在,仁宗不解問大臣,很多大臣說是太后不願意穿著袞服去見已經作古,給了她這枚野百合一個無比燦爛春天的宋真宗,其實大臣說的不是真話,是一種委婉的說辭。
  • 《清平樂》劉娥為何執意穿袞服祭祖,死時又要穿回皇后服飾?趙禎只...
    宋仁宗趙禎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從小由太后劉娥撫養,在趙禎知道自己的生母不是劉娥後,二人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清平樂》的故事就是從此處展開。 劉娥病入膏肓,向眾臣提出祭太廟,自己要穿袞服行之。這一提議遭到群臣反對,因為袞服是天子的禮服,劉娥的舉動無疑會引起不必要的猜忌。大臣薛奎質問劉娥,太后穿袞服祭太廟,要以何種身份祭祀先祖。為緩解太后尷尬,趙禎提出緩議。
  • 原著《清平樂》中的劉娥穿天子袞服祭天?想學武后還是心有委屈
    而「劉娥」是小說和電視劇前半部分最重要的一個人物。輔佐幼帝登基,穩定朝堂,最後在晚年的時候想要穿天子袞服祭天引發群臣不滿。當年主少國疑之時太后都能恪守宮規,為何已經到了晚年,朝堂已經逐漸回歸到皇帝手中後要做此件事情。朝堂之人猜測太后是想將年輕時不敢做的事情做一次。
  • 北宋太后劉娥臨終前不斷拉扯衣服,宋仁宗為何下令給她脫下來呢?
    公元1020年,宋真宗患病,難以料理朝政,因此所有呈給皇上的奏摺都轉交給皇后劉娥處理。真宗病重時甚至下詔,讓劉娥親自參與決策政事。公元1022年,宋真宗駕崩。遺詔讓太子趙禎即位,皇后劉氏為皇太后,軍國大事交由皇太后決斷。由於趙禎即位時年僅11歲,因此劉娥臨朝稱制,全權處理政務。當有重大政務的時候,她也不專斷,而是聽取朝中老臣的意見,綜合處理。
  • 執掌朝政11載,距離皇位僅一步之遙,兩大原因揭露劉娥為何不稱帝
    後來,趙恆即位,是為宋真宗,劉娥也成為了他的皇后,展現出了她強大的政治手腕和執政能力。特別是在真宗在位後期,皇帝的各項決策都離不開劉娥。也因此,在真宗去世前,留下遺照,趙禎繼承大統,劉娥臨朝聽政。就這樣,劉娥開始了她11年的臨朝稱制生活,而後世人們也經常把她與呂后、武后並稱。甚至劉娥也曾穿著皇帝的袞衣,主持太廟祭祀。
  • 《清平樂》劉娥病危要求著袞服祭祖,八大王大鬧靈堂晏殊被貶!
    《清平樂》中太后劉娥和宋仁宗趙禎這對母子可謂是既相互扶持依靠又相互提防,尤其是在趙禎知道他並非劉氏所生的親子之後更是對劉太后有諸多不滿,怪太后不讓他孝順並接回自己的生母李順容,怪太后給他娶了一個毫無頭腦刁蠻的郭皇后,怪太后在自己生母病危之時沒有讓他見生母最後一面等等。
  • 《清平樂》劉太后為何要穿天子衣服祭祀?看完她強悍的一生,準了!
    先帝去世的時候,因為皇子趙禎年幼,就讓皇后劉娥代理朝政,垂簾聽政。 反觀劉娥的一生,可以真的是強悍的一生。劉娥出身低微,先帝當年還不是儲君的時候在民間認識她的。倆人一見鍾情,為了保護劉娥,先帝把她養在了親戚家。
  • 劉娥太后攝政十一載,為何不代宋稱帝?
    劉娥太后是宋朝首位臨朝攝政的太后。她從一個善擊小撥浪鼓的銀匠的媳婦逆襲成為真宗趙恆的皇后,並在真宗駕崩後,監國攝政11載,其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劉娥出身於一個武官家庭,但由於任嘉州刺史的父親劉通的早逝,劉娥被寄養於外婆家。自小,劉娥就打得一手好撥浪鼓。
  • 宋真宗的皇后劉娥,有帝王之才,卻不做武則天第二
    導讀:宋真宗的皇后劉娥,有帝王之才,卻不做武則天第二劉娥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父親劉通,在宋太祖時擔任虎捷都指揮使同時還兼任嘉州刺史,屬於朝廷的封疆大吏。因此劉娥也算得上是名門千金。劉娥很快就進了宮。由於她姿色出眾、善解人意,跟趙恆的年齡相當,因此趙恆對她十分寵愛。後來劉娥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皇后。
  • 太后劉娥病逝前不斷拉扯衣服,宋仁宗想到了什麼?下令給她脫下來
    太后劉娥病逝前不斷拉扯衣服,宋仁宗想到了什麼?下令給她脫下來說道-我國封建歷史的進程中,所謂至高無上的皇權,大都是掌管在男人的手中,真正臨朝稱制的女人卻是少之又少,後人能夠想到的就是漢朝的呂后、唐朝的武則天以及清朝的慈禧,然而在宋朝的統治進程中,依舊是存在著一位鮮為人知的執政皇太后,她就是北宋太后劉娥,為北宋之際真宗與仁宗皇位的交接,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 從藝人到皇后,獨攬朝政11年,劉娥是怎麼將一副爛牌打出王炸的?
    不管太宗的不滿,不顧朝臣們的反對,不介意她出身卑微,不在乎她有過婚姻,真宗始終如一地站在她這邊。四十多歲了又如何,官家就是要你做我的皇后!從皇后到身穿龍袍的太后如果說一時寵幸是因為年輕被情愛衝昏了頭腦,那能盛寵幾十年不變,絕不是靠美色歌聲這麼簡單!
  • 清平樂太后為什麼要穿袞服 劉娥要成為武則天嗎
    清平樂太后為什麼要穿袞服 劉娥要成為武則天嗎  《清平樂》中,太后劉娥在宋仁宗生母死後突然宣布要在二月的謁廟儀式上身穿袞服祭祀太廟,此言一出,群臣紛紛反對,因為袞服是天子的服飾,太后要穿袞服,大家便都懷疑她想成為下一個武則天。
  • 《清平樂》還原了宋朝攝政太后劉娥一生的內心矛盾與無奈
    摘要:當然,劉娥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穿著天子的袞服去祭祀祖廟。這或許是劉娥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想要給自己一個交代吧,畢竟她這麼多年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但是真實的情況是宋仁宗在劉娥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電視劇將這一歷史事件提前了。不過電視劇嘛,必定要有人物和劇情上的衝突,要不然的話像流水帳一樣複述歷史也沒有什麼意思。當時的朝臣都怕劉太后有篡權奪位的心思,而事實上劉太后也確實就差那一步。所以對她不滿的人拼命給她潑髒水,有點身死之後清算的意思。
  • 清平樂:劉娥為什麼不顧朝野非議,堅持以袞服祭祖
    近日,由王凱,江疏影主演的大型古裝劇《清平樂》正在湖南衛視熱播,劇中在前期對宋仁宗影響極大的除了以晏殊為首的群臣,便是由吳越飾演的劉娥劉太后了。劉娥受先帝之命在官家年幼之際垂簾聽政,這期間也算是政治清明,而她本人也從未有過逾矩效仿武后之舉,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為何在其病重之時,非要做出以袞服祭祖這樣會引起非議的舉動,這不是毀了自己多年的名聲嗎?其實說到底,這不過是將死之人心中的委屈無處發洩,相爭的一個面子罷了。
  • 「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后劉娥,從再嫁婦人到皇后、太后的傳奇人生
    說到宋朝的第一位臨朝聽政的太后,大家或許有些陌生,但說到「狸貓換太子」這個故事,想必大多數人都早已耳熟能詳,而劉娥便是「狸貓換太子」之中,那個「十惡不赦」的太后。事實上,歷史上非但沒有「狸貓換太子」這件事情,後世對於劉娥的評價反而相當的高,被譽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劉娥一生從孤女到臨朝聽政的太后,可以說是極富傳奇色彩。
  • 太后劉娥大限將至欲穿天子服,宋仁宗為盡孝,不管祖宗規矩
    可沒想到的是,生母剛剛離開自己,養母太后劉娥竟然也要大限將至。宋仁宗生母李氏離世之後,太后本想草草安葬,但在朝臣的建議下,還是選擇了對李氏進行厚葬。宋仁宗聽到太后要厚葬自己的生母,心中的大石也算是徹底放下了。轉眼到了祭祀祖廟的時候,太后想要在祭祀之時穿天子服,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 北宋太后劉娥為什麼成不了第二個武則天?主要有三個原因
    歷史上的劉娥,曾像武則天一樣,協助自己的男人處理朝政,也曾控制自己的兒子,垂簾聽政,執掌朝政十餘年,她也因此被譽為「武則天第二」,但劉娥終究沒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劉娥為何成不了第二個武則天然而,劉娥終究沒有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她不是沒有做女皇帝的想法,但現實中有太多因素在阻擋她成為女皇帝的道路,而這些因素是她一個人無力改變的。總的來說,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1、祖宗之法對女後擅權的防範。
  • 北宋傳奇太后劉娥:獨攬大權,而為何未能稱帝?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一千多年後,北宋時期也有一位傳奇的太后,她是劉娥,她臨朝執政十一年,獨攬大權,但為何她沒能稱帝?在劉娥執政期間,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進經濟發展。興修水利,發明「交子」(古時的一種貨幣交易方式),處理「天書運動」帶來的歷史遺留問題,使之國泰民安,為宋仁宗治理國家打下良好的基礎。
  • 《清平樂》太后劉娥:「無呂、無之惡」是好評麼?
    《清平樂》裡有一個很值得玩味的細節:太后劉娥臨終,眾臣候在大殿。趙掌院高呼「太后已不能言語,只是不停撕扯身上的衣裳」。有大臣聞弦歌而知雅意,立即應道「太后不願以天子服飾見先帝啊」。眾臣子遂齊呼「請陛下下旨為太后更衣,換回太后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