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帶:漢字,中華文明獻給世界的厚重禮物

2020-10-03 永城電視臺綜合頻道

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

「野寺荒臺晚,寒天古木悲。空階有鳥跡,猶似造書時。」日暮時分來到河南濮陽市南樂縣倉頡陵,園內草木森森,高臺空寂,不由得懷想千年前唐代大詩人岑參登臨造字臺時的心境。

這是位於河南濮陽市南樂縣的倉頡陵(6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中國人自古敬惜字紙,這種情懷直接體現於對傳說中的造字者倉頡的敬仰。

67歲的史國強是倉頡文化研究者,幾乎遍訪全國現存倉頡陵、祠、廟的他,有些偏愛地認為,自己家鄉南樂縣的倉頡陵與傳說最為契合。

倉頡文化研究者史國強向記者介紹倉頡陵(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外地祭拜倉頡大多選在穀雨時節,那是傳說中造字成功的日子,我們南樂從古到今都在倉頡生日農曆正月廿四辦廟會,不單純紀念他的功績,感情上更顯親厚。」史國強說。

這是河南濮陽市南樂縣倉頡陵內的造字臺(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南樂縣地處黃河故道,倉頡陵所在的村落名為「史官村」,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這裡是倉頡的故鄉。史國強和村裡其他人一樣,都相信自己是倉頡的後人。

倉頡廟內現存兩通舊碑,其中一通刻有宋朝名相寇準祭拜倉頡廟時擬寫的楹聯「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另一通為元代殘碑,碑文稱「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

史國強還記得,小時候每到除夕夜,爺爺就早早帶他去倉頡廟候著,要爭第一炷香,祈求晚輩學業精進。

這是位於河南濮陽市南樂縣的倉頡陵局部(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讓世人對漢字起源有了更為確切的認識。作為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雖深埋地下數千年,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識讀,看似不可思議,卻正是漢字的獨特之處。

「跟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不同,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漢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表示。

倉頡陵向西約100公裡處的安陽殷都區,坐落著商朝後期都城遺址——殷墟。「一片甲骨驚天下」——120多年前,刻在龜殼、獸骨上的甲骨文就是從這裡出土的。「三千年而一洩其密」,甲骨學奠基者羅振玉這樣評價甲骨文的橫空出世。

遊客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觀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殷墟出土了極為豐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類。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歷史的直接記錄,它讓我們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讓我們直接面對商代的文明高度。」曾主持殷墟考古發掘20餘年的唐際根說,甲骨文和殷墟使傳說中的商朝徹底被證實,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000年。

坐落在甲骨文故鄉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國內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它依託數千件文物精華,系統詮釋了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徵和演化歷程,堪稱「一部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

這是位於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2019年10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文字歸巢」,首任館長馮其庸曾這樣評價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設立。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的結構數千年來沒有改變。它寫下了商王的夢境、孔子的思考、司馬遷的史書,記錄了唐詩宋詞的風韻……漢字,書寫了中華文明的苦難和輝煌,傳承著真正的中華文化基因。

從誕生起,漢字就是美的載體。數千年來,伴隨著漢字的演變,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漢隸的生動流暢、魏碑的雄渾大氣、唐楷的法度莊嚴,還有王羲之的飄逸端秀、顏筋柳骨的遒勁灑脫……中國人特有的人格風範、性情志趣盡顯其中。美妙的漢字,是中華文明獻給世界的一份厚重禮物。

「漢字既是中華文明形成的標誌,也是記錄中華文明的載體,更是追溯中華文明源流的根脈和紐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運富認為,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漢字使中華文明的傳承沒有中斷;而中華文明的穩定性、連續性,又使漢字更具生命力。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漢字之美,美在風骨;漢字之美,美在精髓;漢字之美,美在真情。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漢語熱」在世界範圍內持續升溫。美國漢學家理察·西爾斯,數十年痴迷漢字研究,他創辦漢字字源網站免費提供全世界漢字愛好者查閱、開設公眾號用中英兩種語言解析漢字字形、在電視節目上將漢字之美告訴全世界……網友親切稱他為「漢字叔叔」。

「漢字是最久的至今還存在的文字,非常了不起。」這是理察·西爾斯沉迷漢字研究的最大理由。

為世界文明奉獻如此厚重禮物的土地,神奇而偉大,必定創造新的輝煌!

文字:王丁 桂娟 雙瑞

圖片:李安

視頻:袁月明 杜慶榮

出品:新華社河南分社

製作:新華社客戶端河南頻道

整理編輯:祝芳娜

責任編輯:孫賽威

相關焦點

  • 黃河文化帶|漢字,中華文明獻給世界的厚重禮物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讓世人對漢字起源有了更為確切的認識。作為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雖深埋地下數千年,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識讀,看似不可思議,卻正是漢字的獨特之處。  「跟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不同,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漢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 漢字是中華文明獻給世界的厚重禮物
    它寫下了商王的夢境、孔子的思考、司馬遷的史書,記錄了唐詩宋詞的風韻……漢字,書寫了中華文明的苦難和輝煌,傳承著真正的中華文化基因。從誕生起,漢字就是美的載體。數千年來,伴隨著漢字的演變,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漢隸的生動流暢、魏碑的雄渾大氣、唐楷的法度莊嚴,還有王羲之的飄逸端秀、顏筋柳骨的遒勁灑脫……中國人特有的人格風範、性情志趣盡顯其中。美妙的漢字,是中華文明獻給世界的一份厚重禮物。
  • 漢字,是中華文明獻給世界的厚重禮物
    它寫下了商王的夢境、孔子的思考、司馬遷的史書,記錄了唐詩宋詞的風韻……漢字,書寫了中華文明的苦難和輝煌,傳承著真正的中華文化基因。從誕生起,漢字就是美的載體。數千年來,伴隨著漢字的演變,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漢隸的生動流暢、魏碑的雄渾大氣、唐楷的法度莊嚴,還有王羲之的飄逸端秀、顏筋柳骨的遒勁灑脫……中國人特有的人格風範、性情志趣盡顯其中。美妙的漢字,是中華文明獻給世界的一份厚重禮物。
  • 漢字,中華文明獻給世界的厚重禮物
  • 黃河文明與河湟文化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治理對當代中國來說迫在眉睫。就歷史上影響世界的文明板塊來說,有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中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阿拉伯文明、古波斯文明等。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的衍生物,文化由人類創造並為人類所使用。其實,今天學界談到的「文化」,是一個來自於日語的詞彙,近代引入中國,對應的是英語中的「culture」,與古代漢語中的「文化」有所不同。
  • 黃河文化:中華文明的「根」與「魂」
    閱讀時間約需3分鐘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切實增強新城黨員幹部對歷史文物遺產的敬畏之心和不斷提升守護傳承新城珍貴文化遺產的內生動力,9月27日,西鹹新區秦漢新城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
  • 黃河學視野中的漢字
    【依託學科 推動「兩創」·國學學科化建設】  作者:王蘊智(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黃河中下遊地區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我國歷史早期夏商周文明發展的高峰即匯合在這裡,與其相伴隨的還有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長河。
  • 黃河文化符號重構與中華文化認同
    從夏商周直到漢唐北宋,中華文化的頂級輝煌,中華文化所體現的世界文明的高度,就是以長安—洛陽—開封為東西軸線的中國大古都的「黃河時代」,中國核心王朝的政治中心在這裡長達3000多年。中國傳統的科技發明創造在這裡誕生,中國特色的制度體系在這裡形成,中國最頂尖級的人才在這裡匯聚,中國的民族融合在這裡發生,中國最主要的思想理念在這裡生成,中國重要的文化底色在這裡著色成功。
  • 中華文明五千年未斷流,漢字居功至偉,專家呼籲恢復繁體字,可否
    中華文明五千年未斷流,漢字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中國的漢字在世界文字史上最為光彩奪目,最為絢麗多彩,最為影響深遠。難怪少數專家呼籲恢復&34;,再用&34;思潮,應辨證看待。1、漢字在中華文明傳承中居功至偉學者們經常討論這樣一個問題,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也有把古希臘納入文明古國的)、中國,除了中國外,其他文明古國都中斷了,唯有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至今,從未斷流。這是一個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課題。大至包括外敵入侵,天災人禍,文字傳承等。
  • 太極拳是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讓太極拳更好地服務世界人民,讓『共享太極、共享健康』風靡全球,成為一種新時尚。」溫縣縣長李培華說,溫縣將高標準打造陳家溝全新IP,多形式舉辦非遺宣傳推介,進一步叫響太極拳世界品牌,打造「太極聖地」。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的朱天才表示,將繼續做好太極拳推廣工作,讓太極拳更好地服務世界人民,讓「共享太極、共享健康」風靡全球,成為一種新時尚。
  • 黃河夢 漢字情——「薪火相傳」黃河萬裡行漢字文化尋根工程啟動
    (原標題:黃河夢 漢字情——「薪火相傳」黃河萬裡行漢字文化尋根工程啟動)
  • 感受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漢語橋」選手們用漢語喊出「我愛黃河!」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黃河,我來了!」10月26日上午,來自全球五大洲的「漢語橋」參賽選手來到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拜謁炎黃二帝塑像,參觀黃河地質博物館及黃河碑林,眺望壯美黃河,感受河南厚重的黃河、黃土、黃淮平原文化。
  • 《呼喊》——以色列歌手獻給黃河兒女的歌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吉拉德在黃河岸邊錄製節目。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孫伶俐):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去年,以色列歌手行者 吉拉德 在黃河流域採風,黃河的咆哮怒吼、奔騰不息讓他深感震撼。最近他根據自己的感受,結合陝西民間古老的音樂形式華陰老腔,創作了一首音樂電視作品《呼喊》,獻給黃河兒女。
  • 太極拳是中國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
    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太極拳也因此成為我省第一個牽頭申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太極拳成功申遺,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對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具有重要作用,對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對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深刻啟示。」
  • 「新書速遞」《黃河與中華文明》:文明從這裡起航
    千百年來,九曲十八彎的黃河,從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出發,先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以其豐碩的滋養和博大的襟懷,孕育出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那麼,黃河有著怎樣的歷史沿革和地容地貌?是如何孕育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我們又該如何治理好它?葛劍雄教授在其新著的《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書中,為我們一一揭開答案。
  • 黃河學視野中的漢字-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為中華文明標誌之一的古漢字,最早就是在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孕育、成熟並被世代傳承的。比起世界其他類型的文字,漢字以強烈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強大的超方言性、嚴密的構形體系和無與倫比的書法審美內涵而著稱於世,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根據傳世典籍記載,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曾經發明文字。倉頡的傳說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廣為流傳,倉頡被奉為創造漢字的神,尊稱為「字祖」。
  • 世界古代文明史(五)---中華文明
    前言:這今天連續寫了幾篇簡單敘述世界古代文明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上,今天寫古代文明的最後一篇---中華文明,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心裡是沒底的,畢竟熟讀中華文明史的人不在少數,就怕有些觀點寫出來不被大家認可,只能硬著頭皮寫了,如果有不同觀點的朋友,歡迎留言討論,不喜勿噴!
  • 兩岸漢字藝術節溯源中華文化 韓子勇: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漢字是重要...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尹豔輝】第九屆兩岸漢字藝術節7月23日在內蒙古美術館開幕,本屆漢字藝術節為期11天,聚焦草原文明、生態文明,以書法、篆刻藝術展以及內蒙古舉世聞名的居延漢簡和巖畫集中呈現了中華文明一體多元的文化面貌。
  • 擦亮大運河文化帶這一國家名片
    可以說,大運河既是綿延千年的歷史文脈、穿越南北的水運動脈,也是當下銜接國家空間戰略布局的紐帶,更是彰顯中華文明特質、體現中國人民創造精神的國家名片。擦亮大運河文化帶這一國家名片,使其對內能夠凝聚人心、實現國家認同,對外傳播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是一項具有深遠價值與重大意義的發展戰略。
  • 為黃河文化如何發揚光大建言獻策 黃河文化傳承成省「兩會」期間的...
    另一方面,我省將圍繞「中華源·黃河魂」主題,深入挖掘黃河文明精神內核和時代價值,挖掘姓氏文化、黃帝文化、功夫文化、漢字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辦好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構築華夏兒女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