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大型戰國古墓群,出土青銅劍揭開墓主身份,專家:是個平民

2020-10-03 武品文史

引讀:2007年,湖南一個基礎設施的工地上,無意間發現戰國古墓群。墓中出土一把青銅劍和其他百餘件珍貴隨葬品。附近村民議論紛紛,一致認為這種規模的古墓群,一定是戰國貴族的古墓。然而專家的回答卻出乎了大家的預料:這其實只是個平民墓。

一聲脆響

時間回到2007年的年底,郴州南塔公園正在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土機將一層層的黃土鏟開,而工人們則用鋤頭、鏟子等工具進行細緻的修整。

無意間,一名工人一鋤頭下去,人們聽到了一聲脆響,開始大家都以為碰到石頭上,可是那塊被挖出的泥土中,卻隱約地露出了一塊黑色的東西,在紅色的泥土中甚是搶眼。

於是,工人小心翼翼地落下了第二鋤頭,這一挖,一把短劍的劍身出現在了人們的面前。

施工部門馬上聯繫當地文物部門,而考古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掘工作後,一座戰國時期的古墓逐漸地顯現出來。

可是由於密封條件不好,棺槨已經完全腐朽,陪葬物品中的青銅禮器和陶禮器,也已經完全被坍塌下來的夯土壓碎,只剩下一把青銅戟,和這把被折斷了劍鞘的青銅劍。

看來這把不幸被折斷了劍鞘的青銅劍還是幸運的,因為它竟然還能還原幾千年的歷史,重新回到這個久違的世界。

考古人員相繼又發掘了其他的古墓,歷經大半年的時間,幾十座古墓相繼重見天日,南塔公園儼然成了一個巨大的古墓群。因此附近的村民都紛紛議論,這個古墓群肯定是古代的將相王侯之墓,不然誰會擁有如此財力?

然而專家給出的答案卻出乎大家的意料,這個古墓群的主人其實是個平民。

平民大墓

隨著古墓的發掘工作進一步展開,一批珍貴文物也隨之出土,其中有銅鏡、滑石壁、陶罐等物件。只是保存完好的並不多,並且質地一般,在戰國時期屬於非常常見的物品。

可以說,在眾多的陪葬品中,也就是這把青銅劍還稍有價值。

這把劍長約40公分,雖然劍鞘已經碳化,但劍身卻保存得十分的完整,可以達到國家一級文物的鑑定標準。

那麼墓主究竟是什麼身份呢?如果是古代的王侯將相,那為什麼陪葬的物品那麼的簡陋和寒酸?如果不是,怎麼會有如此規模的墓葬群呢?又為何選擇在郴州南塔嶺修建呢?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考古人員根據出土文物和墓葬規格判斷,墓主人只是戰國時期一般的平民,之所以給出這個結論,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1、在戰國時期,並非只有將軍才會佩劍,許多遊俠、劍客等平民也會攜帶佩劍。

2、戰國時期的戰爭非常頻繁,因此許多男子也都會佩戴佩劍,以此達到防身的目的。

3、墓葬雖然出土了百餘件文物,但從規格以及質地來看,屬於非常普通的物品,就連這把青銅劍的質地也是非常的普通。

這把青銅劍不僅非常輕薄,且劍身上布滿了致命的泡狀銅鏽,並且是從劍身的裡面長出來的,也就是說外表看上去沒什麼,但內部已經腐蝕,而這種銅鏽會把外面的一層銅頂開,從而造成了劍身的斑駁陸離。

既然不是貴族的墓葬,那麼為何會有如此規模呢?


專家通過墓葬規格及陪葬品判斷,這座墓葬群應該是一個民間普通家族的墓葬,可能是由於連年戰亂,家族中去世之人較多,也就逐漸形成的這個大規模的墓葬群。

而之所以選擇南塔嶺為墓葬之地,主要是因為這裡的地理環境較好。

南塔嶺位於郴州市南端,坐南朝北,是一個海拔250米,微微隆起於地面的小丘陵,它山勢不高,坡度也比較平緩。

同時南塔嶺離郴州的老城區特別近,這就有利於古人將棺木方便地運抵此地,也不需要費多大的力氣,就能將棺木抬上山。

此外,南塔嶺的土質非常好,是典型的南方紅泥土,緊實度好、黏性大,這就有利於棺木及其他隨葬品的保存。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南塔嶺地勢開闊,從嶺上放眼望去,整個郴州市區盡收眼底,這樣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參考資料:《史記》、《南塔嶺古墓發掘記》

相關焦點

  • 洛南搶救性發掘春秋戰國墓葬群 出土帶劍鞘青銅劍
    洛南搶救性發掘春秋戰國墓葬群 出土帶劍鞘青銅劍 2014-11-19 10:36:43   華商報商洛訊(記者 魏光敬 實習記者 陳永輝) 近日,考古專家對洛南西寺墓群範圍內的一處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初步探明8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現場出土青銅器及玉器40
  • 洛南搶救性發掘春秋戰國墓葬群 出土帶劍鞘青銅劍(圖)
    華商報商洛訊 近日,考古專家對洛南西寺墓群範圍內的一處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初步探明8座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現場出土青銅器及玉器40多件。其中最大的一座貴族墓槨棺保存完好的程度,及出土的帶木製漆皮劍鞘的青銅劍,在省內較為罕見。
  • 河南發掘戰國至東漢墓葬群 出土罕見青銅劍、戈(圖)
    河南發掘戰國至東漢墓葬群 出土罕見青銅劍、戈(圖) 2015-03-14 20:24:08韓嚴振 攝   中新網項城3月14日電 (楊正華 韓嚴振)3月14日,記者從河南省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獲悉,該市文物考古部門近日在配合項城某基建工地進行文物勘探時,發現一處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發掘出土一批精美隨葬品,其中的一把青銅劍,保存完好,十分罕見。
  • 戰國大墓現8米盜洞,考古出土雌雄雙劍,一把「滴血認主」?
    ,期間會挖出不少的古墓,而後考古部門介入進行搶救性挖掘,出土墓中珍貴的歷史文物。而城市周邊則在基建過程中有意無意挖出古墓,考古部門同樣介入搶救性挖掘。要說發現最多大型戰國古墓的省份,非湖北省莫屬,50年代以來先後發現了曾侯乙墓、江陵望山楚墓群等大型戰國墓。
  • 郟縣北大街發現大型古墓群,年代可追溯到戰國
    古墓發掘現場近日,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局宣布,郟縣北大街古墓群搶救性發掘工作結束,該局有關人士昨天對記者說,這個龐大的古墓群已被實施文物保護,並將在不久後成為一處遺址公園。學校施工發現大型古墓群郟縣北大街古墓群位於縣城西北的北大街社區,八一路北端。此地原為郟縣八一路實驗中學規劃用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發現文物後,市文物保護工程諮詢服務中心進行了文物勘探,發現古文化遺存。
  • 戰國古墓出土稀世神劍,媲美天下第一劍,卻也帶來了無數謎團
    說到我國地下出土的文物,那是數不勝數,其中的奇珍異寶更是讓眾人大開眼界,甚至有些文物是震驚世界的。而且文物的類型也是豐富多彩的,金銀珠寶、青銅器、玉器是最常見的幾種寶物,而還有一類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武器。一件珍貴武器的出土對古代歷史的研究作用是極大的。
  • 滕國國君的千年古墓出土?看考古專家如何確定墓主人的神秘身份!
    2017年3月,為避免古墓再次被盜掘,國家文物局緊急批准了對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大韓村大型古墓群的搶救性發掘。次年,經過前期勘測和對幾十座小墓葬的挖掘,考古人員已經斷定這是一座戰國時期的古墓群,但是到底是戰國時期什麼樣的人留下的墓葬仍然未知。為了確定墓主人身份,考古人員將目光投向了編號為M64號的墓。
  • 山東戰國古墓群被盜,專家組織搶救性發掘,揭開伏羲後裔千年秘密
    山東戰國古墓群被盜,專家組織搶救性發掘,揭開伏羲後裔千年秘密東夷古國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東部包羲太昊伏羲氏後裔各部落的稱呼,據上古傳說,東夷人是上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伏羲氏的後裔,東夷文化對於早期中國南方文化影響深遠,但是因為史料的缺失,一直以來,東夷這個文明古國的了解還知之甚少。
  • 宅基地發現古墓,墓主身份成謎,農民拿出一隻罐子,揭開古墓秘密
    石鼓鎮是個有名的小鎮,早在唐朝時期就出土過國寶石鼓,村民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較高,經過徐海軍的反覆勸說後,村民們便不再亂挖。當天下午,接到報告的考古專家趕到了現場,經過緊張的發掘之後,考古隊終於在宅基地底下挖出了3座商末周初的古墓。其中有兩座墓已經朽毀,只有編號為M3的三號墓比較完整,三號墓長長 4.3、寬 3.6 米,距離地表深 2.4 米,兩槨一棺。
  • 戰國大墓現9米盜洞,出土稀世神劍,考古家:又一個科學未解之謎
    而此劍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主人是越王勾踐,事實上,勾踐的老對手吳王「夫差」也有寶劍流傳至今,而且不僅只有一把,目前我國現存的夫差劍一共有6把;但最珍貴的還是出土自湖北襄陽一戰國墓中的這把。此劍到底是怎麼被出土的呢?事情得從1976年說起。
  • 河南出土罕見青銅劍 2000多年仍寒光逼人[組圖]
    圖為考古工作人員在古墓發掘現場。中國網圖片庫韓嚴振攝    3月14日,記者從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獲悉,該市文物考古部門近日在配合項城某基建工地進行文物勘探時,發現一處戰國至東漢時期的墓葬群,發掘出土一批精美隨葬品,其中的一把青銅劍,保存完好,十分罕見。
  • 戰國一座諸侯墓,出土了9件青銅鼎,考古家:不可能是大禹九鼎
    在大禹的號召下,九州各州府令將本州具有代表意義的山川、河流、奇珍異獸的形狀鑄造在青銅鼎之上。而這9件青銅鼎後來被上古三代的夏商周視為傳國寶,是權力的象徵。而周代開始,便有了天子用九鼎下葬的規定。出土的九鼎的古墓,最著名的不是曾侯乙墓,因為曾侯乙墓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都是編鐘、青銅尊盤之類的,這陪葬的9鼎算不上國寶級文物。
  • 湘潭戰國古墓群文物陸續出土 發現罕見蟻鼻錢
    湘潭戰國古墓群文物陸續出土 發現罕見蟻鼻錢 2009-03-18 09:27:10 [來源:三湘都市報] [作者:劉曉波 通訊員 趙劍峰] [編輯:文杰]     本報3月17日訊 湘潭縣易俗河鎮牛頭嶺一工地發現大型戰國晚期古墓群,經初步考證
  • 春秋古墓出土三套編鐘七個銅鼎 墓主地位顯赫
    墓中的青銅劍  隨著春秋古墓發掘工作的不斷推進,關於墓主人身份的種種推測越來越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近代,在中國雲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貴族的墓葬中,曾先後出土了許多古代的編鐘。  「在古代的陪葬中,編鐘作為禮器是一種重要的權力象徵,古代編鐘的下葬數量是有著嚴格規定的,天子為四套,君侯及其夫人至多也只能是三套,所以按此推斷,春秋古墓中出土的三套編鐘基本可以佐證墓主人的身份。」考古隊專家李健告訴記者。
  • 鎮館之寶 戰國青銅劍:鳥形錯金銅帶鉤尊貴 佐證佩劍主人或為守城...
    株洲傳媒網05月21日訊 (株洲公共法制頻道記者 李敦平 張巍)今天為大家介紹兩把有趣的劍——戰國青銅劍。這兩把劍發掘於茶陵秩塘鎮曉塘村一古墓,圓莖雙箍青銅劍約60公分長,扁莖青銅劍約70公分長,均為1.5公斤左右,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專家介紹,從古墓一同發掘的「鳥形錯金銅帶鉤」文物看來,主人身份可能是一個守城將領。
  • 墓志銘揭開上虞一古墓墓主身份 墓主:劉漢弼,身份:南宋戶部侍郎
    去年,上虞區豐惠鎮南源村發現一座疑似宋代古墓葬,引起媒體的關注。不過當地文物專家稱,由於找不到墓志銘,無法斷定墓主身份。近日,南源村村民從曬穀場地基中挖出了失蹤的墓志銘,他們斷定墓主是南宋的「劉侍郎墓」確信無疑。
  • 臨朐:寶瓶山下驚現罕見古墓群
    ,在臨朐縣辛寨鎮山子坡村南寶瓶山下發掘了一處戰國至清代的古墓群,墓群中的墓葬年代包含了戰國、漢代、魏晉南北朝、唐、宋、清代等多個朝代,延續性強,墓葬多,共發掘墓葬近80座,出土文物200餘件組,其中不少文物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
  • 汨羅戰國古墓出土罕見陶製彩繪鎮墓獸 距今2千年
    長沙晚報訊(記者 劉軍 通訊員 周敏)昨日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位於嶽陽汨羅市友誼河邊的戰國古墓葬現場發掘工作基本完成,清理出土了彩繪陶鼎、陶敦、陶壺、玉璧、青銅盆、青銅車轄等文物。其中,最為獨特的陶製彩繪鎮墓獸,距今2000多年,在湖南考古史上極為罕見,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
  • 河南出土青銅壺內不明液體被查明,是止血消炎的西漢古酒!專家推測墓主身份
    經檢測,壺內液體為西漢早期的古酒,並與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學方書《五十二病方》中的相關記載頗為相符,是可以止血消炎的藥酒。鵝首曲頸青銅壺出自三門峽後川村古墓群。經考古人員實測,其所在的古墓年代為西漢初年,墓主人應是位身高1.8米左右的男子。男子墓葬還出土銅器、玉器、陶器、鐵器等。其中,銅器有銅鏡、銅印、銅盆、銅飾品等,鐵劍配有由4塊玉飾物組成的玉劍具。「有寶劍,說明是武士。
  • 湖南出土的春秋戰國玉器,反映當時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50年代以來,我省各級文物部門在各地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其中古玉器的研究備受冷落,針對這一現象,喻燕姣在玉委會會刊發表的《論湖南出士的春秋戰國玉器》一文中,對湖南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進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