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變身酒吧咖啡館設計 多業態能否拯救實體書店

2020-12-21 小太陽呀

日前,精典書店中山路店突然關閉,從此之後開啟單店路線。而關店的原因,則是來自於實體書店經營的現實壓力。隨著電商的興起,大批實體書店受到衝擊,或消失、或轉型,留下來的寥寥無幾。實體書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媒體對話重慶多家主流書店,一起探討實體書店的現在與未來。跟重慶裝修網一起來看看吧!

1998年,當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開設第一家書店時,他沒有想到路會如此曲折。搬離解放碑,紮根南濱路,開設中山四路分店,又再關店。重慶裝修網了解到,一直以來,他都希望為讀者帶來最有價值的文化體驗。因此,顯眼位置大多擺放的是人文、社科類書籍,時下流行的圖書反而難覓蹤影。對於中山四路分店關店原因,楊一直截了當地表示:「不盈利。」

獨立書店:酒吧開始支撐圖書

據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顯示,2002年到2012年,全國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總數達1萬多家。網際網路帶來的折扣售書以及數位化閱讀帶來的紙張閱讀需求下降,使得實體書店圖書銷售量以年均10%的速度下降。

據業內人士透露,2005年重慶實體書店湧現關門潮,大約三分之二的書店消失。而面對電商的衝擊,精典書店至今仍在摸索之中,最顯著的改變是,南濱路店的咖啡區面積比以往更大了,銷售佔比也在逐步提升。

「目前精典書店有圖書十萬冊,主要以圖書銷售為主,然後結合咖啡、文創產品、會議接待等各種業態。面對電商的衝擊,圖書銷售的比例正在逐步降低,從過去的90%以上的比例,調整到了目前的70%~80%。」楊一透露。

為了讓情懷走得更遠,越來越多的獨立書店開始嘗試多業態模式。最典型的要屬偏居南山一隅的南之山書店,這家「網紅」書店在風景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創立初期就定位於「愛上以書店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南之山書店裡不僅有書,還有法式餐廳、酒吧、展覽館、民宿……這裡甚至還可以聽音樂會,以及舉辦一場唯美的婚禮。

「都知道賣書不賺錢,不過紙質實體書的體驗感線上替代不了。所以我們在書店基礎上擴充了多個版塊,通過非書店部分如咖啡、餐飲、住宿等反哺書店,對書店的模式進行了升級。」南之山書店創始人之一車韻透露。

他們選址南山的一部分原因,是考慮到市中心的租金成本較高,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會很難。「其實現在不少書店都不以圖書銷售為主,與其說是行業的普遍模式,不如說是現實壓力之下的各自應對,我們也正在探索書店經營之道。」車韻說。

「閱讀應該和吃喝玩樂一樣,有美好的環境,能夠吃點東西,甚至喝酒。閱讀體驗是很重要的感受,所以圍繞著書店,我們打造了一個美好生活方式空間,這在第二家店小森林店體現的比較明顯。」對於書店受到歡迎的原因,車韻如此解釋。目前,南之山書店的收支處於動態平衡狀態,通過非書店部分的盈利,實現整個體系的自給自足。

商業連鎖書店:立足商圈賣咖啡

很多人對書店的最初記憶來自於新華書店。但隨著時代發展,不僅獨立書店,眾多商業連鎖書店也開始興起。西西弗、方所、言幾又······喧囂的商圈之中,人們或站或坐,品讀經典依然受歡迎。

實體書店受到了衝擊,卻並非沒有轉機。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圖書總印數為86.6億冊(張),比2014年增長5.8%,圖書出版實現營業收入822.6億元,同比增長4%,中國實體書店在經歷「寒冬」後首次迎來回暖。截至2017年,重慶書刊市場外大約有130家實體書店,重慶書刊市場內大約有110家實體書店。

其中最知名的連鎖書店莫過於西西弗,不管走到哪裡的商圈,總能看到它的身影。從2007年初開始,西西弗書店在國內圖書行業首開先河,突破傳統書店經營模式,開啟PARK書店店型,定位為:主題體驗連鎖精緻書店,建立全新書店營運形態。從物理空間、商品品類、文化活動體驗上,尋求客群的關聯性,打造特色文化空間。這次轉變造就了中國民營書店轉型的典型模板。

西西弗書店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西西弗的主要業態是圖書銷售、不二文創周邊以及矢量咖啡,利潤佔比圖書銷售依然是大頭,佔80%左右,其餘兩項合計佔20%左右。

全新的書店營運形態,讓西西弗成功盈利,成為了其他書店效仿的對象。今年,他們又準備再探索一條新路。「進入3.0階段,我們開始更多的思考如何通過服務產生一種更高的顧客黏度和更大的市場轉化率,形成更豐富多樣的文化服務關係。」

而發源於成都的言幾又,以社區連鎖書店「近日閱讀」起家,布局重慶較晚,坐落於定位高端的解放碑時代廣場。相比西西弗,言幾又所打造的消費場景是「生活方式體驗空間」,在精選書籍、品質咖啡、文創產品、文化活動的基礎上,將最能代表新興生活方式體驗的業態進行融合,包括理髮館、照相館、插花工作室、智能家居館、進口超市、健身中心等。據2016年的公開報導顯示,言幾又的圖書利潤率為10%~30%,文創產品的利潤率在40%~50%,咖啡飲料的利潤則高達75%。

「書店發展到這個階段,消費者已經明顯分流,線上價格有優勢,但是總歸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做好線下的文藝沙龍,提升讀者的消費體驗,聯通線上線下,這樣既滿足了線下的體驗,也提供了線上精準快速的物流,以嶄新的面貌應對電商的衝擊。」言幾又相關負責人說。

新零售書店:花藝手作融合線上線下

新零售時代的到來,也許能為實體書店的發展帶來啟示。噹噹作為中國網際網路的先驅,在圖書領域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從2016年開始,這個培養無數人網上購書習慣的巨頭步入了線下,開起了噹噹書店,號稱要在3年內開1000家。

2018年1月25日,噹噹書店在解放碑國泰廣場亮相,這既是噹噹書店重慶首店,也是布局全國的首家會員旗艦店。該書店以閱讀為主線,融合文創、輕食、旅遊、花藝、手作、生活美學、沙龍、展覽等元素打造的複合文化實體空間。其線上線下打通的新零售模式,縮小了實體書店與線上的價格差距,彌補了線上體驗感不足的缺點,一開業就吸引了眾多消費者。

「開業期間推出一系列優惠和活動,兩天即吸引近1.8萬名消費者到店,銷售額達55萬,創造了噹噹書店的銷售新高。」噹噹書店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噹噹書店重慶店的經營情況很理想,已經獲得了盈利。

「依託當當網18年來累積的2.5億優質用戶、海量大數據以及規模採購優勢,經驗豐富的選品團隊針對不同城市的讀者精心挑選入店圖書,並定期推出個性化書單。同時,為不同城市、不同客群定製設計了四種不同風格。優選輕餐軟飲、花藝家居、藝文教室、手作小物等六大跨界業態,旨在為讀者打造優質的閱讀環境。重慶裝修網了解到,每年舉辦了上千場線下文化活動,截至目前已吸引近500萬人次到店互動。」噹噹書店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噹噹書店的優勢所在。

相關焦點

  • 新業態文創類梳理:複合書店和咖啡館、酒館成標配
    目前,國內文創品牌主要分為展覽館、畫廊、複合書店、特色文化酒吧、文化主題咖啡館、主題博物館、體驗館、演藝劇場、創意產品9大類。   目前重慶購物中心裡存在的文創類主要有主題咖啡、特色酒吧、複合書店、博物館、藝術展覽、創意產品、複合社區7大業態。其中第一主力是複合書店,其佔地面積優勢和精神、美學的集合優勢和受眾面廣闊,使得其變成了購物中心的寵兒。
  • 實體書店憑多業態經營模式重獲新生 呈現多年未見的活躍、創新面貌
    這是網絡圖書銷售企業噹噹開設的第一家旗艦書店,它把圖書與談話和討論區、咖啡館甚至藝術課結合起來。   如果說書店與電商間的競爭是前幾年熱炒的話題,那麼「線上線下融合」才是如今的大勢。隨著人們對文化體驗的重視和消費結構升級,阿里、京東、當當網等紛紛「擁抱」線下實體書店,並利用自己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方面的優勢,賦予書店新的內涵。
  • 「最美書店」太多 最美設計真能拯救實體書店嗎
    江蘇南京,讀者在先鋒書店選購文化創意商品。 中新社發 安東 攝  最美設計真能拯救實體書店嗎   ■本報首席記者 龔丹韻  伴隨新一輪消費升級,近兩年,各種設計美輪美奐的實體書店似乎又紛紛興起。  既然是生活空間,裝修設計美輪美奐,自然被放到重要位置。進入購物中心的頭幾年,西西弗書店確實重視物理空間體驗。但是近些年卻發現,原來,光靠空間設計拯救不了實體書店。  「現在國內漂亮的書店太多了,我們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在哪裡?」張志忠問。  懷著危機感,西西弗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簡單來說,是像經營零售店一樣經營書店。
  • 實體書店復甦正當時 書店進商場如何提高盈利能力?
    在書店的細節設計上,讀者也能感受到誠品的人文關懷。例如,每一個書架的底部都特意做成了一個傾斜角,讓讀者查閱更加便利。但就是如此簡單的設計在其他書店,並不多見。在實體書店經營了十多年的時間,言幾又感受到了這一兩年實體書店外部經營情況的轉變。首先是政策上的利好,從2013開始,財政部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減少了實體書店的稅收負擔。其次,是經營環境的轉變。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升級,書店作為文化產業最為標誌性的業態,重回大眾視線,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向他們拋去了橄欖枝。
  • 2018年中國實體書店跨界融合成熱潮,複合型書店助力行業規模增長
    一、書店行業概述 根據書店運營業態,可將實體書店可分為圖書專賣店和複合型書店,圖書專賣店是以圖書超市業態經營的書店,代表有新華書店、匯智光華等;複合型書店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新型書店,以「書店+咖啡館」「書店+文具店」等跨界經營業態存在,複合型書店定位已不僅是圖書超市,而逐漸演變為一個城市文化生活空間
  • 24小時書店扎堆出現 成實體書店「自救良藥」?
    作家王蒙說,24小時書店很有意義,是新的創舉,在網絡的衝擊下,實體書店未來依然大有可為,「由於網絡購書便捷,實體書店受到衝擊,很多實體書店正在積極回應,使得我們的書店環境越來越優美,服務更豐富,使得我們的實體書店成為文化地標。」
  • 誠品書店進駐香港 別讓實體書店成"免費樣品店"
    8月11日,被譽為「臺灣文化地標之一」的誠品書店首家香港分店在希慎廣場開業,三層約3700平方米的規模讓它榮升為全港最大書店,火爆程度就連工作日都人滿為患。  誠品駐港,多少讓人有些喜出望外。要知道,隨著實體書店的日漸式微,僅兩年內中國已有一萬多家書店關門,過去十年裡更是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而就在不久前,北京人氣極高的獨立書店「單向街」也再度被迫搬遷。
  • 實體書店3.0:商場新標配,比星巴克更好的咖啡館?
    實體書店的1.0時代:曾經位於復旦大學南區一條街的學人書店在季風書園「保衛戰」的回聲中,在讀書人不滿上海的書店文化不如北京的無奈中,書店的回暖已經不期而至。套用一句很俗的話,實體書店似乎又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破土而生」。
  • 濟南:實體書店跨界運營 能否跨進行業春天?
    它們還是書店嗎?  在實體書店的這一撥繁榮中,以方所、西西弗為代表的書店與之前倒掉的那些是不一樣的。其經營業態和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其說是實體書店的回歸,不如說是升級換代。客觀來說,過去的實體書店就是被淘汰了。
  • 圖說:傳統實體書店「大變身」 特色主題書店受歡迎
    編者按:就在眾多傳統實體書店紛紛關門、搬遷、難以為繼的一片蕭瑟聲之中,不少傳統書店開始轉型,開出一家又一家的特色的主題書店,如大眾書局的「女性」書店、電影主題書店,青少年閱讀體驗書店,南山主題書店等等。
  • 今年上海將新開近20家實體書店
    從幾年前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紛紛閉門,到如今上演絕地反擊、集體「回春」,實體書店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遷?而這番閱讀的「最美風景」又能否延續?特色書店競相「綻放」在上海青浦的水鄉古鎮——朱家角,近日悄然冒出了一家文藝氣質的小書店,名喚「角裡」。顧名思義,書店面積精巧,安靜棲居於水鄉的一個角落。但吸引眼球的是,這個小小的書店只售賣一種圖書,定期更換種類。
  • 實體書店打開多元市場空間 「線上線下融合」是大勢
    這是網絡圖書銷售企業噹噹開設的第一家旗艦書店,它把圖書與談話和討論區、咖啡館甚至藝術課結合起來。  如果說書店與電商間的競爭是前幾年熱炒的話題,那麼「線上線下融合」才是如今的大勢。隨著人們對文化體驗的重視和消費結構升級,阿里、京東、當當網等紛紛「擁抱」線下實體書店,並利用自己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方面的優勢,賦予書店新的內涵。
  • 武漢實體書店掀改造風潮 變身體驗式服務主題書店
    在實體書店普遍不景氣的情形下,以實體為代表的新華書店開始尋求轉型升級,華麗轉身。究竟變身轉型後的新華書店是怎樣的?下面且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   市門店總數達40家   多門店實行升級改造   通過不斷的發展,公司逐漸形成了圖書、音像製品及電子出版物、文化用品、旅遊、教育培訓、第三方物流、物產物業等多元化、多業態並舉的發展格局。
  • 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顏值高!面積大!新華書店也轉型
    從入選的書店特色來看,高顏值、複合業態加上自己獨有的特色成了它們脫穎而出的先決條件。天一書房開業時間:4月23日特色:寧波市首家24小時書店+全國最大的24小時書店世界讀書日當天,寧波新華書店天一書房正式對外營業。天一書房位於寧波市藥行街6號,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不僅是寧波首家24小時營業的實體書店,也是全國最大的24小時營業書店。
  • 南之山書店下山 社區書店是轉型新方向?
    立足於社區的多業態書店   2016年5月,南之山書店在南山山頂之上開設了第一家店,名為「Origin」,一年之後第二家店開業,名為「小森林」。因為獨特的選址,以及融合美食、咖啡、酒吧、民宿等多元化業態,均成為了高人氣打卡地。
  • 實體書店不一定那麼難 網上書店不一定那麼容易
    疫情籠罩之下,實體書店日子不好過。近日京城知名書店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通過公開信向外求助,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不過不少實體書店當前的窘境與本次疫情也許並無太大關係,因為即便沒有疫情,大部分實體書店平常給人的感覺就是「慘澹」經營。
  • 拯救實體書店 白巖松、高曉松等名人「線上幫忙」直播帶店
    這裡的店,說的就是書店。白巖松的這場直播秀,源自「書店的春天——拯救實體書店」的倡議。據該倡議發起方介紹,之後還有馬未都、高曉松、敬一丹等多位名家將加入這次「線上幫忙」的行列。名人出手助力,這招能不能救實體書店?線上發力,會對未來實體書店的發展有何影響?
  • 民營書店等救還是自救?深圳一書店引進彩票點
    記者 韓文嘉/文  齊潔爽/圖  新年伊始,近兩年湧動的實體書店倒閉潮仍然延續,與此同時,網購巨頭京東商城則在周一推出了電子書平臺,除了與噹噹、卓越在紙質書的銷售上展開競爭外,還劍指電子圖書,此舉或多或少將再度擠壓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  相比之下,國內一些城市出臺政策出手「拯救」民營書店的舉措,則帶來了些許暖意。
  • 調查顯示:新型實體書店生機勃勃
    網絡平臺的競爭對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起到了促進和加速的作用。實體書店等零售業態充分發揮線下優勢,大批突出空間設計、文化休閒、個性閱讀等特色的品牌連鎖書店在各地蓬勃興起,不僅擠進了大型城市綜合體,有些還成為城市頂級購物中心的標準配置。以創建於貴州的西西弗書店為例,目前已擁有西西弗書店、矢量咖啡、不二生活文創、七十二閱聽課兒童閱讀體驗空間、推石文化等子品牌。
  • 誰該為書店之死負責?實體書店入坑指南-虎嗅網
    關於書店,N年前,實體書店已死的驚呼言猶在耳。如今呢?新的商場裡不開一家高大上書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有點逼格。遍地開花爭奇鬥豔的各色書店業態集體崛起大有一種『垂死病中驚坐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的氣勢。首先業態比較簡單明確,基本就是書店+咖啡,別的不怎麼摻和,裝修陳設各個門店也高度一致。英倫復古風的櫥窗設計,在一間一間平板玻璃牆的店面序列下突然隆起圓鼓鼓的書籍展示窗,還是很能吸引人注意力的。同時,門頭的店招,裝飾品,以及公區店面分界處西西弗的專屬鋪地石提供了豐富的品牌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