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建築——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2020-12-14 建設工程教育網

  提到中國古代建築,你可能馬上會想到北京的故宮、頤和園,或者是蘇州的園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國現代建築,你可能馬上會想到深圳、上海這幾年拔地而起的豪華賓館、高級寫字樓。可是,關於中國近代建築,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呢?許多人可能對「近代建築」這個名詞感到陌生——「中國還有什麼……近代建築?」當我告訴你:上海外灘的建築,就是中國近代建築的一種典型的代表時,你會恍然大悟——「不就是那些『洋樓』嗎!」

  一般人所說的「洋樓」,泛指解放前外國人居住的「小洋樓」、使用的「大洋樓」,多見於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從專業研究的角度來看,「洋樓」的內涵要豐富得多,中國近代建築也不是上海外灘的那種「洋樓」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國近代建築基本上是指在中國國土上於近代社會發展歷史時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築。

  從樣式研究的角度來看 中國近代建築主要有三大類型

  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封建社會裡,雖然政治上有二十餘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對外交流,但是,中國文化基本上是連續的一元文化。中國的建築,在中國整個環境總影響之下,雖各個時代有時代的特徵,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則卻始終一貫。

  歷史進入十九世紀後,封建主義的清王朝經歷「康乾盛世」而日趨衰落;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卻因工業革命而迅猛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從明末清初開始,就不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鴉片戰爭以後,則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進行了。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標誌,中國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會,以此為開端的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進程,也由此被動地在西方建築文化的衝擊、激發與推動之下展開了。其間,一方面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繼續,一方面是西方外來建築文化的傳播,這兩種建築活動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構成了中國近代建築史的主線。

  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外國文化的大規模侵入,在中國國土上除了傳統的古代建築仍在延續、演變之外,外來的歐洲建築樣式逐漸多起來,在中國近代的建築歷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築為特徵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則又出現了以模仿中國古代建築或對之改造為特徵的另一股潮流。這兩股潮流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中時隱時現,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歐美「國際式」新建築潮流的衝擊,使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呈現出中與西、古與今、新與舊多種體系並存、碰撞與交融的錯綜複雜狀態。中國近代建築正是這種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1、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洋式建築: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築為特徵的中國近代建築

  由於中國國土幅員廣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中國沿海地區、長江沿岸地區的一些城市,由於輪船航運業的興起、外國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籤訂,較早作為商埠開放,因此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這些城市出現的某些洋式建築。而大部分內陸地區的城市由於交通不便,仍處於與外部世界較為隔絕的狀態,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表現為強;只有個別城市或臨近邊界、或因鐵路建設的發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築興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築以上海外灘(Bund of Shanghai,又稱「黃浦灘」)和南京路、天津九國租界、廣州「十三行」和沙面、廈門鼓浪嶼、青島膠澳租界「青島區」的建築為代表。

  長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築以南京下關、武漢漢口租界的建築為代表。

  內陸地區沿邊城市哈爾濱早期的建築主要通過中東鐵路的修建和開通,受俄羅斯傳統建築和十九世紀末歐洲流行的「新藝術運動」樣式影響,在中東鐵路系統的建築和東正教堂中表現為多。滇越鐵路(1903——1910年)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它的建成加速了雲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參與了滇越鐵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開發過程中,間接地把其所受法國建築文化的影響帶到滇越鐵路沿線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築則以東交民巷使館區建築為濫觴,以資政院、大理院為代表。

  洋式建築的設計者基本為外國來華的建築事務所或建築師。

  2、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傳統式建築:

  以模仿中國古代建築或對之改造為特徵的中國近代建築

  本世紀的第二個二十年,中國建築的歷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現代建築思潮的影響,同時也反映出了中國建築師面對列強的入侵而激發的民族意識,這兩種因素有劇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傳統式建築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是在中國近代建築歷史中具有傳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築師呂彥直(1893·929年)設計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園總體平面呈鐘形,引人發「木鐸警世」之想,寓意深遠;墓在祭堂後合乎中國觀念,式樣採古制,建築樸實堅固,形勢及氣魄極似中山先生之氣概及精神。

  呂彥直生年僅36歲,但他以設計並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確立了自己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中國近代跨度最大的會堂建築。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後於1929年所作「首都計劃」,則是中國進行的較早、規模較大的城市規劃設計。「首都計劃」的詳細方案中,全部政府辦公建築均採用中國傳統建築造型,極力提倡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意為發揚光大本國傳統的文化。這在二十年代是一種開創性的設想。

  在北京,傳統式建築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協和醫學院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簡稱 PUMC )新校舍建築群體、燕京大學校園建築、輔仁大學、國立北平圖書館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較早出現的傳統式建築的設計者主要是外國來華的建築事務所或建築師。反映出外國建築師處在中國近代社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新式建築:

  歐美「國際式」新建築潮流衝擊下的中國近代建築

  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進入重要的發展時期。其標誌是中國近代建築教育興辦,並日益完備;中國建築事務所陸續開業,中國人建築師成長起來;中國建築團體先後成立,學術活動得以開展。

  楊廷寶(1901-1983)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中出類拔萃的人物。他的設計作品運用中西建築處理手法,不墨守陳規,刻意創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譽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國近代建立較早、規模較大的建築事務所,中國有相當影響,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許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華蓋建築事務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莊俊建築事務所」、「范文照建築事務所」、「董大酉建築事務所」、「興業建築事務所」等都是中國近代極為重要的建築設計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慶、成都、無錫、桂林、貴陽、昆明等地主持設計了許多建築項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國近代建築教育事業的開拓者,是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研究工作的創始人。建築設計創作不是他一生建築活動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對建築設計創作問題多有著述,為數不多的作品表現了世界現代建築潮流的影響,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鋪面改造設計為代表。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代中國建築師設計創作的許多重要建築物,都是今日中國的寶貴財富,成為當地城市的重要景觀,給中華大地增添風採。

  中國近代建築是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但不能成為當代中國建築師創作的樣板

  早在本世紀之初,兩位中國人建築師就分別在北京和南京作過不同的嘗試:供職於陸軍部軍需司營造科的沈琪,於1906年為陸軍部衙署設計了一棟以西洋樣式為主、但頗多中國裝飾的主樓;受命於兩江總督的通州師範學校工科畢業生孫支廈(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設計了一棟基本為西洋樣式的江蘇省諮議局建築。此後近九十年間,中國近代和現代建築師有無數設計作品問世,樣式繁雜。但是,雖然經過了幾代人的艱難摸索,時至今日,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問題,仍然是困擾著每一個中國建築師的難題。

  雖然今天西方現代文化的衝擊不再是伴隨著侵略而來,但中國建築師仍始終跳不出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幾千年歷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環。雖然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代建築師設計創作的許多重要建築物,都成為今日中國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但他們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為當代中國建築師創作的樣板。我想,這當是我們對中國近代建築認識的一個方面。

  對作為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的中國近代建築應予以積極的保護

  我們對中國近代建築認識的另一個方面是:

  中國近代建築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歷史時期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巍然屹立的歷史建築,作為先輩辛苦耕耘的歷史見證,是我輩的光榮,也是對後代所應盡的責任。只要我們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問題是我們一定要正視這個課題,仔細想想我們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寶貴歷史文物的代價。」《活的歷史棗保護香港的歷史建築》(1982年)一書中的這一段話,寫得是何等地好啊!

  關於近代建築的保護,有兩方面的工作:

  1、對具體建築物調查、實測,進行建築歷史研究。

  這項工作主要由民間學術團體開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第一時期,有部分初步成果問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幹擾,除偶有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外,大陸上對中國近代建築史的研究實際上是處於停頓狀態。

  進入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建築歷史學界,隨著對湧進國門的五彩紛呈的眾多國外建築流派的介紹、評論,進而變為對其發生、發展之淵源的關心,並引發了如何認識建築傳統與現代風格關係的討論。這樣一來,中國建築歷史中處於承上啟下的中介環節和中西交叉的匯合狀態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汪坦發起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揭開了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進入第二時期的序幕。

  第二時期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建設部城鄉建設科學技術基金會的聯合資助,從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間,舉行了五次全國性會議,提出論文 179篇,出版四本論文集(收入論文92篇)。同時,通過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進行了哈爾濱、青島、煙臺、南京、武漢、廣州、北京、廈門、重慶、昆明以及廬山16個城市(地區)的近代建築調查,填制調查表2612份,出版《中國近代建築總覽》十六個分冊。上述工作對於推動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開展和深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第二時期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正處在深入發展的階段。定於1996年9月在江西廬山舉行的「第五次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討論會」,將是一次承上啟下的盛會。

  2、對有價值的近代建築保護、再利用。這項工作主要由政府機構推進。

  1988年11月10日,建設部、文化部聯合發出《關於重點調查、保護優秀近代建築物的通知》,體現了在新的形勢下,國家主管部門對近代建築價值的認識和評價,並開始重視其保存與再利用問題。《通知》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簡稱 PUMC )新校舍建築群體、燕京大學校園建築、輔仁大學、國立北平圖書館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較早出現的傳統式建築的設計者主要是外國來華的建築事務所或建築師。反映出外國建築師處在中國近代社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相關焦點

  • 中國近代建築: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加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歐美「國際式」新建築潮流的衝擊,使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呈現出中與西、古與今、新與舊多種體系並存、碰撞與交融的錯綜複雜狀態。中國近代建築正是這種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1、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洋式建築: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築為特徵的中國近代建築由於中國國土幅員廣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
  • 「中國近代建築」專題|作為保護對象的中國近代建築
    本系列共分六篇,是一名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者在工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讀完這一系列,相信你能更親密地感受到近代建築的「體溫」,以及蘊含其中的活的歷史。見證時代的近代建築中國的近代建築,一般認為是1840年鴉片戰爭後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個時間段內所建成的建築物。無論在功能、形態、結構還是材料等方面,這些建築和我們今天的新建建築都是比較接近的。
  • 近代中國建築的歷史地位
    既有新城區、新建築緊鑼密鼓的快速轉型,也有舊鄉土建築依然故我的慢吞吞的推遲轉型;既交織著中西建築的文化碰撞,也經歷了近、現代建築的歷史搭接。它所關聯的時空關係是錯綜複雜的。大部分近代建築還遺留到現在,成為今天城市建築的重要構成,並對當代中國的城市生活和建築活動有很大影響。
  • 葡式|澳門教堂印象|中國近代建築專題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它集中展示了人類創造燦爛歷史文化的廣博智慧。漫步歐洲城市街頭,教堂是無處不在的,教堂建築已經完全融入了所在的城市和空間。那些曾經的社會中心,如今已隨著宗教勢力和影響力的延伸與擴張而成為各城市的一種文化地標。
  • 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視頻)
    泉州開元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中,外來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作為福建省內規模最大佛教寺院的泉州開元寺,正是泉州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頻繁交流的歷史見證。
  • 「中國近代建築」專題 | 近代建築對我們而言,意味著什麼?
    「文化」保護近二十年來伴隨中國城市化和經濟的騰飛,在資本的作用下,參與歷史建築保護與改造、乃至中心歷史城區開發建設的相關各方遠遠超出了傳統文物保護圈層。事實上,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對同一類事物,人們的價值觀是如此千差萬別,哪怕是同樣為遺址部門工作過的建築大師。近代建築對我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和需要去保存和展示的。「文化」對比「物質」的力量之如何,如同道器之論。文物保護是個專業領域,卻不能獨善其身。又或許,從更宏大的層面來說,我們應該問,文物工作者是否要參與到今天的文化敘事當中?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
  • 這裡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的建築群,見證多少歷史滄桑!
    南京總統府建築群佔地面積約為5萬餘平方米,既有中國古代傳統的江南園林,也有近代西風東漸時期的建築遺存。南京總統府建築群佔地面積約為5萬餘平方米,既有中國古代傳統的江南園林,也有近代西風東漸時期的建築遺存。南京總統府建築群佔地面積約為5萬餘平方米,既有中國古代傳統的江南園林,也有近代西風東漸時期的建築遺存。
  • 在克孜爾石窟 見證絲綢之路和文化多元
    克孜爾石窟承載的並不只有宗教,一千多年來,這些巧奪天工的建築和精美絕倫的壁畫靜靜凝視著不同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交往與交融。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說,在石窟內會有「鬥室原來也可包容宇宙」的感慨。從阿克蘇庫車縣沿著吐和高速駛入307省道,進入拜城縣克孜爾鄉不久,一些土黃色的矮山出現在道路兩側,順山路轉下,就來到克孜爾石窟入口處。同很多世界文化遺產一樣,歷經千餘年的克孜爾石窟也有它的地標性建築——鳩摩羅什銅像。鳩摩羅什出生於公元344年的龜茲,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佛經翻譯家。體現鳩摩羅什沉靜凝思的銅像落成於上世紀90年代,讓來克孜爾石窟參觀的遊客心生平靜。
  • 西方建築文化對我國近代建築的衝擊
    中國建築追求體量適中,結構上也不求宏大與久遠。   2、近代西方建築文化對我國建築形式的撞擊   近代的兩次鴉片戰爭使得帝國主義敲開了我國的大門,伴隨而來的是帝國主義的思想文化和社會意識的「野蠻移植」。
  • 同心戰「疫」丨清華大學《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馳援華中科技大學...
    (1)理論部分:著重論述中國近代建築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從近代建築的歷史分期、定義、類型、特色和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研究資料的類型等方面逐一論述;盡力使學生對近代建築的發生與發展形成一個整體、連貫的印象,不為各時期、地域的不同現象所割裂;旨在加強學生對城市建築的關聯性、近代建築的全球關聯性,以及研究近代建築的跨學科方法等觀念。
  • 泉州開元寺融合多元文化 見證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歷史中,外來的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  其中,作為省內規模最大佛教寺院和國家4A級景區的開元寺,正是泉州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興盛交流的歷史見證。
  • 內容多元 研討深入——「全球化視域下的近代中華文化轉型」國際...
    8月23-2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和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共同主辦的「全球化視域下的近代中華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大學逸夫科學館舉行。黃興濤的《「新文化」的出版姿態、知識構建與社會傳播——1923年〈新文化辭書〉的歷史透視》考察商務印書館這一「中國現代文化的引擎」在表達文化關切、展示文化姿態和建構文化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 燦爛的煙臺近代建築文化
    建築,是人類的巢穴,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和生存發展條件之一;建築,是歷史的記憶、時代的樂章,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集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及力學、美學、建築學等綜合文化之大成。  煙臺,近代膠東半島新興歷史文化城市,不是古都也非名城,沒有北京的宮殿、官府和眾多的名人宅第,也沒有蘇州的園林和小橋流水,但她以其依山傍海的特定區位優勢和清末民初形成的獨有的建築特徵、深厚的文化積澱,成為中國北方東部沿海建築文化的優秀代表。
  • 構建多元歷史街區 傳承城市文化精神
    2020-09-16 10:09:13 來源:南京日報在中國現有大城市中,歷史建築遺存的存在與城市的擴容、建設和發展產生了矛盾甚至是對立。在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都不可或缺的時代,怎樣讓散落在城市中的歷史建築遺存形成城市傳統文化氣場,又不會對城市的合理更新產生阻礙?從南京的實踐看,歷史街區的設立,是保留城市文化傳承和精神氣場的重要且有效方式。
  • 南京靜海寺見證歷史弘揚鄭和文化
    南京靜海寺紀念館28日在靜海寺鄭和航海文化廣場舉行落成典禮。"榮耀與屈辱兩段歷史集於一個空間,靜海寺鮮明的象徵意義值得國人永遠反思。也是我們弘揚鄭和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紀念館館長田踐說。
  • 鼓浪嶼: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百年時光見證歷史榮辱
    鼓浪嶼,一座百年時光島,多元文化在這裡交融,成為如此獨特的國際歷史社區。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鼓浪嶼不僅被稱作「鋼琴之島」,還在2017年7月8日,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鼓浪嶼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鑑的典範,是閩南本土居民、外來多國僑民和華僑群體共同營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因其多樣的建築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
  • 兩座標誌性的建築,見證了中國近代的時代變遷,值得前往參觀一番
    比如說廣州,這座已經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有著數量眾多的人文遺址。在廣州的街頭和老街舊巷,總是能夠看到一些很有年代感的老建築,有些看上去並不起眼,但是給人一種很有文化底蘊的感覺。倘若想要將廣州市內的各個景點玩個遍,可能大家都會有種不知道從哪開始遊覽的感覺。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在廣州,其實存在著一條城市老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從北到南,綿延七八公裡。
  • 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 C(ii)(iii)(iv)(vi)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重要的見證;更是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
  • 訪古韻建築,尋近代歷史
    在陽光下享受穿越時空林浦,位於福州倉山南臺島東北部,北臨閩江,與鼓山隔江相望,新修建的三環路繞村而過。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村落形態在閩東傳統宗族村落中具有經典意義,傳統村落景觀在建築學、民俗學、美學等領域內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