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被譽為「泉南佛國」的泉州,也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歷史中,外來的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
其中,作為省內規模最大佛教寺院和國家4A級景區的開元寺,正是泉州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興盛交流的歷史見證。
被譽為泉州寺廟叢林之冠的開元寺,是海絲起點城市泉州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
建築呈現多元文化特色
佛教寺廟中多處現印度教元素
相比其他佛教寺廟,泉州開元寺有個十分獨特的建築特色——那就是中外特別是中印的宗教文化在這裡融合,並保存至今。
走進開元寺,大雄寶殿前寬闊月臺基座束腰處,環繞著72幅人面獅身石刻浮雕像。據專家考證,人面獅身浮雕起源於埃及,在古埃及的神話傳說中象徵著普照大地的太陽神。
大雄寶殿內,24尊木雕鬥拱飛天的形象,曾在泉州城市宣傳片中多次出現,優美的姿態和豔麗的色彩,讓人印象深刻。據悉,「飛天」是一種棲息在喜馬拉雅山巔的神鳥,印度佛教稱為「妙聲之鳥」和「香音女神」,後被描繪成人首鳥聲的神物。
歷史上,「飛天」的雕繪藝術隨著印度佛教傳入我國。開元寺的飛天群則受印度騰雲駕霧的女神和希臘背負雙翼的天使以及我國的敦煌壁畫「飛天」的影響。工匠們通過富有音韻律感的流暢線條和帶有裝飾美的濃烈色彩,把飛天雕刻得姿態逼真,神情自若。她們振翅凌空,頭頂拱梁,如同正在翩翩起舞。值得一提的是,這24尊的飛天象徵中國的24個節氣,她們中有的手捧文房四寶,有的撥彈琵琶、吹奏洞簫等南音樂器,充分體現了「洋為中用」的智慧。
大雄寶殿後迴廊上,也立有兩根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柱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分刻成四面,每面各刻一個圓盤,圓盤內浮雕印度教神話故事和圖案。神話故事的內容大都出自公元前10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
為什麼一座佛教的寺廟,有這麼多其他宗教的元素?對泉州海外交通史和世界宗教頗有研究的原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告訴記者,這正論證了海絲起點城市泉州的歷史。發達的海交貿易,不僅帶來了熙熙攘攘的外國商人,多元的宗教和文化同樣紛至沓來,在這座城市和睦相處。「開元寺元末寺焚毀,明洪武年間重建。」李玉昆說,彼時,許多印度教已在泉州逐漸衰落,重建的開元寺就從已成為廢墟的印度教寺遷移部分石構件等,吸收運用了部分建築特色,這也充分體現了「兼容並蓄」的泉州城市性格。
弘法等交流活動頻繁
印度僧人居開元寺10餘年
多元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和融合的同時,泉州與世界譯經、弘法等宗教交流活動也從未停止。開元寺也是如此。
李玉昆介紹說,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印度僧人智亮就來泉弘法。因他四時都袒一膊,故號「袒膊和尚」,居開元寺東律院十餘年,其所居名「袒膊院」。後慕德化戴雲山「幽絕可廬」,遂移居戴雲山。相傳,智亮長期在泉州弘法,能用漢文寫詩,現存兩首吟戴雲山詩,其中《詠戴雲山》收錄入《全唐詩》。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智亮圓寂後,「其徒泥亮肉身於大殿,為州人祈福。」宋紹興年間(1131年至1162年)開元寺發生火災,「獨供智亮肉身的大殿倖存。」
智亮之外,還有西域僧朝悟大師。「居泉州開元寺,有異行。既去,寺僧刻木為像奉之,人稱『大頭陀』,亦稱『挑燈道者』。」
到了明清時期,大量泉州僑民到達東南亞以及日本、琉球等地,也帶去泉州的宗教文化。明末清初時,開元寺的木庵率眾弟子東渡日本弘法。1654年,木庵的師父隱元在日本建立了「日本黃檗宗」。次年,木庵帶領眾弟子相繼抵日,在日本開創了萬福寺等十座寺院,並於十年後接替隱元,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代祖師。其後,黃檗宗發展成為日本佛教的一個盛宗,日本全國現有黃檗宗萬福寺的分寺500多座,信徒30多萬人。木庵創立的長崎福濟寺,也被當地人稱為「泉州寺」。
直到現在,開元寺仍留有海外密切交流的傳統。現任開元寺方丈道元法師曾赴巴西擔任聖保羅觀音寺方丈。(記者 孫燦芬 文/圖)
相關連結
開元寺,創建於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唐代古剎。初名蓮花道場,後改名為「蓮花寺」,又被雅稱為「桑蓮法界」。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為開元寺。元末寺焚毀,明洪武年間重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僅為原來的十分之一二。
作為國家4A級景區,開元寺現有東西塔、天王殿、大雄寶殿、桑蓮古蹟、甘露戒壇等景點。這裡蓮宮梵宇,煥彩鎏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蔭,是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古往今來泉州佛教叢林之冠。今年2月1日起,開元寺取消門票,對所有遊客免費開放。
每個月的農曆廿六是開元寺勤佛日,熱鬧非凡。本月的勤佛日就在今天,歡迎大家去感受與平日不一樣的開元寺。 (燦芬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