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融合多元文化 見證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2021-01-08 閩南網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被譽為「泉南佛國」的泉州,也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歷史中,外來的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

  其中,作為省內規模最大佛教寺院和國家4A級景區的開元寺,正是泉州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興盛交流的歷史見證。

被譽為泉州寺廟叢林之冠的開元寺,是海絲起點城市泉州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

建築呈現多元文化特色

佛教寺廟中多處現印度教元素

  相比其他佛教寺廟,泉州開元寺有個十分獨特的建築特色——那就是中外特別是中印的宗教文化在這裡融合,並保存至今。

  走進開元寺,大雄寶殿前寬闊月臺基座束腰處,環繞著72幅人面獅身石刻浮雕像。據專家考證,人面獅身浮雕起源於埃及,在古埃及的神話傳說中象徵著普照大地的太陽神。

  大雄寶殿內,24尊木雕鬥拱飛天的形象,曾在泉州城市宣傳片中多次出現,優美的姿態和豔麗的色彩,讓人印象深刻。據悉,「飛天」是一種棲息在喜馬拉雅山巔的神鳥,印度佛教稱為「妙聲之鳥」和「香音女神」,後被描繪成人首鳥聲的神物。

  歷史上,「飛天」的雕繪藝術隨著印度佛教傳入我國。開元寺的飛天群則受印度騰雲駕霧的女神和希臘背負雙翼的天使以及我國的敦煌壁畫「飛天」的影響。工匠們通過富有音韻律感的流暢線條和帶有裝飾美的濃烈色彩,把飛天雕刻得姿態逼真,神情自若。她們振翅凌空,頭頂拱梁,如同正在翩翩起舞。值得一提的是,這24尊的飛天象徵中國的24個節氣,她們中有的手捧文房四寶,有的撥彈琵琶、吹奏洞簫等南音樂器,充分體現了「洋為中用」的智慧。

  大雄寶殿後迴廊上,也立有兩根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柱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分刻成四面,每面各刻一個圓盤,圓盤內浮雕印度教神話故事和圖案。神話故事的內容大都出自公元前10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

  為什麼一座佛教的寺廟,有這麼多其他宗教的元素?對泉州海外交通史和世界宗教頗有研究的原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告訴記者,這正論證了海絲起點城市泉州的歷史。發達的海交貿易,不僅帶來了熙熙攘攘的外國商人,多元的宗教和文化同樣紛至沓來,在這座城市和睦相處。「開元寺元末寺焚毀,明洪武年間重建。」李玉昆說,彼時,許多印度教已在泉州逐漸衰落,重建的開元寺就從已成為廢墟的印度教寺遷移部分石構件等,吸收運用了部分建築特色,這也充分體現了「兼容並蓄」的泉州城市性格。

弘法等交流活動頻繁

印度僧人居開元寺10餘年

  多元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和融合的同時,泉州與世界譯經、弘法等宗教交流活動也從未停止。開元寺也是如此。

  李玉昆介紹說,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印度僧人智亮就來泉弘法。因他四時都袒一膊,故號「袒膊和尚」,居開元寺東律院十餘年,其所居名「袒膊院」。後慕德化戴雲山「幽絕可廬」,遂移居戴雲山。相傳,智亮長期在泉州弘法,能用漢文寫詩,現存兩首吟戴雲山詩,其中《詠戴雲山》收錄入《全唐詩》。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智亮圓寂後,「其徒泥亮肉身於大殿,為州人祈福。」宋紹興年間(1131年至1162年)開元寺發生火災,「獨供智亮肉身的大殿倖存。」

  智亮之外,還有西域僧朝悟大師。「居泉州開元寺,有異行。既去,寺僧刻木為像奉之,人稱『大頭陀』,亦稱『挑燈道者』。」

  到了明清時期,大量泉州僑民到達東南亞以及日本、琉球等地,也帶去泉州的宗教文化。明末清初時,開元寺的木庵率眾弟子東渡日本弘法。1654年,木庵的師父隱元在日本建立了「日本黃檗宗」。次年,木庵帶領眾弟子相繼抵日,在日本開創了萬福寺等十座寺院,並於十年後接替隱元,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代祖師。其後,黃檗宗發展成為日本佛教的一個盛宗,日本全國現有黃檗宗萬福寺的分寺500多座,信徒30多萬人。木庵創立的長崎福濟寺,也被當地人稱為「泉州寺」。

  直到現在,開元寺仍留有海外密切交流的傳統。現任開元寺方丈道元法師曾赴巴西擔任聖保羅觀音寺方丈。(記者 孫燦芬 文/圖)

相關連結

  開元寺,創建於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唐代古剎。初名蓮花道場,後改名為「蓮花寺」,又被雅稱為「桑蓮法界」。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為開元寺。元末寺焚毀,明洪武年間重建。現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僅為原來的十分之一二。

  作為國家4A級景區,開元寺現有東西塔、天王殿、大雄寶殿、桑蓮古蹟、甘露戒壇等景點。這裡蓮宮梵宇,煥彩鎏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蔭,是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古往今來泉州佛教叢林之冠。今年2月1日起,開元寺取消門票,對所有遊客免費開放。

  每個月的農曆廿六是開元寺勤佛日,熱鬧非凡。本月的勤佛日就在今天,歡迎大家去感受與平日不一樣的開元寺。 (燦芬 輯)

相關焦點

  • 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視頻)
    泉州開元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中,外來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作為福建省內規模最大佛教寺院的泉州開元寺,正是泉州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頻繁交流的歷史見證。
  • 「世界宗教博物館」:福建泉州多元宗教文化融合
    新華網福州5月13日電(記者曹佩弦 孟昭麗 劉姝君)長方形的寺門,蔥頭形的尖拱,在福建泉州,一座阿拉伯風情濃鬱的北宋清真寺被圍在中間:東北方向有開元寺,北面有元妙觀、府文廟,西南方向有天后宮。方圓一公裡內,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儒教,不同的信仰和睦相處。
  • 走進福建泉州,領略不一樣的閩南宗教文化泉州
    這裡,是宋、元時期世界第一大港這裡,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裡,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泉州清源山老君雕像風光>泉州清淨寺奉天壇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2年中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泉州開元寺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時,以當時年號為名更名為現今的
  • 宋元時期多元宗教是泉州經濟的「強心劑」
    宋元時期多元宗教是泉州經濟的「強心劑」 多種宗教共生並存,成為支撐當時刺桐港繁榮的精神基石之一;在那個時期,誕生了不少海外通商貿易的巨賈泉州留存著豐富的宗教文物,堪稱「世界宗教博物館」。圖為航拍下的開元寺。
  • 泉州開元寺:「桑蓮法界」結緣「海絲之路」
    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有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這對印度教石柱,來源於泉州歷史上的印度教寺廟——番佛寺。番佛寺坍塌後,大部分印度教建築構件流入民間,有的成為其他寺廟用來維修的構件。這對石柱是南印度朱羅時期常見的柱型。
  • 泉州的多元文化:延續的香火
    由於交通便利,南門外正是外國商人在泉州的居住地,形成了被稱為「蕃坊」或者「蕃人巷」的外國人社區。德濟門遺址是泉州多元文化的集中展現。因為臨近古代蕃坊的緣故,考古學家在這裡挖掘出了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石刻。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件一端雕有基督教十字蓮花、另一端卻刻著伊斯蘭教「雲月」圖案的石刻,似乎暗示著某種宗教融合。
  • 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院,媲美以色列耶路撒冷,藏多元宗教文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旅遊攻略推薦旅行寶藏地--泉州,讓這個原本小眾的古城越來越讓人熟知,這種帶著人文特色的旅行寶藏地也是馬且停個人比較喜歡探索的目的地,如今我已經來過3次泉州,每一次的泉州之行都讓我驚喜滿滿,但是如果說到泉州的什麼讓我最驚喜的話,那麼一定非泉州這裡多元的宗教文化。第一次來泉州的時候,我曾經對於這裡如此多元的宗教場所感到驚嘆,甚至發出「為何泉州會有如此多的宗教」這樣的疑問。
  • 泉州開元寺:「桑蓮法界」結緣「海絲之路」
    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有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柱上雕刻的圖案以毗溼奴及其化身的神話故事為主,配以八幅中國吉祥圖,有中國人喜歡的菊花、牡丹花等圖像,充分體現了中印文化在泉州這個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相互融合、和諧共存。
  • 福建行之泉州站:交融多元文化 領跑新海上絲路
    正是多元的文化交融,形成了泉州人吃苦耐勞、敢拼會贏的個性和海納百川的氣度,創造了一段最為輝煌的世界海上交通史奇蹟。  王連茂介紹說,經過世界範圍的學者研究,泉州是十至十四世紀中國海洋經濟繁榮的代表,是中國主要的沿海貿易中心和中外交通樞紐。「這樣的開放包容,讓泉州成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匯聚之地。」
  • 泉州開元寺 :名揚中外的佛門聖地
    泉州開元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王琬)泉州開元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王琬)百柱殿飛天繞梁中外融合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以罕見的土、木、石三大特點名揚海內外—泥塑「五方佛殿後廊簷間那對十六角形輝綠巖石柱,因為體現了外來宗教與中華民族地方風情的結合,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石柱下部的花草浮雕、雙獅戲球圖案顯示了中華民族的特色,中部和上部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裡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東西塔遭遇強震仍巍然聳立「廊長旋日永,塔聳比雲齊」。
  • 泉州開元寺國慶舉行升旗儀式,《泉州開元寺》畫冊首發向國慶獻禮
    升旗儀式現場,還舉行了《泉州開元寺》畫冊首發儀式。《泉州開元寺》畫冊由泉州開元寺主編,道元法師親任編輯委員會主編,泉州晚報社編纂出版,以70年來泉州開元寺的建築變遷為主線,濃縮古貌今顏,留下供後人品讀的記憶畫卷,在一幀幀畫面中更直觀地感受幾十年來祖國的發展成就,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泉南佛國,桑蓮為冠;古城泉州,開元最勝。
  • 泉州被譽為宗教博物館
    原標題:泉州被譽為宗教博物館  原標題:泉州被譽為宗教博物館   位於福建泉州塗門街108號的清淨寺每天都會靜候大批穆斯林的到來,歷經滄桑的石牆上,阿拉伯文鐫刻的《古蘭經》依稀可見。在其周圍,分布著開元寺、元妙觀、府文廟和天后宮,方圓一公裡內,伊斯蘭教、佛教、道教以及不同民間信仰和睦相處。
  • 多元文化 多元泉州
    一直覺得它很遠,實則很近,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早就通過影視、網絡的力量傳遍神州大地;一直覺得它很神秘,作為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的魅力無法迴避。作為一個過客,我尚無法領悟和參透這座城市的精髓,只能像其他遊客一樣,讚嘆一聲:泉州好美!泉州好美,美在它的包容與大氣。在這裡,我親眼目睹了全城信眾恭迎媽祖的熱情與虔誠。福建是媽祖信仰的發源地,而泉州作為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媽祖信仰尤甚。
  • 泉州留存著豐富的宗教文物 堪稱世界宗教博物館
    圖為航拍下的開元寺。(陳小陽 攝)泉州網(微博)11月11日訊十三四世紀的泉州,以她「東方第一大港」的寬博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諸種宗教文化和宗教藝術也得以在此無拘束地交流、傳道。隨著泉州海外交通的發生、發展、繁盛,外來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以及中華傳統的儒教、道教,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紮根、成長,並各收因果。
  • 泉州開元寺西門外職業乞丐糾纏遊客 乞討不成罵粗話
    她說,自己來泉州好多年,每年都是年末的時候過來,以前曾在北京乞討過,但是那邊太冷,泉州天氣比較暖和。她坦言,很多「同行」都會到南方乞討,因為農閒在家沒事做。交談中,她翻出早上討到的錢,約有20多元。她說,今天來得晚,其他的乞丐有的已經要到100元。話還沒說完,看到有遊客過來,她跑了過去。
  • 泉州開元寺的由來竟是因為一個夢?
    在 「泉南佛國」泉州的西街,有一座獨一無二集多元文化之大成的佛教寺院,這是體現佛教、印度教文化交流的代表性遺存,也是古代東亞地區最獨特的佛教建築傑作。(王柏峰/攝)開元寺處處可見珍貴的歷史遺存,月臺印度教須彌座、印度教石柱、東西塔浮雕、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的鬥栱飛天樂伎、陀羅尼經幢、窣堵波式塔、寶篋印經塔……生動體現10-14世紀古泉州港中外宗教與文化、建築與藝術的交融和共存。
  • 視圖|泉州開元寺的由來竟是因為一個夢?
    在 「泉南佛國」泉州的西街,有一座獨一無二集多元文化之大成的佛教寺院,這是體現佛教、印度教文化交流的代表性遺存,也是古代東亞地區最獨特的佛教建築傑作。(王柏峰/攝)開元寺處處可見珍貴的歷史遺存,月臺印度教須彌座、印度教石柱、東西塔浮雕、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的鬥栱飛天樂伎、陀羅尼經幢、窣堵波式塔、寶篋印經塔……生動體現10-14世紀古泉州港中外宗教與文化、建築與藝術的交融和共存。
  • 「西街故事」泉州開元寺的由來竟是因為一個夢?
    在 「泉南佛國」泉州的西街,有一座獨一無二集多元文化之大成的佛教寺院,這是體現佛教、印度教文化交流的代表性遺存,也是古代東亞地區最獨特的佛教建築傑作。(王柏峰/攝)開元寺處處可見珍貴的歷史遺存,月臺印度教須彌座、印度教石柱、東西塔浮雕、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的鬥栱飛天樂伎、陀羅尼經幢、窣堵波式塔、寶篋印經塔……生動體現10-14世紀古泉州港中外宗教與文化、建築與藝術的交融和共存。在大雄寶殿後迴廊中央,有兩根精美的印度教石柱。
  • 福建這個藏眾多宗教文化的旅行地,堪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看點滿滿
    在中國,或許很難能夠找到一個像泉州這樣存在多元宗教的城市。而當你來到泉州的時候,你所走過的人文景點中幾乎超過90%都是和宗教有關聯。可以說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角角落落裡面都透露著宗教的氣息,這一種氛圍會讓你感受得到泉州人對於宗教的包容。
  • 泉州開元寺廟會:延續的傳統
    白天禮拜場景白天禮拜的點燈場景開元寺的廿六廟會主要包括以勤佛為主的寺廟宗教活動和西街廟會為主的商業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是「繞佛」,泉州話「繞(圈)佛」音似「勤佛」,「勤佛日」的叫法因此而來。德升法師認為,開元寺廟會為商販提供了謀生的平臺,對寺廟來說,也是有益的「緣分」。這樣的「緣分」延續到新泉州人身上。來自內蒙古包頭的梁源已在泉州定居15年,她認為泉州的宗教文化十分有吸引力,「這麼多年第一次參加勤佛,感覺很震撼,讓我更了解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