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桑蓮法界」結緣「海絲之路」

2020-11-30 臺海網

來源:臺海網

【世界遺產·文化】

福建日報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辦

2020年第22期

開元寺航拍 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攝

千年古桑 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攝

文物名片

泉州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是宋元時期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於唐垂拱二年(686年)創寺,經歷代興擴,主體格局定形於宋元時期。寺院坐北朝南,由中路主體建築群、東西兩路附屬組群及東西石塔等組成,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

1982年,泉州開元寺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塔」郵票一套4枚,第二枚就是泉州開元寺鎮國塔。

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有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柱上雕刻的圖案以毗溼奴及其化身的神話故事為主,配以八幅中國吉祥圖,有中國人喜歡的菊花、牡丹花等圖像,充分體現了中印文化在泉州這個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相互融合、和諧共存。

前世傳奇

一對石塔高古至尊

講述人 黃明珍(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中心副研究員)

公元1250年,泉州開元寺內的東西兩座塔建成,至今為全國建築高度最高、年代最古老的一對石塔,是中國的「四大名塔」之一。可以說,東西塔是宋代佛教石雕藝術的珍品。

泉州開元寺創建於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原名「蓮花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為「開元寺」。位於中軸線上的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巨匾上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字,以應「桑開白蓮」之說。

關於開元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記載,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開元寺這片地原是泉州富商黃守恭的桑樹園。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來就是一位樂善好施的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作為唐初本地富商,黃守恭的經商理念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他認為,僅憑一己之力,發展始終有所限制,只有相互協商,互相幫助,才能達到商業上的共贏。黃守恭的豁達胸襟和遠見卓識,得到了當時泉州所有商業同行的尊敬。在他的帶動下,唐朝以後的泉州,絲綢業逐漸形成了分工明確的產業鏈,有人栽桑,有人養蠶,有人緙絲紡紗,每年有數十萬匹絲綢源源不斷銷往海外,泉州也逐漸發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在開元寺的後迴廊中央,有兩根雕刻精美、造型別致的十六角形石柱,它們是古印度教石柱,曾被明末泉州名僧木庵稱為「石柱牡丹」。石柱的每個圓盤內分別雕刻有印度教古代神話故事圖案,配以中國古代傳統吉祥圖案及花草圖案。這些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有關。在大雄寶殿前的月臺須彌座束腰處,有73尊印度教的獅身人面像青石浮雕,這在全國的寺廟裡也頗為罕見。

談及開元寺,就不得不提東西塔。位於開元寺內的東西塔,是開元寺的鎮寺之寶,也是古城泉州最具標誌性的地標。唐朝建寺時,最初建的是木塔,因為火災,宋朝重建時改為磚塔,後再改為現時的石塔。東塔名鎮國塔,高48米;西塔叫仁壽塔,高45米。

如此高的石塔,到底要用多少石頭奠基?用多少大石頭造塔身?傳說,當年造塔時用的石頭從西街排到泉州城郊,即現在泉州城東南的東海鎮法石村,所以這個地方叫「石頭街」。

在800年左右的歷史當中,東西塔經歷了颱風、地震、冰災等自然災害,依舊安然無恙,特別是西塔連大修都沒有過,就只有過幾次的小修。

東西塔各建五層,每層有飛簷,有樓閣;塔身八角形,四面開圓拱門,設佛龕,每層的拱門和龕互相調換;塔尾有一粒銅葫蘆,8個角有8條鏈和塔尖相連;每層塔角掛風鈴,整座塔共掛40個風鈴,風鈴隨風飄動,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塔身的浮雕石像,刻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每座各80仙,造型生動,神態各異;塔底座的中部還有40幅青草石繪畫雕刻。

印度教石柱 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攝

印度教獅身人頭石雕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攝

今生故事

石柱、義工詮釋「和諧」

臺海網11月30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去年10月,中印兩國領導人舉行第二次非正式會晤,談及印度金奈與福建泉州古代的歷史交往。

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有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這對印度教石柱,來源於泉州歷史上的印度教寺廟——番佛寺。番佛寺坍塌後,大部分印度教建築構件流入民間,有的成為其他寺廟用來維修的構件。這對石柱是南印度朱羅時期常見的柱型。柱上雕刻的圖案以毗溼奴及其化身的神話故事為主,配以八幅中國吉祥圖,有中國人喜歡的菊花、牡丹花等圖像,充分體現了中印文化在泉州這個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相互融合、和諧共存。

如今,這對印度教石柱成為泉州開元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也成為世界各地遊客「必看」點之一。在漫長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中,外來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作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泉州開元寺不僅是刺桐城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頻繁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當地的一扇文化之窗和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作為古城的地標,開元寺早已融為泉州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以開元寺為地點的廟會依舊盛行,主要包括了以勤佛為主的寺廟宗教活動和以西街廟會為主的商業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是繞佛,泉州話「繞(圈)佛」音似「勤佛」,「勤佛日」的叫法因此而來。

繞佛時,法師帶領諸香客在大雄寶殿內禮佛誦經。隨後法師敲木魚邊誦經,邊引領諸香客順時針而行。從大雄寶殿出,繞行到東西雙塔,行至拜庭,沿拜庭石條繞行數圈,眾人齊誦《阿彌陀經》。最後,回大殿內再次誦經行禮。

上世紀80年代,開元寺將勤佛日發放的「粥」改為「齋面」。「舊時,南方人吃『面』是比較稀有的,粥是日常,面算是加料的。」開元寺德升法師說,泉州話「打齋面」,音同「打災面」,便是消災解難的意思,「所以吃麵的人越來越多,聚集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泉州開元寺內,活躍著一個數量超過100人的義工群體,他們為開元寺內的秩序和各項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做義工很有意義,我經常過來。」施雙婷說。她是一名教師,在開元寺的廟會中主要負責疏導人群。

「勤佛的時候,山門會關閉,把拜亭留給法師、居士和信徒,還有一些遊客也會參與進來。」施雙婷介紹,「此外,我在『開元公益』中參與了一些慰問孤寡老人的活動,很受感觸,就帶女兒一起參加義工團隊的活動。」她希望能把開元寺的義工傳統延續下去。

專家點評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姚志強:

開元寺在元代合支院一百二十區為一寺之後,達到其發展的最鼎盛階段。《溫陵開元寺志》中稱之為「禪風遠泊,衲子兢集……食常萬指」,寺院僧人多達兩千人,加其龐大的寺院建築、巨大的東西雙塔,沒有超級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是很難建設出這麼罕見的建築傑作的。開元寺為泉州佛教首寺,其宏大的規模、古老的雙塔院格局、高規格的建築形制、罕見的石塔建築傑作,無一不彰顯了宋元時期泉州港作為「東方第一大港」非凡的經濟文化實力。更獨特的是,其建築構件、裝飾中融合了豐富的佛教、古印度教文化特徵,生動地體現了在10世紀至14世紀古泉州港中外宗教與文化、建築與藝術的交融和共存。

泉州文化研究專家吳越:

泉州是一座古城,而開元寺作為泉州古城區域內最為重磅的文物集中地,可以說,這裡是泉州文物之集大成者。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這些底蘊,就藏在這些以開元寺為代表的文物裡。作為一座多元文化的寶寺,泉州開元寺更是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

(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張九強 文/圖)

相關焦點

  • 泉州開元寺:「桑蓮法界」結緣「海絲之路」
    原標題:泉州開元寺:「桑蓮法界」結緣「海絲之路」 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有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這對印度教石柱,來源於泉州歷史上的印度教寺廟——番佛寺。番佛寺坍塌後,大部分印度教建築構件流入民間,有的成為其他寺廟用來維修的構件。這對石柱是南印度朱羅時期常見的柱型。
  • 泉州開元寺「桑蓮法界」結緣「海絲之路」
    千年古桑開元寺航拍上圖:西塔下的吹哨人石雕造型 中圖:東西塔 左下圖:印度教石柱 右下圖:印度教獅身人頭石雕在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有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柱上雕刻的圖案以毗溼奴及其化身的神話故事為主,配以八幅中國吉祥圖,有中國人喜歡的菊花、牡丹花等圖像,充分體現了中印文化在泉州這個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相互融合、和諧共存。
  • 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視頻)
    泉州開元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中,外來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作為福建省內規模最大佛教寺院的泉州開元寺,正是泉州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頻繁交流的歷史見證。
  • 尋找桑開蓮花的傳說——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是福建省內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我們再生網福建行小隊怎能錯過這麼有名且重點的寺廟呢,而且據說開元寺建寺有個桑樹開蓮花的傳說,今天就讓我帶您走進開元寺,去找尋那動人且傳奇的寺廟故事。
  • 開元寺「紫雲」匾何人書?筍江黃氏家譜或可解答
    說汝知影  開元寺三大名匾  除了這塊未見落款的牌匾,開元寺裡面還有三面著名的匾額。  泉州著名文史學家陳允敦著有《泉州名匾錄》,裡面就提到這三大名匾。分別是開元寺照牆上的「紫雲屏」、開元寺大殿歇山巖下的「桑蓮法界」,還有懸掛於甘露戒壇內的「清淨法身」。
  • 泉州·開元寺「桑開白蓮美名傳,流芳千古豈徒然。」行攝遊記
    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開元寺大雄寶殿,不像平時所見的佛寺懸掛「大雄寶殿」的匾,而是立一塊「桒(sāng)蓮灋(fǎ)界」的橫匾,以應桑開白蓮而建寺的起源。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
  • 泉州8個海絲史跡修繕方案獲批覆 包括開元寺雙塔
    8個海絲史跡修繕方案獲批覆 包括開元寺雙塔、九日山摩崖石刻石佛亭、真武廟、天后宮西廂房、伊斯蘭教聖墓、草庵、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德濟門遺址  來自市文廣新局的消息,國家文物局日前批覆同意泉州市8個海絲史跡的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包括開元寺雙塔、九日山摩崖石刻石佛亭、真武廟、天后宮西廂房
  • 在泉州開元寺旅遊,看什麼
    26日,泉州開元寺都會舉行「勤佛日」,而尤以臘月26日為最。寺前的照牆「紫雲屏」 建於明萬曆四年(看點二:弘一法師和開元寺的結緣淺談佛教泉州的大開元寺原名叫「蓮花寺」,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明皇李隆基下令要天下各州都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寺名,於是這裡改名「開元寺」。目前全國各地仍留存有多個同名寺院,其中泉州開元寺、河北邢臺開元寺和潮州開元寺、福州開元寺規模較大。
  • 泉州「紫雲黃氏」啥來頭?竟供奉在開元寺中,古桑園成就了名剎
    說起福建的旅遊城市,很多人會「忽視」泉州。其實,泉州是廈門的近鄰,距離廈門僅有30分鐘左右的高鐵路程。泉州的旅遊資源更是十分豐富,值得花點時間慢慢遊玩。在旅行中,曾多次在廈門轉機,對廈門比較熟悉了,此番去了廈門近鄰的泉州呆了一周。
  • 【閩臺宗祠】泉州開元寺檀樾祠
    閩臺宗祠宗祠|留住鄉愁的地方閩臺宗祠檀樾祠「泉州開元寺是泉州佛教三大叢林之首,初名"蓮花道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開元寺最初由黃守恭慷慨獻宅而建,目前所見最早記載此事的是唐乾寧四年,而檀樾祠正是為紀念檀樾主黃守恭而建。
  • 開元寺「紫雲」匾何人書? 筍江黃氏家譜或可解答
    泉州著名文史學家陳允敦著有《泉州名匾錄》,裡面就提到這三大名匾。分別是開元寺照牆上的「紫雲屏」、開元寺大殿歇山巖下的「桑蓮法界」,還有懸掛於甘露戒壇內的「清淨法身」。桑蓮法界>桑蓮法界書家:有人以為出自北宋四大書法家米芾,其實可能為明代開元寺僧墨寶此匾懸掛於開元寺大殿歇山巖下,長半丈左右,寬三尺餘。
  • 《空海入唐之路》一書今日於福州開元寺首發
    《空海入唐之路》新書發布會現場佛教在線福州訊 2020年11月25日,《空海入唐之路》新書首發儀式在福州開元寺舉行,該書在福建省、市外事與宗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福州開元寺倡寫,戎章榕先生著述,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並列為福州開元寺迎接聯合國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的系列活動之一。
  • 《空海入唐之路》新書首發儀式在福州開元寺舉行
    11月25日上午,《空海入唐之路》新書首發儀式在福州開元寺舉行,該書在福建省、福州市外事與宗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福州開元寺倡寫,戎章榕先生著述,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並列為福州開元寺迎接聯合國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的系列活動之一。
  • 「海絲」文化衍生品創意設計大賽在福建泉州啟動
    孫虹 攝   中新網泉州7月29日電 (記者 孫虹)29日,「海絲」文化衍生品創意設計大賽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福建泉州正式啟動。  以「弘揚『海絲』文化、打造『海絲』品牌」為主題的此次大賽,參賽作品內容分為泉州「海絲」史跡衍生品創意設計類、泉州「非遺」傳統工藝品設計製作類、泉州「非遺」衍生品創意設計類以及泉州博物館(場)衍生品創意設計類四類。  「此次大賽面向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及傳承人群、創意設計機構和高校相關設計團隊,以及社會有志於從事旅遊產品設計的有關人士等徵集作品。」
  • 臺青年才俊福建泉州追古撫今 點讚泉州「海絲」遺蹟
    臺青年才俊福建泉州追古撫今 點讚泉州「海絲」遺蹟 2015-06-16 20:43:106月16日電 題:臺青年才俊福建泉州追古撫今 點讚泉州「海絲」遺蹟  作者 廖靜  「鄭和七下西洋,打開了中國東南沿海與世界的交流。」
  • 兩代考古「大咖」:結緣「海絲之路」助力泉州申遺
    近日前來參加泉州城考古學術研討會的安家瑤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提起,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到泉州,當時她因為參加絲綢之路沙漠路線,對泉州「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新華社記者 許雪毅 攝1996年安家瑤和丈夫趁著假期第一次來到泉州,看了開元寺東西塔、老君巖,感覺很震撼。「從沒想到,東南沿海還有這麼深厚的文化,而且保存得這麼好。」這位考古專家從一開始自費旅行,到後來出公差,一共來了泉州四五趟。
  • 泉州開元寺融合多元文化 見證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被譽為「泉南佛國」的泉州,也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歷史中,外來的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  其中,作為省內規模最大佛教寺院和國家4A級景區的開元寺,正是泉州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興盛交流的歷史見證。
  • 泉州19處海絲史跡名單 均入選市級保護名錄
    閩南網1月20日訊 泉州19處海絲史跡,入選市級保護名錄。這是泉州首部實體法《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實施後,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保護名錄。據悉,今後還會推出其他批次名錄。  相關負責人介紹,這19處遺蹟,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選點的基礎上,加上其他相關的有分量史跡確定的,由專家組織評定、市政府核定。
  • 你有可能不知道的泉州開元寺「十八景」
    本期《攝影大視界》就推出由泉州晚報社攝影部記者陳英傑拍攝的開元寺,其實作為「泉州十八景」之首的開元寺也有自己的十八景。不信請讓攝影師給你一一推薦。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地處泉州市區西街,始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蓮花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為現名。
  • 迎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榕召開《空海入唐之路》新書首發式開元寺舉行
    》新書首發儀式在福州開元寺舉行,該書在福建省、福州市外事與宗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福州開元寺倡寫,戎章榕先生著述,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並列為福州開元寺迎接聯合國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的系列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