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多元宗教是泉州經濟的「強心劑」

2020-12-17 東南網泉州頻道

宋元時期多元宗教是泉州經濟的「強心劑」

多種宗教共生並存,成為支撐當時刺桐港繁榮的精神基石之一;在那個時期,誕生了不少海外通商貿易的巨賈

泉州留存著豐富的宗教文物,堪稱「世界宗教博物館」。圖為航拍下的開元寺。(陳小陽 攝)

本報訊 十三四世紀的泉州,以她「東方第一大港」的寬博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諸種宗教文化和宗教藝術也得以在此無拘束地交流、傳道。隨著泉州海外交通的發生、發展、繁盛,外來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以及中華傳統的儒教、道教,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紮根、成長,並各收因果。甚至教中之教、教中之派、形形色色的民間神祇也薈萃泉州城。至今泉州留存著豐富的宗教文物,堪稱「世界宗教博物館」,正是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形象見證。

多種宗教一城共存,反映了中外人民友好相處,互相尊重殊方異域的民族風俗和宗教信仰的歷史事實,也是彼時支撐刺桐港繁榮的精神基石之一。宋末元初,仙遊人林蒙亨曾作《螺江風物賦》,生動記載了元初刺桐港舶來貨的貿易盛況,當時「胡椒、檳榔、玳瑁、犀象、殊香百品,異藥千名,木帛之裘,葛布之簡,重載而來輕賚而去者,大率貿白金而置青銅」,這些舶來貨待「扶桑日出,陽候波暖,舳艫銜尾……瑕琛遠貨不可殫名者,輻輳於南北之賈客」。

由於各種宗教文化能在泉州這「海納百川」寬容博大的國際都市自由傳播,吸引了歐、亞、非各國商客。刺桐港「漲海聲中萬國商」,城市呈現出「纏頭赤腳半蕃商,大舶高檣多海寶」的盛況。「東方第一大港」的航線大大拓展。南宋趙汝適執掌泉州市舶司時和泉州發生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有58個。元時汪大淵赴南洋、印度洋遊歷數十國,歸來所寫聞見錄《島夷志略》,已記述有98個國家與地區和泉州發生貿易關係。刺桐港已開拓了極為廣闊的航程,對溝通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政治聯繫,起著門戶的重要作用。

當時在開放政策中靠興販起家的中外商人是很多的,如:泉州有巨賈,南番回回佛蓮者,其家甚富,凡發海舶八十艘,死後家中尚存珍珠130石;少時削髮為僧的王元懋,因「學會南洋諸國文字,常隨船赴佔城,住十年歸來,致家財百萬緡」;洪邁《夷堅丁志》也記「泉州楊客海賈十餘年,致貲二萬萬」。

泉州宗教活動的頻繁,無可置疑地對中外文化與思想交流,起過積極的歷史作用,直至今日還留有源遠流長的影響,聯絡著世界各國的宗教情結。可以說,有了宋元時期的開放,泉州才有這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正確運用宗教感情,可達到招徠外國客商,直接產生商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效果。今天,泉州加大海絲品牌宣傳,主動呼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借鑑歷史,仍有其現實的意義。(陳鵬 吳拏雲)

相關焦點

  • 「世界宗教博物館」:福建泉州多元宗教文化融合
    來自青海的馬乙布拉如今是福建泉州清淨寺的阿訇,他告訴記者,「在這裡,多個宗教並存,並相處融洽」。    泉州港,古作刺桐港,宋元時期因「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而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彼時,刺桐港「市井十洲人」、「纏頭赤足半蕃商」,商業往來中也留下了各地的文化與信仰:歐洲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教、中亞的摩尼教、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教……    如今,千年已過,這些膚色各異、留居於中國的「十洲人」漸漸與當地人結合,而他們的宗教信仰也與泉州本土民間信仰和諧相處。
  • 宋元時期的泉州:國際化程度堪稱古代的紐約
    地方人口的飽和迫使泉州從唐代開始從傳統農業轉向海外貿易,其大型港口城市的地位於宋元時期升至頂峰。這不僅帶來了全球各地的珍貴貨物、人口、技術和思想,還賦予了這座中國濱海城市一種難得的「四海一家」的氣質。彭慕蘭認為,早在宋政府於1087年正式承認泉州的港口地位時,它已經成為帝國最繁忙甚至全球最繁忙的港口。到了南宋時期,泉州商人的海外活動範圍達到印度、波斯、歐洲和東非沿海;到了元代,已經與這些地區形成了較為固定和官方化的經濟文化關係。
  • 泉州:宋元時期的東方大港
    宋元時期的泉州不僅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港口城市,更是當時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有學者稱,宋元時期的刺桐港(泉州的舊稱)是「亞非兩大洲海上交通輻射格局極其重要的東方支撐點,它託起一個橫跨太平洋、印度洋的貿易圈」。在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馬黎諾裡、鄂多立克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等人的著作中,都記錄了當時泉州的繁盛與開放。那麼,為什麼泉州港能在幾百年的時間裡,由我國東南沿海的港口發展成元代的東方大港?它又是如何成為宋元時期我國最重要的海上絲綢之路起航地的?
  • 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院,媲美以色列耶路撒冷,藏多元宗教文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旅遊攻略推薦旅行寶藏地--泉州,讓這個原本小眾的古城越來越讓人熟知,這種帶著人文特色的旅行寶藏地也是馬且停個人比較喜歡探索的目的地,如今我已經來過3次泉州,每一次的泉州之行都讓我驚喜滿滿,但是如果說到泉州的什麼讓我最驚喜的話,那麼一定非泉州這裡多元的宗教文化。第一次來泉州的時候,我曾經對於這裡如此多元的宗教場所感到驚嘆,甚至發出「為何泉州會有如此多的宗教」這樣的疑問。
  • 泉州被譽為宗教博物館
    原標題:泉州被譽為宗教博物館  原標題:泉州被譽為宗教博物館   位於福建泉州塗門街108號的清淨寺每天都會靜候大批穆斯林的到來,歷經滄桑的石牆上,阿拉伯文鐫刻的《古蘭經》依稀可見。在其周圍,分布著開元寺、元妙觀、府文廟和天后宮,方圓一公裡內,伊斯蘭教、佛教、道教以及不同民間信仰和睦相處。
  • 泉州的多元文化:延續的香火
    由於交通便利,南門外正是外國商人在泉州的居住地,形成了被稱為「蕃坊」或者「蕃人巷」的外國人社區。德濟門遺址是泉州多元文化的集中展現。因為臨近古代蕃坊的緣故,考古學家在這裡挖掘出了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石刻。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件一端雕有基督教十字蓮花、另一端卻刻著伊斯蘭教「雲月」圖案的石刻,似乎暗示著某種宗教融合。
  • 泉州留存著豐富的宗教文物 堪稱世界宗教博物館
    泉州宗教活動的頻繁,無可置疑地對中外文化與思想交流,起過積極的歷史作用,直至今日還留有源遠流長的影響,聯絡著世界各國的宗教情結。可以說,有了宋元時期的開放,泉州才有這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正確運用宗教感情,可達到招徠外國客商,直接產生商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效果。今天,泉州加大海絲品牌宣傳,主動呼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借鑑歷史,仍有其現實的意義。
  • 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州22個申遺遺產點簡介出爐
    StartStopStartStop宋元泉州多元繁榮盛景圖;引自: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編制《泉州申遺文本(2020版)》泉州曾是10-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它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度。
  • 泉州「宗教之世界」 多元文化養成包容並蓄稟性
    在泉州,你幾乎很難找著一處人文景觀,是與宗教毫無關聯的。宗教,滲透在這座千年古城的每一寸肌理,涵養著世世代代包容而熱情的泉州人。  在這裡,全世界的宗教你都能覓得蹤跡。  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有著「泉南佛國」之美譽,有中國最大的道教造像老君巖,有中國最早的伊斯蘭教史跡「聖墓」,有中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草庵,還有中國唯一保留祭祀印度教洋山神的白耇廟……你可以觸摸那一處處浮雕、碑刻,感受歷經歲月洗禮的曲折滄桑;可以流連於泉州海交館200多座融合各種宗教的神龕,品讀泉州人海一般的壯闊情懷。
  • 泉州現存的五百多件宗教石刻 堪稱「宗教博物館」
    作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曾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於南朝而發展於唐朝。到了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被馬可·波羅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當時的泉州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中心。到了明清兩代,由於中央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官商漸漸衰弱,而私商貿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個著名的僑鄉。
  • 多元文化 多元泉州
    一直覺得它很遠,實則很近,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早就通過影視、網絡的力量傳遍神州大地;一直覺得它很神秘,作為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的魅力無法迴避。國慶期間匆匆幾天的行程,也難以窺見這一自秦漢時期即已建城的古老城市的全貌。作為一個過客,我尚無法領悟和參透這座城市的精髓,只能像其他遊客一樣,讚嘆一聲:泉州好美!泉州好美,美在它的包容與大氣。
  • 宋元時期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上不僅有德化白瓷,還有南安青瓷
    泉州曾是世界第一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古代中國與全世界的貨物都經此暢通,也造就了泉州手工業生產的繁榮。在對外貿易史上,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聞名世界,而說到泉州的瓷器,大家第一印象都會想到德化的白瓷,其實泉州一地中還有南安的青瓷也曾經遠銷海外,廣受喜愛,甚至其歷史還要早於德化白瓷。
  •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講解培訓班開班
    12日上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講解培訓在泉州影劇院正式開班。(申遺辦)泉州網9月13日訊 (記者蔡紫旻 通訊員李慶軍)講好泉州故事,爭當文化遺產「代言人」。12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講解培訓班正式開班,200多位講解員參加了培訓。泉州是10—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度。
  • 「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別致街巷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泉州是聞名於世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得泉州成為當時吸納海外文化的重要門戶。 千百年來,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不僅在泉州留存下豐富的宗教文物、文化和藝術,也留下了許多與之有關的街巷、地名。
  • 泉州開元寺融合多元文化 見證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被譽為「泉南佛國」的泉州,也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歷史中,外來的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  其中,作為省內規模最大佛教寺院和國家4A級景區的開元寺,正是泉州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興盛交流的歷史見證。
  • 從清源山碑銘看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的和諧共處
    清源山開發於秦代,興盛於宋元。經歷代開發,有大量的儒、釋、道、民間信仰、伊斯蘭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遺存及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下面從碑銘談談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的和諧共處。01 從《重建清源純陽洞記》看元代泉州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睦共處純陽洞,亦名清源洞,奉祀宋裴思休道人。
  • 福建行之泉州站:交融多元文化 領跑新海上絲路
    大公報記者 蔣煌基攝  大公網泉州7月26日電 宋元時期的泉州(刺桐)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並稱世界最大港口。  從古至今的國際範  泉州在唐代能成為世界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不僅得益於其天然港口資源,更是中原文化、古越族文化和海洋文化交融的結果。「宋元時期的泉州人,是奧斯卡最佳主角。」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老館長王連茂無比自豪地說。
  • 來泉州穿梭如林宗教廟宇 細數「海絲」繁華
    原標題:清淨寺所在的塗門街,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 清淨寺所在的塗門街,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 核心提示 泉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點,更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稱號,單就中心市區便依然保留了大量海絲遺存以及大量與海絲相關的文化,其中的許多宗教遺蹟見證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發展。來泉州吧,沐浴於宗教廟宇中,回味多元文化的交融,重溫「千年海絲路」,你將深深感受到文都的獨特魅力。
  • 泉州開元寺: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視頻)
    泉州開元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中,外來宗教文化在泉州落地生根,中華的宗教文化從這個城市窗口走向世界。作為福建省內規模最大佛教寺院的泉州開元寺,正是泉州輝煌「海絲」歷史與中外宗教文化頻繁交流的歷史見證。
  • 泉州為何成宗教博物館?在這裡曾有超10種宗教,見證著東方第一港口
    不論你是以什麼理由來到泉州,你永遠不可能繞過的就是泉州的宗教遺存,畢竟這個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來說,曾經超過10種宗教在這裡雲集,它們包括了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