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的最高境界:「大師傅」帶出比自己更強的徒弟

2020-12-11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軍報記者微信公眾號

習近平:士官隊伍是部隊中非常基礎的骨幹力量

今年兩會期間,習主席在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勉勵在座的士官代表說,努力做大師傅,帶出好徒弟。

「士官隊伍是部隊中非常基礎的骨幹力量,很重要。」習主席勉勵全國人大代表、第71集團軍某旅班長楊初格西楊初格西說,「當一名合格士官不容易,要不斷提高能力水平,努力做大師傅,帶出好徒弟。」

習主席指出,各級要採取切實措施,保持士官隊伍穩定,發揮好士官在強軍興軍中的作用。

韓愈《師說》中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傅帶徒弟自古有之,有道是「名師出高徒」。現實生活中,師徒關係處處可見,老兵與新兵,老班長與年輕士官……軍營「三百六十行」,大凡帶教,都會有師承關係。

士官隊伍中,有的是技術大拿,有的是管理骨幹,有的軍事素質過硬,有的精通武器裝備……這些年,師傅帶徒弟這一優良傳統有不同程度淡化。有的士官不願「授徒」,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還有的不下功夫「授徒」,片面強調「師傅領進門」。如此一來,難免會出現精湛技藝和優良作風失傳、人才培養成本加大等消極現象。

其實,不管時代如何發展,師傅帶徒弟這一優良傳統都不會過時。因為,實踐永遠是最好的老師,而身邊有師傅無疑是年輕官兵適應工作崗位的一條捷徑。美國的沃頓商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一家高科技公司裡1000名員工參與師徒制5年後,獲得升遷的比率是沒有參與師徒制員工的5倍。而擔任師傅的員工,獲得升遷的比率是沒有擔任師傅的員工的6倍。

一聲「師傅」千斤重。有人形象地說,如果機械化戰爭是師長的戰爭,那麼信息化戰爭則是士官的戰爭。戰爭的目的是戰勝敵人,贏得勝利。一名好兵的最高標準就是能打勝仗,只要能打勝仗,「絕活」多多益善。從這個角度講,提高士官隊伍指揮戰鬥、組織訓練、管理教育的能力,就是在提高部隊戰鬥力。

新芽嫩枝多扶持。再好的師傅帶出一個好徒弟估計也得一兩年時間。所以,「大師傅」當有大胸懷。一個人的能力終歸有限,而集體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如果能把自己有限的知識傳授給儘可能多的人,就等於把一個人的能力成倍放大。

師傅有傾囊相授的胸懷,徒弟有虛心好學的態度。師徒之間互幫互學共同進步,這種建立在共同事業上的純潔友誼又超乎傳統狹隘的師徒關係,有利於增強強軍興軍的凝聚力。

「本事不換代,早晚被替代。」在知識更新加快的信息化時代,年輕徒弟已不是先前的「愣頭青」。雖然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業務技能比較稚嫩,但他們往往文化層次較高、掌握新知識較多,在許多方面完全可以「反哺」師傅。這樣,就能形成師徒共進教學相長的良好互動態勢。

從戰火硝煙中走來,向著世界一流軍隊目標奔去。回望我軍發展歷程,人民軍隊為什麼能從勝利走向勝利?一個主要原因是,幹革命誰都沒有「留一手」。

世界一流軍隊由世界一流軍人組成,世界一流軍人靠世界一流素質支撐。人才綜合素質越高,強軍興軍的基礎就越牢;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越多,打贏未來戰爭的把握就越大。面對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推進,強軍興軍新局面的開創,師傅帶徒弟的好傳統,很有必要在軍營各個崗位發揚光大,並不斷通過創新賦予新的內涵。如此這般,「大師傅」才能帶出「好徒弟」,才能在改革強軍的時代考卷上答出「好成績」。

名師帶不出「高徒」,癥結在哪裡

在第80集團軍某合成旅,提起上士生安起,那可是隔著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他不僅精通駕駛、射擊、通信三大專業,而且多次在上級比武競賽中名列前茅。

去年,旅裡組織專業比武考核,師傅生安起「叱吒風雲」,他所帶的兩名徒弟卻「折戟」賽場。

「大師傅」為啥沒帶出「好徒弟」?有官兵私下嘀咕:顯然是師傅沒把真本事傳給徒弟。

記者對北部戰區陸軍基層部隊百餘個重要技術崗位師傅帶徒弟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名師」帶不出「高徒」的現象並非個例。

某旅演練機動途中,一輛裝備突然「趴窩」,修理技師李興桐親自「主刀」。雖然排除了故障,但搶修超時,拖了後腿。在搶修過程中,李興桐的徒弟、上等兵楊志,始終沒能獨當一面。

「為啥到現在還是『班長車裡修,我來遞扳手』?」楊志肚裡也有苦水:任務來了,班長親自上;任務完成後,班長也很少有耐心「解疑釋惑」。

其實,李興桐也不是作風飄浮的老班長。談及「授徒不盡心」,李興桐並不諱言。兩年前,營裡決定讓他擔任維修專業組訓士官。起初,李興桐一門心思地把所有技術都端了出來。可 「帶徒弟」卻把他「帶」傷心了。

原來,維修技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崗位,工作不僅又髒又累,還需要長期的鑽研和付出。有些戰士缺毅力少耐心,有的腳剛邁進門就打「退堂鼓」,有的學到半路改了專業。「帶過了幾茬徒弟,留下的卻屈指可數」,看著自己的心血付之東流,久而久之,李興桐「授業解惑」的激情也像風吹薄霧——漸漸消散了。

走訪北部戰區陸軍部隊,記者發現有的基層單位的人才「家底」雖厚,但人才的輻射幫帶作用發揮不明顯,「大師傅」傳技「猶抱琵琶半遮面」現象不容忽視。

「大師傅」的最高境界,是帶出比自己更強的徒弟

在一些關鍵技術崗位,「絕活」就是「鐵飯碗」。記者採訪中發現,一些技術高手不願帶徒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想得窄了,做的時候就不大氣。」體驗過師傅和徒弟兩種身份的某炮兵旅四級軍士長肖航感觸頗深。

肖航先前是「特級駕駛員」,後轉行成為自行火炮技師,這個崗位對技能要求很高,需要不斷揣摩實踐。他認為,在這樣高標準的要求下,「自學成才」往往顯示出局限性。他目前有3個徒弟,有初出茅廬的義務兵,也有轉崗過來的士官。「基本維修知識3個徒弟都掌握,但一到具體領域,技巧和知識儲備就不夠了,需要反覆指點才行。」肖航說。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需要前浪引。」北部戰區陸軍領導告訴記者,從人的成長成才規律看,基層官兵個體素質存有差異,無論是學技能,還是研究重大課題,師傅帶徒弟,都是實在管用的辦法。

「幫帶也是播種,傳承也是再生。」這是很多士官「大師傅」的共同感受。

第79集團軍某合成旅三級軍士長胡順和,堪稱「裝備技術活字典」。戰士們說,胡班長給軍械「看病」神了:「咔嚓、咔嚓」幾個動作,「病症」號得準準的,「藥方」開得妥妥的。

提起胡順和,他的徒弟、上士李龍眼神裡充滿了崇拜:「我們之所以喜歡跟著胡班長,是因為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教起徒弟來毫無保留。」

「囊中羞澀的人,才會護緊口袋;登高望遠的人,必然滿目春光。」連隊指導員楊曉峰很了解胡順和。他告訴記者:「對於一個重要技術崗位人員,最珍惜的肯定是自己的業務技能。如果沒有以大局為重的胸懷,搞『技術封鎖』,就不可能帶出『好徒弟』。」

這些年,一些院校和知名企業多次向胡順和拋出橄欖枝,都被他一一回絕。胡順和說,他在意的不是這些,擔心的是自己的「絕活」哪天真成為「傳說」了。所以,他恨不得多帶一些徒弟,恨不得徒弟們都學會自己的「絕活」。

擔任技師期間,胡順和培養出了集團軍有名的維修「四大能手」,先後為單位培養出60餘名「一級駕駛員」。

「你就不怕徒弟們超過你?」面對記者提問,胡順和眼睛裡閃著平靜的柔光,笑吟吟地說:「被人喊了十幾年班長,如果他們超過我,我很樂意啊。徒弟出息了,那不證明師父更有能耐嗎?」

「大師傅」的最高境界,就是帶出比自己更強的徒弟。前不久,該旅組織「軍旅生涯你最崇拜的偶像」評選活動,胡順和位居首位。

「一個優秀的徒弟,往往也是師傅的磨刀石。」某旅上士安仕富在長達12年的「射擊史」中取得榮譽無數,也帶出了一大批「神槍手」。隨著大批高學歷高素質戰士入伍,他有一個感受越來越強烈:面對年輕一代戰士的「知識饑渴」,有些士官師傅「桶」裡的水明顯裝不滿士兵徒弟的「碗」。

軍隊的戰鬥力是一條無形的責任鏈,戰場勝負取決於這條責任鏈的強弱

「5個90%相乘等於多少?」

第79集團軍某旅政委劉海濤在士官骨幹培訓會上拋出這道數學題時,不少人似乎愣了神。大家一算得出結果:約等於59%。

「這是一道數學題,也是一道生死題。」劉政委告訴大家,數字從來不是遊戲,它揭示的是一個深刻的道理:軍隊的戰鬥力是一條無形的責任鏈,戰場勝負取決於這條責任鏈的強弱,即每個節點的牢固程度。任何一個部位「塌腰」,都會削弱整體戰鬥力。

無所保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某特戰旅三級軍士長趙玉偉是一個典型代表。

「傘降教頭」趙玉偉當兵20年,跳過空降兵所有機型、傘型,7次成功處置空中特情,是空降兵部隊首位能進行「雙語」教學的教員。汶川抗震救災「傘降十五勇士」中有兩人是他的徒弟,曾連續10年擔任外軍傘兵培訓教員。

從空軍調入陸軍後,僅2014年,趙玉偉就組織了4期傘降骨幹培訓,帶出了70名傘降骨幹和200多名跳傘員。

「帶出『好徒弟』是士官之責,事關部隊戰鬥力建設。」趙玉偉說,選擇當「大師傅」,就等於擔起了為單位培養人才的重任,既是艱苦的勞動,又是神聖的事業。「有朝一日脫下軍裝,你培養的學生卻已成為軍營的棟梁之材時,你會品味到人生的真正價值。」

有了敢擔當的「師傅」,就不怕培養不出過硬的「徒弟」。提起師傅、四級軍士長周連軍,某旅中士張晗充滿敬意:「我們取得了不少訓練成果,得獎的數量甚至比師傅還多,那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師傅的肩膀上。」

徒弟跟著師傅能學到什麼?採訪中,士官骨幹們的表述各自不同,但最核心的內容卻是相通的:師徒之間是技藝的傳授,更是人品的教導。

「我能成為今年的提幹對象,都是我師傅梁浩悉心幫帶的結果……」說這話的是某旅下士張真強,他口中的「師傅」,是提幹培訓歸來在連隊任排長的梁浩。

從士官到軍官,從當兵到帶兵,和張真強一樣,回顧自己的一路成長,梁浩同樣感慨萬千:「沒有銀班長,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銀班長是誰?」梁浩告訴記者,是三營七連副連長銀幫真,此前是自己的班長也是自己的師傅。嘮著嘮著,梁浩的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要不是銀班長,我就不會練就那一手過硬「絕活」,更別說立功提幹了。

接下來的採訪,讓記者更為驚奇的是,銀幫真的師傅李家樂現在是一營副營長。「成就別人,其實就是成就自己!」李副營長笑意漾在臉上。

傾囊相教「傳」,悉心竭力「幫」,以身作則「帶」,演繹了四代士官師徒「接力提幹」的動人故事,也催生了「一生二、二生四」的「人才裂變效應」。

採訪中記者欣喜地看到,北部戰區陸軍基層各部隊士官「大師傅」們正用自身的行動,書寫著軍營版「新師說」。

「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隨著我軍改革的深入推進,士官從事的崗位越來越多樣,擔負的任務越來越重要。回頭再看那些「豁達」的士官師傅們,就不難理解了:正因為捨棄了個人私利,他們的技術和經驗得到傳承,他們從事的事業後繼有人,而他們的崇高必將被戰友們傳頌、銘記!

本文刊於2018年5月29日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版

相關連結

我軍的士官制度

我軍實行士官制度始於1978年,那時統稱為志願兵。

隨著軍隊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按照軍委關於軍隊改革要以兵役制度、士官制度等為重點的決策,1998年12月29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1999年6月30日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頒布實施,士官制度改革由此啟幕。

2000年1月1日,全軍首次選取的士官和從志願兵套改的士官,以幾十萬人的陣容,戴著不同級別的新士官軍銜,開始了新的徵程。

2009年7月13日,中央軍委頒發了《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新的士官制度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主要有以下7個方面的改革:1、增加高技術專業士官編制;2、調整士官結構比例;3、調整士官軍銜制度;4、改進士官選拔辦法;5、完善士官培訓體系;6、健全士官管理體系;7、調整士官工資待遇。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綜合解放軍報、@軍報記者;

本期編輯:李露、王一心、孫萌;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一聲"師傅"千斤重,如何書寫軍營"新師說"
    面對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推進,強軍興軍新局面的開創,師傅帶徒弟的好傳統,很有必要在軍營各個崗位發揚光大,並不斷通過創新賦予新的內涵。如此這般,「大師傅」才能帶出「好徒弟」,才能在改革強軍的時代考卷上答出「好成績」。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
  • 羅源檢察:師傅帶徒弟,德藝有傳承
    回憶起剛入職時的情形,丁敬標道出了許多青年幹警的心聲。 羅源縣檢察院35周歲以下幹警22人,佔編制近一半。注重培養青年幹警,發揮部門負責人和資深檢察官「傳、幫、帶」作用,是該院以弘揚優秀師徒文化建設過硬隊伍的一個載體。 「檢察工作是一項經驗性、技巧性很強的業務工作,許多能力並不是在課堂上可以傳授,而要在實踐中積累。」
  • 師傅帶徒弟,師傅應具備的四種心態
    與徒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不僅能帶好一個徒弟,也可以收穫一個朋友。不要「留一手」,而要「快一步」中國有句老話「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許多「聰明」的師傅帶徒弟時就會「留一手」,以防止徒弟超越自己搶了飯碗。但事實上只有那些不遺餘力,帶出優秀徒弟的師傅才真正沒有被餓死。
  • 徒弟有可能會搶師傅的飯碗,為什麼師傅還要帶徒弟?原因很現實
    顯而易見,徒弟出師之後,是很容易代替掉師傅的。因為徒弟一般來說比師傅更年輕,體力好,頭腦更靈活,而且工資更低一些。作為老闆,在技術能力相同的情況下,當然更喜歡徒弟這樣的員工。所以,如果徒弟真的在技術方面和師傅不相上下了,那麼師傅的地位很容易就保不住了。
  • 一個「徒弟」多個「師傅」
    汽車分隊學技術、練本領有一個特點,就是師傅帶徒弟。可在「雷鋒團」雷鋒連,有這樣一個傳統,往往是一個徒弟多個師傅帶,徒弟不成好手,師傅決不撒手。2006年入伍的四班上等兵楊朋如今已是連隊的技術骨幹,是一名「紅旗車駕駛員」,多次圓滿完成上級組織的大型軍事演習保障任務。他深有感觸地說:「沒有師傅的手把手幫帶,我不可能進步這麼快。」
  • 「懶」師傅教出好徒弟
    有句話說的好,懶師傅教出好徒弟,咱堅決不能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想法。」也正是這樣,聶師傅總是用心地將平時所學全部教給他的徒弟們。當然,為了使自己能再「懶」一些,他會將不同的技術傳授給不同的徒弟,然後讓徒弟們相互教學,使他們在學習中能夠有所交流。
  • 楊過是金庸筆下最牛師傅,就倆徒弟,一個愛上自己,一個強過自己
    金庸筆下武林高手,武功大多是師傅教出來的,令狐衝很牛吧,獨孤九劍是風清揚教的,吸星大法是任我行傳授的。郭靖也很強,而他的師父就更強了,洪七公、周伯通那都算得上射鵰武學的天花板了。張無忌倒是個意外,他的武功都是老天給的,掉下山崖撿到了九陽真經,自個照著練學成了絕世神功。
  • 陰陽師:師傅被徒弟強撩,網友的評論亮了
    陰陽師:師傅被徒弟強撩,網友的評論亮了哈嘍,各位《陰陽師》的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老司機,縱享遊戲趣事,盡在老司機的百寶袋。師徒系統自從上線以來,不但拉近了各位玩家的距離,而且還成為了眾玩家們的快樂源泉。
  • 師傅與四個徒弟!
    素有「賽魯班」之稱,於是前來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他挑來揀去,最後只帶了四個徒弟,大徒弟叫張二使弟叫李四,三徒弟叫王五,四徒叫趙六。這四個徒弟個個聰明絕頂,那木匠活一看就會,一點就通,不到一年,他們的手藝已非同一般了這時候、師傅打起了小算盤,俗話說:教出弟於餓死師傅,照這樣發展下去,賽魯班」的名號豈不讓他們搶了去?不行,我得想個辦法。
  •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如何更好激勵老員工帶新人?
    ,有經驗的老員工普遍不願意培養新員工,不情願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他人,更別提傾囊相授了。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建立怎樣的激勵機制促進老帶新,促進企業人才梯隊的建設呢? 這裡我們需要對培養對象進行區分,即能夠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人員與非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人員,對於第一類人員,業績提成是最為直接且最有效的激勵方式,培養的徒弟越多,能力越強,那麼個人所能夠得到的經濟回報也就越多。
  • 年輕徒弟如何帶,聽聽大工匠們怎麼說
    如何創新帶徒方式,讓年輕、活潑有激情同時也不免跳脫、有個性的一線職工更好地承擔起老一輩的重託,是新時期的師傅們不斷思考、探索、求解的問題——  年輕徒弟如何帶,聽聽大工匠們怎麼說
  • 天下第一的師父,教出的徒弟為何差距這麼大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中存在著一些名門正派,師父是天下第一,徒弟的修為卻相差甚遠,比如全真教的王重陽在華山論劍中力挫四絕,摘取天下第一的稱號,武功堪稱為射鵰英雄傳裡的頭等人物,可是師傅的武功天下第一這麼強,而弟子卻這麼弱,還到處被人虐。
  • 現在為什麼師傅不願意帶徒弟,其回答很現實不得不承認
    現在有一個事實:師傅不願意帶徒弟,這是因為什麼呢,是徒弟笨還是師傅有私心?你考慮過嗎舉個例子:郭德綱耐心的培養何偉和曹金,投資不止兩萬塊錢,雖然賺到了500萬,對於郭德綱本身也是一個賠本的買賣。雖然兩萬塊錢對於郭德綱本人來說不值得一提,但是付出的心血和精力確實物價的,畢竟不是培訓機構,也不是轉的黑心錢,你付出了這麼大努力,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呢?
  • 肺腑之言,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並非師傅不願教徒弟,而是心寒了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其實並不是師傅不願意帶新人,而是新人多次傷害師傅,師傅已經心寒了,所以就不願意帶新人。職場就更不用說了,你跟老員工並非師生關係,你也沒給老員工好處,老員工憑啥教你?肺腑之言,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一日為師終生為師,以前的師徒關係是有感情的,徒弟尊重師傅,經常買煙買酒孝敬師傅,師傅也願意教徒弟,大家相處都比較愉快,而且師徒感情能長久相處,平時過年過節也會相互問候或者出來聚一聚聯絡感情。
  •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行走職場必須留一手!
    傻柱要價二千五,其實是可憐一個徒弟生活困難,多要的這五百幫襯一下徒弟。結果,好人是好心沒好報,小人終究還會見利忘義,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傻柱的京派川菜地道,飯店生意火爆。慢慢地,飯店老闆看見傻柱只是在後廚指揮那個胖徒弟做菜,自己不再親自動手炒菜,就動了壞心眼,認為反正徒弟也會炒菜,不如炒掉工資高的師傅。
  • 王重陽有個徒弟,自己武功不高,卻帶出4個天下無敵的人
    王重陽有個徒弟,自己武功不高,卻帶出4個天下無敵的人文/慄史君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的寫作中有著獨到的見解,他的武俠小說讓每一位有著武俠夢的痴迷都得圓了夢。他的名聲這麼響亮,自然而然就會有很多慕名前來討教的學子,他們都希望能夠得到王重陽的真傳,王重陽成立了全真教,這裡面全都是他的徒弟。除此之外,王重陽還有七個徒弟。他們在江湖上也是名聲顯赫,有著絕世的武功。雖然說這個口號喊得很響亮,但是他們所處的地位卻很尷尬。他們處在一個非常時期,高不成低不就的。和二流高手相互切磋,他們一個人都能輕鬆對戰七個,完全無壓力。
  • 強推6部女師男徒文:《總有徒弟黑師傅》她想要個徒弟養來防老
    苪兒曰:無視他、不理他、你再看他要如何——看誰更高冷。魔頭畢生所願,推翻那可恨的天道,讓他再也不能左右自己與師尊的命運。苪兒之重任,阻魔頭成道,再其成魔前定要渡化於他。楊苪曾收三個徒弟,辛苦帶大、諄諄教導、細心呵護。萬年的時間過後。
  • 火影:她是我愛羅唯一的徒弟,高冷師傅卻帶出一個花痴徒弟!
    我愛羅的命運和主角鳴人的命運意外的相似,都過著被人遺棄和嘲笑的孤獨童年,但是我愛羅卻更可憐,沒有歡笑只有痛苦和對自己存在意義的迷惘
  • 《劍來》:細數三位燈下黑的弟子,不知自己師傅有多強
    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師傅究竟有多強,算得上是真正的燈下黑。01 張山峰陳平安當年在寶瓶州南部遊歷的過程之中認識了一位大哥一位兄弟。張山峰的師傅是火龍真人,剛剛出場的時候就是十三境巔峰。在浩然天下之中,十三境顯然就已經是很強大的存在。可在張山峰的心中,自己師傅就只是一個喜歡打盹的老道士。每次和自己的師傅出去都覺得後者境界不高,自己還一直得去賠笑。說到底,張山峰哪裡知道,每次都是他的師傅去和拜訪的人說清楚自己的來意以及自己的徒弟情況,後者當然也就不敢做出什麼大的反應。
  • 師傅帶徒弟與學校式教育誰更有優勢?你知道怎麼選擇嗎?
    師傅帶徒弟是常規的方式,藝術領域的知識承傳尤為嚴格,國粹中的武術、戲曲、繪畫等都講門派。也許是受道家文化影響,各門派中的秘籍部分只在本門弟子中單傳,門派中的技巧或高含金量的技能等成為秘訣,不外傳的。中國畫師徒傳承與教育環境的歷史變遷講道、授業者是「師父」而不是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