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新寧四川武勝《盆溪李氏族譜》——李氏文化
我文標公一世祖,明洪武辛亥年(公元1371年)自湘地全州(明朝時,全州屬湖南)萬鄉坦口,北遷至盆溪河東(肖家灣)老院子定居,配陳氏發家置業,生子發琳。琳衍雄輝、豪立兩房。雄居河東,輝發河西。 標公子嗣,明朝旺,清朝盛,繁衍至清初已有十一、二代;登春字輩兄弟三百多人。在清朝康熙年代,朝廷頒旨,湖、廣百姓填四川。
-
【史海鉤沉】平潭鍾門村《李氏宗譜》發現葉向高寫的序
據清朝光緒七年《鍾門李氏族譜序》(以下簡稱《鍾門序》)載,「李氏始祖從定公字承季,肇自隴西,而太白之曾孫,以中定勳業,特封固始侯。唐末襲父蔭嗣封閩嶺。至宋初避地江南,家於安香裡下利」。「安香裡下利」宋時為萬安鄉安香裡下李(下裡),應是現在的漁溪鎮下裡村。
-
李敖家譜《李氏族譜》驚現山東濰坊 待李敖確認
本報記者丁春麗、通訊員劉鐵飛、賈春毅濟南九日電 山東濰坊寒亭區李傳德收藏的一本《李氏族譜》中出現了李敖爺爺「李鳳亭」的名字,經專家證實,該族譜確為李敖家族族譜。收藏者表示將保存好族譜,等待李敖與李文回故鄉時複製一本送給他們。 《李氏族譜》為手抄本,封面為紅色絹布製成,上有題籤:李氏族譜。題籤下方蓋一印章:民國辛未。
-
鄰水馮氏族譜(序)
序四川大學副教授 德育教研室副主任馮永德 族有譜,國有史。國史,朝復一朝,以記興衰、發展;族譜,「諸之百家」無不公認。譜敘其祖源流衍,昭穆世次。氏族史與民族發展史、地方志史和國家歷史,都是人類社會寶貴遺產。它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民族愛國熱忱,都具有重大作用。
-
甘肅靜寧發現數百年李氏族譜 內容包羅萬象
《李氏族譜》(青土坡李氏)。此次發現是基於青土坡李氏眾人商榷重修,才使族譜得以面世。 關鍵詞:族譜;土坡;甘肅省;莊浪;靜寧縣 作者簡介: 甘肅靜寧發現數百年李氏族譜 中國文化報訊 近日,甘肅省靜寧縣仁大鄉李家河村發現了一部《李氏族譜》(青土坡李氏
-
河南林州|林州西街李氏族譜
林州西街李氏族譜 【責任者】李修德 【撰修時間】2010年 【摘要】始祖於明洪武六年(1373)由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遷中州彰德府林縣西諸翟鎮(村)入戶,立塋村東南半裡許。本族始祖同林州市橫水鎮鐵爐村李氏始祖李全為兄弟。族譜分八支,傳24世。一支李自新後裔,二支東姚李家廠李首都後裔,三支後寨村李連財後裔,四支東頭村李輔榮後裔,五支後寨村李福後裔,六支、七支、八支。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李氏族譜
>1上杭族譜館FJSH099龍巖李李氏族譜(上、下)12上杭族譜館FJSH112龍巖李隴西李氏宗譜12>漳州李長校李氏族譜(十一)01漳州博物館漳博127漳州李長校李氏族譜(十)01漳州博物館漳博128漳州
-
朱熹曾為李氏族譜作序(組圖)
譜系傳承詳細 目前,現存的瀏東李氏三門族譜有兩個版本,一個為1938年修訂的七修譜,另一個為1994年的八修譜。昨日,記者在李鮮興(第一代從江西遷移至瀏陽的李氏貴斌公的第十八世孫)家裡,見到了八修譜,16本族譜足足裝滿了一木箱。
-
重慶巴南李氏自稱是唐太宗後人 族譜上有李世民
昨日,李清澤和他的夫人在討論李氏家族的族譜。本報記者羅偉實習生郭麗娜攝在巴南區接龍鎮柴壩村,這裡最大的李姓家族堅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至今仍保持修家規、取名遵字牌、參加清明會等傳統 老族譜記錄先祖李世民巴南李氏是唐太宗後人?
-
湖北鄂州映山村即將搬遷 李氏家族尋遷居四川宗親
李氏族譜記載李允其 雍正己酉年遷居四川李允欣 乾隆丁巳年遷居四川建昌(今西昌)隨著時代變遷,他們的後人與湖北鄂州映山村的李姓親人逐漸失去了聯繫……如今,映山村即將搬遷,李氏家族將重修族譜,希望找到數百年前遷居四川的兩位祖輩後人。「映山村搬到四川的李姓鄉親,我們一直沒忘記你們,你們在哪兒?
-
湘.臨湘桃林鎮東湖村族譜重刊芻言
重刊芻言以唐書、族譜為依據,現將湖南臨湘桃林祠李氏族譜列祖世系予以梳理,為對族人與後昆負責,將紕漏逐一佐證,為下屆續譜提供參考,這就是本次纂寫祖譜的宗旨,也是編者的初衷。應按新唐書正史列祖名字敬上神龕,予以祭拜,八位列祖為偲、昌、訓、挺、宗、瑜、暱、晟即為曹王明五子偲公後裔。考證世系跑題,你信嗎?近代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有等神,說李姓不信李姓胡,隴西李氏發源地,官方說的不可信,真是天方夜譚,目的何在?點評:屬揑造而為,無憑無據不可信。四、九一版族譜漏掉了列祖,應補上族譜第七十世李(立戈)公拼裝字。五、朝宗九房良松屋門譜列祖原錯七主。
-
《下辛店鎮志·文化》(萬氏、李氏譜序·連載148)
時宋淳熙十五年(1173年)歲次癸巳著雍涒灘之梅月吉旦婺源晦庵 朱熹 序——選自《萬氏宗譜》李氏譜序一家之有譜,猶國有史也。周禮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以掌六典八柄與邦國之治,四方之志,復以九典系邦國曰宗,以族得民,民者,均統於太宰,則史與譜之較重也久矣!然史以前監後,譜以後系前。其為用不相某也。而登務信,疑斯闕,作者之法,聖人不能易改焉。
-
《李氏族譜合譜》
《李氏族譜合譜》,肥城、平陰、東阿、禹城各支李氏合修族譜。其中肥城支載:於明朝初年由原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遷來山東肥城,始遷祖諱李圭,二世祖諱李增,字益亭,省祭官,為當朝吏部聽選官五世祖諱李邦珍,明朝嘉靖、萬曆年間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二品。現有行輩「基兆昌允瑞開鴻圖承祖延祚培振家聲」,堂號「敦睦堂」。
-
民國甲子(1924)峝支堂姜氏重修族譜序
民國甲子(1924)峝支堂姜氏重修族譜序蓋自宋歐陽氏、蘇氏本古小宗之法作為族譜,後之為譜不尚焉。吾姜氏之家於萊海也,曆元迄明清以至於今,六百有餘祀矣。年代愈遠,支派愈繁。苟非有譜以考之,而子姓兄弟其不相視如路人者幾希。
-
李氏家譜
(1880)修民國十六年(1927)成都 湖廣館銜大同印刷局鉛印本 一冊 南京大學 四川重慶市圖 註:該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遼寧鐵嶺】長白山李佳氏族譜不分卷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寫本 四冊 美國 2082【遼寧鐵嶺】長白李氏家譜 清鈔本 一冊 北圖 註:書籤題《長白李氏家譜傳》。
-
時隔93年「清代四川第一家」續修族譜
張隆溪為族譜作序,寄望後世與時俱進 《遂寧張氏族譜(續修)》中,收錄了此前雍正版、嘉慶版、光緒版和民國版的4個版本的序,張隆溪為本次續修族譜作序。 雍正版張氏族譜序由張鵬翮撰寫。雍正3年(1725),臥病在床的張鵬翮口述了族譜的序言,不久後去世。
-
貴州普定《李氏族譜》
【譜名】:貴州普定《李氏族譜》【版本】:民國辛酉(1921)手寫稿本【冊數】:一冊全【修纂者】:正基【開本】: 25.3*15.4
-
李氏家譜文獻大全(附藏地),李家人快收藏!
寫本四冊遼寧鐵嶺·長白李氏家譜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清鈔本一冊上海·(氵從)溪法華李氏族譜六卷李氏族譜三卷藏地:上海圖書館(清)李延基續修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帥禮堂刻本三冊福建·福州李氏支譜藏地:福建省圖書館(清)李宗言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一冊福建·乎潭李氏族譜不分卷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清磊(石可)山房活字本二冊福建·同安況山李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臺灣(
-
滿洲完顏汪氏族譜序
汪氏族譜序家史雖微,可窺一族之大略。族譜之立,是為「定世系、辯昭穆」,「布列其事」,使後人知所來由。汪氏族譜,自清嘉慶七年(一八○二年),始由六世祖永升額、七成額等修撰,後人方知我汪氏一脈,本系「大金苗裔,溯於宋初,原居於鐵嶺汎河南」;又知我汪氏先祖,自大清崛起之際,「因國朝太祖札營於汎河南,夜間偶然失火,汪氏偕眾奮力救止,太祖因用為軍校。」這一記載,可補史料缺失,亦使後人知我汪氏來入滿洲之緣由。清與金,世代相系,根同族,而治世有異。
-
小八郎公張姓族譜(新)
不要自欺欺人,所以閱譜不得指責本支或別支上祖,即使有修出完整世系的家族,也不一定是正確的,試問一下:族譜從揮傳至良七八十代只一人,難道都是一脈單傳嗎?所以本譜從良公至小八郎以史料、各地族譜序為主,良公至揮公世系儘量與各地張氏保持一致。修續譜主要目的是尋宗親、尋族人,家和萬事興。為利益、面子、固執,我譜不會錯、我祖是宰相等為由,與本族分歧就失去修譜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