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珙縣苗族蠟染圖譜》通過古籍書目審定

2020-12-14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宜賓頻道消息(李元元)7月4日,《四川珙縣苗族蠟染圖譜》通過古籍書目審定。《珙縣苗族蠟染圖譜》古籍數目收錄了蠟染實物照片107張,手繪圖案220多幅,目前已按照省民宗委及省古籍辦的要求完成相關主要圖譜的編輯工作。

  據悉,宜賓珙縣少數民族古籍收集整理工作最早可以追述到上世紀三十年代,1932年至1936年之間,時任成都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館長的美國人類民族學專家葛維漢先生就曾多次深入珙縣羅渡苗族鄉王武寨等苗族地區,對苗族的民間故事和古歌進行了搜集和記錄,回美國後,於五十年代出版了《川苗的故事和歌謠》《川苗的習俗》《川苗的語言詞彙》等書籍(這三本書的複印件已經從美國帶回,並將進行翻譯)。同時,葛維漢先生對珙縣苗族蠟染也特別感興趣,在現存的葛先生與當地苗族知識分子的書信來往中,可以看到他關心和關注珙縣苗族蠟染的記述;在《川苗的故事和歌謠》中,也提到了珙縣苗族蠟染。

  「《珙縣苗族蠟染圖譜》一書的出版是對珙縣苗族蠟染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舉措,它不只是對苗族蠟染的實用立傳揚名,從根本上說也是一種文化的自覺行動。」作為編輯組的成員,黃富美老師自豪地說。

  歷屆珙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苗族文化的搶救和挖掘、發展工作,2006年以來,珙縣苗族蠟染、苗族古歌、苗族手毽、苗族刺繡、苗族喪葬習俗、苗族婚姻習俗、苗族踩山節、苗族蘆笙、苗族豎笛、苗族嗩吶、苗族語言等優秀文化先後進入了國家、省、市、縣各級非遺名錄,其中,苗族蠟染是全省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項國家級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焦點

  • 獨樹一幟的珙縣苗族蠟染
    獨樹一幟的珙縣苗族蠟染     蠟染,是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珙縣苗族蠟染在四川苗族蠟染中獨樹一幟,2010年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方志四川•非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珙縣苗族蠟染
    【方志四川•非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珙縣苗族蠟染 2020-05-07 0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珙縣苗族文化走進大學校園
    12月2日,應宜賓學院邀請,珙縣苗族文化發展研究會學術課題組一行走進該校開展苗族文化專題講座。這次講座由縣苗族文化發展研究會秘書長楊友元主講。下午四時,宜賓學院國際教育學部綜合教室內座無虛席,《帶您走近川南苗族》的講座吸引了在場的上百名大學師生。
  • 蔣成虎:發揚苗族蠟染,融合現代服飾
    「我本身是回族的,回族服裝漢化比較多,沒有什麼很傳統的服飾工藝,我來宜賓珙縣上學之後,潛意識就對這裡的苗族蠟染產生了興趣和關注」。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染、織、繡的技能。
  • 蠟染印花美 民族風情濃
    蠟染印花美 民族風情濃 本報記者   唐澤文整理 蠟染工藝的繪圖創作現場。牛牛 攝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纈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川黔滇的苗族婦女,服裝使用蠟染十分普遍,衣、裙、圍腰以及其他棉織生活用品,幾乎都有蠟染製品。這種現象與苗族崇尚蠟染有關,以擁有多而精美的蠟染品為富為德為美。
  • 大山坳裡的蠟染工藝品 [組圖]
    將蠟染藝術傳承後世是每位蠟染藝人的心願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在珙縣羅渡苗族鄉,蠟染藝術已有400多年歷史。時光流逝,如今不少民族藝術已漸行漸遠,但在這片大山坳裡至今仍有一批苗族老人用祖祖輩輩相傳的手藝堅守著這個民族瑰寶。居住在該鄉槽門村,今年60歲的王麗紅老人便是其中一位。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織金式等其他服飾
    婦女上衣為後披領的對襟短衣,下為多褶蠟染或白麻布裙,外系長圍腰,扎腰帶,纏綁腿。此式的貴州安龍和廣西隆林部分地區的女上衣,後披領小,穿時將領立起,左襟外翻。盛裝的翻襟上綴有挑花飾片。蠟染裙裙尾有15釐米寬的紅、黃色挑花飾緞。前系長圍腰,後垂挑花飄帶。越南苗族亦著此款式衣裙。
  • 苗族蠟染的向外拓展
    主要保存於貴州的苗族蠟染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也逐日增多。由此也順應了推動國際文化多樣性,和諧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潮流。將貴州蠟染帶出國門被更多人認識的交流活動主要包括學術交流和藝術展示交流,從而取得更多的曝光以致越來越多的人熟知苗族蠟染。  這樣的交流活動背後,有一大批學者及藝術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其中不得不提到下面兩位學者。一位是來自日本的鳥丸知子。
  • 文化|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經過歷史洗滌的蠟染作品,看似平凡,卻又在不經意間散發著詩意的鮮活,浪漫的色彩和手工藝的不斷創新經久不衰,魅力不減。
  • 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日前,丹寨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非遺文化產業「苗族蠟染」的復工復產。縣內各家蠟染手工坊陸續復工,苗族畫娘和工人們搶抓時間進行繪蠟、染制、清洗、晾曬等一系列複雜的手工製作,趕製各種蠟染產品供應節日市場,銷售展示館也迎來了選購蠟染製品的消費者。
  • 湘西瑰寶——苗族蠟染
    蠟染現在已經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提起蠟染幾乎沒有人知道。其實蠟染就是我們苗族的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我們也可以通俗的稱為「畫染」我們苗族蠟染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機械代替人工,傳統手工蠟染技術瀕臨失傳。
  • 蠟染——苗族的歷史傳承
    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染、織、繡的技能。苗族人民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其中的蠟染藝術作品和蠟染旅遊工藝品在整個染織美術界久負盛名、獨放異彩。苗族蠟染在圖案題材卜獨具特色,並將內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體。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今天,苗族頭戴銀花帽、龍鳳冠、銀牛角,穿銀花衣,頸掛銀項圈、銀鏈等富於了一種新的內容,由過去的僅為避邪而演變成為一種光明和美的象徵。苗族是廣泛使用蠟染的民族。苗族人民盛穿蠟染衣裙。五彩斑爛的蠟染布及其製品不斷受到國內外人民的喜愛,蠟染的起源為何?
  • 貴州苗族蠟染藝術展走進北大
    5月8日至10日,「神秘夜郎,多彩貴州」貴州苗族蠟染藝術展在北大三角地亮相。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的苗族蠟染吸引了不少北大師生的眼光。苗族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製作精細講究。
  • 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2020-03-31 0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尋找失落的文化——苗族蠟染
    一個人的旅行尋訪失落的文化——苗族蠟染染 坊「草壩山—五老溝苗寨」位於敘永縣梘槽苗族鄉群英村,這裡人口四百餘人,兩百多年來,苗族同胞們傳承苗族文化,擁有精湛的工藝製作能力,主要體現在蠟染與刺繡這兩種手工技藝上。
  • 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關於苗族蠟染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開始出現一些精美的特殊花樣。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 丹寨苗族蠟染:走出深山的千年史詩
    身著民族服裝的苗族婦女手執銅質蠟刀,在素色的手織布上信手拈來。花鳥魚蟲和龍風水波經過她們妙手的點染、精巧的搭配,便躍然顯現成型,宛如一幅幅靜靜流淌的水墨畫。這就是「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在貴州丹寨見到的苗族蠟染。
  • 探秘苗族民間蠟染技藝
    ↑1月10日,隆林縣椏杈鎮弄徠村苗族婦女李戰香在調試蠟染膏。 ; ; ; ; 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世代居住在大山裡的苗族同胞至今仍傳承著紡麻、蠟染、刺繡等古老的手工技藝。其中,蠟染是一項著名的傳統工藝,染料用的藍靛由馬蘭草製成。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影報導↑隆林縣椏杈鎮弄徠村苗族婦女李戰香在展示蠟染的布料(1月10日攝)。↑隆林縣豬場鄉爛木桿村苗族群眾在採收用於製作藍靛的馬蘭草(2013年9月13日攝)。↑隆林縣豬場鄉爛木桿村苗族群眾在往藍靛池投放馬蘭草製作藍靛膏(2013年9月13日攝)。
  • 苗族傳統印染技術—蠟染
    一、蠟染的起源蠟染古稱「蠟纈(音xié)」是我國古代三大蜡纈、絞纈、夾纈防染技術之一。蠟染是指用蠟加熱熔化塗繪於織物,將織物於染液中染色。二、苗族傳統蠟染的工藝流程苗族傳統蠟染將棉布、麻布進行繪染,在畫蠟前先用草木灰或牛糞煮二三小時進行漂白、曬乾。丹寨、三都「白領苗」用蘑芋漿在布的背面均勻平塗,幹後再用光滑的牛骨將正面布磨光磨平,然後才繪蠟於織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