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篇蒙學讀物簡介之二)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國就已出現姓氏,並且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得以延續。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dū)從「女」旁,如姬、姜、姚、姒(sì)、媯(guī)、嬴(yíng)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誌血緣關係的結果。
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們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個姜姓,一個姬姓,而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即列山氏、軒轅氏。至於衍生出來「百姓」,那是很晚的事情了,大概在周朝以後。我們平常所說的「百家姓」,泛指各種姓氏。
據說《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錢塘(今浙江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它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於誦讀和記憶。它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中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讀物。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人曾經和正在使用的姓氏總數是23 813個,常用姓氏有7000多個。編寫於宋朝初的《百家姓》共收集姓氏442個,其中單姓410個,複姓32個。
據說,該書前幾個姓氏頗有講究:「趙」是宋朝國君的姓,理應排在首位;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姓呢,為當時吳越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的姓氏。南宋的學者認為,《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了一段時間,一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才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百家姓》是一部保存完整、使用較久、影響較廣的兒童識字課本。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它所輯錄的幾百個姓氏,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與血緣的強烈認同感。姓氏文化或譜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百家姓》即是姓氏文化的一件精品。
本文作者:張聖潔,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