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一思想

2020-12-13 鈞儒說史

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漢武帝執政時期,曾經積極地向賢能之士問政,有一位儒家大賢趁機脫穎而出,他就是董仲舒。面對漢武帝迫切地詢問,董仲舒從古籍中引經據典,指出了天意和人道的依存關係,用人類的思想去界定已然存在的自然現象,然後再用自然現象投射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

上圖——董仲舒雕像

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董仲舒再進一步,提出了君權神授理念,這便是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一思想。這一理念拋出了帝王之命受制於天的宏觀定義,使得帝王執政的法理基礎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因此得到了極度渴望將權力掌握在中央的漢武帝的大力推崇。

一、 大澤鄉起義引發平民階級的新思考

在了解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秦末的一場農民起義,那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

上圖——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的領導者是陳勝和吳廣,兩人堪稱典型的被秦律壓迫難以生存的百姓代表,由於戍守漁陽的行程被不可抗力耽擱,幾百人按律當斬,這其實是不甚公平的。

為了生存,陳勝聯合吳廣,藉由鬼神之說,喊出了激昂的口號,拉開了我國農民起義的序幕: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大澤鄉起義之所以能一呼百應獲得成功,其實是有很多客觀原因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原因,雖然不能說是最重要的一條,但是卻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陳勝喊出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

上圖——周朝等級制度

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在統治階級的刻意推廣下,等級森嚴的階級制度已然深入人心,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有著天然的壓製作用,平民階級基本淪為了統治者的工具。

不過統治者仍然為平民階級留了一個小型的上升渠道,那就是"士族"士族的存在使得有能力的人從平民階級中脫穎而出,登堂入室,有能力攀升到較高的社會階級。然而這類人佔的比例比起整個平民階級顯得十分微不足道,絕大多數百姓仍然渾渾噩噩地為謀生奔波。

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口號,其意義就在於給了百姓一個直接反抗統治階級的藉口,讓武裝反秦具有合法性,為打破統治階級的社會壟斷提供了法理基礎。

二、武帝好興兵,徹底推翻了漢初道家的無為之治

再讓我們回到武帝問政的時代,去了解一下他的迫切需求。

劉徹這個人,本身性格比較激進,充滿了徵服欲,是一個頗有野心的戰爭狂人,這種性格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國力不足以支撐國君的野心,那麼很可能帶來宗廟被毀的局面,幸運的是,漢朝在經過黃老之術的梳理後出現了四十餘年的文景之治,為武帝開疆拓土奠定了重要基礎。

上圖——漢武帝像

武帝好興兵,而且興兵的目的就是徵服。要知道武帝第一次提出出兵,絕大多數朝堂力量是反對的,而大力贊成的戰爭派代表王恢堪稱白痴,能說出用百分之一的國力便可戰勝匈奴那種毫無價值的話,其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然而就是在這種局面下,武帝仍然想著法得和匈奴決戰,最終在王恢上書後,馬邑之圍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可是這場耗費三十萬大軍、民夫無數的未果戰爭,除了給漢初百姓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外毫無意義,就連武力威懾作用都沒有起到。

馬邑之圍失敗後,熱愛戰爭的漢武帝並未收手,反而用一生的精力和匈奴進行決戰,這也宣告了漢初道家的無為之治被徹底推翻,百姓的日子將要開始變得艱難。

三、君權神授提高了武帝執政的法理基礎

綜上所述,當武帝使百姓的生活變得艱難,而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理念深入人心後,如果這種情況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完全有可能複製秦末亂世的一幕。

然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卻去除了這個隱患,提高了武帝執政的法理基礎,也令中央掌握的權力極其牢固。

董仲舒的高明之處在於借用"天命"這種虛幻的概念,為百姓和帝王同時帶上了枷鎖。

上圖——天道是虛幻又不可否定的狀態

當君權神授概念深入人心後,百姓就會開始懷疑反抗統治者的合法性,畢竟帝王的位置是老天爺賞的(受命於天),自己就是膽子大敢於和人皇鬥,不過卻不敢和比人皇更高的"天命"去鬥。

因此,帝王的一切行為,即使不合理也變得合理了,比如橫徵暴是上天旨意,窮奢極欲也是上天旨意,窮兵黷武更是上天的旨意了。

不過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百姓也需要得到滿足,當天命令隱忍的百姓都無法忍受後,他們仍然能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隋煬帝時期),為了杜絕這種情況,董仲舒又於是又讓天意成為了限制帝王的枷鎖,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動搖秦朝是天意,項羽滅秦是天意,彗星示警是天意,這些行為表明了上天其實是有在監督帝王的,這種行為起到了安撫百姓的作用,對提高百姓的忍受能力有重要作用。

不難看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既加深了帝王執政的合法性,又用天命給予了對方約束。

上圖——古代帝王祭天圖

四、結語

漢武帝上位後,漢朝的百姓生活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距離漢朝建立僅僅過去了六十餘年,延續六帝的休養生息政策卻被打破,而漢軍的戰略方向也從抵禦外敵、掃蕩境內的隱患變成了主動對外作戰,這兩者使得社會生產不得不為戰爭部署讓路。

頻繁的戰爭意味著天量財富的消耗,百姓的稅賦進一步提高,鹽鐵稅沒有放過每一個人,儘可能搜刮百姓創造的財富,而已然有了穩定收入的工商農階級接受徭役入伍,在生產力沒有出現巨大進化的背景下,勞動力減少等於是社會生產力退步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沿襲歷史規律來看,百姓可能無法忍受艱難的生活,把起義當作宣洩憤怒、打破階級的突破口。然而董仲舒的人感應,君權神授卻消除了這個隱患,這種思想幾乎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為了鞏固統治,歷朝歷代都貫徹這一思想,直到辛亥革命前才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漢書·傳·董仲舒傳》

【2】《史記·三十世家·陳涉世家》

【3】《史記·七十列傳·韓長孺列傳》

相關焦點

  • 天人感應還是君權神授?古代東西方文明話語權與治權交鋒的結果
    天人合一,最早是中國古代道家在思想上所追尋的至高理想境界。後來到了漢朝,為了跟道家黃老思想爭奪對於政權的引導權,董仲舒改良儒學,將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借用過來,與最高統治者皇帝聯繫在一起,形成天人感應的說法,也就是後來傳統思想之中,皇帝是「天子」思想的由來。
  • 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
    導語: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結合各家思想,並引入陰陽五行學說,從而建立起新儒學體系。「天人關係」、「君權神授」等觀點,把帝王統治與天道、天命聯繫起來,為帝王統治製造權威,為帝王的統治提供理論根據。因此董仲舒的新儒學就成為了神學儒學。天人神學:天人關係「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是董仲舒獨創,早在《莊子達生篇》裡闡述的「天地,萬物之父母也」應該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天是萬物之母,天創造萬物,當然包括人類。
  • 董仲舒是公羊學派大師,根據天人合一思想,創立「君權神授」理論
    他的著作遺留下來的有他呈給漢武帝的《對策》(又稱《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一書。他根據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並揉合一些法家的集權思想和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重新解釋儒家經典,創立了一套關於「君權神授」的理論,這是一個以「天人感應」說為基礎,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神學思想體系。
  • 董仲舒「天人三策」對後世的影響
    於此,大儒董仲舒連上三策作答,因其首篇專論「天人關係」,故稱「天人三策」。   董仲舒   「天人三策」被班固完整地記錄在《漢書·董仲舒傳》中。
  • 董仲舒《天人三策》:為什麼儒家思想會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武帝好大喜功的個性,必然不甘無為,這就需要一套權威的思想體系作為理論基礎,以實現武帝的野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董仲舒和他的《天人三策》橫空出世。何為天人三策前134年,也就是竇老太太去世的第二年,早已按耐不住的漢武帝立即詔令全國舉孝廉、策賢良,尋天下名士,問治國良策。
  • 董仲舒《天人三策》:為什麼儒家思想會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被班固全文收錄在《漢書·董仲舒傳》中,原文「又臭又長」,通篇都是「天道」、「王道」、「五帝三王」等玄之又玄的東西,感興趣可以自己去查閱,這裡簡單總結一下《天人三策》提出的三個主要思想,即「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天道與人道,西漢統治下天人思想的變化、原因及影響
    西漢統治建立在推翻秦統治的基礎上,其統治思想經歷了由道家到儒家的變化,伴隨西漢統治思想、政策的變化,天人思想在西漢時期也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這時的天人思想由先秦時期的以神為主,開始轉變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 古代大兇之兆——「熒惑守心」,統治者君權神授良藥下結出的苦果
    古代王權講求君權神授,承天之命是一個王朝統治者最好的輿論武器。但,在唯心主義學說籠罩之下的封建統治,君權神授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說天人感應之說,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
  • 古代祥瑞的顯現,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儒家思想:大一統、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解讀漢武帝獨尊儒術原因
    前後三次參與對策的董仲舒,獲得皇帝認可。於是,講究"三綱五常""天人感應""敬天愛人"的儒家思想開始受到統治者重視。這三次策論被收錄在《漢書》中,被後世合稱為《舉賢良對策》。那麼我們就從這篇《舉賢良對策》入手,分析一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朱元璋:程朱理學具象化,闡述君權神授罷了
    所以對「禮法」的恢復和制定都極為重視,甚至還通過明朝官員補服的「補子」,將他所宣揚的封建禮制「程朱理學」統治思想具象化,從而使得「補子」不但能區分官員的等級地位,更是能在潛移默化間宣傳「天人合一」,具體闡述君權神授思想,繼而起到保障明朝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效果。
  • 道教醫學中的「天人感應」思想是什麼?
    [摘要]天人感應即人與天地是互感互應、同源同構、共為一體的。從醫世的層面來說,人想要不得病、少得病,就必須依天地、四時、節令的規律,做到順應自然、效法天地,積功累德、廣種福田。《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預天命和鬼神之否定
    韓愈承襲了漢代儒學之天人感應的思想,宣揚道統天命論。以為「唐受天命為天子」對此柳宗元深不以為研的批判曰:「臣所貶州流入吳武陵為臣言:董仲舒對三代受命之符,誠然非也?臣日:非也。何獨仲舒爾。自司馬相如、到向、揚雄、班彪、班彪子固。皆沿襲嗤嗤,推古瑞物以配受命。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究竟能幹什麼?
    在中華文明中,有一項叫做「天人合一」的思想,據說很多西方人都很感興趣,特別是在如今全球變暖,各地汙染嚴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的情況下,這個「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加受歡迎。那麼究竟什麼是「天人合一」呢?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曾經被統治者濫用。
  • 漫話天人感應
    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人的一切行為動作,思想認識等等,其實都是感於外部世界而作出的反應。人與人之間的感動,應對,取予,趨避,退讓......都是相互間感應的結果。行為失當而有悔,以其感而相左,應之有差所致。天與人有感應嗎?有。日作夜息,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盛夏衣單,隆冬著棉,皆人應於天之晝夜四時而作,感應之昭著者。其幽隱而微渺者,常人蔽於智,有時不得而知。
  • 天人合一隻是夢,天人相分才是真
    實際上天人相隔:天地恆久遠,人壽短百歲。又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有物混成(道),先天地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不足。天道與人道正好相反。
  • 中國古代天文學受制於天人感應說
    筆者試圖分析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關注對象和特徵,揭示其背後的思想基礎,即「天人感應」的思想。正是這種從商周時代就存在的思想,使得中國天文學無法越過「經驗階段」,發展出科學的天文學。  天人感應的思想影響著整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而歷代君主和士大夫階層基本都持有這一思想。君主藉助天上星宿的變化,來證明自己權力的正當性;而士大夫階層則往往藉助天變來警示、告誡君主,要端正自己的行為。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君主們對於天象的異變非常驚恐。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兩個關鍵詞,前者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哲學思辨,後者則摻雜了太多的封建迷信。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是要人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無論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都要保持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