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雕版印刷技術開始於唐代,到明代印刷技術已經有長足的發展。宋元刻本流傳到今天已經寥若晨星,只有明刻本,如今還不時邂逅,值得我們認真研究。明前期刻書傳本不多,有些書坊是由元代延續而來,刻書的風格和操作還保持著元代的矩矱,並不草草。


從形式上看,明代前期,從洪武到正德年間的刻本還保留著很多元刻本的樣式,字體濃重,有的飄逸一點,還有元刻行書的風貌,有的則重濁一些,趨於平正的楷體,略有臺閣書風。一般是黑口,粗欄,墨色沉重,所謂明初「黑口本」,歷代藏家給予很高的評價。

以「佞宋」出名的黃丕烈就曾說:「向聞錢聽默言,書籍有明刻而可與宋元版埒者,惟明初黑口板為然,故藏書家多珍之。餘自聚書以來,宋元板固極其精妙,而明初黑口板亦皆有佳絕者。」例外是內府司禮監刻本,由內侍主持刻書,學人鄙薄其淺薄無學,一般不予關注。

然而它們工料精緻,紙白墨黑,書品寬大,富麗堂皇,插架欣賞,十分壯觀。如果不是像傳統學者那樣一門心思地去讀書,那麼這些刻本也很有收藏和玩賞價值。今日藏家大都從玩賞著眼,過去學人不注意的東西今天也得到了豪客的青睞。

明代中期從正德嘉靖開始,隨著文壇復古風的興起,唐詩驟然升溫,書坊紛紛翻刻唐人詩集,南宋臨安陳氏經籍鋪所刻的大批唐詩自然成為翻刻的範本。自南宋到明一脈相承的建刻風格至此轉向宋代浙刻體式,字畫平整,行款疏朗,墨色輕倩,多為棉紙白口,版式風貌為之一變。


此後明刻本逐漸發展出獨特的體式,創始了橫細豎粗、方正整齊的所謂「宋體」字。這是中國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從此以後印刷體漢字有了規範,宋體字一直到今天都是漢字印刷體最主要的形式。
本文摘選自《紫禁城》2009年5月刊《明刻本的鑑賞與收藏(上)》原文作者:楊成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