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孝不孝順,看公婆怎麼做,有幾種老人是家裡的寶,子女都孝順

2020-12-19 媽之道

家長是娃的第一任老師,言行舉止都會影響著娃,如果你家的子女不孝順,很可能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執筆:王筱銘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長輩希望兒孫滿堂,不僅僅是為了體會家庭的幸福美滿,還都希望自己能夠老有所依,畢竟沒有人願意自己到了晚年,喪失掉了能力後,沒有人理,那就顯得有點悽慘了。

可現實生活中,不孝順的孩子是經常可以看到的,看見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生活無保障,即便是生病了也不聞不問。

可其實上孩子會如此,與父母平時的教導離不開關係,畢竟家長是娃的第一任老師,言行舉止都會影響著娃,如果你家的子女不孝順,很可能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從你平時的行為也都可以看出來。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李大爺育有一兒一女,讓人很是羨慕,為了將兩個孩子拉扯大,夫妻倆省吃儉用,有什麼好的都想著子女。

孩子漸漸的長大,成家立業後,李大爺夫妻倆也是一直默默付出,只要自己能幫的就幫,不管對待兒子兒媳,還是女兒女婿。

兒子結婚後不久,兒媳就懷孕了,生下一個大胖小子,老倆口就主動照顧兒媳和孫子,照顧得非常周到,這樣等到兒媳休完產假後去上班了,就將家裡的家務活,和照顧孫子的重擔都看下來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孫子也已經步入大學,便想著回家養老,這時兒媳說要好好孝敬他們,讓老倆口安享晚年。

以下這幾種父母,子女搶著孝順

1、對兒媳好的老人

婆媳矛盾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世界難題,也是一個家庭中潛伏的危機,如果婆媳關係不融洽,那麼家庭很可能會破裂。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困擾,婆媳要是有矛盾或是意見不統一,整個家庭的氛圍都會是怪怪的。

可如果一個家庭中婆媳相處融洽,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和和美美。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婆婆在兒媳進家門的一刻,就將她當作自家人,當成女兒一樣的疼愛,兒媳婦必定會對婆婆好,等老去後,也會很是孝順。

2、手腳勤快的老人

現在的年輕人由於壓力較大,會忙於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養家,而這時候如果老人手腳勤快,不僅能夠幫忙照看孩子,還能夠做一些家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減輕了子女的負擔。

這樣子女就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業當中,那等到有所成就後,肯定就會想著要好好回報自己的父母。

3、明事理的老人

雖然敬老一直是我國的優良傳統,但是在現實社會中,總會有一些不明事理的老人,長者自己年紀大,完全不講道理,這樣的父母估計很難得到孩子的喜愛,這樣會讓子女敬而遠之。

可如果老人明事理,願意聽取孩子的意見,那麼這樣的父母,子女會很願意和他們生活在一起,那麼在晚年時也會好好孝順。

人都應該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撫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贍養老人也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可如果父母沒有好好培養,那麼不說孩子成人成才了,很可能晚年生活都難以得到保障。

家長如何培養出孝順的孩子?

1、讓孩子明白家長為家庭付出的辛苦

父母可以孩子的年齡段,所提出的問題,來決定讓他們知道家庭的經濟狀況如何,讓子女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辛苦付出得來的,要學會珍惜,要抱有感激之心。

家庭狀況差的,父母可以讓孩子了解家裡的經濟情況,讓娃懂得生活要節儉,需要與長輩一起共克艱難;

而家庭狀況好的,爸媽更是要讓子女了解到一切都是辛苦勞動換來的,要讓娃在學習和行為習慣上保持良好,珍惜父母的付出。

2、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要學會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教育孩子,爸媽如何對待長輩,那麼將來娃就會如何對自己。

另外,父母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將有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行,還需要讓他們明白為家人付出自己的一份力的義務,體會到家庭責任感。

3、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從小就要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積極地參與到家務活中,另外還要讓他們儘早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從中體會到爸媽的辛苦,學會替長輩分擔。

相關焦點

  • 「她是為錢才照顧父母」,孝順卻被曲解,不過晚年她的子女都孝順
    01這幾天一直在農村照顧摔傷的婆婆,所以關於老人的養老有了很多的感慨。在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還是很難。農村的老人沒有退休金,很多老人手裡也沒有存款,所以他們的養老基本都要靠子女,子女孝順那是老人的福氣。
  • 婆婆幫兒子帶大子女後,兒子兒媳不孝順,怎麼辦?
    老太太有一兒一女,女兒在國外,兒子在身邊。老太太和老爺子伺候兒子兒媳和孫女。然後,還沒等孫女長大,就因為兒子向老人索要生活費鬧翻。兒子一家人搬走,老兩口相依為命。後來老太太得了癌症,就想看看孫女,到死兒子都讓老太太看一眼。老太太過世後,就靠我們隔三差五去看老爺子一眼,有一次老爺子在家摔倒,自己一人在家裡冰冷的地上坐了兩天,全靠徒弟送的一箱啤酒才不至於餓死。
  • 孝順孝順,對老人要孝且順,但不能事事都順從
    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簡稱《老年法》)中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俗話講:「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育之情、養育之恩作為子女理應報答。除了錢財,在對待子女感情上也同樣自私,將子女視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老是擔心女婿兒媳分分走女兒兒子對自己的愛,嚴重者幹涉女兒兒子結婚,所以說「女大不可留,留來留去是個仇」,這也是家庭矛盾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 《東京物語》:子女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順?
    一、什麼是真正的孝順?孔子在《論語》中曾經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我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揭示出孝順的本質——敬。孝順,衣食無憂固然重要,但比物質需求更要緊的則是情感上的滿足。
  • 農村興起「假孝順」風氣,子女看似孝順卻自私,老人只能偷偷抹淚
    其實這種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人多力量大。但是,現實生活中卻也有很多孩子在面對老人贍養義務的時候,互相推諉,不願意贍養自己爸媽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就興起了"假孝順"風氣,很多子女都中招,看似孝順卻自私。
  • 晚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都有這3個特點,孤獨終老怨不了別人
    文章/作者 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每個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孝順,自己的晚年能夠幸福,可是,固然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道德素質也越來越高,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有各種各樣的不孝子女出現,各種各樣的不孝事件發生,令人十分寒心
  • 為何自古都是孝子多,從沒聽過什麼孝女,憑什么女兒可以不孝順
    獨生女兒的家庭,嶽父嶽母不光有積蓄,而且還能得一筆彩禮錢,晚年可以去旅遊。孩子也有公婆帶,生活那叫一個美。憑什麼生兒子的父母就要比生女兒的父母活的差? 這不公平啊!公婆對兒子兒媳的家庭的付出的最多,應該得到兒子和兒媳更多的照顧以及財力上的補貼。
  • 論「孝順」和「愚孝」的區別
    原創 情感修行者 孝順和愚孝的區別在於,孝順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德的體現,是體現我們的責任感和擔當。而愚孝不同,愚孝簡單來說是愚蠢的表現,是全部以父母為中心的思想。 儒家提倡孝,特別是在漢代,大都以「孝」治天下。每一個皇帝去世以後,在諡號前都加一個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
  • 孝順 ,孝了你就順了!
    但無論走多遠,行多久,都不能忘記最初的根。百善孝為先,沒有孝心的人就如同失去了生命的根源,所謂的善心只是一幢空中樓閣,虛無縹緲,無法兌現。父母是人生第一福田,我們在這塊福田上種下什麼種子,就會收穫什麼果實。老人是根,是一個家庭的氣象。家中老人和順安泰,小輩們也會一團和氣;如若老人受苦受累,後輩們也就無福可受。
  • 愚孝是孝順麼?淺析子女對長輩應有的孝
    這真的是孝嗎?不是!那什麼是孝呢?一、什麼是孝?孝在作為動詞的運用上,其意就有盡心奉養、尊敬和順從父母的意思。比如:孝順、孝敬。而在作為名詞的運用上,又有孝道的意思。孝道的詞義相比孝順、孝敬更為廣泛。所謂孝道,即尊敬、關愛老人,為其養老送終等。孝道,由古至今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美德,只是隨著時間的變遷,現代社會所認同的孝道與古代大不同。有什麼不同呢?
  • 娶妻不是用來孝順公婆!郭彥均「孝順無法替代」:她也有爸媽
    他曾經分享自己對公婆、媳婦關係的看法,認為自己的父母應該自己好好孝順,而不是讓老婆來做這件事,「因為孝順是無法替代的。」▲郭彥均認為自己的爸媽應該由自己來好好孝順。郭彥均強調,「孝順父母」應該是為人子女自己的事,而不是娶了老婆之後期待對方來負責,「孝順是無法替代的,媳婦怎麼做其實都是多的……因為父母們要的是兒子而不是兒子的女人。」▲郭彥均強調「孝順無法替代」。
  • 什麼是孝?什麼是孝順?孝和孝順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呢?
    「孝」與「孝順」的定義 孝,我們通常意義上認定為是孝順,但孝和孝順是一樣的嗎?我們都知道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孝」和「孝順」明顯有所區別。第一,字數不一樣。第二,「孝順」多了個順,所以我認為它比孝多了另一重意思,那就是「順」:順從。但是,它們的意思又有什麼不同呢?孝,讀音為xiao,此字最早見於商代,其古字形象一個孩子攙扶老人,本義為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
  • 兒媳這三種行為「招人煩」,尤其第二種,遇到了公婆暗自叫苦
    她倆都是普通農村婦女,奶奶性格剛烈要強,母親雖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但從小深受老舊思想的薰陶,即便心裡對奶奶再有不滿,也不敢當面頂撞,只能背地裡流淚。可以說,母親這一輩子都沒有停止和奶奶婆媳過招,直到奶奶86歲那年過世,家裡突然安靜下來。
  • 男人孝順不一定對老婆好,那種媽寶男都孝順。這是什麼道理?
    河北唐山醫院內,有心網友拍下暖心的一幕,一位老奶奶需要進行手術,兒子和兒媳白天工作忙,十幾歲的孫子在醫院進行陪護。圖片中小夥子踮起腳將老人像嬰兒一樣抱著,為了讓老人舒服一些,老人逢人就誇孫子沒白疼。其實很多老人年紀大了,家人為了生活有比較忙,孩子上學,顧不上家裡的老人。老人們大多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也不怎麼看電視,那個年代的人都喜歡聽戲,有的會聽一些新聞等等。因此為家裡的老人購置一款可攜式孝心機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幫助老人打發時間,它可以給老人帶來樂趣,它功能齊備只需29.9元。
  • 暮年不被子女孝順的老人,往往有這三個特徵
    百善孝為先,為人子女,孝順老人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孝老敬老的言行舉止,也無形中給孩子樹立了榜樣。可我們身邊,卻也經常能看到種種「不孝順」的場景,明明兩位老人兒孫滿堂,個個都有出息,但就是沒有人願意贍養老人,甚至對簿公堂。
  • 獨生子女生活壓力太大,不能給父母養老,是不孝順麼?
    但是現在社會發展節奏太快,很多獨生子混得並不太好,工作壓力大,別說照顧父母了,可能連電話一個月都打不上一次。不但不能給家裡生活費用,還得繼續啃老。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也很難抬起頭來,經常說那個不孝子啊,白養他那麼大了,一點不知道回報。我身邊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他經常暗自流淚傷神的說,不是我不孝,是真的無能為力啊!
  • 「寄養型養老」越來越流行,子女以為的孝順,卻成老人煎熬的開始
    有這些回答,至少能看出,子女是孝順的。 作為子女的你,是不是也覺得自己挺孝順?只是,很遺憾的說,很多子女的這種孝順,其實都是"假孝順"。 因此,作為子女的你,是否有問過自己的父母,想要怎樣的老年生活?
  • 違背《論語》的原則,有一種孝,是別人認為你很孝順
    有一種孝,是別人認為你很孝順。有一種不孝,只有在身邊的人才能感受到的孝順。這種理論聽上去是很不公平的。《論語》中曾子有這樣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在李某妻子過門之後,因為李某有個殘疾的弟弟需要李某照顧,李某的妻子不同意,最後僵持不下只能由李某的寡母照顧。從那以後,李某的妻子沒有再和李某的母親說過一句話,也沒再去過她家。(結婚時分家就沒在一起住了)她在辦葬禮這件事上如此表現,在整個村裡的影響一下就起來了。各個村民眾說紛紜:早幹嘛去了?其實她還是挺孝順的。
  • 「活該沒人孝順你」,有這3個特徵的老人,晚年大多不被子女孝順
    老人到了晚年時期,最希望的就是子女孝順,這樣他們晚年也能夠有所依靠。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到了晚年都能夠有子女孝順。而實際上這並不能夠完全怪孩子,子女不孝順可能和老人年輕時的對待他們的方式脫不開關係。
  • 晚年無人贍養的老人,大多有這幾個特點,不被孝順都是自找的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理念中都認為「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沒有錯。作為禮儀之邦,承載了數千年的文明美德,當然會很認可孝道,所以母慈子孝也是許多家庭的常態。 但是在我們周圍,也出現不少不願意贍養父母的「白眼狼」,有的是因為子女本身沒有作為,自己都需要父母來養,也沒有能力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