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科技唆麻(ID:techsuoma),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鹿晗宣布戀情是正在結婚的我司程式設計師小丁,放下酒杯來擴容。此時,正在日本休假的小丁,今天估計全天在擴容,從早上的雙宋到晚上的冰冰。」
幾年過去,熱搜已經成為衡量關注度的重要指標,既誕生了「汪峰與熱搜」等全民熟知的出圈老梗,也有「一將功成萬骨枯,流量背後是女工。 夙夜輪博如枕戈,吾家愛豆又熱搜。」的飯圈女孩們,推動著熱搜成為營銷工具,與明星商業價值牢牢綁定。
而進入 2019 年,熱搜的存在感更與日俱增。近幾個月來,不僅接連多起惡性事件躥上熱搜引發全民關注,6 月 27 日離婚、結婚、分手、求婚……對於熱搜的輪番轟炸更是讓自詡「扛得住 8 個明星同時出軌」的微博一度陷入半癱瘓狀態。
誕生十年的熱搜,正逐漸衍生出「紅與黑」的一體兩面。
1熱搜紅與黑
熱搜由微博首開先河。
早在 2009 年 11 月 2 日,@微博熱搜榜 便開通了微博帳號。但一開始並沒有足夠聲量,直到 2010 年 9 月依然在科普玩法。
箇中原因在於,彼時的微博草根氛圍濃厚,大批的公知、大V 在踴躍在社會事件第一線,「圍觀改變中國」的說法火熱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但財務狀況上,微博的答卷並不好看。
尤其是,關注-閱讀的邏輯或許適合於「精英用戶」,但對於普通用戶而言無疑門檻過高。於是,在微博不斷下沉的過程中,熱搜逐漸開始承擔起微博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的角色。
某種程度上說,因為將內容篩選的權利過渡給了真實用戶,熱搜承擔起了「定製化報紙頭版」的角色。用戶只需打開熱搜,便能「天下大事盡在手中」。
強大的流量聚合力,為熱搜賦予了撬動公眾對於事件的關注,推動社會進程的「紅」的一面。
比如大V花總,憑藉其對於鐘錶的了解,曾挖出了「楊達才案」中涉事的 11 塊手錶的詳細信息,引發了公眾對於貪腐案件的關注。
去年 11 月,花總發布了一段僅 11 分 49 秒的視頻火速登上了熱搜,其中包含了 10 多家五星級酒店保潔員的工作流程:抹布擦完馬桶擦杯子、浴巾馬桶刷堆一起、用洗髮液玻璃水擦杯具……一時之間,涉事酒店紛紛發布整改聲明。
熱搜的本質像是一個公眾情緒的放大器,推進公眾事務的同時也可能被利用。
事實上,不只是微博,知乎、抖音等平臺也先後上線了熱搜功能。
知乎於 2017 年 12 月上線了熱榜功能。無論是 PC 端還是 App 端,都將熱榜設置為進入知乎後的默認界面。除了基於全站熱度排行的主榜單外,知乎熱榜包括科學、數碼、體育、時尚與影視共 5 個垂直領域。其中,「全站」欄目共選擇 50 個當天最熱議的話題,其餘各垂直欄目則只選擇 15 個話題。
據官方透露,知乎熱榜榜單為實時更新,30 天內未曾上榜的內容均有機會登上熱榜。每個問題後,都緊跟由近 24 小時內的瀏覽量、互動量、專業加權、創作時間以及在榜時間等維度綜合計算得出的熱度值。
不只是更偏向於圖文 UGC 內容的微博與知乎,短視頻平臺抖音也在去年 7 月開始逐步布局熱搜。截止目前,抖音已經形成主榜單「熱搜榜」,外加「今日最熱視頻」「明星愛DOU榜」、「DOU聽音樂榜」、「品牌熱DOU榜」、「好物榜」的「榜單矩陣」。
為何熱逐漸成為社交、內容平臺標配?源於其背後的商業化空間。
僅以去年數據作為參考(數據來源於三聲等媒體報導),微博熱搜榜白天每 4 個小時一個時段,每時段刊例為 65 萬元/天;而黃金檔(晚 8 點至次日早 8 點)刊例更是高達 10 萬。
拋開眾所周知的第三位通過「薦」的形式作為廣告賣出以外,由於熱搜基於搜索熱度等指標加以排行的機制,熱搜還養活了一個完整刷熱搜產業鏈。
比如,因為去年初批評說唱歌手 PGone 激怒了其粉絲。被後者誤當做飯店的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紫光閣》雜誌,就被買了「紫光閣地溝油」的熱搜,差點被「投訴衛生問題」。
隨後,上海市網信辦發文針對此事發文表示要嚴厲打擊熱搜產業鏈:
「娛樂資本操縱輿論,已經是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微博應吸取百度的教訓,完善熱搜榜規則和管理制度,如過於追求利潤,漠視社會責任,導致引火燒身,就悔之晚矣。」
緊接著,北京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更是要求新浪微博對熱搜榜、熱門話題榜、微博問答功能、熱門微博榜明星和情感板塊、廣場頭條欄目情感板塊暫時下線一周進行整改。
換言之,這便是擁有強大的議程引領能力的熱搜「黑」的一面。
熱搜的可操作性,使其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輿論工具被用於轉移焦點、甚至打擊報復。甚至被稱為「娛樂圈紀檢委」的王思聰也多次被誤傷。
2
熱搜為何能頻頻引爆公眾關注
暢銷書《引爆點》的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曾提出創造流行的「流行三法則」:其一,附著力法則;其二,個別人物法則;其三,環境威力法則。其很好地解釋了熱搜為何總是能引發公眾關注。
所謂附著力,即在同樣的傳播環境中,擁有更高附著力的信息引爆的可能性更大。比如很多文案高手都會將視覺化、具象化、聳動化作為追求,以期受眾記住並願意主動傳播。
反映到社交媒體中,則是對於陰謀論內容的偏愛。
比如,最近引起公眾關注的杭州女童失蹤案。不少營銷號根據前期流出的案件細節,拼湊出了一一篇篇看似有理有據的分析,導致一時之間「邪教說」廣為傳播。
甚至@浙江公安 官方通報明確表示「未發現梁、謝二人有參與邪教活動等情形」後,與案件毫無關聯的#租客入住酒店貼有三山國王#話題依然躥上了熱搜。
個別人物法則,則體現在社交分發內容平臺強大的「冷啟動」能力。
比如,細數過去幾年誕生的現象級 IP:papi醬、辦公室小野……無一不是在形式/內容上開出腦洞,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進而走紅,這背後離不開大V 們的推波助瀾。
複雜網絡的奠基作《連結》一書中,作者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曾提出的「樞紐節點」這一概念和無尺度網絡模型。
簡單來說,大V 可以理解為關鍵節點,他以人設、三觀吸引用戶形成關注關係。它是在一個網絡中連結了更多其他粉絲的「高等級節點」;整個複雜網絡符合二八定律,這兩成的大V,佔據了八成的傳播資源。
比如,在營銷圈有個經典「熱搜公式」。在刷上熱搜後,只要「大V做內容,中V做口碑,路人做傳播,殭屍做聲量」,就能一定程度上「穩住熱搜」,控制輿論走向。
這便是利用了不同梯度用戶在網絡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這也意味著,信息是否引發傳播取決於大V 本身的知識文化水平、博流量的意願。
熱搜的環境威力則體現為,其自帶的引流能力使之成為了營銷號、網紅眼中的催化劑。
「蹭熱搜」早已成為「做號」的常規操作。比如一眾網紅會將熱搜詞加到正文中,並為這一條賣一個熱搜。只要用戶打開熱搜榜,便能看這一條便會出現在排面靠前的位置。據網紅機構相關人士透露,這一方式能極為有效地獲取流量實現漲粉。
熱搜的流量加持,使得這一玩法體現出極高的性價比。只需少量投入便能實現吸粉,這使得微博不得不開始整治蹭熱搜的行為。
3結語
簡單總結,對於熱搜的討論更多落在了如何保證其強大的議題導向能力對於社會事務的推動的前提下,降低謠言於不實信息帶來的反作用。
一刀切式的封殺,無疑將會帶來人群的分隔與回聲室效應。缺少了意見的碰撞與證偽,使得謠言於不實信息在封閉環境中不斷重複,使得小部分用戶脫離主流認知。
如何運用科技方式,讓謠言不再乘著熱搜的東風帶一波錯誤節奏,或許才是平臺更應該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