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幕府的「安全氣囊」,分封的譜代大名為何如此維護德川家?

2020-12-20 浩然文史
德川家康

日本江戶時期似乎學習了中國先秦的分封制,不僅分封了德川家打天下時的一眾親族功臣,甚至連投降的敵對勢力都有分封。乍一看這似乎和中國西周的分封很像,可是後來的發展上,先秦分封走向了「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春秋戰國;反觀日本卻維持了二百多年的和平,直到西方列強的到來。實際上,江戶幕府的分封在實質層面上大大不同於先秦分封,幕府雖然分封,可幕府不僅自己掌握全國膏腴之地,控制海關、金山,也通過歷代效忠德川家的譜代大名控制險要地方,和臣下建立極強的主從關係,維持穩定,不安勢力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德川家康

一、戰國時期的德川氏

德川氏前身是松平氏,德川家康往上追溯八代為松平親氏,即松平初代,親氏是三河國土豪(地方領主)。「應仁之亂」後,松平氏趁機伸張勢力,在佔有三分之一的三河之後就分封了十八支族(據中村孝也《德川家康文書研究》所說,目前已確定十四家、剩餘四家有爭議。),將酒井、本多、大久保等松平支族降為臣下,編入家臣團,以此吸收國內小領主,強化主從關係,此時松平氏主城在安城,因此這些家臣稱「安城譜代」,這是支撐德川氏政權的重要支柱。

永祿七年(1564),當時已改名為德川家康的松平元康,成功統一三河國,並進一步向東方擴張。為了管理現在遼闊的土地,德川氏開始改變家臣制度。此前,德川氏(就是松平氏)仍維持始祖的制度,以「安城譜代」為骨幹,以一族中的支族為主要依靠,進行戰爭、管理地方。現在,因為勢力的東擴,很多被滅舊領主的家臣也加入了己方。慣例,還是要讓過去的敵人照舊治理他們自己的領地,但德川家康又不放心,所以要建立新的家臣團,讓過去的敵人和自己建立主從關係,通過這種辦法,德川家康不斷吸收、擴大家臣團。

天正十年(1582),德川氏已經統治了五個領國,此時德川家康已經嚴格了家臣團制度,即承認部下(包括過去敵人的部下,這些人被滅國後,轉投家康)的舊土地佔有權,保障他們的利益,同時打破其編續方式,把這些人編入自己安城譜代的麾下,讓他們成為安城譜代的「同心」「與力」。通過這種強化譜代力量的方式,加強了自己的軍力。

德川家康

二、關原合戰前德川氏的譜代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戰國,對昔日的敵人德川家康採取了轉封的辦法,削減德川家康的勢力。從領地上看,德川家康得到了更多的土地,但實際上卻因離開了世代經營的根據地,面對新領地不僅要發展經濟,還要應對舊領主的叛亂。「天正十八年(1590)八月一日,德川家康離開五國領地,以江戶城為新的根據地」(北島正元《江戶幕府的權力構成》)。初到關東,家康就設計了新制度,規定自己直轄地在江戶城周圍,中小家臣的領地分配在一晝夜可達江戶的距離內,上級家臣則分配在邊遠地區。

譜代之一井伊氏

根據北島正元《江戶幕府的權力構成》一書所統計,關東時期獲封萬石以上的家臣共42名,從人員構成來看,姓松平的10名,這10名中5名是德川家康的支族,5名是賜姓松平,剩下的32人皆為譜代;再從出身來看,42人中,37人出身德川五國舊領,5人為關東新招入的家臣;而37人中又以安城譜代最為眾多,有27名。47人中,井伊直政、本多忠勝、神原康政這三名安城譜代各自的領地超過十萬石,結城秀康作為豐臣秀吉的養子也獲封十萬石。「上野箕輪的井伊直政十二萬石負責警戒越後信濃等地的其他勢力,上總大多喜的本多忠勝十萬石負責警戒安房的裡見氏,上野館林的原康政十萬石負責警戒常陸的佐竹氏」(北島政元《德川家康的全部》)。可見,此時德川家康的主要依靠力量已經變成了外姓譜代。

德川家康

三、德川家康的制度設計

家康被發配關東後,他在制度上,不僅是重用外姓,而且重用以三河出身的譜代為核心(井伊氏非三河出身,但他是遠江豪族)。把42名上級譜代分封為萬石以上的附庸大名主,再給這些附庸大名主配置「與力」等中小名主,同時把關東舊豪族納入這些附庸大名主麾下,構成這些附庸大名主的家臣團。配置中小名主可以監督大名主,防止了這些大名主尾大不掉。把關東舊豪族納入這些大名主麾下,不僅可以讓大名主震懾這些關東舊豪族,也可消耗大名主的精力,讓他們互相牽制。而建立大名主的家臣團,可提升大名主的戰鬥力,最終自然加強了家康的力量。當然,這種分封是被逼出來的,德川家康此時名義上還是豐臣氏的家臣,家康通過看似分散自己權利的辦法,消除豐臣氏的猜疑,實際上也強化了自己的權力。

電視劇中的德川家康

四、江戶幕府初期分封體制的形成

豐臣秀吉死後,家康叛亂,慶長八年(1603),家康受封徵夷大將軍,在江戶開府。家康、家康之子秀忠、秀忠之子家光被認為是「江戶幕府的支配體制的基礎形成和確立時期」(根岸茂夫《近世武家社會的形成與構造》)。此時只有關原合戰前投靠家康且萬石以上才稱譜代。

關原合戰後,實際掌握日本的家康已經開始論功行賞,剝奪了很多敵對大名的領地,這些空白地則被德川譜代瓜分。此時德川氏譜代分兩類,一類是戰前已經附庸德川氏的半獨立大名(即上文的42人),此時賞為獨立大名;另一類則是給這42人的分族加封,又給德川關東時期的一萬石以下、五千石以上的中級領主加封,讓他們也成為新譜代。這些譜代被配置在關東之外,防守要衝。井伊氏被封在扼守京都與東日本連接地的近江、山城地區,領地十八萬石。這一時期主要出於軍事考量,讓親信守要衝,震懾各地不安勢力。關原合戰時期及後來大阪之戰的反德川勢力被稱為外樣,則紛紛被遠封、改封、裁撤。德川幕府的封建領國體制初步形成。

德川家康

二代將軍秀忠時期,這些身居要職,責任重大的譜代世襲罔替,形成了門閥譜代階層。這一時期,將軍秀忠也分封了一批新人,但仍不脫離這些門閥之姓,但這一時期分封的最大特徵,不是出於軍事考慮才分封,而是因為行政職務。一部分門閥階層的人職業官僚化,這些人身居幕府高位,出於強化幕府機構和權威的考慮,才分封了這些人。

三代將軍家光時期確立了親近譜代合議制度,小事他們合議,大事上報將軍,即後世的若年寄,隨後制度化,更是建立了大老、大目付,將各職務的權限明確規定。當然這些幕府的高官只能在譜代中輪流坐莊,直到幕府滅亡。如彥根藩井伊家家主直澄、直興、直幸、直亮、直弼皆出任過幕府宰相。幕府最終的目的要到達以譜代為支柱拱衛將軍、維護統治這一目的。

德川家光

文史君說

關原合戰前投靠德川氏的大名和關原合戰後投降德川氏的人待遇就不同。關原合戰前投靠德川氏的人又有劃分,德川舊五國出身的就比關原前投靠德川(德川改封關東後投靠的人)的待遇好。舊五國中還要劃分,三河國出身的就又比其他四國的的人待遇好(井伊氏是例外)。這些關原合戰前的名主,由於較早和德川氏結成主從關係,在打天下過程中,被德川氏充分信任。譜代大名就以德川舊五國出身的屬下為主,在江戶幕府建立後仍被委以重任。在江戶時代,不論是幕府官僚還是要地藩國都被譜代所壟斷,因為日本是家族社會,個人榮辱要與家族榮辱聯繫在一起,此時各譜代家族已經和德川得幕府榮辱與共,為了自家利益就得維護幕府。所以此時的分封,更多的是展現幕府政權的統一權威,而非先秦分封可比。

參考文獻

1. 李玉明,《淺談「親藩、譜代與外樣大名」》,商業文化2011

2. 張曉剛,《德川幕府體制的形成與確立時期的譜代大名》,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14

3. 張波,《芻議構建幕府體制的基本要素》,延邊大學學報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日本江戶幕府統治下的親藩、譜代和外樣大名有什麼區別?
    日本古代歷史上共有三個統治全國的幕府政權: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其中江戶幕府的統治最為穩固。而江戶幕府完善的對地方領主的分類管理體系是其統治穩固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江戶幕府統治下的領主統稱為「大名」或者「藩」,總體上分為三種: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
  • 德川幕府時代,天下太平,但大名們為何不敢反抗幕府?
    摘要:德川幕府時代,天下太平,但大名們為何不敢反抗幕府?德川幕府成立後,為什麼其餘大名不敢反抗幕府?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德川家康時期開始說起。慶長8年,在江戶成立幕府後,德川家康開始對在關原之戰中跟隨德川的大名論功行賞,賜予這些大名新的領地。對於參與西軍的大名給予嚴厲處分,包含改易、消封等。關原之戰結束之際,德川家康沒收的知行高達415萬石之多,再加上減知行即削減的知行高,總計高達622萬石。這個數目約相當於全國石高的三分之一。
  • 德川家康為何不把幕府西遷,而是將統治中心移到江戶?
    德川家康關東就不同了,德川氏進入關東後即將自己的譜代大名安插在關東內部或者關東附近,德川家康在這裡有一個強有力的根基,而且他還利用手下親信在幕府周邊布置了一條防線。德川家康在當時的關東,琵琶湖邊有譜代井伊家,津又有藤堂,附近是紀伊家,濃尾有尾張德川家,越前也有松平,實際西國外樣通往幕府大本營的兩條路都已經被防範好了,後來三代又在會津安置兄弟保科
  • 德川家康:江戶幕府之神
    ,1616年6月1日,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在駿府城去世。被日本朝廷賜封「東照大權現」,成為江戶幕府之神,在日本東照宮中供奉,被後人稱為「東照神君」。德川家康德川家康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安土桃山時代三河國大名,江戶幕府第一代徵夷大將軍。日本戰國三英傑(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一。
  • 江戶幕府
    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武家統治幕府。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開設幕府,至1868年江戶開城,江戶幕府共經十五代徵夷大將軍,歷時265年。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後,建立起幕府嚴密控制下的政治體制,經過德川秀忠、德川家光兩代將軍,幕府統治趨於穩定。江戶時代將軍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全國其他地區分成大大小小兩百多個「藩」,藩的首領必須聽命於將軍。
  • 德川家康逝世四百年:江戶幕府何以「基業長青」
    關原大戰三年後,日本境內已無大名尚有實力威脅德川家的霸權,家康順理成章地正式出任「徵夷大將軍」。關原合戰的德川家康本陣遺址,現位於岐阜縣不破郡關原町德川家康:如何通過制度穩定政權       儘管幕府已開,但德川家康絲毫不敢有高枕無憂的想法。
  • 閱人以修身:德川幕府---德川家康如何掌控藩主間的平衡?
    德川家康利用大名之間長期以來的嫉妒和猜忌,避免他們發展聯繫。當時最緊迫的任務是需要將大約250名半自治的大名控制住。  德川家康將大名分為三種。第一種屬於他的大家族,由二十多個有直接親緣關係的家庭(或稱「親藩」,shimpan)組成。這種大名控制著日本全部農業的大約三分之一。  與德川家族沒有親緣關係的大名有兩百多名,分為兩組。德川家康的長期盟友叫作「譜代大名」(fudai daimyo),是德川家康信任的人,他將他們封為大名。
  • 江戶幕府的締造者——「忍者神龜」德川家康
    但是有趣的是幕府雖然倒臺了,但是北條氏依然還是戰國時期的重要諸侯之一。日本自鎌倉幕府結束後開始了將近70年的南北朝割據的歷史:「一天二帝南北京」有個奇怪的事情就是中國有的歷史名詞日本也有,比如有中國有南北朝,日本也有南北朝,中國有戰國時代,日本也有戰國時代。真的是虔誠的學習者。南朝天皇對鎌倉幕府不滿所以下玉帶詔召集大名討伐鎌倉幕府,先是失敗後而勝利。
  •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放寬參勤交代,這次比德川吉宗時期還嚴重
    摘要: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放寬參勤交代,這次比德川吉宗時期還嚴重文久二年閏八月十五日,幕府將軍德川家茂出席江戶城黑書院,向諸大名下達上意書。主旨是命諸大名致力於強化軍事。此外,幕府二十二日發布主旨為放寬參勤交代的改革令。
  • 此德川御三家之一,卻是幕府宗家的命中剋星!
    德川家康統一全日本後,為鞏固德川氏的政權,按與德川氏的親疏關係,將全日本的大名分為親藩、譜系、外洋等三類。將親藩分封到經濟富庶之地或軍事戰略要地,而在這些親藩中,又以德川家康的九子德川義直(尾張藩),十子德川賴宣(紀伊藩),和十一子德川賴房(水戶藩)最親,此三藩被稱為「御三家」。
  • 早期日本,在德川幕府的專制統治下,農民命運極其悲慘!
    1600年9月,德川家康製造豐臣將領互相對立,拉攏一批將領與支持豐臣秀賴的石田三成、小西行長會戰於美濃關原(今岐阜縣不破郡),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兵敗被殺,豐臣秀賴被貶為大名德川家康奪得關原之戰的勝利,確立了在全國的霸主地位,1603年在江戶(今東京)建立幕府,自任徵夷大將軍,從此開始了德川幕府時代。
  • 世紀通簡史:日本的封建統治時期,明治維新,德川幕府(一)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德川幕府統治時期(103—1867年),設在江戶的幕府是全國最高統治機關,國家大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稱為「徵夷大將軍」,他依靠以老中(有時在老中上面設置大老)為首的幕府官僚進行統治。
  • 從《菊與刀》,看日本歷史上的「譜代大名」是怎麼一回事?
    說起大名,很多人都知道,毫無疑問,作為日本古代史上的重要部分,大名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那麼大名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大名有哪些分類呢?彼此之間又有哪些區別?譜代大名是怎麼一回事呢?本尼迪克特在書中一部分,寫到了德川幕府統治後期的日本,他說,當時日本的大名很多,而且非常有實力的也很多,當然在德川家康統一日本之前,反對他的日本大名也更多,那麼這些人戰後怎麼處理呢?這本書給出的回答是,這些人依然可以保留原本的財富,但是卻得不到榮譽,也得不到政府的信任。哪些人真正統治日本呢?這本書的回答是,譜代大名。
  • 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
    德川家光(1604年8月12日-1651年6月8日),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
  • 日本史:德川家光為了鞏固幕府權威,實行了「參勤交代」項目
    百家原創作者:九爺帶你看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九爺帶你看歷史,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歷史是日本江戶時代。江戶幕府的奠基者是德川家康、秀忠父子,逮至第三代德川家光,而統治架構基本完善。這前三代幕府將軍之統治,常被稱為「武斷政治」,即將軍本人擁有極大的獨裁權力,慣以強硬手段來解決政治問題。幕府正是靠了這種獨裁,才使得亂世終結,和平重開,幕藩體制的根基得以牢固。二代將軍德川秀忠退位為「大御所」以後,即移居江戶城的西之丸,而將本丸讓給了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從此幕府便進入了西之丸年寄(事務官)和本丸年寄諸事合議的「雙頭政治」階段。
  • 關原合戰之後,大名制度的一次重大調整
    酒井忠次,德川四大天王,德川家資歷最老的家臣之一,「德川天下之元老功臣」,從四位下左衛門督,領地最高的時候只有5萬石。酒井忠次在卸任家督,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家次後,還在向德川家康多次要求增加家次的石高(領地)。以上兩位天王,都是陪伴德川家康一起成長而且出生入死、屢立戰功的德川家元老了,但是他們最終獲得的領地都不多。
  • 日本戰國三傑:德川家康;
    當時最緊迫的任務是需要將大約250 名半自治的大名控制住。德川家康將大名分為三種。第一種屬於他的大家族,由二十多個有直接親緣關係的家庭(或稱「親藩」,shimpan)組成。這種大名控制著日本全部農業的大約三分之一。 與德川家族沒有親緣關係的大名有兩百多名,分為兩組。德
  • 安政大獄:這次政治清洗,如何加速了德川幕府的滅亡?
    2、安政大獄,幕府自掘墳墓江戶時代,日本有天皇、幕府、藩國,天皇是天下共主,其下有公卿輔佐,並不負責國家的實際政策制定、施行。國家大政由武家德川幕府主持,最高長官稱為將軍(徵夷大將軍),其下有大老、老中等輔佐。藩國則是根據軍功受封的各地大名,包括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和外樣大名。其中,親藩和譜代被安置在京畿或者主要之地,而不被信任的外樣的封地位於邊遠之地,受到幕府的嚴密監視。西鄉所在的薩摩即是外樣大名。各藩的藩主之下又有不同級別的武士輔佐。
  • 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後,想出這仨辦法來防止大名造反,奇葩但很有效
    這場戰爭後的第五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了德川幕府。又過了12年,德川家康率數萬人攻打豐臣家的大本營大阪。最終豐臣秀吉的留下的孤兒寡母,繼承人豐臣秀賴和母親澱夫人,跳入大火身亡。整個劇情就和司馬家取代曹魏差不多。豐臣家族被徹底消滅後,整個日本再也沒人敢挑戰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終於統一了日本,終結了日本持續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這一年德川家康72歲。
  • 日本簡史:德川家康與他的新封臣
    德川家康的「新封臣」叫作「外様大名」(tozama daimyo),他們是德川家康曾經的勁敵,控制著近百分之四十的土地。大多數外様大名管理著更大的藩,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任意權力這種情況強有力地說明了德川家康在政治上必須小心行事。任何企圖逐步削弱他們的行動都將促使其他人迅速抱團,儘管他們相互之間也有敵意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