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二十四節氣篇
一、小寒簡介
(一)氣候概況
小寒,太陽到達黃經285°,於每年公曆1月5—7日交節。所謂小寒,意思是說天氣寒冷,但是卻還沒有到極點。冬至是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候,那為什麼最冷的節氣不是冬至而是小寒到大寒呢?雖然在冬至節氣的時候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候,但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卻是在冬至節氣以後的小寒、大寒節氣。這是因為冬至節氣以後,太陽光的直射點會逐漸的北移,但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太陽直射點始終還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始終處於散失的狀態,白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少於夜晚釋放的熱量,因此冬至之後,北半球的溫度還在持續降低,小寒、大寒就成為一年中最冷的兩個節氣。民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
(二)節氣特點
當太陽黃經達285度時,小寒節氣開始。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節氣,東亞大槽發展得最為強大和穩定,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也達到最為強大且穩定,西風槽脊尺度達到最大,並配合最強的西風強度。小寒節氣冷空氣降溫過程頻繁,但達到寒潮標準的並不多。
在我國北方地區流傳著「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的說法,意思是說,小寒節氣要比大寒節氣的時候更冷,這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小寒一般是在「二九」到「三九」的時段,小寒是我國北方地區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小寒過後大寒氣溫稍升高。我國南方地區最冷是在四九天,四九比三九更冷,四九時處大寒節氣內,南方地區大寒比小寒更冷。
(三)南北差異
我國南北地區在氣候上有很大的差異。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小寒節氣比大寒節氣冷;但對於南方大部地區來說,卻是大寒節氣要比小寒節氣更冷。據氣候數據統計,我國北方大部一年中最冷的時間段是每年公曆的1月中旬(10日—20日);每年的小寒節氣從1月5—7日開始,一個節氣約15天,中旬恰在小寒節氣之內;因此,對北方大部地區來說,小寒的確冷於大寒。但對於南方大部地區來說,卻是大寒節氣時最冷;大寒節氣一般從1月20日(1月下旬)開始,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二、飲食風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正處二九、三九時段,「冷在三九、四九」,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慄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進入小寒年味漸濃。古時,人們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已漸漸淡化,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一)吃糯米飯
廣東民諺「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是廣東傳統習俗。民間傳統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於驅寒。中醫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
(一)南京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是南京的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三、詩歌、諺語
(一)詩歌
《小寒》 (吳藕汀)
眾卉欣榮非及時,漳州冷豔客來貽。
小寒惟有梅花餃,未見梢頭春一枝。
《小寒》(元稹)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二)諺語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小寒大寒,準備過年。
臘七臘八,出門凍煞。
臘七臘八,凍死寒鴨。
臘七臘八,凍裂腳丫。
三九、四九,凍破碓臼。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小寒節,十五天,七八天處三九天。
天寒人不寒,改變冬閒舊習慣。
一早一晚勤動手,管它地凍九尺九。
文字:根據百度·科普中國·科學百科整理
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景博益智課堂 | 二十四節氣之「小寒」》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