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揭曉。對於今年眾多提名、獲獎的影片,國內影迷們因為轟然而至的疫情,是在家中通過流媒體欣賞到的;而即便沒有疫情發生,觀影方式近些年在全球範圍內發生的改變,也早已對奧斯卡、電影院以及電影本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對於斬獲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三項重頭技術類獎項的《1917》來說,如果不走進影院,很難體會到作品對於戰爭極富悲劇性美感的描繪;而一旦在家中可以隨時按下「暫停」鍵,創作者為帶領觀眾「身臨其境」而傾盡心思打造的「一鏡到底」則全然失去意義;對視覺效果的凸顯,反而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情節。相較之下,本屆最大贏家、韓國導演奉俊昊的作品《寄生蟲》,其嚴謹的四幕結構、嚴絲合縫的懸念設置,以及對底層生活絲絲入扣的描繪,使得觀者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劇情之上,反倒不會因為觀看平臺的不同而有太多出入。
《寄生蟲》電影導演奉俊昊
何以平衡電影的技術與藝術,類型片是否就意味著藝術水準打折扣,諸如此類的爭論一直持續至今。早在去年5月,《寄生蟲》在坎城電影節以全票通過的成績摘得金棕櫚獎時,奉俊昊就在獲獎感言中強調:「這部作品是我之前創作的延續,都是類型電影,我一直是要拍類型電影的導演。」此番奧斯卡能夠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與最佳原創劇本這四大獎項全部頒予《寄生蟲》,很多人將其看作韓國電影多年積累後的井噴式爆發,其實也不妨從另一角度,視之為面對電影創作乃至評審的標準,奧斯卡自身的一次突圍。
《寄生蟲》電影劇照
《寄生蟲》的故事看似荒誕不經,極具象徵意味:拮据的四口之家,全部沒有工作;兄妹倆多年高考不中,因為糟糕的家庭條件也無法繼續復讀;全家只能靠折披薩盒子這樣的零工勉強度日。不過,性格大條的這家人,似乎還有一分「窮歡樂」的勁頭。直到有一天,哥哥基澤的高中同學因為即將出國做交換生,將自己在富裕人家做的家教工作介紹給了基澤,所有人的命運向著無法逆轉的方向衝撞而去——稍加偽裝便順利獲得工作的基澤,見識了富家生活的奢華與女主人的天真;並發現他輔導的富家女兒還有一個愛畫畫的弟弟,馬上心生一計,將自己的妹妹偽裝成留學歸來的美術老師;妹妹更是演技不凡,有模有樣地成了富家弟弟的「藝術治療師」;很快,老爸老媽也一環套一環地以司機和管家的身份進入了這個家庭,更深得女主人信賴……順風順水的前半程,實則暗流湧動:看似付出勞動的窮人一家,靠的是謊言與偽裝,才過上依附於富人家、宛若「寄生蟲」一般的生活;但找到工作的欣喜稍縱即逝,很快他們便在巨大的貧富落差中,一再體味自己的卑微與毫無尊嚴,甚至再回不到曾經的「窮歡樂」中去。後半程雨夜開場,無法排洩的內澇淹過窮人家所住的街道,戶戶是無家可歸的慘狀;而翌日陽光明媚,望向窗外巨大草坪的富家女主人感慨:「多虧了這場雨啊!」僅這一處細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對照立現。此後,故事再以疊加的懸念,一層層揭開同處富人家的大屋,卻因為財富的多寡分別以「人」—「蟲」—「鬼」活著的三種人生。
「人生活在社會上,理應和諧共生,但現實往往否定這樣的自然狀態,走投無路的人變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寄生蟲。這不是單一一方的責任,貧窮也不是一種罪,《寄生蟲》正是討論了這樣的人和他們的生存道德。」奉俊昊曾經談到。沒有善與惡的涇渭分明,更沒有簡單粗暴的道德判斷,影片的難得之處,在於對兩極分化的社會淋漓盡致的挖掘與表現。故事看似荒誕,卻有無數個真實無比的細節作為鋪陳,令觀眾不難產生共鳴。在半地下室的家中,兄妹倆蹲在窗子下尋找免費的WIFI信號,影片甫一開始的這一場景,便讓不知多少有過相似經歷的人會心一笑。之後,汽車的引擎聲、自行車的鈴鐺聲、屋外人們嘈雜的閒聊聲、流浪貓的叫聲,甚至還有地下室上方住戶的腳步聲……不同的「環境音」從四面八方湧來,再加上屋內層層堆疊的衣物,牆上黑乎乎的黴斑,爐灶上厚厚的油漬,床邊掛著的破舊襪子,共同營造出完整且真實的生活全景。
為了呈現這一處處細節,所有的分鏡都是由奉俊昊自己繪製完成的。因為曾經與網絡電視公司奈飛(Netflix)合作,他從創作之初也主動將不進電影院,在家中觀看此作的觀眾需求列入了構思。《寄生蟲》的製作人張榮煥在採訪中談到:「每個畫面都刻在他的腦海中,準確,而且對如何決策十分果斷。」除此之外,美術組和布景組在拍攝前,就花費數月的時間尋找各種各樣的舊式瓷磚、門板、窗框、防蟲網、玻璃窗、大門、煙囪,再經過一步步地修改與調整。他們搭建的也並非只有窮人家一戶房子,而是由近四十戶半地下房屋組成的整個街道;創作者甚至還為每一戶人家都寫出了自己的故事:有自信心爆棚、事業卻永無起色的傳銷人員;有生養了無數孩子的年輕夫婦;還有與兒女分居,一個人靠撿廢品勉強度日的阿婆……
影片在奧斯卡大獲全勝之後,韓國總統文在寅通過青瓦臺的社交媒體發文祝賀:「《寄生蟲》以最獨特的韓國故事打動了全世界的觀眾。今後韓國政府將進一步為廣大電影人提供能盡情發揮想像力,並且沒有顧慮地製作電影的環境。」此文讀罷,不少中國影視從業者紛紛在自媒體發聲,感慨韓國電影創作環境的寬鬆——如此解讀自然不乏道理,倒不妨也看看前一句,打動全世界觀眾的,是最獨特的「韓國故事」——曾經的中國電影,也以樸素、內斂、具有東方韻味的「中國故事」打動過世界觀眾;而今三大歐洲電影節成績平平,奧斯卡上更是多年顆粒無收,如果中國電影人對比《寄生蟲》躬身 自問,要怪的真的只有外在環境嗎?
韓國總統文在寅
小編碼字不容易
如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文化雜誌(ID:dfwh-h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