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作粵港澳大灣區「脊梁」的港珠澳大橋進入了正式通車的倒計時。
去年7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貫通。拉開一些距離看,巨龍已成型,橫臥海面的橋梁和穿行海底的隧道在東、西人工島無縫銜接,其技術含量、設計藝術、工程質量都令人矚目。
今年2月,已經驗收交付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進一步具備了從細節上予以審視的條件。
4月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現場看到,路面鋪裝、通信、照明、監控、交通安全設施等都已赫然待命。
4月2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面啟動模擬運行工作,相關業務崗位人員全面進駐大橋管理區和東、西人工島,開展收費、票管、調度、監控、路政、拯救、土建及機電養護、綜合後勤等業務的模擬運行,以及營運設施、設備、系統的測試及完善工作。
港珠澳大橋是集橋、島、隧為一體,全長 55 公裡,設計使用壽命 120 年,總投資超過千億元人民幣的大型跨海通道。大橋建成後,可將香港到珠海的交通時間由現實水路1小時以上、陸路3小時以上,縮短至30分鐘以內,從而形成粵港澳三地「一小時經濟生活圈」。
「這55公裡連結的不僅是粵港澳三地,未來因它而形成的56000平方公裡區域,將是繼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之後,世界經濟版圖上又一個閃耀的經濟增長極。」央視紀錄片《輝煌中國》這樣講述。
港珠澳大橋的工程質量如何,能否保證通行的安全可靠?
對於這兩個問題,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談到最多的,是去年8月,大橋在經歷強颱風「天鴿」「帕卡」的雙重考驗後,主體結構穩定,依然穩固屹立。
而澎湃新聞在港珠澳大橋探訪時,也留意到了設計施工中的兩處細節——大橋防撞護欄和海底隧道消防系統。通過這兩處細節管中窺豹,可以看出大橋建設方和管理方為兌現他們「建設世界級跨海通道、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成為地標性建築」的承諾,所做出的努力。
2018年3月28日,港珠澳大橋。 視覺中國 圖
防撞護欄的「匠心」
交通事故是影響大橋運營安全和運營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設方在初期便考慮到,相對於路基段而言,海中橋梁路段受雨、霧、風、浪潮等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更為嚴重,同時由於長距離的橋梁路段行駛,容易引起駕駛員視覺疲勞,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如果交通事故的最後一道防線——防撞護欄的安全性能存在不足,很容易發生車輛越過護欄的情況,從而引發惡性事故。
「考慮到未來從橋上通行的雙層大巴、貨櫃車比較多,車輛重心高,一旦掉到海裡,基本上難有生還可能。這就要求我們對護欄進行特別設計。」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安全環保部副部長鄭向前告訴澎湃新聞。
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和試驗後,港珠澳大橋護欄採用四橫梁結構的金屬梁柱式護欄,護欄高度1.5m,斜H型立柱,立柱間距2m。
從位於北京昌平試驗場的試驗視頻看,旅遊大巴和私家車從近百米高的山上加速俯衝至平地後猛力衝向護欄,護欄扭曲變形但未斷開。
用專業語言描述,設計方採用計算機仿真方法開發設計了一種金屬梁柱式護欄,通過實車足尺碰撞試驗驗證防護能力達到520kJ(SS 級,即國內公路橋梁防撞牆等級的最高標準),各項指標均滿足BSEN1317(關於道路防護體系的英國標準)評價標準的要求。
通俗一點講,大橋護欄可以做到車輛以15度80公裡時速撞向護欄後不會衝破護欄墜海。
長達6.7公裡的海底隧道,是中國乃至世界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罕見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港珠澳大橋工程中實施難度最大的部分。
海底隧道消防系統包含了消火栓、滅火器、泡沫-水噴霧聯用系統等滅火設施。
「一旦出現火情,如果不及時處理,火勢蔓延發生燃燒爆炸,對沉管隧道將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安全環保部副部長鄭向前告訴澎湃新聞,因此隧道特意增加了泡沫-水噴霧聯用消防系統。火災發生時,所在區域水噴霧泵及泡沫液泵將被啟動,向隧道泡沫-水噴霧聯用系統供水、供水成膜泡沫液用於滅火。
據工作人員介紹,當火災發生時,監控大屏會第一時間自動彈出著火點、中央管廊、隧道出入口的視頻監控圖像,當監控人員在集成監控系統上確認火災事件後,消防滅火系統將按預設方案啟動聯動消防模式。
所謂聯動,也就意味著,不僅泡沫-水噴霧聯用設備、消防泵、氣體滅火裝置、防火門將被啟用,同時,防排煙風機、排煙閥、可變信息標誌、疏散標誌、聲光警報器、隧道廣播、應急照明等一系列設備都將即時發揮作用。
以制度保營運
應對工程技術和海上安全的挑戰只是港珠澳大橋面臨的初期考驗,高效專業的營運管理是大橋能夠真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脊梁」的保證。
港珠澳大橋提出的營運管理目標是「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運營世界級品牌,創造社會和經濟價值」。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營運管理部副部長張鳴功的解釋是,在傳承港珠澳大橋優質精湛的工程實體和先進完善的硬體設施的基礎上,管理局希望進一步傳承和發揚港珠澳大橋精神,推廣和拓展大橋管理品牌,著力提升營運服務質量,使大橋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行業管理示範項目。
儘管目前尚未有明確的通車時間表,但通車前的模擬運行,成了營運管理人員爭分奪秒練兵的機會。
在位於西人工島的監控中心,監控人員要對車輛、人員上橋進行視頻監控,對大橋出入口隧道進行管控,對於他們的培訓也在跟進。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監控中心副主任宋小東告訴澎湃新聞,模擬運行期間,監控人員能夠熟悉工作內容,發現系統的缺陷並向技術部門提出調整建議,而專業培訓也更加有的放矢。
「第一輪培訓後,我們發現部分員工還不敢操作消防聯動系統,不敢打開風機,第二輪就會要求深入培訓,上崗實操。」宋小東說。
事實上,模擬運行的內容繁複具體,涵蓋了收費業務、票管業務、調度業務;路政業務、拯救業務、監控業務;養護保潔業務、養護巡查業務、安保業務;後勤保障業務等。
經過培訓上崗的各崗位人員按各自職責開展相關營運業務工作,對各項設施、設備、系統進行測試應用,模擬各項營運業務運作,並做好相應運行記錄和提交優化建議。
這些記錄和建議,將形成每天的營運快報。更重要的是,通過模擬運行,營運管理人員要對設備、設施、系統、流程進行完善優化,並修訂管理制度。
「長期化、常態化的營運業務作業更需要以制度約束來保障管理高效率和服務高水準。」張鳴功強調,為此大橋管理局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體系文件。
據其介紹,在管理層面,大橋管理局就擬定了四級管理制度文件,明晰各業務界面職責管理程序和服務標準,規範員工行為準則。
一篇總綱要,又分為「營運管理」、「養護維修」、「HSE管理」、「品牌建設」、「信息化建設」、「科技與創新」六篇管理綱要,而後是39篇辦理辦法,第四級則是各業務管理細則。
在技術層面,大橋管理局則針對項目工程特性及養護作業的複雜性,建立並逐步完善工程養護技術文件,量化作業指導標準,規範操作流程,為作業人員及養護合作單位提供維護作業及決策依據。
「這些制度文件還將結合實際運行和經驗總結,及時修訂補充,不斷持續改進以此提升團隊工作效能,為粵港澳三地司乘人員提供優質的通行服務,最大限度實現和延長橋梁實際使用壽命。」張鳴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