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五項原則之一。「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者紛紛表示,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運用系統方法,更好地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
堅持系統觀念,強調的是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汪同三看來,黨和國家事業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強調改革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更加注重各領域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形成強大合力,推動改革全面深化和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根據新的實踐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蔡文成表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系統觀念是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首先,堅持系統觀念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將系統觀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其次,堅持系統觀念是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的內在需求。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既要抓改革方案協同,也要抓改革落實協同,更要抓改革效果協同。最後,堅持系統觀念是統籌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環境紛繁複雜,堅持系統觀念是處理機遇與挑戰、協調開放與自主、統籌國內與國外兩個大局的必然選擇。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姚樹潔認為,「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十四五」時期和未來15年的發展目標是要從根本上提升國家整體實力。「十四五」時期的目標、定位、措施,都是長期規劃的組成部分,需要體現系統性、科學性、可行性和創新性。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成德寧認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後,面對複雜形勢和艱巨任務,我們更要堅持系統觀念。在未來的發展實踐中,我們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地需要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才能妥善解決,這是突出強調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因之一。
將系統觀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將其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姚樹潔表示,系統性發展不僅表現在經濟規模、市場規模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明顯提升,還表現在國家應對各種風險及化解危機能力的提高。「十四五」時期,我國不會追求過高的出口增長率和過高的經濟發展速度,而是更加重視國內及國際市場的安全性,守住發展底線,主動把握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發展方向和實現路徑。我們要以強大國內市場和自我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雙循環健康發展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將系統觀念貫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要求各級政府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成德寧表示,前瞻性思考,要求發展規劃不能安於現狀、囿於眼前,而是要立足當下、著眼長遠。只有通過前瞻性思考,充分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方向,找準我國未來發展的大勢,才能制定出一套科學的、高質量的發展規劃。全局性謀劃,要求各個地區、各個部門都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發展規劃,不能只顧及地方和部門利益。戰略性布局,要求制定發展規劃時抓住那些影響全局、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重大問題和關鍵環節,進行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要求落實發展規劃時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共識,協調行動,瞄準既定發展目標,整體推進。
將系統觀念貫穿「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謀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蔡文成認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從根本問題著眼、從源頭問題發力、從全局問題謀劃,推動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體現了我國立足國內、堅持開放的經濟發展理念,「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體現了我國兼顧經濟效益與國家安全的發展原則。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經濟發展越是開放,安全越是重要。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
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系統觀念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建議》強調,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在成德寧看來,《建議》把謀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中心任務,並且按照系統觀念,提出諸多新舉措。一是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二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基於國內發展形勢和國際發展大勢,我國應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出發點,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進口與出口平衡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三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工和高度相互依存的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效率高,但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大,風險發生後的影響範圍廣。因此,《建議》提出「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比以往提法增加了「安全」兩個字,是十分必要的。
謀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汪同三表示,《建議》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來。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歷史新時期,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
姚樹潔認為,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是必要條件。衡量發展質量的指標多而複雜,包括環境質量改善,人均收入差距縮小,城鄉二元結構、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的解決,社會服務質量及均等化水平的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文化及文明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等。因此,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更加強調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和安全相統一。
系統觀念堅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整體性、協調性,強調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內部協調。蔡文成認為,堅持系統觀念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指導作用,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自覺把一切工作放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大局中來加以謀劃、推進,在關係黨和國家發展的根本問題上發力,在解決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問題上下功夫,在加強統籌謀劃、強化頂層設計上著力,堅持使命引領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相統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