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紫砂壺都是因為紫砂壺不光光有著獨特的雙氣孔結構,透氣不透水的情況下能將茶類充分的衝泡好。
更在於紫砂壺自身的文人氣息,紫砂壺經歷過千百年的歷史發展,無數制壺巨匠在其上耗費畢生的心血。
其紫砂壺上的每一個轉角,每一個弧度,甚至於紫砂壺的每一個砂礫,都可以代表著制壺藝人所寄予的心情與願景。
我們常說,壺隨字貴,字隨壺傳,一副好的書法和繪畫是能代表著作者的創作心情與想法的,這也是紫砂壺的獨特之一。
但是紫先生依稀記得之前看過一句話,說的是:無論你的書法造詣、繪畫技藝多麼高深,倘若你詞不達意,也就是你所題的與壺本身想要表達的不在一條線上時,那麼終歸會有點買櫝還珠的意味在這其中。
這也就考驗了我們制壺藝人對於這把壺的深層次的理解,對於此壺,他的理解是如何?藉助什麼樣的事物或者是詞句能恰到好處的表達出來?
什麼樣的手法能體現出來?什麼樣的處理可以述說出來。
其實不一定非要是什麼詩詞山水,在紫先生看來,壺如其人,可能這把壺只是表達了一定的客觀表現,就像什麼方器、花器、圓器等等等等。
在我看來,哪怕是一把同樣的器型,同樣的泥料,甚至於同樣的裝飾,那麼其作者對於這把壺的格調都是不一樣的。
作者的性格、人品、學識、修養、以及自身的生活閱歷等等都是會影響到這把壺的一個精神狀態。
我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離不開大家生活的,卻也是有著自身的格調所在的。
對於紫砂壺來說,無非是點、線、面的不斷組合從而形成紫砂獨特的韻味,而作者卻是可以決定這點線面的排布以及轉角、弧度、直角還是鈍角、曲線還是直線,都會決定這把壺是典雅還是古樸、粗狂或是優雅、率真或是圓滑。
不同的情感寄託對於紫砂壺來說也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
格調是透過形式風格、語言和技巧運用折射出來的人格價值,在砂壺藝術裡,格調是制定雅俗、優劣和最終價值的主要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