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作家」向衛華 ‖ 大觀山(散文)

2020-11-13 作家世界



大觀山

文/向衛華

我的作品是我的墓志銘!

——題記

假如時光能倒回十五年的話,我會來到大觀山探古尋幽嗎?與歷史對話,與文化對話。

那時,我在河西鎮任黨委副書記。每天,或早或晚,我都要站在河西大橋上眺望聳立於鎮政府西方的大觀山,可就是沒有登上過山頂,原因就在於一心想在仕途上走得更遠一點,哪裡還要時間搞什麼探古尋幽,這些與仕途毫無瓜葛的事?而如今仕途已經走到了盡頭,倒產生了探古尋幽的雅興,徒步去過不少的地方,為古丈傳統文化的復興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就是基於解開這個心結,時隔十五年之後,我想,我得去大觀山,看能否探點什麼,尋點什麼……

立冬前兩天,已是黃昏,辦完公事後,我約幾個朋友,踩著秋天的尾巴朝大觀山攀登,彌補當年留下的遺憾。

山腰是一片柑橘地。這裡巖多土少,有的巖縫隙間只有缽頭那麼大的地方,卻都栽植了柑橘樹,樹與巖融為一體,構成了當地一道特殊的風景,這也體現了河西人的勤勞。河西是鳳灘庫區淹沒區,好田好土都沉沒於水底,土地資源自然也就成了稀缺之物,寸土必爭,寸土不讓。一直以來,我十分崇拜勤勞的創業者和奮鬥者,我認為他們是這個世上最美的人。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柑橘林地中,路邊一簇簇黃澄澄的野菊花開得正豔,花蕊中蜜蜂嗡鳴,蝴蝶翻飛,使人勾起「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蜜』恰恰啼」。還有幾株救濟糧泡,點綴在橘林裡。一樹樹的樹枝託著沉甸甸的滿盈盈的金黃果實,構成一道金黃的瀑布無聲的從山頂傾瀉下來,遍地黃金。我們沿著坑坑窪窪的泥土路在柑橘林中穿行,「其實並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路黃綠相雜,滿樹搖香,滿坡噴芳,向行走的我們行注目禮。山路在腳下退去,隱沒在身後的黃綠裡,眼睛卻始終瞪著山頂。

登高方能望遠,無限風光也就盡收眼底。爬到山頂,山頂為一塊臺地,面積約2畝那麼大,亂石堆中的零星土地已被人種上了綠茵茵的油菜。站在臺地邊,俯瞰山下,再眺望遠處,東方和南方,河西、河南、王村碼頭和古街,依次鋪展開去;芙蓉鎮特大橋、吉恩高速公路大橋、張吉懷高鐵大橋隱沒在雲霧中,羅依溪公路橋、羅依溪鐵路橋卻在視野裡成了一個圓點。寬闊的酉水河面如從瑤池飄落下來的錦緞鋪在群山間。再轉身近觀和遠眺,西方,科地壩、花枯,逶迤而去,插雞尾、牛路坡、屋其枯……構成古丈縣境內三大山脈體系——斷龍山 。

在山頂探尋,一口天井現身於亂石間。據說,井中之水始終如初,天再旱,就是旱上十天半月,也不乾枯;雨再大,就是下得是傾盆大雨,也不滿坑。一面懸崖臨酉水,三面為低洼地,突兀的山頂何來如此天井?相傳,觀音娘娘雲遊高望界,坐蓮觀音山,一雙慧眼穿雲破霧,發現此地山水靈秀福光閃現,知道此地可為佛教聖地,便前來觀臨,得知山頂無水,於是施法,酉水穿山體而湧,觀音娘娘怕「水漫金山」,禍及萬物生靈,將水勢壓縮,成為天井。當年前來寺廟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排隊接龍在井邊吸水。這當然是傳說,可信與否,難以考證。

當年的天井

歷史悠久的寺廟,體現的不僅是厚重的年代,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早就聽說過這裡建有寺廟,據「古丈縣地名志」記載:「大觀山寺」建於明末清初,從酉水碼頭延至寺廟的五百多級青石石級隱沒於雜樹生花的參天古木之中,寺門朝向位於芙蓉鎮後的青角山,門前有約半畝的臺階,為兩進殿堂,屬州域當時最大的傳戒寺院,1931年開始傳戒,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寺裡設有戒壇,名曰「明星壇」,先後為古丈、乾州等地僧人受戒4次。寺裡供有釋迦牟尼大塑像,兩側有陰刻柱聯:「法傳東土,大地無處不風光;佛自西來,乾坤有天皆日月。」兩側外柱陰刻楹聯:「觀音菩薩妙難酬,宇內楊枝不千秋。」寺內還供有送子娘娘、韋坨菩薩、十八羅漢和二十四諸天等塑像。可惜,這麼宏大的聖殿卻不知毀於何時?

那麼到底毀於何時?我通過電話諮詢當地知情人,眾說紛紜。一說毀於1949年的「湘西事變」,那時湘西巨匪張玉琳,曹振亞,周海寰,張大治等洗劫沅陵縣城,搶劫辰溪兵工廠,湖南國民政府派周恭篤帶保安旅前來「清剿」,重點「清剿」對象為古丈,戰火歷時一個多月,古丈大地生靈塗炭,大觀山自然難免。二說毀於「大躍進」年代,山中古木伐盡,大觀山寺廟內的鍋碗瓢盆被送進了土爐子的嘴中,可從土爐子的屁眼裡屙出來的卻是毫無用處的毛鐵。三說毀於「文革」初期,一群天真無暇的紅衛兵在造反派的鼓動下,將古丈所有的寺廟化為灰燼,至今還有人私下津津樂道當年的「豐功偉績」,他們哪裡知道是在古丈的歷史和文化。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古丈縣創建縣屬國營水泥廠,將整個大觀山作為料巖徵收,五百多級的青石石級在隆隆炮聲中「強擼飛灰煙滅」,苟延殘踹遍體鱗傷的大觀山寺從此銷聲匿跡,成為一個殘留於泛黃的古丈縣誌中的一個符號。

我們在山頂的油菜地裡尋得幾塊寺廟的磉蹬巖和一段殘存的地基,於是蹲在地上,睜大眼睛,認認真真,仔仔細細,「自認磨洗認前朝」,想從中尋找蛛絲馬跡,讓人對遙遠的年代產生許多聯想。這時,風從遠方飄過來,在山頂上彌散,搖著四周的亂草和野菊花,也帶來了山下的酉水對我的問候。酉水要與心靈相通的我傾訴暢談,她要與語言共同的我探討求索,要與三觀一致的我刨根問底。寒暄中,酉水遺憾的告訴我,她無法復原當年的盛況,留給我的只有夢幻般的追問。

天下明山寺佔多。據「古丈縣誌」記載,古丈境內,清朝時全縣有寺廟18座,有僧尼35人;至民國時全縣有32座寺廟,全縣僧尼多達85人,其中尼姑83人。歷史悠久,數量之多讓人吟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如今大都無人問津,消失在茫茫的歷史煙雲裡,剩下的幾座,如天橋山,諸天山等寺廟,我曾到此一遊過,這些寺廟雖為後人修整,也不過是幾塊水泥磚,幾片石棉瓦,讓人深思,以寺廟文化為核心的古寺何時才能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歷史到底給現實留下什麼底色?前人給後人到底留下什麼底色?有時,我會這樣痴想呆問:為什麼有人對民族傳統文化如此恨之入骨?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摧殘嗎?

「一草一木,皆涵致理。」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一座寺廟也是一個世界。舊時,廟宇、寺院和學校、祠堂、教堂等都屬於公產範疇,具有明顯的教育功能,所謂「謹庠序之教」,是不能受到侵佔的,否則,於一家,則家道破落,於一寨,則寨風敗壞。然而在文明的當下,寺廟卻難以生存?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的凋謝不是一寸一寸漸進的,而是斷崖式的,有人認為它的禍首是時間,說什麼時間是最好的鑿師,它會掏空文化大廈的骨髓,讓文化摧古拉朽,加速消失。而在我看來,禍首應該是人,人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的最大破壞者!我常想,我們是歷史恩惠的饋贈者,我們是文化恩惠的接受者,可是在傳承歷史文化的時候,我們究竟充當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我們在山頂一邊探尋,一邊交流,只停了留片刻,暮色就四起了,一層一層薄紗似的逐漸收攏。於是我們不得不帶上許些遺憾下山。漸漸濃起來的暮色裡,我們走得很慢,很慢……

回到山下,在風滿橘香中,再回望暮色中的大觀山,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作者簡介

向衛華,男,1967年11月出生。現在湖南省古丈縣委組織部任職,古丈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神州文藝》「籤約作家」。2004年開始文學創作,創作近300萬字的文學作品,主編《古丈縣地名志》《古丈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等書,總纂第二輪《古丈縣誌》,出版《古丈史話》《古丈記憶》等書。

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相關焦點

  • 「今日作家」向衛華 ‖諸天山(散文)
    諸天山文/向衛華我是在太陽落山前趕到諸提天山的冥冥中,我端起酒杯,站了起來,向「花神祠」走去……夕陽終於隱身了,黃昏從四面合圍過來,佔領了諸天山,天邊鋪著一道暗紅的雲層作者簡介向衛華,男現在湖南省古丈縣委組織部任職,古丈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神州文藝》「籤約作家」。2004年開始文學創作,創作近300萬字的文學作品,主編《古丈縣地名志》《古丈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等書,總纂第二輪《古丈縣誌》,出版《古丈史話》《古丈記憶》等書。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向衛華 ‖ 碧水川(散文)
    >碧水川文/向衛華衝鋒舟破浪前行時,舟後噴出一丈多到的水柱,跌落下來時,紛揚的水珠灑在水面上;舟兩邊水花翻滾,激起的分開的一道道水浪向後退去。此時,兩岸的風物也隨之向後退去,隱身於身後的浪花裡。風雲動搖,光影迷離。衝鋒舟到了核心區,粟總放慢了馬力,衝鋒舟如一葉扁舟在湖面上飄逸起來,看似驚險,卻無任何危險。
  • 「今日作家」向衛華 ‖ 鍾靈山(散文)
    鍾靈山文/向衛華風水先生尋遍了樹棲柯一帶(當時大龍、龍潭坪屬於樹棲柯)的大小山頭,皆未找到如意之地,直到農曆六月十五的晚上,天空月亮堂堂,風水先生到龍孔潭洗澡,他浸在水裡,無意中朝北邊的鐘靈山一望,忽見黑暗中鍾靈山半山腰靈光閃爍,持續半個時辰;之後,又有鐘聲傳來,又是持續半個時辰。第二天一大早,風水先生爬到鍾靈山一看,這裡乃樹棲柯一帶龍脈之地,正是建廟宇的聖地,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今日作家」向衛華 ‖ 斷龍山(散文)
    斷龍山文/向衛華行至「自生橋」處,(此地原為兩山脈空隙,山半腰處因其樹木藤條纏繞,枯枝落葉鋪墊,自然形成了一座兩山脈之間往來的橋),清晰可見山腳蜿蜒盤旋的溪谷,兩側懸崖峭壁之上有青翠欲滴的竹子,還有搖曳的野花,三五朵一簇地散開著,陽光下顯得那麼明媚鮮妍。山澗之中還有霧嵐飄漫其中,似雲,又似瓊樓玉宇中的靈光之氣。朋友建議去「自生橋」附近的一個堡子頂去看看。堡子不大,但是山頂出奇的平整。
  • 「今日作家」向衛華 ‖ 通明山(散文)
    通明山文/向衛華上午九點,我們在黑潭村泥灣潭田學儒(田學林的大哥)家吃過早飯後,三人各自手拿一把長畲刀,沿著神仙灣向通明山爬去。那天,天氣不是很好,陰沉沉的,身上感覺有些燥熱,這是下雨前兆。據早晨天氣預報說,中午有陣雨。可是這並不能阻擋我們爬上的決心,反而增加了爬山的興趣。正如學林說的那樣,作家李健吾寫過《雨中登泰山》,他寫道:「……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興盎然。」
  • 「今日作家」向衛華 ‖ 頂堂(散文)
    頂堂文/向衛華踏著暖暖的秋陽,迎著徐徐的山風,聞著淡淡的花香,我們沿著彎曲的山路緩步向頂堂走去。莽莽蒼蒼,層層鋪碧疊翠的山林連綿不絕,彎曲的山路如一條綠色長廊向頂堂逶迤而去。秋陽從樹枝的縫隙間漏下來,碎金似地撒在草叢中,色彩斑斕,顯得十分溫和。山風從林間徐徐吹來,風中夾有莊稼、瓜果成熟的味道,沁人心脾。鳥兒在枝頭歡呼跳躍,不停地鳴啼,起起落落,飄飄渺渺,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風景這邊獨好!世間最美的秋色,在頂堂。
  • 「今日作家」薛明章 ‖ 小院槐花香(散文)
    作者簡介:薛明章,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散文家協會會員,阜陽市潁東區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曾在《安徽法制報》《江淮晨報》《江淮時報》《新安晚報》《安徽工人報》《安徽工運》雜誌《工商導報》《工商文匯報》《安徽日報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孔子入周問禮樂(散文)
    此碑是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河南府尹張漢與洛陽縣令郭朝鼎重修文廟(孔廟)時立的。它記載著兩千多年前孔子從山東曲阜來洛陽問禮樂的事件。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能來東周王朝的都城洛陽向老子問禮,得力於他的弟子南宮敬叔,「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
  • 「今日作家」陳劍 ‖ 晚霞(散文)
    作者簡介:陳劍,退休前為新聞工作者,2000年開始散文、隨筆、雜談、諷刺幽默詩的創作。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鄭志福 ‖ 學開車(散文)
    作者簡介:鄭志福,筆名法欣,浙江省衢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中國鄉村》《家鄉》雜誌、《中國詩歌文學精品》《官場小小說》《作家文學雜誌社》《世界作家園林》《情感文學》《浙江法制報》《西部散文選刊》《衢州日報》等報刊雜誌、微信平臺。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 「今日作家」梁行 ‖ 湖邊,淡淡秋韻(散文)
    沿著湖邊林蔭小徑走著,迷濛的薄霧由樹叢中慢慢向湖面飄來,忽然感覺像穿梭在仙境一般。秋霧漸濃,湖水平靜,湖面倒映著燈光,蒙朦朧朧。我漫步著,猶如在雲中漫步,飄忽如雨,走一段薄霧淡雲,走一段秋意如詩,走一段歲月靜好。不遠處的一片樹林裡,歸巢的鳥兒嘰嘰喳喳,還不時傳來幾聲低沉的斑鳩聲,為這寧靜的傍晚夜色增添了幾分清幽和詩意。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古杉生在山崖畔(散文)
    走在不算寬闊的山道上,看如織的遊人在古杉前駐足,對「藥王」恭敬瞻望,我不由再次望向這株千年古杉,她穿越了一千多年的風霜雨雪,昂首立在雲臺頂端,她的底氣不恰恰來源於對普通人疾苦的體察與祛除嗎?作者簡介:葉少波,洛陽伊川人,河科大附中語文高級教師,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喜歡探幽覽勝,閒暇閱讀自娛,紙媒發表散文若干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灑脫曠達是東坡(散文)
    而儋州正是蘇軾漫長貶謫人生的最後一站,當宋哲宗病死,他終於能夠遇赦北還,元符三年(1100年)的六月,從海南島返回,忍不住寫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詩: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蘇軾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夜晚行船,詩人忍不住望向天幕:參星橫鬥星轉,看天象已經快到三更天;久雨終風的天氣過去後老天爺放晴了。「參」與「鬥」都是星宿名稱,橫、轉寫出星宿的移動,以此來顯示夜晚時間的更動。黑夜過去了一大半,天也放晴了,剩下的夜路也不難走了,此聯展示詩人北歸時的喜不自勝;頷聯「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烏雲散去,明月高懸,是什麼點綴浩渺天幕?那青天碧海原本就是澄淨清明一片。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胡同深處阮籍居(散文)
    阮籍故居位於胡同北端六號院(簡稱胡同六),佔地三百餘平方米,是一所青磚灰瓦、端莊靜雅的古宅。坐西朝東,呈面闊三間二進式小四合院。院內臨街房三間,房內中間亮著六七米間距的脊梁,兩邊是上下兩層木閣樓,建築結構古樸,格局獨特。屋裡屋外那渾裂的木質簷柱、破碎但整齊的灰陶地磚、斑駁的門窗底胎,無一不在向我們在細數歷史的滄桑。
  • 「今日作家」劉國峰 ‖ 黃河岸邊龍飛躍(散文)
    郭新建(小名崔公召,打小在姨家長大,隨姨夫姓)在老家微信群裡鄭重說道。老郭今年有六十出頭,20歲時在鄭州參加工作並定居。「支持這個決定,我也要為艮溝村的後生人才做一點貢獻!促使孩子們學業有成!」心繫老家的崔明輪老人緊隨其後,積極表態發言。崔老現年72歲,洛陽市政協委員,1980年左右全家遷入洛陽市農校街定居。8月29日,是個豔陽高照、晴空萬裡的好日子。
  • 「今日作家」賈玲霞 ‖ 中秋遐思(散文)
    作者簡介:賈玲霞,女,天瑞集團青海隆瑞水泥有限公司統計員,汝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喜歡用溫暖的文字書寫自己內心的感動。個人原創詩歌和散文經常發表在時代報告、今日頭條、搜狐、網易、等多家網站。本文來自「今日作家
  • 「今日作家」王長柳 ‖ 記憶裡的童年樂事(散文)
    窗前自東向西貫穿一條不寬的小土路,它就像一條負重的扁擔,一頭擔著一個破舊的籃球場,跨過籃球場就是那個火車站;一頭聯通幾家平房,平房裡有我的同伴。這就是刻在童年記憶中的家鄉,家鄉給了我無限的快樂和幸福。終於盼到了星期天或下午沒課,不用招呼,沒有約定,夥伴們便不約而同地向籃球場聚集,來不及吃飯的就邊跑邊往嘴裡塞著饅頭,玩籃球那可是當時夥伴們最大的樂趣。
  • 「今日作家」王長柳 ‖ 冬儲(散文)
    從煤炭公司僱車或自己推(自己家有或能借到手推車的),勞累了半天才把幾手推車無煙煤運到家。先用篩子篩掉煤石或雜物,接著用黃土和清水把煤面子攪拌均勻,最後一鍬鍬把活好的煤面子端到坯模子裡,拍打成型後再輕輕地撤出坯模子。等到煤坯子涼到五成幹時把它翻立起來,再經過幾天的風吹日曬就完全乾了,最後把它搬到棚子裡碼起來。隨著人們的錢包越來越鼓,一些人陸續花上幾百元買回一噸塊煤,但很多人不等到過年還是捨不得燒。
  • 「今日作家」葉少波 ‖ 鼓樓矗立東大街(散文)
    兩方石匾不知為鼓樓平添了幾多滄桑厚重的歷史況味,仿佛站在樓臺上,每一次日出東方之時可以第一時間能迅速感受太陽那種光照萬物的輝煌燦爛,你的頭頂不時有白雲漂動,在欣賞雲捲雲舒的愜意時,或許生出「手可摘星辰」、「恐驚天上人」的感覺,藉此可以想見當年鼓樓臺是何等高峻挺拔與巍峨壯觀……歷經歲月滄桑的鼓樓,她的每一塊青磚都能向我們訴說曾經的往事,讓每一個從門洞裡穿行而過的行人也都會沾染幾分懷古的幽思吧
  • 「今日作家」江南雨 ‖ 新聊齋:漂流(散文)
    王老師早有此念,今日得遂其願,與晚輩縱情遊歷,人生於此,瀟灑漂一回,夫復何求焉!此漂流峽,全程約四千米,落差近六十米,隱於深山,天然與人工合成,奇石怪樹,清浪碧波,峰戀疊翠,風景如畫,人在橘紅色橡皮艇上,真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趣。一張票126元,外加5元一張保險,儘管票價不菲,仍有人前赴後繼熱情不減。時至中伏,熱浪滾滾,熱衷漂流之族,四面八方湧來,可謂人滿為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