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德非遺|重回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古海船的統稱。其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全身上下蘊藏著美的因素,散發出誘人的魅力。而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艙數有13個、也有8個。
-
泉州泉港:「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泉港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歷史悠久,起源於唐朝,綿延於宋元,鼎興於明季,式微於晚清,重振於當今。「黑舶五青案」船型是「水密隔艙」福船典型代表,構造獨特,全船首尾依次排序頭禁、假肚、五肚等,船上設置「十二生肖」暗示標記於整船的不同位置,喻稱為鼠橋、牛欄等。
-
福船,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
經過宋元至明前葉的逐步發展,福船成為我國古代航行於「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帆船,是中國尖底型海船的代表。2010年,福船製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船」是中國四大船系之一,船型首部尖、尾部寬、兩頭上翹,而其「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更是福船的過硬本領。
-
全國最大仿古大福船在寧德開工建造 耗資千萬
1月12日,寧德市蕉城區漳灣鎮舉行了一場仿古大福船建造開工儀式,此次開建的福船,擁有目前國內最大的木質水密隔艙。據了解,按申遺時承諾,仿造一艘木質水密隔艙福船,由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設計學院設計,寧德漳灣水密隔艙福船製造基地承造,船長約45米、寬12米,預計耗資約1000多萬元。該船建造完後,將作為漁業觀光休閒船,進行實際航海測試,檢測完後將進行「中國仿古大福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
-
福船 技藝傳承與海絲見證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建造「黑舶五青案」 延續造船夢 在泉港區峰尾鎮誠平村的大埭溪,有個小型的造船基地,這裡有一艘長達十四米的福船,它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的代表作「黑舶五青案」。
-
【寧德·潮醞】福船上,有鐵達尼號沒學到家的技術
【巨大的仿古船,來自一個承諾】走進漳灣岐後路中國福船文化展示中心(寧德漳灣館),可以見到漳灣福船製造的詳細過程,以及另一個熟悉的名字:鄭和。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乘坐九張帆大船航海至寧德。寧德攝影家協會的柳明格說,平時,它也會開到三都澳的海洋牧場,做旅遊展示。2010年,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執著的漳灣人,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諾,由代表性傳承人帶徒建造仿古福船。它將響應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號召,成為流動展覽展示船。
-
「i·寧德」福船,家國記憶!
, 底尖、首小、尾闊, 兩頭上翹, 水密隔艙結構, 還有獨特的雙舵設計, 非常適合遠洋航行, 是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海上船型之一。上臨福安出海口,下接寧德主城區(清代 ),東臨閩東最大漁區三都澳的漳灣,在古籍中有這樣的記載「寧、福、霞三邑魚舟梭織,遠近商人買魚者雲集,連宵達旦,燈火輝煌,數日而散」,繁榮的漁業經濟給漳灣帶去了大量的福船需求。
-
世界上長寬最大的航海木帆船在寧德順利下水
圖為世界上長寬最大的航海木帆船在寧德順利下水。 10月18日,在福建寧德蕉城漳灣鎮,一艘由寧德市蕉城區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傳承人等工匠建造的仿古大福船順利下水。 據介紹,該仿古大福船由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設計學院設計,寧德漳灣水密隔艙福船製造基地承造,船長43.8米,寬12米,而之前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瑞典「哥德堡號」仿古船,船長40.9米,船寬11米。因此,寧德仿古大福船長寬均超過了「哥德堡號」,將是世界上可用於航海的長寬最大的木帆船。
-
福船:開啟中國人的海洋之路
原標題:福船:開啟中國人的海洋之路 廣袤的藍色海洋,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初,就是商人、探險者的必經之路。從秦漢時期開始,南中國的海面上,滿載著絲綢、瓷器、茶葉和香料的古老船隊,從閩浙、嶺南的諸多港口楊帆西行,在太平洋、印度洋上譜寫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
世界最大仿古福船「福寧號」在寧德順利下水
施工人員正在為福船下水做準備工作。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攝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攝 22日上午,在福建寧德蕉城漳灣鎮,一艘由寧德市蕉城區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傳承人等工匠建造的仿古大福船「福寧號」順利下水。 據悉,該福船由寧德漳灣水密隔艙福船製造基地承造,船長41.6米,船寬12米,船高26米(含主桅高度),長寬超過此前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瑞典「哥德堡號」仿古船,是世界上可用於航海的長寬最大的木帆船。
-
泉州:古法復原明代福船
施工中的按1:1復原明代福船。新華社發據新華社福州12月3日電(記者 許雪毅)泉州市泉港區居民黃唐陽採用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參與建造的1:1復原明代福船,最近正進入最後的製作收尾階段,將於本月底下水。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黃唐陽出身於泉港區峰尾鎮黃氏造船世家,這個世家已經延續十多代,祖先曾為鄭和下西洋打造過寶船。福船是中國四大古船之一。
-
《非遺公開課》課外閱讀:那些造福世界的中國智慧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製作推出的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於6月7日晚震撼播出,節目當中的諸多精彩看點迅速引發全民熱議,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等一系列古法技藝的繼承發揚也引起了網友們的普遍關注和討論。
-
圖記|古法復原明代福船
黃唐陽(左二)與1:1復原明代福船投資人林配宗(左一)商量福船的建造相關事宜(12月1日攝)。這三年來,黃唐陽一個人就拆掉了100多艘老舊木船。時代在發展,木船漸漸被鐵皮船、鋼質船所取代。但最近,這位黃氏造船人感到振奮。
-
福建泉州:古法復原明代福船
他採用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參與建造的1:1復原明代福船,正進入最後的製作收尾階段,將於本月底下水。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區峰尾漁港造船廠,記者見到這艘長約30米、深2.15米的大型福船,以及穿著工服在船邊忙碌的黃唐陽。
-
福建造船人古法復原明代福船
原標題:福建造船人古法復原明代福船福船造船技藝人用防水桐油灰填滿福船的縫隙和釘孔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攝(記者許雪毅)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區峰尾漁港造船廠,一艘長約30米、深2.15米的大型福船邊,穿著工服的黃唐陽正在忙碌。
-
福建泉州:古法復原明代福船
↑福船造船技藝人用防水的桐油灰填滿福船的縫隙和釘孔(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新華社福州12月3日電(記者許雪毅)這三年來,黃唐陽一個人就拆掉了100多艘老舊木船。時代在發展,木船漸漸被鐵皮船、鋼質船所取代。
-
「東海人文紀行」走進寧德 探訪與海洋及舟船的往事與現實
戚繼光或許不會想到,在橫嶼大捷中發揮至關作用的漳灣福船,455年後,在漳灣人的手中——還是在老地方,煥發新春。 巨大的仿古船 來自一個承諾 走進漳灣岐後路中國福船文化展示中心(寧德漳灣館),可以見到漳灣福船製造的詳細過程,以及另一個熟悉的名字:鄭和。
-
福建泉州福船,星辰大海開始的地方
泉州位於福建東南部,是當年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福船是木質帆船,是中國古代四大海船之一。福船的水密隔艙技術被譽為人類航運史的偉大發明。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也被列入世界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同生在福建泉州的海邊搭了個棚子,作為造船的作坊。他每天清晨6點半起床,吃完早飯就來棚裡,吭哧吭哧地開始造船。黃同生58歲了,大半生都在鑿、釘、磨、錘,雙手長滿了老繭。做得乏了,他就坐在海邊,聞著海腥味,呷幾口安溪茶,望著潮漲潮落。
-
揭秘仿古福船:傳承千載的中華造船技藝(組圖)
作為國家海洋博物館的主題展廳之一,「海上絲綢之路」展廳中間最為顯眼的位置,一個用綠色苫布嚴密包裹的龐然大物靜靜地佇立著,默默地等待著國家海洋博物館開館之日,好將其傳承千載、精湛的古代木質帆船製造技藝展示給世人,它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展廳核心展項──仿古福船。 據介紹,此次福船復原集國內古船研究成果之大成於一身,開我國成功完整復原古船之先河,堪稱國寶級展品。
-
鄭文祥:把福船「裝」進課堂
東南網4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楓 通訊員 李廣)福船,又稱福建船、白艚,是中國古帆船的傑出代表。2010年,《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