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 技藝傳承與海絲見證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2020-12-11 泉州晚報

建造「黑舶五青案」 延續造船夢

在泉港區峰尾鎮誠平村的大埭溪,有個小型的造船基地,這裡有一艘長達十四米的福船,它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的代表作「黑舶五青案」。這艘福船由申遺發起人、泉州福船古船模製作有限公司、現任誠平村書記林配宗對照著前人留下來的造船圖紙,並請教了各界的專家行家、老一輩的技術工人,組織有經驗的黃氏造船人,用三個多月時間、花費數十萬元復原建造的。

林配宗表示,這艘福船承載著一個村落、一個家族以及一個地區古船建造者的夢想。

「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底部結構呈尖形、小方頭寬尾肥大而方正的外形設計,而且在於製造過程中,其所採用的七星伴月 『保壽孔』、水密隔艙裝置、鐵釘釘合和桐油灰塞縫以及『十二生肖』暗示標記等獨門技藝。」 泉港區文化館館長黃嘉輝介紹道,而除了船型設計,福船在製作過程中,無論是在木料的選擇,建造的工藝,還是在外觀的塗裝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講究。

1983年,16歲的林配宗初中畢業後跟隨父親出海捕魚,在船上給漁民們打下手。當時,「賊吃狗睡螃蟹爬」是漁民們在船上生活的真實寫照,每一次出海半年至八個月,對沒有經驗的年輕漁民來說,一路的辛苦和危險都是難以想像的。而這些對於能吃苦的林配宗來說沒有絲毫的影響。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他憑著自己的天賦和才幹,從一個普通的漁民,晉升為輪機長,之後又順理成章地當上了船長,這一幹就是整整九年。

「福船是典型的帆船,靠風力前行的,沒有風時,全靠船夫的一雙手奮力劃著櫓。除此別無他法,加上那時我們沒有收音機,沒有天氣預報,船上最珍貴的儀器就只有指南針,因此,船突遇暴風雨天氣時,全憑船長和船員們的經驗行船。」說起小時候在福船上的經歷,林配宗很是懷念。

那個時候,初出茅廬的林配宗,看著老船長父親與船員們用各種技巧艱難而又熟練地掌控著古老福船,很是佩服。因為福船捕魚都是全憑漁民高超的釣魚技術,不像國外的船艦,都是用發動機拖動漁網來捕魚的。後來,當上船長的林配宗心裡萌發了自己造船、以增強中國的漁航硬實力的念頭。

為了讓古老造船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林配宗想到了把大型福船製作成船模。這幾年,他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組建團隊,設計、製作古船模型。現在,他們的古船模不但傳承保護了這一國家級非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造船工人的生計問題。

傳承發揚福船文化 發展古船模產業

隨著木質船造船業的萎縮,如何繼續把福船文化發揚光大呢?

古船模製作成了當地新興的文化產業。據峰尾鎮誠平村書記林配宗介紹,該技藝2007年3月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因泉州古船模製造是伴隨福船製造技藝同時存在的,且福船製造技藝更具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後經專家指導,在原有泉州古船模製作技藝資料的基礎上,充實新的內容,2009年5月,申報福船製造技藝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此後,2014年11月,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自然也就與晉江深滬和寧德蕉城的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共同進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福船不僅在中國古代海上對外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對當時的海洋歷史和漁民生活客觀而真實的記錄。

「在推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中,保護並傳承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無疑對中國四大船型的比較研究、『南海一號』探秘以及飛行器的製造,加強對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國造船史以及海上交通史的研究,推動海峽兩岸、國際漁航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林配宗表示。說起傳承,林配宗還表示,希望以後能夠建造一座福船博物館,將努力打造泉港區峰尾鎮的地標性文化特色,讓更多人了解泉港峰尾,認識這裡的福船技藝。

步驟三:製作

首先是安龍骨、釘龍骨翼板;再釘部分水底板;接著安裝隔艙板、釘舭板;安裝梁拱;在隔艙板與船殼板相連接處鋪設肋骨,將其他水底板釘完;最後是製作甲板上的其他部分,例如帆、錨等。

步驟四:外觀塗裝

新船下水前要先用米湯調和蠣灰粉塗刷外殼,以防蟲蛀。水線以下一般以蠣灰粉塗成白色,船艏託浪板則畫有水鏡秀面,有些還在船艏正面雕刻頭獅。船頭兩舷的一對龍目(船眼)以樟木製成,大小與形狀都有講究。龍骨每長一丈配龍目四寸,漁船的龍目向下看,意為尋魚群,商船的龍目往前看,意為觀航路。船尾兩舷畫有木龍,艉樓下的鷹板繪有木鷁,鷹板下方則是標有船號的船名板。

相關資訊: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泉州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主辦的「藝攬閩臺——大師與您面對面」技藝展示交流活動,每周定期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因博物館館舍局部改造維修而暫停開放,本期活動實行線上「雲展覽」,請大家關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觀看本期參展人林配宗大師的作品及技藝展示。

相關焦點

  • 峰尾復原福船:數百年前「海上駿馬」重現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福船是對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統稱。古代福船很龐大,明代鄭若曾《籌海圖編》載:「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張,其尾樓高聳。」《明史·兵志四》:「福船耐風濤,且御火。」伴隨著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日漸繁盛,福船的建造技藝也漸趨完善,並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海絲泉州」 亮相文博會贏得喝彩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刺桐古船、「一帶一路」商貿品、「海絲」主題文創產品……4日至7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舉行,泉州「文旅軍團」以「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為主題,通過創意十足的布展,成功將主題館打造成一艘乘風破浪前行的刺桐古船,打響「海絲泉州」品牌,亮點紛呈,贏得喝彩。 「雲端」搭臺,文化築橋。
  • 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吸引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廈門大學、華僑大學、泉州師院等高校及泉州、福州、漳州、廈門等地博物館、研究協會和宮廟的50餘名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參加盛會,暢談送王船民俗活動保護和傳承工作。 此次學術研討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參與主辦的第四屆民間信仰研究高端論壇。
  • 華大境外新生體驗海絲風採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活動以「僑旅一家親,海絲情義濃」為主題,華僑大學60名在校境外新生參觀遊覽了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領SHOW天地、南少林寺、晉江五店市等優秀傳統文化展示點,近距離領略獨特的海絲風採與深厚的歷史底蘊。 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人在南洋」的展覽讓大家駐足良久,新生們被廣大僑領僑親下南洋、開工廠、辦學校、興慈善、富家鄉、愛祖國的華僑精神所感動。
  • 重陽節陪父母來個泉州兩日遊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擁有1300多年建城史的泉州古城,縱橫交錯著173條街巷,有著燦爛豐富的歷史遺存,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還有669處古建築及近現代重要史跡、代表建築,每一處,都滋味雋永深長。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推薦的這兩條「宋元中國 海絲泉州」史跡遊線路,非常經典,走走停停,也不會太累,適合居家共遊。
  • 泉州:古法復原明代福船
    施工中的按1:1復原明代福船。新華社發據新華社福州12月3日電(記者 許雪毅)泉州市泉港區居民黃唐陽採用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參與建造的1:1復原明代福船,最近正進入最後的製作收尾階段,將於本月底下水。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黃唐陽出身於泉港區峰尾鎮黃氏造船世家,這個世家已經延續十多代,祖先曾為鄭和下西洋打造過寶船。福船是中國四大古船之一。
  • 揭秘奉祀「魯班神」的圭峰黃氏造船世家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吳拏雲 陳小陽 文/圖)日前,在泉港區峰尾漁港造船廠內,一艘按1∶1比例復原的明代福船正在加緊後期製作中。據造船廠廠長黃唐陽介紹,這艘福船計劃於12月28日舉行拔落令,正式下水,獻禮泉港區建區20周年。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之一,泉港區是「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
  • 泉州重點項目攝影書法大賽今頒獎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由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泉州晚報社主辦的泉州重點項目攝影書法大賽頒獎儀式將於今日在泉州迎賓館舉辦。該活動是泉州城鄉融合發展年會項目之一,活動分為攝影和書法兩大部分。本次活動主辦方共收到600多幅攝影和書法作品。作品覆蓋面廣,涉及的重點項目多,整體水平較高,具有鮮明的主題特點和藝術性。
  • 福建泉州:古法復原明代福船
    他採用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參與建造的1:1復原明代福船,正進入最後的製作收尾階段,將於本月底下水。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區峰尾漁港造船廠,記者見到這艘長約30米、深2.15米的大型福船,以及穿著工服在船邊忙碌的黃唐陽。
  • 福建泉州:古法復原明代福船
    ↑福船造船技藝人用防水的桐油灰填滿福船的縫隙和釘孔(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新華社福州12月3日電(記者許雪毅)這三年來,黃唐陽一個人就拆掉了100多艘老舊木船。時代在發展,木船漸漸被鐵皮船、鋼質船所取代。
  • 泉州泉港:「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泉港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歷史悠久,起源於唐朝,綿延於宋元,鼎興於明季,式微於晚清,重振於當今。「黑舶五青案」船型是「水密隔艙」福船典型代表,構造獨特,全船首尾依次排序頭禁、假肚、五肚等,船上設置「十二生肖」暗示標記於整船的不同位置,喻稱為鼠橋、牛欄等。
  • 福建泉州福船,星辰大海開始的地方
    泉州位於福建東南部,是當年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福船是木質帆船,是中國古代四大海船之一。福船的水密隔艙技術被譽為人類航運史的偉大發明。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也被列入世界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同生在福建泉州的海邊搭了個棚子,作為造船的作坊。他每天清晨6點半起床,吃完早飯就來棚裡,吭哧吭哧地開始造船。黃同生58歲了,大半生都在鑿、釘、磨、錘,雙手長滿了老繭。做得乏了,他就坐在海邊,聞著海腥味,呷幾口安溪茶,望著潮漲潮落。
  • 茶王賽風起雲湧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安溪茶在省賽 收穫多個「王中王」 11月19日,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系列活動在福州舉辦,作為活動之一的「海絲國際杯」2020年首屆茶王賽也完成了專家評審,並進行了公布。頒獎儀式將於11月30日在福州舉行。本屆茶王賽共收到1550個茶樣。
  • 近二十名外國友人體驗閩南民俗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黃暾 文/圖)包粽子、聽南音、看木偶戲……25日,來自美國、俄羅斯、菲律賓、埃及、葉門、義大利、約旦等國家的近20名外國友人在泉州走街串巷,體驗閩南文化與端午民俗。 昨日,泉州市古城辦、泉州市文旅局組織開展了「海絲泉州 粽情古城」泉州古城文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活動,由第五屆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帶領外國友人遊覽古城,全程英文講解,並體驗泉州傳統美食製作技藝。 本次活動主要遊覽線路:關帝廟—清淨寺—厚誠祖師宮—明倫堂—崇聖祠—大成殿—莊際昌祠—蔡清祠—泮宮—金魚巷—中山路—玉犀巷—新府口—元妙觀。
  • 重走海絲路,還可以這麼玩!逆天了!騰訊與泉州合作打造新文創!
    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到了宋元時期,泉州成為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泉港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騰訊《新劍俠情緣手遊》與泉港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以下簡稱:泉港區文旅局)展開合作,以新文創的形式對海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再探索,以數字形式,為年輕人展現了悠久海絲文化的歷史。
  • 古早味·歷久彌香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謝錫國敢於創新,打破了家族式的傳承模式,將面線糊的製作技藝傳給了員工,使他們成為各連鎖店的業務骨幹,也成為「水門國仔面線糊」製作技藝的第五代、第六代傳承人。「以後,我準備以入股分紅的形式開店,讓更多想傳承面線糊的人加入到我的團隊中來。」謝錫國說,不少外地員工如今都說著一口流利的閩南語,他希望這碗面線糊能帶著大夥發家致富奔小康。 把店像家一樣對待的,還有紅梅新村的彭氏紅梅滷料店。
  • 鄭文祥:把福船「裝」進課堂
    76歲的福安老人鄭文祥堅守福船技藝60載,近年來他將其「裝」進課堂,指導學生數百名,製作出福船模型60多條,讓福船製造技藝這一中國民間工藝瑰寶另闢蹊徑、重煥光彩。與福船相伴60載古時福安陸路交通不便,反而船運興盛,白馬河畔賽岐、甘棠、下白石、灣塢等鄉鎮以及溪尾、溪潭等地,都有製造福船的造船廠。與江相伴,以船為業。
  • 傳承閩南文化 感受戲曲魅力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在新隅小學,泉州市高甲戲傳承藝術中心的戲曲演員們來到校園中,為師生們帶來精彩的高甲戲和打城戲表演。演員們通過演繹高甲戲《賞花》,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高甲戲旦角細膩的動作和豐富的情感表達方式,而高甲戲《挑花搭渡》中閩南丑角扮相詼諧逗趣,肢體語言活潑生動,逗得學生們捧腹大笑。最後登場的打城戲《鬥虎》,演員們展現出的打城戲傳統技藝「擲鐃鈸」,博得現場滿堂彩。
  • 活文化·潤物無聲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第二批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加快了泉州古城保護利用步伐,讓泉州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實踐取得更多實效。□本報記者 陳智勇 再創新:非遺瑰寶 綻放光彩 非遺傳承,健康生活。上個月中旬,泉州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清源山老君巖風景區舉行,數十項非遺集中亮相,全面展示我市非遺獨特魅力和保護傳承最新成果。
  • 深情朗誦迎佳節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據悉,「晉醫之聲」是晉江市醫院與泉州晚報社共同攜手打造的有聲平臺。節目將邀請晉江市醫院的醫護人員、患者、志願者、職工家屬等參與朗讀,用聲音傳遞「晉醫好聲音」。該欄目將在本社手機客戶端「泉州通」中的泉州FM內播出。同時,音頻內容也將同步上線至喜馬拉雅、阿里巴巴天貓精靈等平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