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黑舶五青案」 延續造船夢
在泉港區峰尾鎮誠平村的大埭溪,有個小型的造船基地,這裡有一艘長達十四米的福船,它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的代表作「黑舶五青案」。這艘福船由申遺發起人、泉州福船古船模製作有限公司、現任誠平村書記林配宗對照著前人留下來的造船圖紙,並請教了各界的專家行家、老一輩的技術工人,組織有經驗的黃氏造船人,用三個多月時間、花費數十萬元復原建造的。
林配宗表示,這艘福船承載著一個村落、一個家族以及一個地區古船建造者的夢想。
「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底部結構呈尖形、小方頭寬尾肥大而方正的外形設計,而且在於製造過程中,其所採用的七星伴月 『保壽孔』、水密隔艙裝置、鐵釘釘合和桐油灰塞縫以及『十二生肖』暗示標記等獨門技藝。」 泉港區文化館館長黃嘉輝介紹道,而除了船型設計,福船在製作過程中,無論是在木料的選擇,建造的工藝,還是在外觀的塗裝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講究。
1983年,16歲的林配宗初中畢業後跟隨父親出海捕魚,在船上給漁民們打下手。當時,「賊吃狗睡螃蟹爬」是漁民們在船上生活的真實寫照,每一次出海半年至八個月,對沒有經驗的年輕漁民來說,一路的辛苦和危險都是難以想像的。而這些對於能吃苦的林配宗來說沒有絲毫的影響。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他憑著自己的天賦和才幹,從一個普通的漁民,晉升為輪機長,之後又順理成章地當上了船長,這一幹就是整整九年。
「福船是典型的帆船,靠風力前行的,沒有風時,全靠船夫的一雙手奮力劃著櫓。除此別無他法,加上那時我們沒有收音機,沒有天氣預報,船上最珍貴的儀器就只有指南針,因此,船突遇暴風雨天氣時,全憑船長和船員們的經驗行船。」說起小時候在福船上的經歷,林配宗很是懷念。
那個時候,初出茅廬的林配宗,看著老船長父親與船員們用各種技巧艱難而又熟練地掌控著古老福船,很是佩服。因為福船捕魚都是全憑漁民高超的釣魚技術,不像國外的船艦,都是用發動機拖動漁網來捕魚的。後來,當上船長的林配宗心裡萌發了自己造船、以增強中國的漁航硬實力的念頭。
為了讓古老造船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林配宗想到了把大型福船製作成船模。這幾年,他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組建團隊,設計、製作古船模型。現在,他們的古船模不但傳承保護了這一國家級非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造船工人的生計問題。
傳承發揚福船文化 發展古船模產業
隨著木質船造船業的萎縮,如何繼續把福船文化發揚光大呢?
古船模製作成了當地新興的文化產業。據峰尾鎮誠平村書記林配宗介紹,該技藝2007年3月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因泉州古船模製造是伴隨福船製造技藝同時存在的,且福船製造技藝更具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後經專家指導,在原有泉州古船模製作技藝資料的基礎上,充實新的內容,2009年5月,申報福船製造技藝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此後,2014年11月,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自然也就與晉江深滬和寧德蕉城的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共同進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福船不僅在中國古代海上對外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對當時的海洋歷史和漁民生活客觀而真實的記錄。
「在推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中,保護並傳承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無疑對中國四大船型的比較研究、『南海一號』探秘以及飛行器的製造,加強對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國造船史以及海上交通史的研究,推動海峽兩岸、國際漁航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林配宗表示。說起傳承,林配宗還表示,希望以後能夠建造一座福船博物館,將努力打造泉港區峰尾鎮的地標性文化特色,讓更多人了解泉港峰尾,認識這裡的福船技藝。
步驟三:製作
首先是安龍骨、釘龍骨翼板;再釘部分水底板;接著安裝隔艙板、釘舭板;安裝梁拱;在隔艙板與船殼板相連接處鋪設肋骨,將其他水底板釘完;最後是製作甲板上的其他部分,例如帆、錨等。
步驟四:外觀塗裝
新船下水前要先用米湯調和蠣灰粉塗刷外殼,以防蟲蛀。水線以下一般以蠣灰粉塗成白色,船艏託浪板則畫有水鏡秀面,有些還在船艏正面雕刻頭獅。船頭兩舷的一對龍目(船眼)以樟木製成,大小與形狀都有講究。龍骨每長一丈配龍目四寸,漁船的龍目向下看,意為尋魚群,商船的龍目往前看,意為觀航路。船尾兩舷畫有木龍,艉樓下的鷹板繪有木鷁,鷹板下方則是標有船號的船名板。
相關資訊: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泉州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主辦的「藝攬閩臺——大師與您面對面」技藝展示交流活動,每周定期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因博物館館舍局部改造維修而暫停開放,本期活動實行線上「雲展覽」,請大家關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觀看本期參展人林配宗大師的作品及技藝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