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第一1.1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②乎?有朋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④,不亦君子乎?」
「注」:①習:溫習、實踐。②說:同「悅」,愉快、高興。③朋:志同道合者。④慍:惱怒,怨恨。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持之以恆地學習,並不斷實踐,有什麼能比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訪,還有什麼能比這更令人感到高興的呢?別人不理解自己,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道德的君子嗎?」
「解讀」:本章講了學習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單純稚真,以學為樂,重在學習與實踐,並在實踐中收穫快樂。第二階段,志同道合者自遠而來,聚集在一起相互討論砥礪,亦為一樂。第三階段,隨著學習和理解的深入,自得於心,即使他人不理解,也不會斤斤計較、遷怒於人了。
論語學而第一1.2原文及翻譯
「原文」: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小孔子四十三歲。姓有,名若,字子有,魯國人。②孝弟:即孝悌。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有子說:「做人要孝順父母、尊愛兄長,那麼處事用世而冒犯兄長,這樣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夠尊愛師長,卻慣於搗亂的人,從古至今這是從未有過的。有德行修養的人,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修養,平時居家孝順父母,尊奉兄長,日積月累,那麼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因此,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解讀」:何謂仁?儒家認為,一個人在家能友愛兄弟孝敬父母,那麼他在外就能對國家盡忠,這樣的人去造反、去作亂是非常少見的。
「故事」:有若似孔子——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十分思念仰慕。因為有若的長相像孔子,弟子們便一起尊他為老師,並且如同對待孔子那樣對待他。一天,有弟子像請教孔子般請教有若,但有若沒能回答上來。於是弟子們就說:「有子避開此位,這不是你該坐的地方啊!」從此,放棄了對有若的尊侍。
論語學而第一1.3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巧①言令②色,鮮仁矣。」
「注」: ①巧,偽飾,動聽。②令:和悅。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很少有仁德。」
「解讀」:善於察言觀色、阿諛逢迎的人,在遇到是非利益時,必然不能堅持正義。
以上就是學而第一1.1、1.2、1.3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