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第一1.7、1.8、1.9原文及翻譯

2020-12-04 95國學

論語學而第一1.7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夏①曰:「賢賢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後人認為子夏是兩漢經學的始祖。②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崇尚。第二個「賢」字為名詞,即賢德、賢能。③易:替代。④致:給予,獻出。這裡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夏說:「崇尚賢德替代崇尚容貌;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做到盡職盡忠,赴湯蹈火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能夠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我也認為他有學問了。」

「解讀」:在子夏看來,一個人只要務本重實,能夠時常以「孝」「忠」「信」等道德標準來警示自己,要求自己,就能更好地完善自己,這就是有學問的表現。在當今社會,這個思想仍然受用——一個人能否獲取成功,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有多深,而是要看他是否具備一定的道德修養。因為一個企業需要的是品德技能兼備的人才,一個國家更是需要德行完備的賢者。

論語學而第一1.8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②;學則不固③。主忠信④,無友不如己者,過⑤則勿憚⑦改。」

「注」:①重:莊重、自持。②威:威嚴,威信。③固:堅固,深厚。④主忠信:堅持忠信誠實的原則。⑤過:犯錯。⑦憚:害怕、畏懼。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不自重就沒有威信;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牢固。為人要以忠厚誠信為本,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怕去改正。」

「解讀」:自重自持,忠厚誠信,有過則改。「不重則不威」的「重」和「威」不作外表容貌莊重威嚴解,「無友不如己者」也不是不去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的意思。

論語學而第一1.9原文及翻譯

「原文」: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

「注」:①終:這裡指父母去世。②追遠:盡心誠意進行祭祀。父母死了三年以後,為之宗廟,祭祀盡心誠意就叫作追遠。追,逐也;遠,對於祖先的祭祀。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曾子說:「恭敬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敬慕地追祭歷代的祖先,這樣老百姓的道德風尚就自然日趨忠厚了。」

「解讀」: 在這一章裡,曾子教導君主必須盡孝道,再用自己的行為去教化民眾。

孔子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因為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託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凝聚家族情感。祭祀祖先是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現在臺灣和許多海外華人圈還保留著這一儀式。

「故事」:曾子殺豬——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兒子哭著鬧著也要跟著去。妻子便對兒子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等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抓豬去殺。妻子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回答道:「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現教育的方法。」於是曾子就殺了豬煮肉給孩子吃。

以上就是論語學而第一1.7、1.8、1.9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相關焦點

  • 論語學而第一1.1、1.2、1.3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學而時習①之,不亦說②乎?有朋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階段單純稚真,以學為樂,重在學習與實踐,並在實踐中收穫快樂。第二階段,志同道合者自遠而來,聚集在一起相互討論砥礪,亦為一樂。第三階段,隨著學習和理解的深入,自得於心,即使他人不理解,也不會斤斤計較、遷怒於人了。論語學而第一1.
  • 論語學而第一1.10、1.11、1.12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10原文及翻譯「原文」:子禽①問於子貢②曰:論語學而第一1.1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①,觀其行②;三年③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兒子的言談志向;父親去世後,觀察兒子的行為活動。若是他能夠繼續遵守父親的途徑、方向,就可以說他是盡到『孝』了。」
  • 論語學而第一1.15、1.16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1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①「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但是不如安於貧窮而以恪守道德為樂,身處富裕而又謙遜有禮的人好啊。」子貢說:「《詩經》中說,『就像削制骨器、打磨象牙、雕刻美玉、鏤冶金石一樣,精益求精』,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
  • 論語公冶長第五5.1、5.2、5.3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公冶長①,「可妻也。雖在縲紲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他現在被關在牢獄裡,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論語公冶長第五5.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冉雍啊,可以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解讀」:古代,坐北朝南是最好的,因此也以這個方向的位置最為尊貴,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當作為長官出現的時候,總是南面而坐的。
  • 論語八佾第三3.7、3.8、3.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①乎!揖②讓而升,下而飲③,其爭也君子。」「注」:①射:指古代的射禮。②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③飲:飲酒。論語八佾第三3.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何謂也?」
  • 論語八佾第三3.1、3.2、3.3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1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謂季氏①:「八佾②舞於庭,是可忍③也,孰不可忍也「解讀」:政治的衰落大多先從文化導向上露出端倪論語八佾第三3.2原文及翻譯「原文」:三家④者以《雍》⑤徹⑥。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⑦,奚取於三家之堂⑧?」「注」:④三家:魯國掌權的三家,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又稱「三桓」。
  • 論語憲問第十四14.5、14.7、14.8、14.9原文及翻譯
    論語憲問第十四14.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第十四14.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第十四1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 論語公冶長第五5.7、5.8、5.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公冶長第五5.8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 跟我讀《論語》1:學而第一(一)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終南隱世」尋找共同的精神家園追憶往昔的青蔥歲月——————————————————————學而第一《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一)【原文】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 《論語》「學而篇」原文、翻譯、習題
    原標題:《論語》「學而篇」原文、翻譯、習題 一部《論語》千年傳承,無數人誦讀,無數人註解——由此可見,此書的影響和價值確實非同一般!實質上,無論從歷史角度還是思想角度,《論語》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傳統文明的經典之一。
  • 論語雍也第六6.5、6.6、6.7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騂且角②。雖欲勿用,山川其③舍④諸?」論語雍也第六6.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違仁。其餘則日月②至焉而已矣。」「注」:①三月:指較長的時間。
  •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①。「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路跟隨孔子遊歷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人,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您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也不能分辨,我怎麼知道誰是你的老師呢?」說完,他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
  • 國學經典《論語》公冶長篇1-5章—原文、譯文、評析全文
    ·公冶長篇第一章  【原文】  子謂公冶長[1],「可妻也。點擊下面藍字瀏覽前面內容: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篇第一章—原文、譯文、評析全文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篇第二章—原文、譯文、評析全文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篇第三章—原文、譯文、評析全文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篇第四章—原文、譯文、評析全文國學經典《論語》學而篇第五章
  • 初一文言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和譯文
    摘要:《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一說法,大體可信。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7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7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佛肸①召,子欲往。「本段的意思及翻譯」: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赴召。子路說:「從前我曾聽先生說過,『親身做壞事的人,君子是不到他身邊去的。』現在佛肸以中牟為據點反叛,夫子卻要前往那裡,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是的,我是講過這樣的話。
  • 《論語》學而第一1.1學習分享
    《論語》學而第一1.1學習分享 霄顏
  • 【每天學一句荀子】勸學1.10.1學惡乎始惡乎終
    【每天學一句荀子】勸學1.10.1學惡乎始惡乎終【原文】1.10.1學惡乎始?惡乎終?
  • 論語雍也第六6.9、6.10、6.11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9原文及翻譯「原文」:伯牛①有疾,子問之,自牖②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③!「本段的意思及翻譯」: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無藥可治了嗎,這是命裡註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了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解讀」:天不易知,命不可測,生命中的一些偶然足以令人唏噓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