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第一1.7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夏①曰:「賢賢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後人認為子夏是兩漢經學的始祖。②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崇尚。第二個「賢」字為名詞,即賢德、賢能。③易:替代。④致:給予,獻出。這裡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夏說:「崇尚賢德替代崇尚容貌;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做到盡職盡忠,赴湯蹈火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能夠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我也認為他有學問了。」
「解讀」:在子夏看來,一個人只要務本重實,能夠時常以「孝」「忠」「信」等道德標準來警示自己,要求自己,就能更好地完善自己,這就是有學問的表現。在當今社會,這個思想仍然受用——一個人能否獲取成功,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有多深,而是要看他是否具備一定的道德修養。因為一個企業需要的是品德技能兼備的人才,一個國家更是需要德行完備的賢者。
論語學而第一1.8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②;學則不固③。主忠信④,無友不如己者,過⑤則勿憚⑦改。」
「注」:①重:莊重、自持。②威:威嚴,威信。③固:堅固,深厚。④主忠信:堅持忠信誠實的原則。⑤過:犯錯。⑦憚:害怕、畏懼。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不自重就沒有威信;即使讀書,所學的也不會牢固。為人要以忠厚誠信為本,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怕去改正。」
「解讀」:自重自持,忠厚誠信,有過則改。「不重則不威」的「重」和「威」不作外表容貌莊重威嚴解,「無友不如己者」也不是不去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的意思。
論語學而第一1.9原文及翻譯
「原文」: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
「注」:①終:這裡指父母去世。②追遠:盡心誠意進行祭祀。父母死了三年以後,為之宗廟,祭祀盡心誠意就叫作追遠。追,逐也;遠,對於祖先的祭祀。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曾子說:「恭敬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敬慕地追祭歷代的祖先,這樣老百姓的道德風尚就自然日趨忠厚了。」
「解讀」: 在這一章裡,曾子教導君主必須盡孝道,再用自己的行為去教化民眾。
孔子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因為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託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凝聚家族情感。祭祀祖先是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現在臺灣和許多海外華人圈還保留著這一儀式。
「故事」:曾子殺豬——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兒子哭著鬧著也要跟著去。妻子便對兒子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等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抓豬去殺。妻子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回答道:「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現教育的方法。」於是曾子就殺了豬煮肉給孩子吃。
以上就是論語學而第一1.7、1.8、1.9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