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傳奇人物高曉松:眼前無「苟且」,心中有「詩和遠方」!

2020-12-17 紫紫娛樂讀

用「傳奇」二字來概括高曉松的人生,是最合適不過的,從高知識分子到音樂人、詞曲創作者,再到導演、製作人、脫口秀主持人,他用經歷和實踐證明:眼前無「苟且」,心中有「詩和遠方」!

光看照片,誰也未曾沒想到,這個手拿搖扇,一臉鬍渣的大叔,不論是家世背景,還是人生閱歷,竟然有著很多人無法達到且不可複製的輝煌人生。

他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在上海生長,在北京讀書,外婆是著名的教育家,外公是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深圳大學的創始人,母親、父親皆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高曉松也慢慢成為了一個很厲害的學霸。

並且她的母親還是一個注重修養的人,從高曉松小時候便開始培養他「琴棋書畫」的能力,希望他成為一個「腹有詩書氣之華」的人,而不是只知道學習的書呆子,然而這也為高曉松不願與父輩走高知識分子道路埋下了伏筆。

19歲時便考入了清華大學的他,開始了求學的經歷,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高曉松才慢慢明白心中「所想所要」,因為特殊的家庭組成成員,高曉松的人生過得太順利,但也過於呆板,像是冥冥之中被安排好的一樣,上學、讀書、考大學,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不甘於現狀的高曉松,不顧家人們的反對,毅然決然選擇了「音樂人」的道路,21歲時,懷著滿腔熱血,與其它高校的老狼、趙偉等人組建了「青銅樂隊」,便開始了新的職業生涯規劃,即便途中四處碰壁,他也堅持下來。

從清華退學,是他做過做最勇敢而決絕的事,他意識到科學家的道路並不適合自己,人這一生短暫,總要為喜歡的事情做到毫不猶豫。在九十年代,音樂人很簡單,身上沒有太多錢,一把吉他就可以走天下,憑藉著一腔熱血,高曉松闖出了一點名堂。

高曉松的民謠是足夠打動人心的,所以一時之間他所創作的《同桌的你》、《青春無悔》等校園民謠問世,火遍了大江南北,後來在搖滾流行的時候,他又看準時機,發展搖滾音樂,不得不說,高曉松是一個敢想敢做的人,一旦決定,便直接行動。

在高知識分子家庭長大,曾經能夠有機會成為科學家的人,註定是不平凡,也很有商業頭腦,他創辦了「麥田音樂」獨立品牌,逐漸把公司做大做強,為自己積攢了一筆財富。

高曉松在一心做音樂的時候,有過身無分文、居無定所時無助的時候,通常來說,應該更能懂得「苦盡甘來」的暢意,但是在擁有財富以後,他沒有為自己買下住所,正如他自己所說:

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詩和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行萬裡路,才能回到內心深處。

做藝術的人,或多或少不喜歡被條條框框的東西所束縛,便對「自由」有著強烈的嚮往。對於高曉松而言,定居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應該不斷地去追尋,發現更多美好的事物,才能充實心中的「詩和遠方」。

遊歷四方,創造更多有價值的東西,他寫了小說《寫在牆上的臉》和劇本《那時花開》,自導自演了《我心飛翔》,他的許多作品都得到了不錯的獎項,然而,在通往遠方的路上,也會碰壁,他曾因醉酒駕駛而造成交通事故,從而被拘留,獲釋後,他又再一次整裝待發,參加拍攝了禁止酒駕的廣告宣傳片。

後又做出了《曉松傳奇》和《曉說》脫口秀,將自己的才華和人生一一道出,使得更多人加深了對他的了解,從意氣風發、少年得志到創造傳奇、鋃鐺入獄,再到重獲新生,高曉松從未鬆懈。

他說道:單槍匹馬與世界對飲,歷經磨難以不忘初心。

這便是高曉松對待生活的態度,初心不改,勇往直前,堅持著心中的「詩和遠方」!

相關焦點

  • 樊登:解決眼前的苟且,高曉松:追逐詩和遠方
    該找個時間好好看下《奇葩說》,很火,總是能在看到這個節目的文章,提到裡面的一些金句和各種優秀的導師、辯手。但現在要寫的是樊登老師參加的那一期。樊登是樊登讀書會創始人,坐擁千萬粉絲,是知識付費的權威人物。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夢想)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最早出自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文章中是這樣說的「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我不入流,這不要緊。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
  • 高曉松50歲生日發文追憶人生!他有的不只是詩和遠方,還有江湖
    #每日娛樂播報#11月14日,高曉松感嘆自己50歲生日到來所發布的內容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說到高曉松,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個不羈卻又充滿才華的才子,給許多人的青春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無論是「將你同桌的頭髮盤起」,還是「睡在你上鋪的兄弟」,高曉松都通過他優美的文字展現了出來,高曉松的母親曾說過這樣的名句:眼前不止生活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而高曉松自己呢?他所擁有的不僅是遠方的田野和詩,快意江湖才是他最終的歸宿。
  • 讀四首古詩,感悟生活中眼前的苟且,期待心中嚮往的詩和遠方
    現在很多朋友都愛說一句話: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非常流行的話,出自高曉松,最初的版本是這樣的:從小媽媽告訴我們的許多話裡,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 畢業生質疑高曉松的「詩與遠方」,高曉松:我和你一樣焦慮
    一位即將畢業的武大學生,因為畢業後的就業與選擇問題感到焦慮,順帶質疑了高曉松的那句「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他的原話是這樣的:高曉松曾說年輕人要追求「詩與遠方」,「愛與自由」,可現在我連「眼前的苟且」都岌岌可危,詩和遠方又在哪呢?如果他像我一樣,還敢說出這種話嗎?說實話,這位學生的焦慮在畢業生中應該很普遍,因為我當初也是這麼走過來的。在面臨畢業以後的選擇時,很容易迷惘。
  • 不甘心眼前的苟且,閱讀胡適的《詩與夢》,生活有詩和也有遠方
    很多人喜歡高曉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這更像是一首現代詩,許巍那沙啞而充滿溫情的嗓音戳中了現代人的淚點,讓人回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滿滿的都是情懷。關於生活的無奈以及詩和遠方的話題,早在一百年前,著名學者胡適先生已有論述,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作用白話文表達,通俗易懂,自然質樸而又回味無窮。胡適是白話文的先行者,他提倡新文學,語言要用白話文,文體要自由,內容要有新思想也要有新意。他的白話文詩集《嘗試集》是第一部白話詩集,具有裡程碑意義。
  • 從陶淵明、荷爾德林、高曉松到李子柒:遠方有詩和田野
    高曉松有一句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千百年來,「詩和田野」,一直都是中國文人的夢想和嚮往。而最近,有個人似乎已經把「詩和田野」實現了。這個人就是李子柒。衣沾不足惜, 但使願無違。而其飲酒詩,很大部分也與田園密不可分,如著名的《飲酒·其五》中便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
  • 生活有詩和遠方,但首先是眼下的苟且
    世界非常美好,因為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出自高曉松的一篇文章,文中高曉松談到人生在世,縱然要捨棄,縱然要妥協,縱然要低姿態,但這並不是人生而存活的目的,恬淡優雅地生活著,擁有勇氣和激情,才是我們「苟且」的目的,要把苟且當做跳板,奔向未來美好的日子。
  • 眼前苟且與詩和遠方
    《金剛經》的生活,是「眼前苟且」與「詩和遠方」的相互妥協>我就知道,你是個有品味的人!從經文上看,似乎是在講破除世間的種種「相」,以期達到「無所住」的效果。但是深入其間,卻發現並非如此。在文末有一句「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從佛學角度,這句話有其深義。而從句式來看,這句話其實也是在否定前文的種種超凡入聖。
  • 高曉松說的「詩和遠方」到底指什麼?
    近期,武漢大學2020屆的一位畢業生的一封信讓「詩和遠方「再一次進入大家的視野,信中訴說他因疫情導致工作未定,迷茫中質疑沒有物質的基礎年輕人是否有追求夢想的權利。這次高曉松一改往日批評清華大學博士生犀利的口吻,以「前浪」式的口吻向這個迷茫的「後浪」提出幾個建議:可以進大企業體驗耐力;進小企業體驗創造力;自己創業體驗耐力。
  •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
    求之不得的統統都是詩和遠方 前幾年年輕人流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又開始流行起來了詩和遠方,關於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詩和遠方出處在哪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詩和遠方指的是理想生活,來源於由高曉松作詞   原標題:「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 「詩和遠方」何嘗不是一種苟且
    「大補」雞湯歌——「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徹底地擦拭了一遍。自由是相對的,同樣,苟且和「詩和遠方」也是相對的。眼前的苟且不過是暫時的枷鎖,是一種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臥薪嘗膽」,這種信念支撐下的苟且又何嘗不能稱之為自由,而「詩和遠方」雖說充滿了想像和奔跑的自由感,卻又難免落入空想的枷鎖之中。    正如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不能失去的,除了內心的自由。唯有內心的自由才能衝出世俗的束縛,換來一片寧靜的天空。
  • 874萬「後浪」:眼前的苟且尚岌岌可危,詩和遠方又在何方?
    前不久,一位名為「磊磊學長」的武漢大學生在微博發文稱自己因為疫情對未來感到迷茫,害怕找不到工作,發出靈魂一問:眼前的苟且尚岌岌可危,詩和遠方又在何方?在2020年畢業季到來之際,歌手毛不易的新曲《入海》,直面年輕人的畢業問題。
  • 如果沒有詩和遠方,大觀園裡只剩下眼前的苟且,何以稱《紅樓夢》
    如果說,「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高曉松語)命題成立,那麼,我們也可以大膽設想:如果沒有詩和遠方,溫柔富貴鄉裡的大觀園只剩下眼前的苟且預示著大觀園即將開啟「詩和遠方」的最美篇章!更讓紅樓女兒們從此走上了有詩和遠方的綺麗新雅之旅!
  • 《我家那閨女》黃雅莉的家: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本期也是有很看點的,最讓我喜歡的就是王鷗去朋友黃雅莉的家。黃雅莉是一名歌手,我是從她的「借光計劃」開始了解她的,覺得她非常的有創意,而且非常的有才華。而看了本期視頻讓我更驚嘆的是她對生活的態度。她的山田心我更是嚮往。上一期的她是作為觀察員來的,沒想到這一期,王鷗竟然去她的家裡做客了。節目播出她也發了微博說。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但詩和遠方很貴,努力是最好的選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想對很多人都聽過吧,很多人都用這句話來描述生活的美好,也有很多人聽了這句話之後,選擇辭職奔赴遠方,尋找自己心中的天堂,這樣的做法確實沒錯,可是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因為你只聽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可你知道嗎?
  •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是什麼意思?婚戀情感中的始亂終棄與善始善終戴浩然 2020年12月5日一般而言,苟且就是得過且過,只管眼前,走哪算哪;詩是人生理想,遠方是指未來漫長的歲月。就男女關係來講,苟且就是不道德和沒節操的男女搞在一起,尤其滾床單和啪啪啪;詩是指情調和浪漫,遠方指白頭到老;加起來就是找到自己愛的和愛自己的人,好好過,瞻前顧後,從一而終。「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就是在教化大家,人生要看長遠,要有追求。
  • 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不完美!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高曉松的母親對他說的這句話,曾經一度刷屏了朋友圈,甚至也被一些人引申為辭職的理由:「生活不止眼前的工作,還有詩和遠方……」更讓我哭笑不得的是,平時張口閉嘴就是「讀書無用論」和「讀書好不如賺錢早」的那些人,在那一段時間裡,朋友圈也儘是「詩和遠方」,仿佛自己也是一個文藝青年。
  •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生活要有眼前的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
    小說情節入勝、文字深刻,但是最重要的卻是可以打動我們當代人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想共鳴,正如小說的標題:月亮代表了我們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是我們的詩和遠方,而六便士則毫無疑問代表了現實和日常生活,是我們的眼前和苟且的現實……這就不得不讓活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的人們,陷入精神追求和瑣碎世界的平衡思考中……在小說中,毛姆雖然採取了模糊的寫法
  • 裝飾藝術,是「苟且」在家中的「詩與遠方」
    ,還有詩和遠方這句文藝糙爺們高曉松名言,據說出自他清華大學建築學教授的母親的教導,引領他度過了人生的至暗時刻,老人的道理真是人生珠璣啊!裝飾是「苟且」於眼前的生活中的藝術,可以讓你每天灰頭土臉回到家中後,還能品味下心中殘有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