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作家與作家的城市

2020-11-22 中工網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俊宇

作家與其生活的城市密不可分,城市滋養並成就著作家,作家的生活、寫作又浸淫在城市。

哈爾濱,是遲子建生活了30年的城市。「我對哈爾濱,從最初的隔膜到現在就是水乳交融了,在這座城市當中了解它的歷史、文化、風俗等等一切,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在升溫,對它有了表達的欲望。」遲子建將這種欲望寫成了小說,於是有了《煙火漫捲》。

作家圍繞生活的城市開展創作的還有不少。賈平凹新作《暫坐》寫的是西安城裡事,那是他生活了40多年的地方;陳丹燕在《陳丹燕的上海》系列中記錄下上海百年巨變中的日常生活、民間記憶;石一楓的作品大多與北京這座城市有關,新作《玫瑰開滿了麥子店》也不例外……

聚焦都市百姓生活

凌晨批發市場的喧鬧,晨曦時分的鳥雀和鳴,街道開出的每一種鮮花,食物的香味,澡堂子裡的溼潤熱氣,舊貨市場的老器物,老會堂音樂廳的演出,飯館或禮堂的二人轉,做禮拜的教徒……哈爾濱城豐富的生活包含其中,溫婉細緻。

《煙火漫捲》是一部聚焦都市百姓生活的小說,哈爾濱獨特的景觀與小說人物複雜隱微的命運交織,柔腸百結而又氣象萬千。在遲子建從容洗鍊、細膩生動的筆觸下,「一座自然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一群形形色色篤定堅實的普通都市人,於『煙火漫捲』中煥發著勃勃生機。」

哈爾濱進入遲子建筆下自《偽滿洲國》始,數十年後,作家對這座城市的書寫已經蔚為可觀:《黃雞白酒》《起舞》《白雪烏鴉》等,它是地理坐標,是故事的發生場所,承載著悲歡離合的背景。而在《煙火漫捲》裡,哈爾濱成為小說完整的主體,小說人物承載著城市的歷史,人物命運與城市歷史互相交融。

《煙火漫捲》2019年4月動筆,同年底完成初稿。之後新冠疫情肆虐,遲子建一面忙於疫情中的工作,一面修改小說。她說:「我感受到的自然的風雪越強烈,對溫暖的渴望也就越強烈,這樣的歲月讓我感到自豪,活著是多麼好……在疫情防控最艱難的時候,很幸運能有那麼多筆下的人物陪著我度過。對靈魂的拷問、對自然的拷問也是我對文學最根本的關注點。」

逐漸培養成熟的城市題材

老陝賈平凹說,對西安的熟悉,如家一樣,從客廳到廚房,由這個房間到那個房間,無論多少拐角和門窗,黑夜中也自由出入。

不過,賈平凹寫西安的小說甚少。1993年問世的《廢都》,是他的第一部城市題材小說,第二部城市題材小說就是《暫坐》。《暫坐》以西安為背景,講述一個欲望的城市,和在這個城市裡一群中年女子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困境中展現出的複雜人性。

「我寫的多是現實生活,也就是百年來中國發生的事情;最早書寫的是家鄉,後來擴大到了整個秦嶺地區,不過都是農村題材、鄉土題材。我在城市已經生活40多年了,除了《廢都》,幾乎沒有城市題材。新作我寫的是城市。」賈平凹說。許多人認為,賈平凹是鄉村題材作家,但他說,新世紀以來,城鄉交織在一起,小說哪能非城即鄉呢。

不過,對城市的聚焦,是遲子建在《煙火漫捲》中的一個重要轉變。

作家阿來認為:「這個轉換必然會發生。過去我們都是從一個小地方開始自己的文學之夢。後來我們都進入到比較大的城市,比如遲子建到哈爾濱的時候,大概這個時間前後我也到了成都。對於一個作家來講,難道後來這三四十年的經驗不會形成文字?」

將城市生活作為小說焦點,對遲子建來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她說:「沒有一個人會說,你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多年以後一定有責任和義務寫這個地方。但是我覺得每個作家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當你覺得一個題材培養成熟以後,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可以從容駕馭它。」

承擔起書寫城市的使命

作家為生活的城市留下作品的不少,其中有不少名著。比如遠離故土、青年時期在都柏林度過的喬伊斯,在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中用簡練詩意的筆觸描述這座城市與人民;比如帕慕克寫下《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等作品,記錄他眼中這座城市的榮光與夢想,沒落與哀愁。

當然,不得不提海明威的回憶錄《流動的盛宴》,他在扉頁的獻辭中寫道,「假如你心有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你們此後一生中無論去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很難說清楚,有多少是因為《流動的盛宴》而愛上了巴黎這座城市。

而在中國,對上海的書寫從來就不乏名家,聞名者如張愛玲、王安憶,還有陳丹燕。近來《陳丹燕的上海》系列圖書發布,她坦言:「我努力承擔了對養育我的城市的作家使命——盡我所能,為這條充滿象徵並不斷變化的河灘留下有血肉的歷史細節。」

《白水青菜》是潘向黎的代表作,在作者的意識裡,上海不是一個元素,而是創作乃至人生的底色,「上海已經進入了我的審美,我的價值觀。我深深地受惠於它,不可以忘恩負義,假裝和它拉開距離,說:你是你,我是我。」

遲子建也喜愛上海,但「哈爾濱」才是她筆下繼「北極村」之後第二個精神家園。所以,當她談起哈爾濱,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是有情的,這使得《煙火漫捲》對城市的描寫充滿了力量。

小說之外,生活繼續。如她所說,「無論是(哈爾濱)城裡人還是城外人,他們的碰撞與融合,他們在彼此尋找中所呈現的生命經緯,是文學的織錦,會吸引我與他們再續緣分。」

相關焦點

  • 作家的骨子裡帶著城市的性格
    馮驥才說,作家的骨子裡帶著城市的性格,就像他帶著天津的、方方帶著武漢的、王安憶帶著上海的。書房是作家最不設防的地方  《書房一世界》是馮驥才的最新隨筆集,輯錄了他的77篇短文,皆以書房中的一物一景起興,串聯人生細節。  對年輕時候的馮驥才而言,要一個書房是奢望。那時候生活困難,居住的房子也小,孩子做功課都得在板凳上,一張桌子既是書桌,也是餐桌。
  • 朔州作家文化直播 助力城市文化建設
    直播現場,主播與朔州知名作家暢談文學夢想,探討作品創作的心路歷程,挖掘作品背後的故事,分享作品裡的精彩片段,作家們也圍繞朔州作家的責任擔當和文學朔州的未來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還要通過我們的作家、詩人的責任和擔當,把它打造成詩意之都,希望我們有一大批有責任和擔當的作家,然後能夠出這麼一大批有溫度、有厚度的作品,使朔州越來越充滿詩意。
  • 作家石一楓與其筆下的「城市新人物」
    出生於1979年的石一楓系近年來中國文壇湧現出的頗具實力的青年作家之一,2016年他的《世間已無陳金芳》獲得「首屆海峽兩岸新銳作家好書評選」十部作品之一。2018年8月,石一楓的《世間已無陳金芳》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石一楓的京味小說不僅飽含民俗意味,更演變成城市人的心態。同時,石一楓持有古典小說的觀念,以塑造人物為寫作的第一要義。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文學的互動其實從作家的互動開始,他們的交流會產生思想的碰撞。城市文學空間的拓展需要作品來說話,中國有多少作家來書寫上海,又如何來書寫上海?書寫上海當然包括對人的書寫、生存環境的書寫、城市風貌歷史的書寫,這需要文學作品來說話。真正要推動城市文學空間的建立,需要有一系列的作家、作品書寫出上海的靈魂。
  • 知名作家梁鴻:城市文學與農村文學不應對立
    備受關注的2019廣州國際文學周近日落下帷幕,作為本屆文學周重點活動之一,首次「北上廣文學對話」格外引人關注,這是北上廣三地首次以文學名義進行的城市對話,邀請了來自北上廣的十多位知名作家到場,探討城市文明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學如何讓城市變得更美好。
  • 讓法國作家雨果大讚的城市,格拉納達,擁有獨特的魅力!
    法國作家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它的一生中寫過很多詩歌、小說、劇本、散文,雨果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一個城市,像格拉納達那樣,帶著優雅和微笑,帶著閃爍的東方魅力,在明淨的蒼穹下鋪展。」
  • 「城市文學節2014」香港舉辦 兩岸及香港作家參加
    「城市文學節2014」香港舉辦 兩岸及香港作家參加   中新社香港4月25日電 (吳鍾春)每年一度的「城市文學節2014」活動開始了。
  • 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董啟章:香港的鄉土文學在城市
    [摘要]城市裡的鄉土文學 更多是人為的世界「有咁真時寫咁真,有咁深時寫咁深。」這是粵劇《紫釵記》裡的一句話對白,同時也是2014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董啟章的座右銘。問:莫言說故鄉是作家創作擺脫不了的存在,對你而言,故鄉代表什麼?董啟章:故鄉這個詞用在香港人身上有點奇怪,我們基本在一個城市成長。香港的很多作家都會很刻意地去寫香港這個地方,因為大家都覺得香港是故鄉。所以這裡很有趣,那就是香港有鄉土文學的元素,但是這種鄉土的元素不是在農村,而是在城市裡。問:香港大部分作家都是在書寫香港這個城市,那他們的獨特性又在哪裡?
  • 青年作家石一楓:用文學書寫城市
    這是青年作家石一楓《玫瑰開滿了麥子店》開篇的一句話。石一楓自小在北京城長大。在他的作品中,「京味文學」似乎已經不再與那些儀式化的舊有風俗相關,而是被內化成了一種語調、思維方式和寫作態度。在他的小說創作圖景中,石一楓已經成功塑造了陳金芳、苗秀華、「大姨媽」等一批具有鮮明性格的城市新人物。
  • 青年作家石一楓:用文學書寫城市
    這是青年作家石一楓《玫瑰開滿了麥子店》開篇的一句話。 石一楓自小在北京城長大。在他的作品中,「京味文學」似乎已經不再與那些儀式化的舊有風俗相關,而是被內化成了一種語調、思維方式和寫作態度。在他的小說創作圖景中,石一楓已經成功塑造了陳金芳、苗秀華、「大姨媽」等一批具有鮮明性格的城市新人物。
  • 著名作家馬伯庸來洛 暢談洛陽歷史文化及城市印象
    昨日下午,洛陽青年作家創作座談會在洛陽鉬都利豪酒店舉行。著名青年作家馬伯庸出席了此次座談會,與洛陽青年作家暢談洛陽歷史文化、城市印象及創作心得。我市十餘名青年作家代表出席會議。  昨日下午,洛陽青年作家創作座談會在洛陽鉬都利豪酒店舉行。
  • 成都作家喜獲第八屆「禾澤都林杯——城市、建築與文化」詩歌散文...
    資訊|書摘|評論|故事|動向近日,由上海市作家協會、文學報社、《上海文化》雜誌社主辦,禾澤都林建築與城市研究院、華語文學網承辦的第八屆「禾澤都林杯——城市、建築與文化」詩歌散文大賽揭曉。在散文類獲獎名單中,多位成都作家獲獎。
  • 作家對談:我的小說是城市裡的惡童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你是針對城市和城市人來從事寫作的。 陳潤庭:我不太確定是不是我選擇了城市來寫作。一開始,我也嘗試過鄉土題材,但不太成功。可能因為我缺乏鄉土的生活經驗。但我也不是從城市長大的孩子。準確來講,我是在南方海邊的縣城長大。相較於城市鄉土的二分法,縣城溫吞而曖昧,一方面接近鄉土,一方面又擁有城市的一些特性。
  • 著名作家馬伯庸來洛,暢談洛陽歷史文化及城市印象
    昨日下午,洛陽青年作家創作座談會在洛陽鉬都利豪酒店舉行。著名青年作家馬伯庸出席了此次座談會,與洛陽青年作家暢談洛陽歷史文化、城市印象及創作心得。我市十餘名青年作家代表出席會議。  馬伯庸,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新聞特寫】北大文學博士楊早:城市文化的撰寫者——作家與鄉愁
    【新聞特寫】北大文學博士楊早:城市文化的撰寫者——作家與鄉愁 2020-11-26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中地區第一大城市,前景無限,如今卻因為作家方方而壞了口碑
    說起華中地區第一大城市,那肯定就要數湖北省的省會武漢了。武漢無論在人口數量還是在GDP總量上,都是華中地區當之無愧的「老大」,哪怕放在全國範圍內,武漢也是「新一線城市」中的佼佼者,最近這些年的發展速度大家都有目共睹。
  • 上海相冊:作家盲寫攝影師作品,雙方共塑閱讀城市新角度
    上海相冊:作家盲寫攝影師作品,雙方共塑閱讀城市新角度 中國攝影報記者 李晶晶 2020-09-24 10:03
  • "泉州是一座來了還想再來的城市" 全國知名作家來泉採風
    臺海網11月24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日前,全國知名作家來泉開展海洋文化主題採訪採風活動,泉州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海洋文化深深地打動了採風團的作家們。泉州文物古蹟眾多,幾乎遍布全城每個角落,一座城市擁有如此眾多的海洋文化遺蹟全國罕見。向全國宣傳泉州別樣海洋文化「泉州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與十多年前相比變化很大,整座城市建設和個人的精神氣象都不一樣,尤其是對歷史文化和文物勝跡的重視程度。」
  •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張愛平:我是城市的過客
    我是城市的過客,想到此忽然間五味雜陳!我這大半輩子大抵可以分兩段,而蘇州這座城市就是我人生分水嶺。和普通農家娃一樣,熟悉的是山寒水瘦料峭春風裡赤腳農人忙碌的春耕圖,雖已是「九九加一九,牽著耕牛遍地走」的時節,我依然感受到北風那個吹!
  • 上海書展「破圈」:作家陳丹燕帶領讀者探尋「城市秘境」
    8月13日,以書寫上海著稱的作家陳丹燕手握重新裝幀出版的紀實書籍《成為和平飯店》,站在位於上海外灘的百年地標——和平飯店的落地窗前,將近一個世紀前上海灘的風雲往事娓娓道來。這是2020上海書展上最為特別的「新鮮事」之一:在著名作家的「導覽」之下,體驗一場打通文學和旅行的特別行動。當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陳丹燕的上海》全系列7本書籍和平飯店首發推出。據悉,在這套書籍中,包括《成為和平飯店》在內的「外灘三部曲」是陳丹燕耗時10年創作的成果。陳丹燕童年時隨父母遷徙來到上海,數十年如一日探尋這座城市的歷史人文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