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大師徐忠明:承載使命,追求卓越

2020-08-08 琢磨藝術dashiyudiao

來自中國玉雕大師藝術網


徐忠明,藝名為境平,漢族,1981年出生於素有中國木雕之鄉美譽的福建省莆田市,現為玉石雕刻大師、玉雕文化研究者。

1997年,畢業後的徐忠明開始學習木雕技藝。通過木雕學習,為他後來進行玉石雕刻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和功底;同時,也培養了他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懂得了要想取得進步必須付出不懈努力。

經過刻苦磨練,三年以後,徐忠明毅然地離開家鄉,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求學之路。2002年,因為對玉石情有獨鍾,對中國悠久的玉雕文化充滿敬意,他開始苦心琢玉,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玉雕創作與玉雕研究之中。

經過系統學習與實踐,徐忠明的玉雕技藝得到快速提升,很多玉雕作品得到業界專家肯定。為了更好地創作優秀玉雕作品,2010年他創辦徐境平藝術創作室,開始創作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玉雕作品。

近些年來,為了實現更高的藝術追求,徐忠明大師多次與國內藝術同仁學習交流。如2018年就曾在成都「也藝術空間」進行創作與交流。


佳作




徐忠明大師的很多玉雕作品在得到業界專家肯定的同時,更是得到廣大玉器收藏愛好者的喜愛。因此,近年他的很多玉雕作品在多項評比中屢獲殊榮。

雖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徐忠明謙虛地認為,自己在玉雕創作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創作符合時代需要的玉雕作品,則是當代玉雕大師的使命與責任。


創作談

任何一件優秀玉雕作品,都需要玉雕大師全身心地付出努力。

作為玉雕創作者,我始終秉承有付出才有收穫的創作態度,將每一件玉雕作品都當做自己孩子般的呵護與負責。

雖然這個世界沒有完美,但是在玉雕創作上,我始終追求自己想要的完美

相關焦點

  • 玉雕大師——趙建偉
    、國家一級/高級技師、中華玉雕藝術大師、新密市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密玉藝術中心副主任、新密市拔尖人才河南省新密市人,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師。,後又跟隨北京玉器廠張世增大師學習一年,期間得到很多趙建業大師的很多指導。
  • 玉雕大師——喻朝光
    喻朝光,男,1972年出生,河南鎮平人,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1991畢業於鎮平縣工藝美術學校,2001年獲得「鎮平縣玉雕創作新星」稱號,「南陽市鄉土拔尖人才」。2002年被縣工藝美術職專聘為玉雕專業兼職教師。2003年成立喻朝光工作室,任總設計師。榮獲「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榮譽稱號。
  • 玉雕大師王金忠:玉石創作中,比之思想更為重要的「德行」
    玉雕大師王金忠擅長俏色作品,強調寫實與意境的自然內在循環。以細微洞察和深邃內涵取材於和田玉籽料,花鳥自然是為其最好對象,創造富貴絢麗,兼備寫意浪漫。每個人心中的「道」不同, 如果只是為了追求「手工感」而為創作傳承,如果缺失了認可其價值的群眾基礎,和機器成本差距巨大的手工,迎來的勢必只是徒有其表的短暫繁榮。
  • 這位玉雕師心目中的「大師」是這樣的!
    「大師不是人,是神!」大師的定義如今被世人俗化,一味的追名逐利,行業內的各種評比、評獎無可厚非,激勵一部分上進的玉雕師有更高的藝術追求,這是好事。但也會出現魚目混珠、魚龍混雜的現象,大師爛大街,這裡是指玉雕行業,其他行業未曾涉及是不敢妄自評論,其實說白了都一樣,心知即可。
  • 兩代非遺玉雕大師 傾注畢生心血匠心打造《醒獅騰龍》
    醒獅騰龍由北京工美文化出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理論指導和監製發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當代玉雕泰鬥袁廣如大師以及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袁霖大師精心策劃、設計,數十次易稿,歷經半年多的時間,以璽印的規制,打造了新時代大國玉雕《醒獅騰龍》玉璽,共有和田玉羊脂白玉版、和田玉白玉版、和田玉青白玉版
  • 玉雕大師——韓士凡
    1968年生,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1985年——1989年在鎮平晁陂玉器廠從事玉石雕刻。1990年——1993年在鎮平外貿珠寶工藝品廠任車間主任兼設計,1999年至今在廣東省四會市從事玉雕設計製作工作。
  • 「玉雕外科整形專家」白騎通,追求時代性的構思與原創
    ,突顯個性表達與文化內涵上,玉雕高級技師白騎通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玉雕表現形式上大膽創新,物件涵蓋陳、飾、葬、禮等各個場合所需,且高浮雕和圓錐技術,鏤空花紋和表面細刻張紋手法讓玉雕的耐看性和文化內涵更上一層樓。白騎通根植秦漢傳統,注重挖掘古典文化的深層內涵,將其再演化和發展,展現作品的觀念性表達和詩意性體現。
  • 玉雕大師——宋世義
    宋世義,字欣然,號痴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雕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全國輕工勞動模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玉雕傳承人。1964年從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後在北京玉器廠從事玉器設計和製作工作,師從著名玉器大師錢鎬、劉文亨、王永海、王樹森。
  • 謝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玉雕大師的使命
    來自中國玉雕大師網江西人樸實厚道,性格上更是內斂含蓄。作為玉雕大師,謝林就是這樣一位不張揚的江西人。2002年,他在雲南省瑞麗市拜玉雕名師學習玉雕技藝;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習,玉雕技藝得到不斷提升。現為上海謝林玉雕工作室創始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玉雕傳承師等職務與榮譽。
  • 玉雕大師李凱:從作品《高風亮節》《百財聚福》中展現創作理念
    來自中國玉雕大師網 作者:李凱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中,至高無上的民族氣節,始終是中國文人墨客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古老的玉雕文化中,民族精神與文化氣節同樣是玉雕大師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標。在玉雕大師李凱的翡翠作品《高風亮節》裡,便充分展現了中國人一直追求與敬佩的高尚品質。正是這樣一件玉雕作品,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 玉雕大師萬玉山:優秀的玉雕作品展現美也傳播思想
    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萬玉山作為玉雕領域成就卓越的資深玉雕大師,一方面孜孜不倦地從事玉雕創作,另一方面也從事玉雕人才的培養與推廣工作。萬玉山大師出生於著名的中國玉雕之鄉——河南省鎮平,他從1984年就開始從事玉雕創作,有著三十多年的玉雕創作經驗,培養出眾多優秀玉雕人才。他十分擅長花鳥魚蟲和人物山水的刻畫與雕琢,其中不少構思巧妙、雕工精美的玉雕作品成為經典,被很多收藏家所收藏。
  • 玉雕大師作品介紹
    黃福壽臺灣當代玉雕大師1985年於臺北「德隆玉雕工作室」擔任主要設計指導及特殊玉雕創作個人經歷1957年,黃福壽出生於中國臺灣高雄2002年臺灣歷史博物館邀請個展——「隨心所玉」黃福壽玉雕藝術創作展。2008年入選臺灣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雕塑大展」聯展;作品《梁祝》由傳統藝術中心專案典藏;入選佛光緣美術館南臺別院「國家工藝獎」三人聯展。
  • 玉雕大師——張春明
    ,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師。祖孫三代皆為玉雕匠人,手藝薪火相傳,40多年來專注玉器皿件及花鳥雕刻,尤以宮廷件見長。擅長白玉器皿件和佛教人物的設計創作,其特點是莊嚴厚重,渾然一體,工藝細膩,在遵循傳統的玉雕觀念的基礎上,追求作品造型的典雅莊重,又加以對玉雕的理解及改新創作,使之更為完美。
  • 玉雕大師——田學峰
    、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中國玉雕高級技師、中華玉雕藝術大師、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師、鄭州玉美人傑密玉藝術品有限公司總設計師。、人物;2001—2003年師從南派工藝大師王建英學習人物;2003年師從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劉西面學習花卉。
  • 玉雕大師——花術寶
    花術寶,男,中國玉雕大師。2008年拜中國玉雕大師袁新華為師,學習玉石雕刻技藝,2012年創辦雕刻工作室。花術寶老師認為創作一件好的玉雕作品,必須要融入玉雕師的思想,敢於大膽設計,注重虛實對比,唯有用心才能創作出有價值的玉雕作品。
  • 玉雕也是一種修行——玉雕大師張明華
    玉雕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幾乎伴隨著整個文明史。玉雕所用的工具,玉雕師傅的技術,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步。玉雕匠人以其高超的技術,巧奪天工的奇思妙想為世人尊重,然而只有真正從事這份職業的人才知道,每一個玉雕師都有一腔血淚史。玉雕大師張明華為我們講述了玉雕師光鮮背後的艱辛和不易。
  • 玉雕大師——候恆軍
    玉雕大師候恆軍候恆軍,男,湖南省玉石雕刻大師。由於父親是做玉雕的,從小受此薰陶,自幼愛好繪畫,尤其對雕刻非常熱愛,2008年接觸玉石雕刻,開始學習基礎雕刻手法,潛心鑽研不斷學習。2012年開始創建自己的工作室。候恆軍老師的作品有著強烈的時代特點,在傳承傳統的同時開創了玉雕的新表象技法——虛實結合法,使玉雕作品脫離了匠氣,增加了藝術感。
  • 烏魯木齊:玉雕大師免費為市民鑑定玉石
    而玉質、工藝俱佳的玉雕作品,近年來也更多地進入收藏者視線。近年來,隨著新疆玉雕力量的崛起,一批技藝、人品不錯的青年玉雕力量風採漸顯,他們的作品也受到不少藏家的追捧。 美輪美奐的玉雕作品、濟濟一堂的和田玉愛好者,熱心的和田玉專家與玉雕大師。13日下午,烏魯木齊西大橋世紀金花時代廣場A座26樓西玉東升和田玉文化會所,新疆六位玉雕大師現場講解玉石收藏知識,並免費為消費者鑑定玉石。
  • 玉雕大師風採大賞:蘇然大師篇
    蘇然:京派玉作,獨雋春風前幾期為寶友們介紹的玉雕大師皆為男性大師,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位女性玉雕大師。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北京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工美學會常務理事,京派宮廷玉雕新一代傳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春秋玉道特聘藝術顧問。蘇然被稱為全國最年輕最具發展潛力的玉石雕刻家,其作品被收藏界譽為「一件難求」,成為全國各地收藏家爭相購買的對象。
  • 玉雕大師——張萬松
    ,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師,中華玉雕藝術大師。,1997年進入新密市聚寶樓玉器廠,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趙國安老師,作品題材廣泛,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生動傳神,在傳統與現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許多作品已被國內外知名人士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