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由炎黃藝術館主辦的「古意新象:二零一九青年藝術家水墨邀請展」在炎黃藝術館開展。
展覽共展出31位活躍在當代中國畫壇的青年藝術家的131件作品,包括中國畫、書法、裝置等。據策展人、炎黃藝術館館長助理吳楠介紹,展覽題目「古意新象」映照的正是創作者及作品體現出的特點:創作者立足對中國畫的研究與實踐,又在現當代藝術領域具有開拓精神,因而他們的作品在吸收傳統的同時,也融入了自身的生活經歷。
吳楠舉例說,在參展的作品中,張藝深、王可苡、陳佳等藝術家的作品,以輕鬆閒適、詼諧、細膩清雅的筆法傳達著他們對生活的記錄、感悟和神話故事的再現;集書、畫、印造詣於一身的李立山則在書法的探索中,把紙本的底色、材質也考慮到書法整體的視覺效果中,他不僅精於對傳統書法碑帖的臨習,同時也在書、畫、印三者渾然天成的藝術道路上不斷探索,韓國藝術家賈娜沿的草書與繪畫之間,也能夠同樣感受到「書寫」與「繪畫」之間的內在關聯。書法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書寫本身,就像藝術家郝偉的裝置作品《雙鉤》系列,以他個人視角重新審視書法的筆法、筆形、文字的結構之間的關聯,並且將他的創作過程、思路的推演過程進行記錄,觀眾們可以通過他的作品和文字,把作品「還原」 到思考的起點,同時也可以以他的推演邏輯,來「再造」他的「雙鉤」。
日本藝術家金澤友那的作品則是在她對「看不見,但存在」的「氣」的追尋中,構建了一個她特有的如「星球」般寂靜無聲的世界,此次展出的6件作品,正反映著這一特徵;在此次的山水題材作品中,同樣可以看到楊新收對「空寂」的表達:他巧妙地運用水、墨、色的特性,賦予其微妙的變化,在絹本上呈現出渾然而飽滿的氣息;同樣有著細膩表達的如趙修、蘇軍,以及偏愛小尺幅作品的馬龍、侯震,無不以小見大,既見其筆力的沉著,又可看到他們對筆法高妙的駕馭能力。馬龍通過9件作品的矩陣排列,構築出一幅屬於他的山水圖景,而每件作品又極見其精微的筆墨處理。
薛廣偉、毛亮的人物畫,用明亮的色彩、奔放的筆法傳遞著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看似浮光掠影的畫面中,則有著更多耐人尋味的東西;關健、王躍奎、關銘華、趙雨泊以及來自日本的藝術家關鬱子則以現實為題材,而又超越了現實本身,進而將傳統筆法、個人情感融合到了一起;藝術家苗彤則用礦物色、動物膠再造園林,用獨特的手法構建了一個「似真似夢飄渺神秘的幻像」。
據介紹,「古意新象:青年藝術家水墨邀請展」至今已舉辦三屆,主辦方也希望觀眾可以從更多的視角去觀察藝術家對傳統的吸收以及他們在藝術上的創造。吳楠說,中國畫家向來追求「古意」,而對古意的追求,並非一味的「泥古不化」,而是在對傳統繪畫或傳統文化更多領域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反覆實踐生成新的語言、新的手法,試圖運用而不是單純地應用或抄用到個人創作中。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創作雖與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作品呈現的面貌卻有所不同,而且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也就是「新象」的形成。「新」的時代特徵是相對的概念,每個時代都有區別於前代的特色,無論怎樣擬古、復古,其實都是一種「懷古」的情思,但時代的特色是難以泯滅的。在「古意新象」展覽中,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藝術家用各自的手法來創造的具有個人特色的畫中世界。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