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位寶媽向我諮詢孩子的教育問題——她認為自己的孩子峰峰總是一根筋,對待家人也很不禮貌。
峰峰今年五歲,已經是半大的小子了,自我意識十分膨脹。峰峰媽媽並不是古板的家長,認為孩子有獨立性和自主意識並不是什麼壞事,但峰峰的行為著實讓家人感到孩子不禮貌和霸道。
有一次,家裡人圍在一桌吃飯,峰峰奶奶見到峰峰將米飯吃得都處都是,跟牙齒漏洞了似的,便想接過孩子的碗,餵他吃飯。沒想到,峰峰一把推開奶奶,堅持要自己吃,死死護著碗不讓別人碰。
媽媽板著臉說了峰峰幾句,讓峰峰道歉,沒想到孩子把碗重重地放在桌上,說不吃了!
不僅如此,每當家裡人要出門逛街,總要等峰峰先完成自己的事情,比如搭積木、玩小車,這一等家裡人要等將近十分鐘,因為峰峰不完成自己的事情就不願意出門。
峰峰媽媽對孩子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性格十分苦惱,孩子似乎永遠聽不進去大人的話,自顧自的完成自己的事情。
孩子這種一根筋的性格到底如何教導?固執的性格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是好是壞?
首先我們要懂得孩子"一根筋"性格產生的原因
為什麼孩子總是一根筋?家長們不妨試一下:在紙上畫一個圓,在交接處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
此刻你腦子裡必定會閃現出要填補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由於未完成感的心態的影響,你會竭力尋求終結途徑,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有一位叫布魯瑪·紫格尼克的心理學家,她給128個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業,她讓孩子們完成一部份作業,另一部份則令其中途停頓。一小時後測試結果,110個孩子對中途停頓的作業記憶猶新。
紫格尼克的結論是:人們對已完成的工作較為健忘,因為"完成欲"已經得到滿足,而對未完成的工作則在腦海裡縈繞不已。這就是所謂的'紫格尼克效應"。
這就能夠說明,為什麼孩子總是執著於完成一件事情不願意被打斷或者停下來。是因為「完成欲」未得到滿足而產生的驅動力,心理學專有的名詞為「心理張力」。
"心理張力弱"的孩子會顯得過於懶散、馬虎、與世無爭,而"一根筋"的孩子正是"心理張力強"的表現。
從這個角度看,家裡有固執的娃娃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這說明孩子身上擁有不少優秀的品質。
科學證明,"倔孩子"都是潛力股
相比"倔強""一根筋"這樣具有批判意味的詞語,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會用"Strong-Willed(意志堅強的)"這樣更中性的詞來定義他們。
相較於"獨立、堅持、有主見、意志力強"等優秀品質,中國家長往往更傾向於將自己的孩子養成"討喜、聽話、善解人意"等性格。
但英特爾創始人和前CEO安迪·格羅夫也曾說過:"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上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特爾曼曾對1528名智力超常(智商在130以上)的兒童進行過長達50年的成長追蹤。結果發現,那些智力相當的孩子,長大後在事業上的成就卻差異懸殊。
造成該差距的最關鍵因素,就在於意志品質上的不同。那些成績顯著的孩子,都表現出了頑強的意志,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堅持到底。
"一根筋"的倔孩子往往對於"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渴望更加強烈,你很難叫他"停止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改變去做某件事情",他們也很少"知難而退",如果完不成他們會因此感到苦惱、煩躁,因此撒潑哭鬧。這就是為什麼倔孩子脾氣這麼差的原因。
但這份心無旁騖的拼勁,對於他們成就夢想是極為珍貴的品質。
當然倔孩子的"一根筋"要用對地方,家長也要積極地加入引導。任何事情都過猶不及,倘若孩子的心理張力過強,很可能會讓孩子養成鑽牛角尖、不知變通、完美主義等死板性格,這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會造成巨大的壓力。
如何正確引導倔孩子,是家長應學習的重要課題
給予孩子更多體驗式的教育家有倔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無論你說百遍還是千遍,孩子總是左耳進右耳出,非要自己親自嘗試,沒有經歷過就是不相信。
面對這種情況,睿智的父母乾脆放手:行吧,你想做就做,但最終的後果你必須自己承擔。
明明整天沉迷於搭積木、玩拼圖,為此簡直是"廢寢忘食",每次都要家人拽拉著到餐桌前吃飯。家人不管如何教育都不能改善明明的情況,為此明明還與家裡人鬧彆扭。
於是,媽媽對明明說,"如果你錯過了晚飯,那你今晚就得餓肚子,因為我們吃完就會收拾碗筷。"
明明一開始還不以為意,但他搭完積木後發現,家人真的沒有等他吃飯,也沒有為他留下剩菜,肚子在半夜咕咕直叫。第二天,害怕餓肚子的倔孩子第一次在飯點自覺乖乖地坐在飯桌前。
由此看出,體驗式教育往往是引導倔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倔孩子往往對自己的東西佔有欲與掌控欲都比較強烈,比如:不願意讓其他人碰自己的玩具或書包、一定要自己刷牙、吃飯、想自己挑衣服穿。
由於年紀小,所以孩子的動作經常會顯得過於笨拙、花費時間較長,自己收拾書包也總是丟三落四。這時,家長會忍不住上前幫忙,為孩子打理,卻引起了倔孩子的排斥與反感。
我的建議是:家長適時放手,不插手孩子的事情,讓他們成為自己的主人,享受掌控欲帶來的快感。
這樣不僅家長輕鬆,孩子也更早地學會承擔責任,一舉兩得。
給予孩子兩個選擇我經常在遊樂園或者幼兒遊玩場地,看到許多孩子被家長強硬帶走。孩子又哭又鬧,有些家長被孩子鬧出脾氣了,直接訓斥或者朝孩子臉上打耳光。
事實上,給予孩子兩個選擇,能夠更好地解決親子之間的爭端。
比如家長可以在離開前詢問孩子,"我們準備要回家了,你是打算五分鐘之後走,還是十分鐘之後走。"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第一,傳遞出"我們要回家"的訊息,給孩子一定是時間消化;第二,讓孩子自己選擇時間,掌握自己玩遊戲的節奏。
"給予兩個方式"這種方式,往往比強迫孩子中止遊戲更有效果,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尊重理解孩子的意願與想法據說,80%的孩子在他們沒有感受到愛和信任之前,是不會接受家長的任何意見。
事實也正是如此,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故意叛逆,故意與家長對著幹。他們之所以堅定自己的信念與觀點,不願意接受家長的建議,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家長的理解與同意,認為家長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誰都不喜歡被壓迫,孩子也是一樣,因此家長應該學會理解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認同孩子的做法後,再適時提出更合理的建議,事半功倍。
倔強的孩子都是"潛力股",但只有經過家長正確耐心的引導,孩子才能真正成為"績優股"。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