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江戶——火遍全球的浮世繪佳作欣賞

2021-02-07 萌萌看展筆記

也今年9月,我去上海外灘壹號看了「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和「莫奈日出·印象」展。這兩個商展的面積和門票價格都差不多,展品數量和展陳水平卻天差地別。本篇分享浮世繪大展中的優美畫作,改天另寫一篇吐槽莫奈展。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一1868)的民間木刻版畫,意為「浮世中的繪畫」。當時流行的人生觀認為,人生短暫無常,應該將自己投入沉浮的塵世中及時行樂,盡情歡唱、盡興飲酒、隨波漂浮,這就是所謂的「浮世」。


浮世繪的誕生很大程度上受明清木刻版畫的影響。內容取材自民眾的日常生活與風景,被喻為「江戶時代大百科全書」。同時浮世繪也是精良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用藝術的構圖方式表現透視關係、遠近關係,用線條和無陰影的平面大塊平塗表現立體效果,使用鮮豔且有豐富層次的色彩,時常運用漸變色和對比色。這些藝術特點都對19世紀末的歐洲印象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梵谷、莫奈等印象派畫家大量收藏和臨摹浮世繪作品。


如今,世界各大博物館都有收藏浮世繪名作,如波士頓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等,並不定期舉行展覽。


這次上海的浮世繪大展共展出140餘幅浮世繪作品,其中少量標註是複製品。大部分沒標註是複製品,但也沒寫是從哪些博物館/藏家借展的,不確定是否為真品。畫作本身都很不錯,我最喜歡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的風景畫,真的是太美了!!!


上海展覽是從歷史的視角策劃,按照時間順序介紹浮世繪從草創到成熟期的發展史。本篇看展筆記則將按照浮世繪題材——美人繪、役者繪、武者繪、名所繪——來分類介紹。有的照片玻璃反光較為嚴重,會用網絡圖片代替。


「美人繪」即美人畫,是浮世繪中最主要的題材,大多以吉原的花魁為原型。美人畫貫穿整個浮世繪的發展歷程,所以本部分會順便介紹些浮世繪的歷史。



菱川師宣(生年不詳——1694)是浮世繪的首創者,他的美人畫強調對和服的表現力。早期浮世繪多為手繪或單色印刷。

《回首美人圖》,菱川師宣,手繪,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往櫻樹上系短冊的少女》(複製品),石川豐信,豎大版紅繪,18世紀中期



鈴木春信(約1725一1770)為主的畫師始創多色套印浮世繪,即將多塊彩色版套印在一個畫面上,別名「錦繪」。文末附錄將介紹具體的工藝流程。


鈴木春信的美人畫是諸多畫家中我最喜歡的。他筆下的女性身材纖巧,體態輕盈,秀美非常,而且人物置身於生動的場景之中,營造出浪漫和詩意的意境。

《夜之梅》,鈴木春信,大版錦繪,1766年,圖1為本人拍攝,圖2來自網絡


橘色的和服及欄杆與墨黑的夜色形成鮮明對比,女子側舉燈籠賞梅的嬌俏身姿與雅致的梅花相映成趣。


疾風驟雨,女子急忙跑去收晾曬的衣服,慌忙之間木屐都掉了一隻,非常形象生動。


《雪中相合傘》,據說是鈴木春信的代表作,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燃燒秋之楓葉》,鈴木春信,1765年,描繪青年男女的含情脈脈,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喜多川歌曆(生年不詳一一一1806)開創了「大首繪」,以刻畫美人細膩表情的半身像,取代了突出和服花色之美的全身像。他的作品被稱為浮世繪美人畫的頂峰,不過我更喜歡鈴木春信的風格。

《姿見七人化妝 難波屋阿北》,喜多川歌麿,大版錦繪,約1793年,圖片來自展方


《對景美人》,喜多川歌麿,大版錦繪,1793-1794年


歌川豐國(1769-1825)以表現理想美的歌舞伎畫和美人畫受到廣泛歡迎,形成了「豐國樣式」。歌川派成為19世紀中期席捲幕末江戶浮世繪界的最大流派。


在江戶時代,歌舞伎是城市生活中最主要的娛樂之一,被稱為「役者繪」的描繪歌舞伎演員形象的版畫也大受歡迎。


18世紀初,一位天才浮世繪師——東洲齋寫樂(生卒年不詳)橫空出世,他以誇張變形的手法突出演員的外形和性格特徵,是浮世繪歌舞伎畫的經典之作。

《三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複製品),東洲齋寫樂,大版錦繪,1794年


《役者舞臺之姿勢繪》,歌川豐國,大版錦繪,1795年


武者繪以傳說、傳奇、歷史小說中的武士為題材,代表畫師是歌川派晚期大師歌川國芳(1797—1861)。他的代表作是以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水滸傳》中108個梁山好漢為藍本的人物肖像系列。

《通俗水滸傳豪傑百人之一人 中箭虎丁得孫》(複製品),歌川國芳,大版錦繪,約1828年


《通俗水滸傳豪傑百人之一人 智多星吳用》,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歌川國芳還被稱為諷刺畫和「戲畫」(即表現奇思怪想的鬼怪故事)的「幕末第一人」。

《木曾街道六十九次之內 蕨》,歌川國芳,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相馬之舊王城》(複製品),歌川國芳,大版錦繪(三聯畫),1843年


《贊岐院眷屬營救源為朝圖》,歌川國芳,大版錦繪(三聯畫),1851-1852年,圖1為本人拍攝,圖2來自展方


此外,歌川國芳以愛貓畫貓著稱,創作了大量以貓題材的浮世繪,包括以貓擬人來表現當時江戶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畫名不詳,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跳舞的小貓咪也太可愛了吧!!


《流行 貓の狂言づくし》,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名所繪就是風景畫、山水畫。1830年代日本興起民間旅行熱潮,具有導遊性質的名所繪成為大眾關注的浮世繪題材。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確立了名所繪的風格,作品被莫奈、梵谷等印象派畫家大量收藏和臨摹。


葛飾北齋(1760-1849)是最著名的浮世繪畫家之一,其長達七十餘年的作畫生涯在浮世繪畫師中無人可比,直到去世前還在創作。為了畫畫,他一生遷居93次,留下的作品數量高達三萬五千多幅,涉獵無數題材和技法。他大膽地將日本各傳統流派、中國畫畫風、西洋繪畫技巧融合在一處,自成一派,畫作生動活潑,充滿生命力。


葛飾北齋在七十多歲時(1830年代)達到繪畫生涯的巔峰,創作了大量作品,包括一生中最精彩的風景版畫系列——《富嶽三十六景》。《富嶽三十六景》描繪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初版繪製36景,大受好評,後再追加10景,一共46幅。


我曾有幸於2015年在波士頓藝術館看過「葛飾北齋作品回顧展」,當時展出了葛飾北齋200餘幅作品,特別是《富嶽三十六景》全集,盛況空前。可惜那時我還不太了解浮世繪啊啊啊,只是憑直覺看。

《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衝 浪裡》,葛飾北齋,大版錦繪,1831-1834年,圖1為本人拍攝,圖2來自展方


大名鼎鼎的《神奈川衝 浪裡》,葛飾北齋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浮世繪之一。梵谷的《星月夜》曾參考這幅畫;德彪西也曾從中汲取靈感,創作了交響樂《大海》,連曲譜的封面設計都照搬畫中的浪花。


價格便宜的普魯士藍顏料在日本的普及被認為是推動浮世繪藝術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神奈川沖浪裏》中,葛飾北齋用普魯士藍的變化將浪花中的層次變化表現得分明,且不破壞畫面的整體。畫面中描繪巨浪的連貫弧線充滿張力,表現了巨浪力量之強,並且和浪尖細碎跳躍的短線條形成對比,使畫面疏密有致,張弛有度。

《富嶽三十六景 東都淺草 本願寺》,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富嶽三十六景 深川 萬年橋下》,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富嶽三十六景 武州 玉川》,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15年我在波士頓藝術館買了這幅的復刻畫,哈哈!開心!


《富嶽三十六景 甲州 三島越》,葛飾北齋,大版錦繪,1831-1834年,圖片來自網絡


《富嶽三十六景 甲州 犬目峰》,葛飾北齋,大版錦繪,1831-1834年,是後追加的10幅之一,圖1為本人拍攝,圖2來自網絡

《諸國名橋奇覽 越中索橋》,葛飾北齋,大版錦繪,1834年


《雪月花 隅田雪》,葛飾北齋,大版錦繪,1832年


《雪月花 吉野櫻》,葛飾北齋,大版錦繪,1832年


《詩歌寫真鏡 蘇東坡》,葛飾北齋,長大版錦繪,1833-1834年


這幅蘇東坡羅浮宮應該有收藏,我在TB上買過他們出的冰箱貼。


葛飾北齋還有許多花鳥畫作品,生動活潑,趣意盎然:

《花鳥系列冊頁 文鳥 辛夷花》,葛飾北齋,中版錦繪,1834年,圖片來自展方


《鷹》,葛飾北齋,團扇繪,1835-1838年,很有趣的姿態


《群雞圖》,葛飾北齋,團扇繪,1835-1838年


《遊龜圖》,葛飾北齋,長大版錦繪,1835-1838年

歌川廣重(1797一1858)是和葛飾北齋齊名的浮世繪風景畫大師。他17歲時入歌川豐廣門下研習浮世繪,廣重性格沉穩、畫風細膩,正與歌川豐廣的品性相通。他繼承了師傅雅致秀麗的繪畫風格,擅長以柔和抒情的筆法描繪平靜的自然景象,用詩化的意境渲染平凡的生活,每幅畫都給人雋永、優雅的美感。


《江戶近郊八景 玉川秋月》,歌川廣重,大版錦繪,約1838年,圖1為本人拍攝,圖2來自春秋版畫博物館,兩幅略有不同


《江戶近郊八景 芝浦晴嵐》,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春秋版畫博物館


《東都雪見八景 隅田川堤之景》,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0年

《六十餘州名所圖會 武川 隅田川 雪之朝》,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3年


《六十餘州名所圖會 石見 高津山 汐濱》,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3年


《六十餘州名所圖會 對馬 海岸 夕晴》,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3年


《六十餘州名所圖會 阿波 鳴門之風波》,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5年


歌川廣重暮年出版的巨幅構圖,描繪日本風景畫的三個主要成份——雪景,花卉和月色,其中花卉別出心裁地選擇以「浪花」為主題。

《花 阿波鳴門之風景》,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7年,圖1來自網絡


歌川廣重晚年的最後傑作,創作於1856至1858年間,共120幅,分春夏秋冬四個部分。歌川廣重以豐富的視角描繪日常的江戶風景,營造出變化多端的空間效果,其魅力使江戶人著迷,成為當時的暢銷書。


春之部:

《名所江戶百景 永代橋佃島》,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名所江戶百景  蒲田的梅園》,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7年


《名所江戶百景 龜戶梅屋鋪》,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梵谷臨摹過這幅畫


《名所江戶百景 從真崎邊看水神之森內川關屋之裡之圖》,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我在日本買過這張明信片


《名所江戶百景 吾妻橋金龍山遠望》,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7年


《名所江戶百景 佃島住吉之祭》,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名所江戶百景 深川萬年橋》,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7年,拍照反光嚴重,本圖來自網絡


《名所江戶百景 堀切之花菖蒲》,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7年,圖1為本人拍攝,圖2來自網絡


《名所江戶百景 龜戶天神境內》,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7年,圖片來自展方


《名所江戶百景 猿若町夜之景》,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名所江戶百景 兩國花火》,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名所江戶百景 淺草金龍山》,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7年,圖片來自展方


《名所江戶百景 淺草田甫酉之町詣》,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名所江戶百景 目黑太鼓橋夕日之岡》,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名所江戶百景  愛宕下藪小路》,歌川廣重,大版錦繪,1857年,圖片來自網絡


《名所江戶百景 王子裝束榎木大晦日之狐火》,非本次展品,圖片來自網絡


小林清親(1847—1915)被稱為「最後的浮世繪師」,他把油畫的光影藝術帶到了浮世繪之中,形成了特有的光線畫,使浮世繪煥發出現代氣息。

《武藏百景 兩國花火》(複製品),小林清親,大版錦繪,1884年


1868年的明治維新使「文明開化」的風潮席捲日本列島。浮世繪投身時代潮流,致力於開拓新領域,試圖起死回生。然而,在日本社會發生重大轉型的過程中,迅速建立起來的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體系迫使耗時低效的民間手工藝作坊在短時間內急速式微,浮世繪也不例外,新技法與新樣式的拓展無以為繼,藝術性也日趨低落,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附錄:浮世繪的製作程序


一幅浮世繪是在出版商的組織下,由畫師、雕刻師、拓印師三種專業工匠共同製作。雖然畫師的水平決定作品的整體效果,但雕版師的精密技術和拓印師的細緻加工缺一不可。


大致流程如下:

1. 出版商根據市場需求決定選題,然後選擇畫師、雕刻師、拓印師。

2. 畫師按照出版商的選題,畫出墨線稿,稱為「版下繪」

3. 出版商向出版管理機構提出出版申請,提交墨線稿審查,在畫稿上蓋章認可。

4. 雕刻師將通過審查的墨線稿貼在木板上,雕刻墨線版,即主板。雕刻完成後拓印出20份黑白稿,稱為「校合拓」,交給畫師標示色彩。

5. 畫師在校合拓上分別圈出色版位置並標註指定的色名,同時指定圖案模板。

6. 雕刻師按照畫師的標示分別刻出數塊色版。

7. 拓印師根據畫師的色彩標示進行拓印,畫面細節及特殊效果由拓印師把握處理。

8. 出版社將製作完成的浮世繪上市銷售。

※ 本圖文為 關萌萌 原創,未標註引用的圖片均為本人拍攝,屬於本人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轉載須經本帳號授權。

※ 標註引用的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相關焦點

  • 跟隨「浮世繪三傑」夢回江戶
    跟隨「浮世繪三傑」夢回江戶 2020-06-22 0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魔都開幕
    上海熱線訊 7月3日,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魔都Bund One Art Museum 揭開序幕。圖:「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現場八大主題全景式呈現 展覽分為「浮世繪的黎明」、「多彩『錦繪』的誕生—— 鈴木春信」、「美人畫的頂峰—— 喜多川歌麿
  • 跨越400年,「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來魔都啦!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即將空降魔都 Bund One Art Museum, 這次展品更勁爆,布局更新穎,
  •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 最罕見的墨線版半成品浮世繪
    7月3日,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Bund One Art Museum展出。這是國內第一次從歷史視覺策劃浮世繪展覽,以日本浮世繪各階段主要大師們的最具代表性作品,梳理了浮世繪草創到成熟期的發展脈絡。其中包括從菱川師宣受明清版畫影響首創浮世繪;早期浮世繪大師鈴木春信;美人畫的演變;「全能」葛飾北齋的人物花鳥,以及歌川國貞的歷史神話、最罕見的墨線版半成品浮世繪...
  • 日本「浮世繪」為什麼能火遍全球?
    在過去的400年中,葛飾北齋,北川加賀,川川茂樹,鈴木春武和東條齋等許多大師譜寫了音樂,在江戶時代留下了許多日本夢。日本浮世繪為什麼這麼熱?如果您將這些大師分成一組並以浮世繪的名字命名,那麼您心中的C大師是誰?讓我們仔細看看「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展」!
  • 《印象》:夢回江戶·浮世眾生
    2020-08-31 11:04 來源: 澎湃新聞 紀實人文頻道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對話」:夢回江戶·浮世眾生國內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浮世繪藝術展
  • 《印象》:夢回江戶·浮世眾生
    「對話」:夢回江戶·浮世眾生國內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浮世繪藝術展「夢回江戶」在外灘一號盛大展出。展覽以全景式的視角,記錄了日本「浮世繪藝術」300年左右的歷史進程,展出的140多件浮世繪經典作品,來源於多家收藏機構與知名藏家,內容涵蓋浮世繪的發展脈絡、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製作技藝的探索等多個方面,給中國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日本經典美術史課程。
  • 展日本風情 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滬開幕
    中新網上海新聞7月7日電(徐明睿)「夢回江戶
  • 「展訊」「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上海開幕
    7月3日,展覽「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上海Bund One Art Museum開幕。展覽從浮世繪的發展脈絡結合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技藝繁衍的探索等方面,全面展現了浮世繪絢爛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隨後,畫家們開始以商人們那煙花柳巷的奢侈生活為題材,叫做「手筆風俗畫」,為浮世繪的前身。△吉原地區是浮世繪歷史中的核心到了1657年,一場大火將江戶夷為平地,觀念上為人們帶來浮世無常之感。重建家園的過程中,大量資金、人力流入江戶,進而商業高速發展,能大規模印刷的宣傳畫備受歡迎。
  • 藝術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葛飾北齋 《東都淺草本願寺》以《神奈川沖浪裏》為代表的這類畫被稱為「浮世繪」,也就是「浮世中的繪畫」。江戶時代有一本《浮世物語》很流行:「萬事不掛心頭,隨風飄去,流水浮萍一般,即叫做浮世。」▸吉原地區是浮世繪歷史中的核心 到了1657年,一場大火將江戶夷為平地,觀念上為人們帶來浮世無常之感。重建家園的過程中,大量資金、人力流入江戶,進而商業高速發展,能大規模印刷的宣傳畫備受歡迎。
  • 浮世繪,日本江戶時代的小紅書?
    原創 王京 活字文化從盛夏到深秋,長達四個月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可能是又一個讓你愛上魔都的理由。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在日本江戶時代興起,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是一種非常適合大眾欣賞的藝術形式。
  • 藝術|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這些浮世繪都是通過木刻版畫技法批量生產,所以,浮世繪沒有「原作」的概念——無非是質量和批次的差異而已。葛飾北齋《江都駿河町三井見世略図》它的出現其實是江戶時代一個縮影。浮世繪便宜大碗的基礎來源於明確的分工。到了江戶時代末期,幕府下達禁令導致浮世繪開始轉型,畫家們不再以人物(美人繪、役者繪等)為主,風景成為新的主題(即「名所繪」)。鑑於當時的交通條件和法律,平民百姓沒辦法合法旅行,因此以各地風景為主題的作品銷路非常好。
  • 夢回江戶時代,每一幅浮世繪都是民間生活的講述者
    西方藝術家們因浮世繪而創作出多種形式的繪畫內容,使畫面內容及創作手法更加多元化,而這樣的藝術創作反而卻在日本廣受好評。比如,莫奈讓自己的妻子穿上和服做模特,創作出《穿和服的女人》;而梵谷更是臨摹創作過至少30幅浮世繪作品。其實,欣賞浮世繪作品,並不需要太多的苛刻眼光,它只是源於民間,取材於生活習慣和日常風景的創作而已。
  • 為什麼浮世繪這麼火?
    編者按:日本的風俗畫——浮世繪興起於江戶時代,鮮活地表現了當時平民社會的生活百態,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時代記錄,被稱為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近日,「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在Bund One Art Museum(上海外灘壹號美術館)展出,吸引了不少人前往觀看。
  • 百科全書式浮世繪大展來了!從神奈川衝浪出發,帶你夢回江戶時代
    「活在當下, 盡情享受月光、 白雪、 櫻花和楓葉之美,盡情歡唱,將自己投入沉浮的塵世......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浮世』。」——淺井了意《浮世物語》一提及浮世繪,首先映入腦海的定是葛飾北齋筆下的《神奈川沖浪裏》,那幅關於滔天波浪的描繪。
  • 百科全書式浮世繪大展來了!從神奈川衝浪出發,帶你夢回江戶時代
    「活在當下, 盡情享受月光、 白雪、 櫻花和楓葉之美,盡情歡唱,將自己投入沉浮的塵世......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浮世』。」——淺井了意《浮世物語》一提及浮世繪,首先映入腦海的定是葛飾北齋筆下的《神奈川沖浪裏》,那幅關於滔天波浪的描繪。
  • 夢回江戶
    對於浮世繪的興趣,是因為梵谷對浮世繪的喜愛,在《夢回江戶》展結束前
  • 外灘上的浮世繪:江戶茶室的阿北姑娘你好啊
    展覽: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如果不是今年7月在上海外灘壹號看到《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那把扇子上的大首繪美女原來是喜多川歌麿筆下的阿北姑娘。但是在江戶時期的浮世繪景觀中,真實的情況恰恰相反,屢屢出現在大判錦繪中央的茶娘阿北才是真正的美之繆斯,而仰慕阿北「高名」來到發達商業區飲茶消費的天皇,不過是為了坊間傳奇增色的閒筆搭配。箇中原因在於,催生了浮世繪藝術的江戶民俗文化在日本歷史上具有顯著的庶民優先特徵,在商品經濟超越舊有的農村自然經濟之後,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町人思想和町人意志:否定等級身份制度,否定封建意識中的尊卑觀念。
  • 站在中國看世界:走進浮世繪 欣賞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
    浮世繪在許多人眼裡神秘而充滿誘惑,眾多喜愛浮世繪的人群當中,往往被浮世繪不拘一格的藝術形式所感染,能夠不斷的通過浮世繪的啟發,創作出更多的藝術之美。這種最終享譽全球的藝術形式,在十八世紀彌留之際,以驚豔的方式在世界藝術史上迸發出了絢爛光彩,使得日本人用200多年精心培養的這朵藝術之花終於開遍了全世界。然而當你漸漸走入浮世繪的世界時,你會發現這已經完全不是一種藝術形式所能概括和形容的。但凡對浮世繪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浮世繪是指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以描寫風景和百姓風俗為主題的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