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人大三大高校中文系學生畢業去幹啥

2020-11-29 搜狐網

  清華:天生我材必有用

  就像所有孩子有出息的家長一樣,清華人文學院的黃國營老師對人很客氣,但說到清華中文系學生的畢業分配工作時,他一再為難地說:"我不太清楚,真的不太清楚。"清華中文系已經畢業三四個班了,每年30個人左右,其中70%~80%的學生都保送讀研究生了,其餘的學生也都自己早早就把工作找好了,學校只是最後辦手續。"他們從來不找我們,我們也不管他們,反正不用我們操心。"黃老師說。

  清華中文系專業相對分散,有文學、新聞傳播,還有計算機語言學等,每個專業就幾個人,課程設置和一般院校中文系也不太一樣,除了一般的漢語言文學外,還有大量理科課程,可以說是文理兼通。清華有人能保送到中科院的各個研究所讀研,這是別的高校中文系學生無法想像的。一個清華中文系學生驕傲地說,他們的電腦水平一點不比計算機系的差,如果到電腦公司,完全能搞技術。事實上,他本人就在新浪兼了一年多的職,做軟體漢化工作。而計算機系的學生不如中文系學生會寫東西、有文採。因為是複合型人才,社會需求很大,中文系學生常常出現被"搶"現象。

  在三大高校中,清華的分配形勢毫無疑義是最好的。據介紹,每年來清華要人的單位稍晚一點就沒戲。去年也是這個時候,駐港部隊來清華要記者,結果居然沒人應聘。今年也有好幾個報社和出版社來要人,都無功而返。一個同學向記者透露,他們今年除了十二三個保送推薦讀研的,其他相當一些人手裡都有接收函了,至少也有比較有把握的意向,但都還想等等,看有沒有更好的。他自己就有兩個接收函,一個是外地一家大型報業集團,一個是外資企業,而他對自己的考研成績很有信心。而他隔壁宿舍有個同學,現在實際上已經在上班拿工資了,他從大二下半年就開始在那個公司打工,工作早就是板上釘釘的了。

  曉琪在清華中文系學的是計算機語言,自己又輔修了經濟管理,今年考了MBA,感覺還不錯,記者問她是否想當作家,她很吃驚地大搖其頭說:"我的文字功底從來就不好,中學時文章總也寫不長,乾巴巴的,我寫得最好的就是議論文。說老實話,我就是想當比爾·蓋茨,也沒想過當作家。"她還說,據她所知,清華的學生大概沒有做"作家夢"的,去年倒是有一個,後來無法容忍這裡的"理工氣",轉到北大去了。她承認清華和北大的學風從來就不一樣,清華是嚴謹的、理性的、中規中矩的,就連清華學生的自行車擺放起來都是一條線,絕對規範。這種氣燻出來的人,不會太狂,也不會浪漫得不知道自己是誰,而北大是飄逸的、自由的、散漫的,允許個性的極大擴展。"所以,北大也許還能出幾個性情中人,清華絕不會,而且清華人也不太會欣賞那種憤世嫉俗、特立獨行的人。"曉琪說,他們管這種人叫"憤青"(憤怒的青年)。

  清華人求職時一般也不願搞純粹文字工作,往年也有去出版社和報社的,但要麼是搞技術或理工性質的工作,要麼搞不長久。他們大多願意從事一些能發展自己專長的、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也有的同學不那麼在乎體制內的分配,先隨便找個單位掛著,在中關村自己創業,有眉目了再跳出來全心全意幹。前幾屆的同學中,已經有自己辦公司的了。當然,他們還是更願意去外企,因為公平、規範、發展前景好,他的一個師兄工作三年後,現在已經調到哥本哈根本部了。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果說很多高校畢業生的努力方向是留在北京的話,清華人的奮鬥目標已經是"做一個國際人"了。事實上,清華中文系學生中,現在就有不少是"寄託族"了(指考GRE和託福,以求出國的人)。但一個正在辦出國手續的學生向記者正色申明:他想出國並不是"香蕉人"(香蕉皮黃心白,指那些內心嚮往白人世界的黃種人)。而是想到國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他說他還會回來的,國外總不是他的家,外國大公司也很難讓黃種人真正做到高層領導,更別說核心領導層了。他的理想還是做計算機漢化,以後再開發中國自己的計算機技術。

  北大:天涯別處無芳草

  一般的文科或綜合院校中文系的畢業生有幾大去向:讀研、公務員、找工作。其中找工作有北京和外地之分。北京大學中文系今年共有81人畢業,其中保送讀研究生的34人,餘下的47人正積極找工作,其中包括幾個放棄讀研的,因為他們對本專業不感興趣,覺得還不如工作幾年後,再考一個有發展的專業。還有四個學生正在聯繫出國。

  據了解,北大中文共三個專業,其中中國文學最多,有47人,保送讀研16個,漢語言文學專業22人,保送12人,古典文獻專業12人,保送6人。其餘的都在找工作。以往年的情況看,去報社和出版社的居多。

  一個同學介紹說,今年情況有些不一樣,以前學生還能想得開,認為北京太擠,還不如去地方發展空間大,而且以後也能考回來,可守可攻。但現在同學好像更想留在北京了,有的就這麼一個心眼留京,甚至不惜大大降低條件,委曲求全,而一些很不錯的外地單位,如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等今年來北大中文系要人,同學都不報名。這個同學說,如果他不是保送的話,寧可去廣州闖一闖。他說現在同學都挺忙的,找工作的不用說了,要讀研究生的就得著力把畢業論文做好,爭取發表,並確定研究方向。總之,現在就得行動起來。

  很多人都知道大學生臨到畢業時是怎樣武裝自己的,男生買西裝,女生化妝,交通費、通訊費、做簡歷的費用、人才交流中心買門票、筆試面試報名費,還有部分"意思意思"的花費,都不在少數,但有同學告訴記者,其實找工作還是"功夫在平時"。找工作幾大要素是:關係、勤跑、多信息、(學校)牌子、專業、個人能力、機遇、經濟支持等。多數外地同學都沒有強有力的關係,所以在同等條件下,收集的信息越多,機遇越多。另外,有工作經歷的,有各種本本證證的,獎勵多榮譽多的,相對機會還是多些。幾乎所有的北大學生都在二年級就拿到了英語六級證書,後面的一兩年,還會分別拿到託福成績、駕駛執照、計算機證書、律師證或會計證等。要不就是有了在某大單位兼職、實習的工作經歷。這些都將成為求職中的"法寶"。

  小周已經拿到了聯想集團的"入門券",現在他是同學中最輕鬆的了,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打牌都找不著人,只好在網上找人玩。到學校看看就知道了,畢業生都不在學校吃晚飯--還在外頭跑呢。"他認為他求職比較順利,一是自己期待值不高,壓力就小,二來,他豐富的工作經歷在關鍵時候幫了大忙,他是學生幹部,曾經在多家文化單位和網站工作,後來又在易得方舟中文在線網站打工,最後做到了內容部總編,兼網站總監。這些都使他從眾多考試成績優秀的求職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北大的學生現在像小周這樣拿到接收函的還不是很多,一個原因是很多單位的指標還沒下來。(聯想屬於高新技術企業,按北京市政府規定,可以為大學本科以上的人才解決北京市戶口,不存在"進京指標"問題。)但看起來學生還是樂觀的,記者傳呼一個學生小趙時,他很快回了電話,說現在正在四川採訪,把記者嚇了一大跳。(記者自己出京採訪的機會都不是很多),原來他作為某報社實習生,正在採訪當地人大會議。他在電話裡說,工作還沒最後定,但已經有意向了,對於是去新聞單位、政府部門還是企業,或者工作條件、待遇如何,他本人並不怎麼挑剔,最主要是看以後有沒有發展前途。

  小趙說話不多,而且用詞很謹慎,幾乎字斟句酌,都說北大學生狂,其實就記者採訪到的幾個學生看來,他們都還是很小心的,都一再囑咐不要透露姓名。"我知道的情況都告訴你,但我不想承擔責任。"他說,"而且我工作還沒定,什麼話也不能說死了。"也許找工作的現實多少消磨了他們少不更事的輕狂和傲氣?

  至於問到以後會不會從事文學創作,大多數同學都不以為然地笑笑。記者在北大採訪時收集到了一個有趣的新校園民謠,說:"一流文字寫論文--賣思想,二流文字搞策劃--賣腦(點)子,三流文字寫小說--賣技巧,末流文字寫劇本--賣力氣。"可見他們對文學評價不高。

  記者居然找到了曉琪說的那個從清華中文系轉學到北大的學生小徐,他已經畢業了,分在北京一所中學,據他自己說,並沒有去工作,隨便在外頭幹點活,準備作為同等學歷考博。記者約見他時,他居然穿著20年代的長衫和納底黑布鞋(千真萬確),他還抱怨現在買不到這樣的衣服了,除非是戲服,貴得要命。這一副行頭,是他好不容易找人定做的。小徐並不想當作家,而是想作學者。他的舊文人習氣很濃,喜歡古詩詞和京劇。問到他對師弟師妹們的感覺,他搖頭說,北大已經墮落了,中文系的學生也一心學英語和電腦,考這種證、那種本的,沒什麼人文關懷,也不再追求什麼精神家園。他覺得現在人文學科的學生不好找工作是暫時的,事實證明,人文學科的影響是無形而巨大的,當年的私人教師朱熹絕對比不過皇帝,當今天,很多人不知道朱熹所在年代的皇帝是誰,但朱熹的思想卻影響到了清代《儒林外史》。當然,文學是哲學之下的東西,小徐並不看重文學。

  人大:為伊消得人憔悴

  據說在北京文科高校中,北大生畢業不如人大。又據說,有的用人單位擺著北大的學生不要,就要人大的,因為北大生太傲,整天恨不得當領導的領導,指導江澤民怎麼治理國家。而人大的學生比較"懂事",知道人情世故,辦事有分寸。實際上,北大人沒那麼傲,而人大的情況又如何呢?

  不難看出,人大學生很忙,晚上9點半,四個男生宿舍和一個女生宿舍的電話都還沒有人接。10點半,才接通第一個電話,這個姓孫的同學告訴記者,工作還沒有最後定,有幾個意向,一個是電視臺,但不完全在體制內,保障差一些,還有一個出版社,但待遇差,沒有房子,工作後出版利潤任務也很重。還在猶豫。他說同學平時絕不交流找工作情況,但一般來說,晚上睡得好,白天吃飯香的,就是情況比較樂觀的,一般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問他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他猶豫了一下說,請"朋友"吃飯去了。

  學生與外界的聯繫渠道都是什麼呢?一個女生說,集體的方式是:有來學校要人的、參加人才招聘會,特別是畢業生專場。個人的渠道就多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唄。有的通過家裡親戚、父母的熟人,得撕下臉皮,多遠多疏的人都得找,反正聊勝於無,"死馬當作活馬醫"唄。有的通過關係好的老師找人,有的是找已經工作了的學兄學姐或老鄉,但他們大多數沒權,也就是提供些信息和經驗建議罷了。也有的讀書時就在外頭打工、兼職,也能認識一些人。她回來晚是因為工作沒眉目,心裡煩,到師大一個老鄉那兒聊天去了。"你不知道,畢業這一年真不是人過的日子。還有課沒完,可根本就沒人聽,畢業論文也沒心思寫,整天神神道道的。以前是又要準備考研,又不能誤了找工作,現在考研成績還沒出來,所有的單位都說還沒定,再等等,等得你心裡特沒底,虛得慌,我覺得都快被拖死了。怪不得別人都說畢業是對所有因素的綜合考察,包括意志力、耐力、心理素質、經濟能力、人際關係……煩死了!"她承認,自己期待值過高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但水漲船高,自己也不能太差了。

  中文系負責分配工作的王林英老師介紹說,今年中文系有42個畢業生,已經確定保送讀研究生的13人,估計還有五到六人能考上研究生。今年總的來說分派形勢稍好,因為"三高"(高科技等,就是指在中關村工作的)、三資、教育、公務員等職位不再佔用普通留京指標,所以學生的就業空間相對大一些。人大學生與其他學校的相比,一向更熱衷於去政府部門,今年報考公務員的也不少,估計又是北京高校之最,往年就曾有人分到國務院辦公廳、外交部等,今年形勢還不明朗,但已經有人接到中宣部的面試通知。不過這兩年,國家招考公務員總體數量壓縮,實際上去新聞出版部門的還是多一些。有的同學已經拿到接收函了,具體數量不清楚,但都還沒有籤約,目前只有一個籍貫青海的同學與四川長虹籤了。王老師主張稍晚些再籤約,因為以後可能會有更好的單位。而毀約是要賠錢的,而且也影響學校聲譽。

  有趣的是,人大學生中也幾乎沒有想以後從事文學創作的。一名女生尖刻地說,最開始高考報考中文系時,還是有一點想法的,但在學校摸爬滾打四年下來,知道所謂作家也就是那麼回事,以前在外地,覺得作家寫書寫小說多神秘、多崇高,現在明白了,他們是最俗的一群,整天想著賺錢,小說不好好寫,就想賣影視版權,怎麼通俗怎麼寫。另外,市場經濟中,好書不一定好賣,好賣的不一定是好書,還不是靠炒作?男的到處籤名售書、上躥下跳的,女的要麼當美女作家,拍"藝術玉女"照上封面,要麼號稱"用身體寫作"。與其這樣,還不如幹點別的正經事掙大錢,別這樣糟蹋了文字,表面上顯得清高文雅,其實道貌岸然。

  總的來說,三所學校中文系學生求職時比較集中關注的要素是:個人興趣愛好,以後的發展空間,是否在體制內,目前的住房、工資待遇,籤約期限長短(以後可能考研或跳槽)等,很少有人再堅持理想,執著於當年的作家夢了。他們也許還有一點殘留的理想主義,但無疑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現實的、冷靜的期待,讓我們祝願他們都能隨心所欲,在社會上找到他們的位置--他們合適的,和合適他們的位置。(陳潔)

相關焦點

  • 日本高校中的「清華北大」是哪所大學,「人大」又相當於哪一所
    提起國內知名的高校,每個人都能掰著手指頭說出幾個來,至少北京的三大王者「北大、清華、人大」,人人如數家珍,至於復旦、交大、浙大,也是鮮少人不知道的。可見,這些優秀的大學,國人都有一個清楚的等級概念。可是,如果提到國外的大學,許多人就弄得不那麼清楚了。
  • 文科660,北大中文系和人大法學怎麼選?追名選北大,逐利選人大
    但是親戚朋友老師都推薦北大,畢竟牌子亮,現在成績能進北大,北大確定要了,但是中文系還不能確定一定能上,但是有機會。據了解,北大對該省招生的專業只剩下中文系,社會學,新聞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對於這名考生而言,感覺除了中文,其餘的都不太適合自己,所以有點捨不得人大的法學。
  • 中文系畢業生,你的求職路走得還好嗎?
    又是一年6月天,又是一輪畢業人。按照往年的形勢,多數高校畢業生這時候都有了意向,再過一兩個星期,北京各大高校的畢業生籤約將達到一個小小的高潮。那麼北京的幾所重點高校,清華、北大、人大中文系畢業班的學生們,近來都有什麼動向,又將去向何方呢?他們中間,將來還有沒有從事文學的呢?為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 北大出瘋子,清華出傻子,人大出混混!精闢!
    人總要「食人間煙火」,可北大的教育偏偏就不教人「食人間煙火」,而北大的學生畢業後,又只能分配到人間生活,這自然就苦了北大的學生。北大的學生參加工作後,只要繼續堅持北大生活態度,就處處碰壁。  在現實面前,北大學生顯得過於理想,在人情世故面前,北大顯得不通人情世故,薄情寡義。
  • 去北大、清華、人大參觀,一定記著提前預約
    清華、北大、人大等高校也非常著名,去過各個景點後,許多人還有了去北大、清華、人大看看的想法。到了北大門口之後,才知道這些學校是需要提前預約的,不預約是進不去的。北大人氣很旺,來的人特別多,但許多人因為沒有預約只能在門口拍拍照片。因為想進取的人很多的原因,一些人就動起了歪心思,尋思以帶人進北大做生意,帶進去一個人收200元錢。北大的名氣實在太大,大部分人也只是出於好奇,和對北大的仰慕,所以許多人就有想去看看的衝動。
  • 「大國工匠」滿屏都是西工大,難覓清華北大,都幹啥去了?
    不少網友激動得都快蹦起來:許多網友評論: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大多去了國外發展,是歐美留學預備學校。也有同學提議,北大和清華需要好好整改一下了,生源最好、經費最高,可是呢,卻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也有的說:現在北大、清華的很多學生欠缺愛國心,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一門心思想出國,並沒有幾個人靜下心來搞科研,在外國混日子混文憑,有成就者極少。相反,中國為那些中科大、西工大、哈工大留下來的學生施展本領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他們為國挑重擔,充棟梁,踏實奮鬥,努力工作,幹出了很大成就,做出了比北大清華學生更大的事業與成就。
  • 為什麼,西工大畢業成「大國工匠」,清華北大畢業進入「街道辦」
    為什麼,西工大畢業成「大國工匠」,清華北大畢業進入「街道辦」? 最近一份「大國工匠」的名單在網絡上流傳起來,其中西工大極為耀眼,成為了力壓多名高校的耀眼高校,而這份名單中卻少有清華北大的學子。 有些人不經要問,清華和北大畢業的學生去了什麼地方?
  • 清華北大的學生畢業後都去哪兒了?!名校畢業生就業大數據來襲!
    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複雜,許多畢業生在畢業之際都面臨著就業問題。去哪就業,是否升學,是否創業等選擇,都困擾著畢業生們。作為國內頂尖高校,清華北大等雙一流名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倍受關注。 今天帶你看看清北等名校畢業生,畢業後都去哪兒了。
  • 清華北大留學不歸,網友質問,清華北大為什麼不出面
    最近一段時間,清華和北大兩所中國頂尖高校陷入了眾矢之的,最近出現了很多關於眾多留學生不歸國的問題,而這些留學生多數都來自北大和清華這兩所高校。眾多網友在網上紛紛質問這兩所高校,是不是學校的教育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學生選擇出國不歸?
  • 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一個多月後,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北大,指定音韻學家魏建功先生臨時擔任中文系主任,維持「過渡時期」的工作。魏建功做了一年多,便由楊晦先生接任,那是1950年7月,可謂百廢待興的時期,教學很不正常。他當系主任後即遇上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大調整,那是新政權的要求。中文系的任務確定為「培養學生充分掌握中國語文的能力和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思想,使成為文藝工作和一般文教工作的幹部。」
  • 清華中文系:人才向這裡集結
    50年代院系調整,清華文科併入北大。現在強調文理滲透,以文為主,中國語言學和中國文學的學科建設成了中文系的主要任務。  徐葆耕是老清華了,早年畢業於水電系,是理科出身的才子。獲獎的優秀電影《鄰居》,就是他的編劇,目前他正在忙於創作有關西南聯大的電視劇。他還從事「清華學術史」的研究,有不少這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徐葆耕講授的「西方文學思潮」在全校享有盛名,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點課程,曾獲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課程一等獎。
  • 他為何成為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缺席的主角」?
    各個院系的畢業典禮紛至沓來,一些知名校友被邀請返校,向學弟、學妹們傳授成功之道。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畢業典禮上,一個未能出席的人——剛剛因病離世的李小凡教授,卻成為這個鄭重儀式上的「主角」。中文系系主任陳躍紅題為《畢業了,認真做人》的長篇演講,專門圍繞這個普通學人的故事展開。臺下300餘名師生淚流滿面,演講稿在數小時內被微信朋友圈轉發數萬次。
  • 北大、清華、復旦前三 人大、上交大...
    200位「證券私募大佬」校友圈,北大、清華、復旦前三,人大、上交大、浙大、廈大…也很牛! 摘要 【揭秘!200位"證券私募大佬"校友圈北大、清華、復旦前三 人大、上交大也很牛!】私募江湖,英雄輩出!
  • 清華北大品牌價值流失 頂尖生源為就業轉投香港
    「去了幾家媒體,他們都認為我們缺少新聞經驗而拒絕了。」  與他有著同樣困惑的學生還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工資太低,有的是因為所學的東西不適用而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相反,香港大學畢業的學生卻十分搶手。  剛接到香港大學面試通知書的李剛說他就是因為這些原因轉投了香港學校。還有讓他心動的就是香港大學豐厚的獎學金。  成都女孩李卿曦是今年第一個高考新聞人物。
  • 清華北大包攬亞洲大學排行前2名,23所高校進前100,有你母校嗎?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2020年亞洲大學排名,其中有498所高校參與評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包攬了前兩名,這也是自2013年成立亞洲大學排行榜後,清華北大首次包攬前兩名,新加坡國立大學排在第3名。處於飽和狀態的五大專業一:教育教學教育教學這個專業和中文系、歷史系、物理系這些具體的學科不一樣,它是一個籠統的概括,要對整個教育行業進行研究。很多女生喜歡報這個專業,覺得畢業後就可以當老師,工作穩定收入穩定,但其實不然,這個專業非常尷尬,如果不進修,本科畢業不能勝任某科老師,進入崗位後,收入也不會太高,大多就在3000-4000左右。
  •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能力都差不多,為什麼畢業後差距卻很大?
    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能力都差不多,為什麼畢業後差距卻很大?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都是國內的頂尖學生,能力可以說不相上下,差距並不會很大,可是,為什麼在大學畢業後他們之間的差距會很大呢?首先,學生的成績和畢業後的發展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比如說學生在校的學習成績很好,不一定畢業進入了社會就會混得很好,這是沒有直接聯繫的,就比如說只知道學習的書呆子,雖然成績可能是班裡的第一,但是,不一定除了社會就能很好的生存,畢竟走向工作崗位不僅僅需要個人能力,還需要一個人的情商,如果只是智商高不懂得和別人怎麼去交流和合作,依然不能很好的生存,相反,可能這個學生平時學習成績不怎麼好
  • 為何清華北大的學生,畢業後都不去找工作?網友:不愧是高材生
    除了高考之外大部分人也即將畢業,很多大學畢業生在畢業之後都會努力的去找工作,因為想要讓自己擁有好的生活。不過有這麼一個群體卻是一個例外,就是那些清華北大的學生,他們畢業之後都不去找工作,那麼他們在幹什麼呢?
  • 說說北大中文系的「系格」
    第三段,西南聯大時期,和清華中文系合作,挺過艱難的戰爭,維護了一批「讀書種子」。第四段,五十年代初院系調整,清華、燕京和中山等幾所大學中文系與北大中文系合併,一時名家林立,成為學術界的「巨無霸」,是鼎盛時期,學科建設對全國有輻射性影響。儘管五十年代如此艱難動蕩,還是培養出一批學術骨幹。第五段,「文革」時期,也是北大中文系受到摧殘的「非常時期」。
  • 清華北大三學生辦大學生圍甲聯賽 共28高校參與
    熱愛圍棋的清華、北大三名大學生今年「玩兒」大了,經過艱苦努力,歷時一年的首都大學生圍棋聯賽成功舉辦並已接近尾聲。這個史上第一次首都28所高校參與、200餘高校棋手參賽的超大規模比賽,在北京大學生們心目中,是屬於他們自己真正的「圍甲」,比起中國棋院的圍甲更重要、更有影響力,「小圍甲」不遑多讓,大有超越「大圍甲」之勢。
  • 對標清華、北大,優秀大學生應該具備的3項能力,你佔了幾項!
    成功絕非偶然,成長的道路上,不經歷一些刻骨銘心的事情何談自己成長了,前段時間在論壇上看到,很多大學生吐槽,自己家的大學和別人家的大學差距怎麼這麼大呢,原本認為這些大學生的學校應該一般,結果一番聊天下來看到,這些學生的出身也是名門,雖然不是清華、北大這類頂尖高校吧,但在所屬地區絕對也可以排得上號啦,那麼,有人也許會問了,優秀的他們,跟清華、北大的學生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