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邦的《黑白男女》,直面礦難,喚起生活的勇氣

2020-09-11 新銳散文


礦難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也是大家極力迴避,不願面對的話題。這兩個字太沉重,太壓抑。這裡面飽和著礦工的血汗,浸染著死難家屬的無邊無際的哀傷和悲痛。

一直以來,對礦難更多的是指責是反思。是痛定思痛,更多的東西大家不願意談起,仿佛誰也不願意揭開這個傷口一樣,會加劇人的痛感。

始終以服務礦工,挖掘礦山為題材的作家劉慶邦,以巨大的勇氣,深刻的悲憫情懷,直面礦難,直面礦難以後的家屬的心理重建現狀,這是一種在大的層面上的終極關懷,他把深情的目光投射到礦難家屬這一特殊群體身上,細緻深入的再現她們的煎熬痛苦的心理世界,挖掘她們為了生存而做的很多艱難的努力,以一支多情的筆細膩的刻畫了她們在困難的境遇前面堅強和相互幫助的精神,讀後滌蕩著人的心靈,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多年來,我一直喜歡劉慶邦老師的作品,我以為在他的作品裡有詩性的表達,這是我最喜歡的,而且他的作品乾淨純美,帶給我希望和溫暖。

文學是人學,一部好的作品,留給人的總是那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劉慶邦的筆下始終張揚著對人性美的頌歌.這些人物形象豐富了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他筆下的君梅和寶蘭的這兩個形象代表了很多礦難家屬的形象。男人走了,天塌了,可她們還要活下去,她們相互鼓勵幫助安慰甚至是相互依賴的場景讓人為之落淚動容。

還有那個追求君梅的男青年蔣志方,他的熱情,他的執著,他的無微不至的關心,讓人為他祝福。

對我來說,記憶最深的形象是那位蔣媽媽,大家有事都找她,她一下成了礦難家屬的貼心人。最動人的一章裡是一名婦女來找她,什麼也不說,光哭等她哭夠了,就走了。讀到這裡我也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人的感情多麼奇妙,多麼隱秘啊。心裡的苦太多了,就倒一倒,傾訴一下,蔣媽媽被那麼多人信任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她作為礦難家屬懂得光是安慰沒有用,於是她買了很多的苦戲,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觀看,大家在劇情的感召下哭的稀裡譁啦,這反而釋放了情緒,比悶在心裡強多了。

還有她常年的保護關係一個叫王俊鳥的女人,那個人對她的無限的依賴。在他身上,可以受到很多啟發,比如如何更好地關心職工等。

小說裡有很多抒情的地方,作家最後說道,很多人對煤礦是有感情的。礦山有他的房子他的家,礦井有多深,他對煤礦的感情就有多深。

作品最後帶給人的是溫暖。我們不知道蔣志方是不是和君梅歷經心路坎坷最終能走到一起,但我們看到他們在一點點的有勇氣面對未來,燃起希望我們有再大的困難也不怕,我們把手牽在一起,迎著太陽走。

這樣的一部作品帶給人的震撼是巨大的,通過這樣的作品也讓人看到礦難對一個人,一群人,一個家庭的傷害是多麼的大,讀這樣的作品也真真切切體會到生命至上的理念。也感動於他多年致力於煤礦題材的寫作,這是他扎紮實實為礦山礦工服務的情誼。那就是深入基層,紮根生活,用心貼近礦工的心靈,用真誠的心意去走近他們,做一個謙卑的聆聽者,耐心的聽那些礦難家屬的無邊無際的悲傷。

只有走近了,近距離的看到那樣不堪的精神和生存狀態,內心才會有震撼,才會有感動,才會有做些什麼的想法和行動。

從他情緒平靜地敘述中,我能感受到他那顆柔軟的心靈,那顆對礦工家屬的深深地體諒和悲憫的情懷。一個作家的善良往往讓一部作品變得溫暖。

礦難發生不少,文學作品裡展現的更多是悲痛欲絕的場景,是無望的等待和絕望。而劉老師卻用獨特的視角,通過寫礦難家屬的精神重建,表達了對她們的無比的關切,這是他的善良的氣質決定的。

劉慶邦在不同的地方講述和提及,我明白了真正的悲憫和關切是深沉的,不是小我的,而是有普遍的意義,這讓我覺得對他的作品理解的不夠。聽他這樣講執意要在一生中寫這部書,感受到的是千百年來優秀的作家藝術家對人的巨大的同情。

同情並不是每一個作家都有的,在中國 ,孔子魯迅身上有這樣的同情,在外國有列夫託爾斯泰,在安徒生身上有,這是最優秀的品質。

在他每年大量地走訪礦山的足跡中,我們看到一位作家的勤奮和深入生活的態度,沒有生活,作品就是無根之木無水之源。他其實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一定要深入生活,走到熱氣騰騰的人群裡才會有創作的靈感。

他也談到《黑白男女》的創作,他說這是他傾注一生的精力和心血要去完成的作品,是自己的使命,是自己的願望,他一直把這顆種子埋進心靈的土壤裡,讓它不斷生根發芽,最後長成一棵枝葉茂盛的參天大樹。

通過他這番深情細緻地講解,我明白了他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催人淚下的作品。作家的用意不是讓人們去哭,去沉浸在哀慟中無法自拔,而是讓人在悲傷中能夠相互體諒,相互關愛,相互鼓勵,相互扶持,這樣的工作是別人代替不了的。

他是以一顆慈悲大愛之心,去喚起人們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熱情,涉過悲傷的河流,尋找勇氣尋找信心。不僅僅撫慰心靈的創傷,更能增加一份前進的勇氣和力量。但願所有的礦工和礦工家屬都能看到這部書籍,擦乾眼淚再啟程。

更多的感動來自老師談一名作家的使命感,讓人油然而生敬意。他講到自己為了採訪和創作,主動放棄出國看看的機會,毅然決然地踏上到礦山的遠途。

為礦工服好務,這在他不是隨便一說,而是扎紮實實體現在行動上的。

對比之下,寫當代生活的作品太少了,而劉慶邦是寫當代生活的一位作家,而且成績斐然。他筆下形形色色的礦工形象,體現了他勇於介入生活的信心。作家不是象牙塔裡的人物,他應當是沸騰生活的忠實記錄者,參與者,然後去提煉生活。

作者簡介:劉亮,濟寧二號煤礦井下工人,兗礦文學創作協會會員,鄒城作家協會會員,濟寧散文學會理事。以真誠端莊的態度書寫平凡世界普通人的真善美,創作以礦山和鄉村為題材的作品,有作品百篇在各級平臺報刊發表。

相關焦點

  • 寫作這件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這麼說
    河北新聞網記者邱驥攝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王萌)10月15日下午,在河北省第四屆惠民閱讀周暨2016惠民書市上,由河北省作家協會、河北新聞網、石家莊市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以「故事•人生」為主題的沙龍講座暨著名作家劉慶邦文化訪談活動在石家莊解放廣場惠民書市主會場舉行,劉慶邦在現場分享了他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認識和評價,以及長篇小說《黑白男女》的創作動機和創作背景
  • 「中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最新長篇《女工繪》即將問世
    華美的青春總是相似的但疼痛的青春各不相同參悟命運、時代與生活的要義需要展望也需要回眸劉慶邦堪稱世界範圍內「礦工題材」小說創作第一人,煤礦是劉慶邦的文學富礦,半個世紀以來,他在「小說」這口礦井中持之以恆地開掘,越開越遠,越掘越深
  • 著名作家劉慶邦再推「礦工題材」長篇《女工繪》
    中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劉慶邦的中篇小說《神木》曾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據其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德、意等國文字,出版有六部外文作品集。這位現實主義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煤》《斷層》《黑白男女》等九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響器》等二十餘種。
  • 著名作家劉慶邦推出自己第四部煤礦工人題材的長篇力作《女工繪》
    中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劉慶邦的中篇小說《神木》曾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據其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德、意等國文字,出版有六部外文作品集。這位現實主義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煤》《斷層》《黑白男女》等九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響器》等二十餘種。
  • 劉慶邦:「煤礦」是寫作富礦,夠我開掘一輩子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文 袁曉強/圖以《紅煤》《黑白男女作品文字老練、穩健、平和而不失詩意,以平實的筆觸、可感的細節和入微的心理描摹,勾勒了一個特殊時代的社會風貌與世俗人情,像一個精湛的畫師一樣描繪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礦場工人尤其是女工的群像圖,喚起了一代人對青春的記憶,對命運的慨嘆,以及對人生奮鬥、時代變遷的警醒與沉思。
  • 殺人偽造礦難何以經久不絕
    根據《盲井》的原著小說作者劉慶邦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有煤的許多省份大小煤窯到處開花,礦難隨之頻發。礦難發生後,當地官員和礦主千萬百計瞞報或通過「私了」的方式解決。有人從中看到「商機」。便合夥把某個礦工騙到井下將其殺害,人為製造「礦難」,然後扮成受害者的親人跟礦主「私了」,每一條人命詐上8000至2萬元不等,然後再換一個地方,如法炮製。
  • 【沈丘名人系列】(三)劉慶邦:豫東平原「餓」出來的「短篇王」
    在劉慶邦的寫作中,一半是煤礦,一半是鄉土;在劉慶邦的生活中,一半是鄉土,一半是煤炭。"做煤礦報導記者這個職業,讓劉慶邦更深層次地看到了人活著的痛苦——發生礦難,讓他能站在一個較高的角度去體驗生活
  • 「短篇王」劉慶邦女性煤礦題材長篇《女工繪》:喚醒一代人的愛情奮鬥記憶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文學界有句順口溜可視為趣談:「在陝北提路遙,有人管你飯吃;到煤礦提劉慶邦,有人管你酒喝。」作為現實主義寫作的標杆式作家,劉慶邦始終「貼著地面」書寫,關注底層人的奮鬥與命運。11月15日,豫籍作家劉慶邦帶著新書《女工繪》回到家鄉,為讀者老鄉描述了一幅煤礦女性的浮世繪。
  • 「老實作家」劉慶邦:希望通過自己的寫作來承載歷史與時代
    找到了原型的抓手,劉慶邦還需要從生活裡發掘更多的肌理。他回家探親時,找兩個當中學老師的侄子,聊老師和家長的一些交往,當代學校的狀況,同時他調動了自己當家長的親身體驗和生活積累。 一次劉慶邦參加家長會,老師點名批評他的兒子,平日性格溫和的他跟老師當場辯駁,「不能把什麼不好的事都推到成績不好的孩子身上。」
  • 劉慶邦《女工繪》新書首發式及分享會在京舉行
    近日,劉慶邦第四部煤礦工人題材的長篇力作《女工繪》在京首發並舉行了新書分享會。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作家李洱、本書作者劉慶邦出席了在北京朝陽大悅城上海三聯書店舉行的首發式。作家柳岸、評論家張元珂、作家亓昕及劉慶邦出席了在北京雍和書亭舉行的新書分享會。《女工繪》是劉慶邦繼《斷層》《紅煤》《黑白男女》之後,又一部煤礦工人題材的長篇力作,也是目前唯一一部書寫礦場女工故事的長篇小說。
  • 劉慶邦:鑽探煤礦這座文學的富礦
    (作者供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如果要選一位寫礦工生活最多的作家,恐怕非劉慶邦莫屬。正如評論家徐剛所說,「劉慶邦的小說,一半是煤,一半是土,他多年的創作始終沒離開這兩個方面。」不久前,劉慶邦推出又一部寫中國礦工生活的長篇小說——《女工繪》(作家出版社2020年9月版)。
  • 魯獎作家劉慶邦新作《女工繪》:為一代礦場女工的青春「塑像」
    跟路遙的文學路數相似,劉慶邦也是常年本著現實主義文學精神「貼著地面」書寫,熱衷關注底層人的奮鬥與命運。出生於1951年的劉慶邦,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現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劉慶邦的文學視野多關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轉型過程中農民工、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煤礦尤其是劉慶邦文學世界的重要領地。
  • 文學要用現實主義精神觀照社會生活
    原標題:用現實主義精神觀照社會生活(聚焦現實主義7)   ●現實主義追求「以人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主張作家藝術家應該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懷有深厚的、真摯的感情,體現深切的人文關懷   ●有一些作家存在「逃避時代」「逃避現實」的寫作傾向,他們熱衷於寫自我,寫玄幻,寫穿越,寫懸疑,究其原因,往往因為缺乏直面現實的勇氣
  • 劉慶邦深挖「文學煤礦」新作書寫礦場女工故事
    新華網北京9月1日電(記者 王志豔)著名作家劉慶邦始終關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轉型過程中農民工、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他的「礦工題材」小說獨樹一幟,在文學界有「短篇王」之稱。近日,他的首部書寫礦場女工故事的長篇小說正式出版,這也是他第四部煤礦工人題材作品。
  • 《不管教的勇氣》: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實際上,《不管教的勇氣》一書聚焦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重心,為的是讓父母找到管教的邊界,幫助孩子更自由、放鬆地發展,也能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不管教的勇氣》蘊含哪些教育道理?"不管教"指的是什麼?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中提到,現代父母對孩子的幹涉過多、管教過多,所以提出了"不管教的勇氣"的觀點。作者的意圖是勸導各位家長收回過度管教的手,學會放開和信任。孩子有了充足的獨立成長空間,孩子才能在自理中獲得自我生長和自我抉擇的能力。
  • 劉慶邦:我慎終如始,只寫小說
    她生活本就不幸福,她的苦難使她早熟,早早承擔起家庭主心骨這個使命。再加上她又勇於承擔,造成了她這種性格。 草地:對其他人物,如張麗之、王秋雲、楊海平等,她們在生活底層掙扎,同時還要遭受同伴的歧視、打壓,生存更加艱難。 劉慶邦:那時候的人都被貼上標籤。標籤有兩種,一種是政治標籤,一種是生活標籤。
  • 劉慶邦:我慎終如始,只寫小說
    她生活本就不幸福,她的苦難使她早熟,早早承擔起家庭主心骨這個使命。再加上她又勇於承擔,造成了她這種性格。草地:對其他人物,如張麗之、王秋雲、楊海平等,她們在生活底層掙扎,同時還要遭受同伴的歧視、打壓,生存更加艱難。劉慶邦:那時候的人都被貼上標籤。標籤有兩種,一種是政治標籤,一種是生活標籤。政治標籤就是家庭成分,是地主、富農、貧農,還是工人、商人,先打聽清楚。
  • 編輯眼中的「短篇王」,生活細處的劉慶邦
    《女工繪》作為年屆70歲的劉慶邦對半個世紀前青春、愛情、時代的回望,毋庸多言,自然蘊藏著他的很多體驗、回憶和體己的「悄悄話」;因這本書而起的鄭州行,則幫助自己跳出其作品,對他本人有了更多的了解。記錄下來,與喜歡劉慶邦老師和他作品的讀者朋友們分享。
  • 從青澀到糾結的愛情畫廊——讀劉慶邦愛情短篇小說集《心事》
    作為愛情的信徒,「愛是小心,尊重,不傷害」的主題,成為劉慶邦愛情題材小說一以貫之的風格。這也就可以理解,在《心事》新書發布會上,當年近7旬的劉慶邦先生在主持人攛掇下,提到當年的初戀時,還用手撫摸著自己羞紅的臉,重現了當年青春萌動的自然情態。
  • 直面現實的失控:《炸裂志》的勇氣與失敗
    但也許正是因為距離太近,沉澱太少,直面現實的勇氣的另一面是匆忙上陣、力有不逮。也折射出作者內心的焦灼和躁進。它顯示了閻連科面對現實發言的勇氣,也折射出作者內心的焦灼和躁進。毫無疑問,閻連科是當今中國第一流的小說家。他最擅長的是用亦魔亦幻、亦真亦虛的故事來重構現實生活的殘酷、真實和荒誕。這種手法被他稱為「神實主義」。《炸裂志》用的依然是這種手法。在書中,閻連科講述了一個叫做「炸裂」的小山村,在三十年裡飛速發展,最終成為一個超級大都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