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光看畫面也是一種享受

2020-12-06 百家號

有種電影,無聲勝有聲。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而小說的靈感則源於名畫。

先有畫,再有電影。

套句俗話,這是一部向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致敬的電影。整部電影也有油畫般的質感,構圖、色彩、服飾、道具都看得出精心的打磨,光看畫面也是一種享受。

荷蘭約翰內斯·維米爾1665年創作的繪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女僕戀上男主的故事,古今中外,玩不完的花樣。而這裡的男主是個失意的畫家,女僕是有藝術感悟、能給男主帶來藝術靈感和交流的繆斯,也就是畫中《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本人。(這只是小說家的YY罷了,名畫中的少女其實是畫家本人的女兒。)

情節不複雜,臺詞不華麗,比不得《日落大道》那種角色一出場都是金句的高密度聽覺享受,但誰說電影非得都長一個樣,都靠臺詞來撐場呢。

這部片子就跟女主一樣,話不多,但每個眼神每個動作都是滿滿的戲,你從她的一個眼波,一個咬唇,一個欲說還休,能讀出多少內心的臺詞啊。

所有的欲說還休,都如沉默的颶風,在少女的內心捲起千堆雪,捲起萬丈波瀾,但少女一個字都沒有說。

不說比說好。

她跟他是不可能有結局的,她不奢望,也不想毀了這份美好。

她沒有耳洞,但珍珠耳環對這幅畫又不可或缺。

她不是沒有拒絕過畫家讓她戴耳環的要求,但只看一眼那幅即將完工的畫作後,她就決定:扎耳洞。她明白珍珠耳環將成為這幅畫的靈魂。

為藝術,為他,她願意。

他為她扎耳洞,戴上耳環,她的眼淚流下來。也許是因為疼,也許是對男主愛情無望的悲傷。

戴上珍珠耳環,少女的側顏更動人。

梨花帶雨。

他看到了她的眼淚,眼淚流到唇邊,他撫過她的臉,她的臉轉向他,嘴唇微張,有渴望,有期待,他什麼都看到了,但裝著一切都沒有發生,他的手輕輕撫過她的唇,像微風拂過荷塘,然後,站起來,走到畫架邊,「看我,看我,臉轉過來,再轉一點。對。」

他看著她,眼裡蓄滿了愛與克制,他用畫筆按下內心的起伏。他不能越軌。

她坐在那裡,既寧靜,又憂傷。比油畫更美。

此時無聲勝有聲。

內心戲怎麼演,演片中少女的斯嘉麗?詹森就是教科書。

沉默,比說話更打動人。

沒有一句臺詞,但她的眼睛在說,她的嘴唇在說,她的身體在說。

她想說的,沒說出來的,觀眾都聽到了,聽到了。

PS:

同樣是女僕戀上男主人,陳英雄的《青木瓜之味》卻讓主僕戀修成正果。

這也是一部油畫般的電影,是亞熱帶風情的油畫,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則是荷蘭風情畫。兩者的敘事風格很像,劇情都像溪流一樣緩緩推進,細膩,唯美,卻不拖沓。

這部片子裡,女主的臺詞更少。在被送到男主家裡後,作為女僕的梅幾乎一句話都沒有,只有眼神、動作與肢體語言,但同樣你什麼都聽到了,像男主一樣什麼都聽到了。(這部結局不同,男主愛上了女僕,解除了與未婚妻的婚約,女僕逆襲。為了讓這對CP消除文化上的差距,導演讓男主開始教女孩讀書、寫字,結尾定格在女孩朗讀VS男主彈琴的畫面上,好一對琴瑟和鳴的神仙眷侶。這麼完美的結局,可能也有導演的故鄉情結在裡面。)

比起長大後的梅,更喜歡她10歲的樣子,秀美,眼睛會說話,連被汗水打溼的頭髮都帶著靈氣。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戴珍珠耳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背後的故事
    奶酪發現與《蒙娜麗莎》齊名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實在是太唯美了。畫面裡的少女清純甜美,那眼睛像珍珠一樣閃亮著光芒。在約翰內斯·維米爾的畫作裡,我們能感受到少女和珍珠是一樣美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也因為背後創作的故事是空白的,一部同名電影填補這一名畫背後故事的空缺。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米爾其人其事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2003女主:斯嘉麗.詹森1聽說男人都喜歡斯嘉麗那類型的女人,性感尤物,多看幾眼即使人血脈賁張。《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選擇當年18歲的少女斯嘉麗來演,簡直是不二人選了,臉蛋身材有看頭,架空的畫家維米爾情史軼事,更是噱頭。關鍵是斯嘉麗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相似度我看起來百分之九十九。一部好電影的幾個要素全了,誰還在乎維米爾畫中的女孩到底現實裡存在過沒有呢。根據後人研究推測,這個女孩不知道是誰,甚至可能是沒有存在過的。但肯定住在維米爾的心裡。
  • 窗外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1665年維米爾的用光與倫勃朗不太一樣。倫勃朗的光強調對比,過於強調對比就使得畫面有很大一部分變成黑色。所謂的黑其實也就是 flat 的代名詞,黑到所有一切都是公平的,沒有突出沒有細節。倫勃朗的畫法好處在於對比的強烈會突出受光處的細部,使得那部分在人眼裡呈現出分外美好的樣子,因而倫勃朗的畫給人的感受就是震撼。維米爾的光是涵蓋似的,光充盈在畫面空間的每一處。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影評,珍珠如淚
    看完電影,我才得知這部電影改編自一部同名小說,而這部小說又來源於電影中男主人公的一部同名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究竟誰活在誰的世界裡? 珍珠。耳環。少女。 每一個詞都美妙無比——卻勾勒出一出讓人惆悵的戲。
  • 名畫的秘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其實沒有戴耳環?
    ·維米爾的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讓無數世人頂禮膜拜。一直以來,少女左耳佩戴的「珍珠耳環」被認為是作品的點睛之筆,熠熠生輝的珍珠與純真無邪的眼神相呼應,為作品增添了無限的神韻和想像。
  • 藝術多有趣 | 假如她是女傭:再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無意中找到了一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時長1小時40分鐘,幀幀都猶如油畫的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乾淨的背景下,少女頭戴藍色頭巾,勞動者裝扮的服裝,精準的光點,少女微張的嘴唇,純淨而深邃的眼神顯得溼潤。在影片中,維米爾起初開始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時,葛麗葉還帶著普通傭人頭套,長帽沿遮住了大部分臉部。維米爾建議她直接散發,被拒絕了。要知道,就算是維米爾的小男友在提出看她頭髮時,都被拒絕了。維米爾只能讓她到儲藏室去換一個頭巾,才有了現在看到的造型。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一幅畫衍生出小說,最後改編成電影,就是大家熟悉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由英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的長篇小說改編,小說作家是以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代表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人物原型,以17世紀的荷蘭社會為背景,再現了當時西歐社會形態以及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樣貌。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什麼這麼有名?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約翰內斯(揚)·維梅爾(1632~1675)《戴頭巾的少女》,又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布面油畫畫面以中純度的黃色、橙色、藍色來對少女進行描繪,檸檬黃這種極高調的顏色與佔大比重的衣服統一了色系,這樣使畫面沒有變得脆弱、易碎,看上去安靜和諧。黑色的背景烘託出少女形象的魅力,使她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光彩奪目。
  • 耳畔邊的細語——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原著】戴珍珠耳環的少女,17世紀荷蘭畫家揚.弗美爾的作品,畫中的少女,著亞麻色外衣,頭戴藍色頭巾,一頭金黃捲髮裹在頭巾裡,黑眸,俏鼻,朱唇微啟,惹人愛憐,最為點睛的則是左側回眸的那顆閃亮的珍珠耳環,在整幅稍顯暗沉的畫面中,構成了焦點。
  • 「北方的蒙娜麗莎」,維梅爾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他使用了以微小的畫點組合(點畫法),並且善於使用光線的來源,使畫面產生一種流動、優雅的氣氛,因而被稱為光影大師。手持水瓶的年輕女子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梅爾的重要代表作品。畫作以少女戴著的珍珠耳環作為視角的焦點,該畫作現存放於海牙的毛裡茨住宅中。
  • 錯覺的魅惑:荷蘭國寶級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揭秘
    >利用視錯覺創作的街頭3D立體畫十七世紀荷蘭代爾夫特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直以來,少女左耳佩戴的「珍珠耳環」被認為是作品的點睛之筆,熠熠生輝的珍珠與純真無邪的眼神相呼應,為作品增添了無限的神韻和想像。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荷蘭蒙娜麗莎的慾念傳奇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荷蘭蒙娜麗莎的慾念傳奇 2019-09-18 1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David
    戴珍珠耳環的David「珍珠果然還是和奶茶更搭。」---David原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譽為荷蘭的【蒙娜麗莎】,現收藏於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米爾在1665年創作的,彼時正值荷蘭新興資本主義蓬勃發展,作為經歷過尼德蘭革命的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荷蘭社會充滿了民主自由的氣氛。這也影響到了荷蘭藝術界的發展,美術借著資本發展的春風,從宗教和宮廷專享變成了市民美化生活的途徑,人民開始大量訂購油畫彰顯品味或者附庸風雅。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一刻的美即是永恆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1665《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中是一個頭戴藍黃相間髮帶、身著棕色和服的少女,側身面向觀眾,似乎心事重重,欲言又止。尤其這個不經意的回眸,令人如痴如醉。少女左耳佩戴了一個水滴型珍珠耳環,明亮的光澤感與白色衣領、眼白互相映襯,並與全黑的背景形成對比。加上藍、黃、棕這些極度沉穩的色調,使得畫面和諧、安靜。
  • 維梅爾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米爾出生於荷蘭的代爾夫特市,一個經營客店兼賣畫的中產階級家庭。據考證,他曾經向倫勃朗最有才華的弟子法布裡烏斯學過畫。1653 年,他成為故鄉的畫師,加入代爾夫特畫家公會,並先後兩次做過公會的領導人,在當時畫壇享有一定聲譽。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清澈的雙眸,紅潤的雙唇,網友:初戀的感覺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維米爾的代表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近百年來,人們對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創作層出不窮,比較知名的有1999年作家崔西·雪佛蘭創作的同名小說、2003年由斯嘉麗主演的同名電影等等。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戴口罩
    當地時間4月23日,據英國天空新聞網報導,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西2014年曾在家鄉布理斯託爾一幢建築外牆上,模仿17世紀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創作了塗鴉畫《穿耳膜的少女》。現在,這幅塗鴉畫上的少女,又被「戴」上了口罩。
  • 一,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世界名畫當中有兩幅女人像,帶著神秘微笑,一副是《蒙娜麗莎的微笑》,另一副就是與之齊名的《帶珍珠耳環的少女》。1665年,由荷蘭畫家維梅爾創作。美國作家特蕾西·雪佛蘭對此畫一見傾心,覺得這樣的畫作配得上擁有一段盪氣迴腸的故事,於是虛構了一本小說《帶珍珠耳環的少女》。
  • 荷蘭畫家Jan Vermeer《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解讀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約1660-65年,布面油畫,46.5 x 40釐米,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海牙 維米爾作品她只向我們轉過來一秒,只足以讓我們記住她的樣子,也只足以讓我們知道:這是多麼獨特的畫面,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這畫面也不是要讓我們看到的。在她轉頭而去的一刻,這少女望向我們的一眼,亦然。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耳垂上那顆飽滿的珍珠,明暗變化,柔光流轉,是少女情慾的冠冕。柔和的衣服線條,黃色的頭巾,是夜色中綻放的花朵。藍色的顏料,是少女內心幽深隱秘的湖水。不期而遇的相對,生死度外的牽掛《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與梵·高,倫勃朗稱「荷蘭三大家」的維米爾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