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古代夏季氣溫資料極為缺乏、簡單,直到明清之後才開始豐富、詳細起來,但古代文人筆下有關「天太熱」的記述,多少彌補了氣象史料的不足。
古人形容夏天炎熱最出名的一句話,是「七月流火」。此說出自《詩經·國風·豳風》中的《七月》一詩,詩歌開頭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周代曆法中的第一個月與夏曆(陰曆)不同,是夏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曆正好提前兩個月,也就是說「七月流火」,實際是形容夏曆的「五月天」,相當於現在公元陽曆的夏季六七月。從「七月流火」來看,西周時的夏季氣溫確實不低,可能比現代要熱。
對這一解釋,不少飽學之士或曾有異議。有人認為,《七月》所寫所記的是當時的農時農事,對四季變化和與飛鳥、動物的關係很敏感。如「七月鳴,八月載績」,,即伯勞鳥,每年6月21日前後的夏至時節開始出現、鳴叫,冬至去,古人稱此鳥為「司至之鳥」。所以三國時魏國儒學大師王肅談及《七月》一詩時稱,「蟬及皆以五月始鳴,今雲七月,共義不通也。古『五』字如『七』。」王肅的言下之意是「七月流火」實為「五月流火」。
「七月流火」被現代人用來形容天氣炎熱,也曾引發頗多質疑。2005年7月12日,臺灣新黨黨主席鬱慕明到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校長紀寶成在致詞時便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紀寶成的致詞旋即遭到炮轟,稱人大校長「沒文化」。質疑者的理由是,「七月流火」為七月大火星西去的意思,表示「暑氣漸退,天氣轉涼」。
據考,把「火」理解為「大火星」,最早是東漢學史家班固在其所撰的《漢書·律曆志》中的學術觀點,此後便被持「大火星說」者據為經典。其實,班固的觀點也僅是一家之言。因為從「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看,《詩經》中的原意可能的確是指天熱,表示「七月還很炎熱,九月就已秋涼」。《詩經》成書於周代,其收錄詩歌的創作時間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時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過短暫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比較溫暖,夏季氣溫比現在約高2攝氏度。而且《詩經》中的詩歌採自民間,如果說創作者那時就知道「大火星」一說,似乎並無證據。因此「七月流火」在《詩經》中的原意未必是說「天氣轉涼」,反而可能就是形容「天氣炎熱」。
退而言之,即便「七月流火」有天氣轉涼之意,也側面說明西周時的夏天非常炎熱,不然詩人怎麼會有天氣轉涼、氣溫下降的深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