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七月流火」

2020-11-23 中國天氣

儘管古代夏季氣溫資料極為缺乏、簡單,直到明清之後才開始豐富、詳細起來,但古代文人筆下有關「天太熱」的記述,多少彌補了氣象史料的不足。

古人形容夏天炎熱最出名的一句話,是「七月流火」。此說出自《詩經·國風·豳風》中的《七月》一詩,詩歌開頭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周代曆法中的第一個月與夏曆(陰曆)不同,是夏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曆正好提前兩個月,也就是說「七月流火」,實際是形容夏曆的「五月天」,相當於現在公元陽曆的夏季六七月。從「七月流火」來看,西周時的夏季氣溫確實不低,可能比現代要熱。

對這一解釋,不少飽學之士或曾有異議。有人認為,《七月》所寫所記的是當時的農時農事,對四季變化和與飛鳥、動物的關係很敏感。如「七月鳴,八月載績」,,即伯勞鳥,每年6月21日前後的夏至時節開始出現、鳴叫,冬至去,古人稱此鳥為「司至之鳥」。所以三國時魏國儒學大師王肅談及《七月》一詩時稱,「蟬及皆以五月始鳴,今雲七月,共義不通也。古『五』字如『七』。」王肅的言下之意是「七月流火」實為「五月流火」。

「七月流火」被現代人用來形容天氣炎熱,也曾引發頗多質疑。2005年7月12日,臺灣新黨黨主席鬱慕明到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校長紀寶成在致詞時便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紀寶成的致詞旋即遭到炮轟,稱人大校長「沒文化」。質疑者的理由是,「七月流火」為七月大火星西去的意思,表示「暑氣漸退,天氣轉涼」。

據考,把「火」理解為「大火星」,最早是東漢學史家班固在其所撰的《漢書·律曆志》中的學術觀點,此後便被持「大火星說」者據為經典。其實,班固的觀點也僅是一家之言。因為從「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看,《詩經》中的原意可能的確是指天熱,表示「七月還很炎熱,九月就已秋涼」。《詩經》成書於周代,其收錄詩歌的創作時間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時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過短暫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比較溫暖,夏季氣溫比現在約高2攝氏度。而且《詩經》中的詩歌採自民間,如果說創作者那時就知道「大火星」一說,似乎並無證據。因此「七月流火」在《詩經》中的原意未必是說「天氣轉涼」,反而可能就是形容「天氣炎熱」。

退而言之,即便「七月流火」有天氣轉涼之意,也側面說明西周時的夏天非常炎熱,不然詩人怎麼會有天氣轉涼、氣溫下降的深切感受?

相關焦點

  • 「七月流火」中的「七月」相當於現在公曆的幾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啥意思? (一)歡快祥和的勞動場面 這首歌謠來自於三千多年前西周時期一個叫豳 "七月流火"表達的真正意思是:到七月後,大火星西移,天氣將漸漸轉涼。 因《詩經》裡的"七月",使用的是周曆,若換成公曆,大概是九、十月份。 "九月授衣"這句話的意思是:到了九月,婦女們就開始縫製寒衣了。
  • 李大奎:「七月流火」中的「七月」相當於現在公曆的幾月?
    先來了解一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出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啥意思? (一)歡快祥和的勞動場面 這首歌謠來自於三千多年前西周時期一個叫豳(bīn)的封國。豳國也就是古戎狄,在今天陝西的彬縣、旬邑一帶。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描寫了什麼場面,是什麼意思?
    作者:李大奎先來了解一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出處。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發,二之曰慄裂;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啥意思?(一)歡快祥和的勞動場面這首歌謠來自於三千多年前西周時期一個叫豳(bīn)的封國。豳國也就是古戎狄,在今天陝西的彬縣、旬邑一帶。
  • 「七月流火」到底是啥意思?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流火,這裡的「火」,代表大火星,即是西方星座天蠍座的主星——心宿二;「流」,水流之下也,就是說「大火」星開始向西下墜。《詩經》所編撰的西周時期,五六月份的黃昏,「大火」星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天氣也開始轉涼了。「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天氣轉涼的現象稱作「七月流火」。但這個成語卻常被中國的官方媒體表示天氣炎熱,還是多次誤用:2006年7月10日,《市場報》一篇《夏季市場被世界盃攪火了?攪慘了?》
  • 任志民:「流火」七月
    走進七月,人們仿佛才真正到了炎熱夏季,驕陽似火,酷暑難耐。忽然間,我又想起了在黃羊灘上駐訓時的「風卷沙飛」,夏練在伏。七月過半,天上地下,國內國外,南來北往,飛來飛去,權且稱作「流火」七月:一方面講天氣太熱;另一方面就是時間如駒過隙,七月流火。
  • 七月流火到底是什麼意思?
    「七月流火」出自哪裡,原文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成語出自《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到了七月黃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就是「心宿二」晚上向西天慢慢落下去,預示寒冷的季節就快要來到,天氣逐漸涼爽起來。再來看這句詩就很明白了: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
  • 「七月流火」冷熱說!
    一個就說,「剛進6月就這麼熱,馬上就要七月流火了,還不把人熱死啊!」已經是不止一次出現這種情況了,見過太多朋友把「七月流火」當成大熱天了!其實,也怪不得這些「望文生義」的人,實在是我們的老祖宗與現代人差了太多的代溝。
  • "七月流火"豈能望文生義
    昨天氣象部門發布高溫橙色警報信號,今天一大早,打開本埠報章,「七月流火」一詞充斥版面,尤其是電視媒體,美女主播為了證明自己不僅長相是超女,也還要證明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七月流火」、「望江興嘆」不絕於耳,說起來很流暢,但聽起來很刺耳。為啥?「七月流火」本指天氣轉涼,而不是天氣很熱象火燒。
  • 又到了「七月流火」的季節
    轉眼又到了「七月流火」的季節~誒?馬上不都九月了麼?而且最近的天氣也開始變得涼爽,沒有之前那種「火熱」的感覺了呀,菌菌怕不是在騙人吧?哈~「七月流火」最早出自《詩經》中的《國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學習成語:七月流火
    :指夏曆的七月,也就是今天農曆的七月,大致相當於公曆的八月。故稱「流火」。古人發現「七月流火」之時,也就是當「大火」星逐漸向西方流動、下墜的時節,天氣就會開始漸漸轉涼。出處《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
  • 寒露,曾經的七月流火
    《詩經·國風》中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農曆七月之後,火氣旺盛的炎炎夏季像流水一樣逝去,轉眼就到了寒氣逼人的秋冬季節,要著手準備過冬的寒衣了。  讀到「七月流火」這句,想起當年高三畢業備戰高考時的情景。現在的高考是陽曆六月份,比我們那個年代的高考提前了一個月,主要是考慮到氣候和天氣原因。七月是颱風與暴雨比較頻繁的季節,現在高考時間安排是比較科學合理的。
  • 七月流火,你造嗎?
    七月流火?你們文化人就會胡咧咧,這也叫成語。沒文化的人如是說。七月流火?這你也不知道,真是沒文化。你抬頭看看天,「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天那麼熱,你造嗎?有文化的人諷刺說。不過人大校長紀寶成不這樣這為,專門成立了國學院來研究「七月流火」。在迎接遠道來的灣灣客人時,不無自豪的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這個「七月流火」的版本,來自專家裡的大專家、校長裡的大校長之口,應該是最標準的。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人們就和「熱」聯繫起來,七月流火一詞也不例外,被大家理解為天氣越來越炎熱,天氣熱的像流火一樣。,酷暑難耐」、「流火的七月,天氣持續高溫」等等句子,仿佛給這種誤解添了「實錘」。2005年7月,人大校長紀寶成在歡迎臺灣新黨主席的致辭中,會借用這個成語來表示歡迎的熱情:「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這個歡迎詞曾屢遭質疑,說一個倡導國學復興的大學校長居然誤用傳統國學文化的基本詩句。
  • 散文詩:七月流火
    1)七月,絕對的溫度,攝氏40度。高燒不退的天氣,時間越來越長,不肯停下繼續蔓延,天空的額頭燙手無比。2)七月,陣容強大,浮世的喧囂,需清純去汙,這個夏天一直在流火又流殤。那朵流落在塵世的花瓣,穿過亞馬遜潮溼的雨林,被風吻過,遺棄在地上。低下頭,才發現上面寫滿我的名字。它是時光的浮萍,輕易在我腳旁凋亡,生命葬送在七月流火。副熱帶的控制欲,像歇斯底裡的賭徒,出現萎縮的跡象。
  • "七月流火"的兩種釋義
    然而百密一疏,紀校長當頭一句「七月流火」還是讓網友抓住了把柄,一時間傳為笑談。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紀校長倒真的有點委屈,因為「七月流火」本來就是古人留下來的文墨官司。宋人朱熹在《詩經集傳》中認為:「七月流火」說的是「七月暑退將寒,故九月授衣以御之。」但更早一點的唐人孔穎達在《十三經註疏》中卻明確認為,「『七月流火』者極言溽夏炎蒸也。流者,下注也;火者,狀其熾燃也。」
  • 天文專家解釋「七月流火」
    每當此時,人們大都喜歡用「七月流火」來形容時下的天氣。天文專家則表示,「七月流火」一詞的真正意思並不是表示天氣炎熱,而是表示暑熱開始減退、天氣漸漸地涼了起來,如果用「七月流火」來形容盛夏天氣炎熱則是犯瞭望文生義的錯誤。  時下,全國很多地方高溫,因此,諸如「七月流火,熱浪襲人」「七月流火,酷暑難耐」之類的句子便頻頻出現在各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上。
  • 「七月流火」的本意竟不是七月很熱!
    ▇▇▇▇▇50%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裡 有一個詞叫「七月流火」 很多人用這個詞表示 七月份的天氣像"火"一樣熱 「七月流火」最早出自《詩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七月孟秋 流火乞巧(物候)
    所謂初秋、孟秋、肇秋都是指七月是秋天的第一個月;所謂蘭月,是有些品種的蘭花在七月綻放,馨香無比,因此得名;七月按十二地支屬申,所以稱建申之月;按十二律,則屬「夷則」;至於鬼月,民間稱到這個月鬼門就打開,所以七月十五中元節又被民間稱為鬼節。
  • 七月流火|七月是現在的幾月,火是什麼,你用錯詞了嗎?
    「七月流火」這個成語中蘊含的智慧就不少,一起來學習學習吧!①「七月流火」出自哪裡?歷來對「七月流火」這個成語的出處並無爭議,其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由於全文較長,只節選第一章來讀。②周朝時期的七月是現在的幾月? 我國古代使用多種曆法來計時,有夏曆、商曆和周曆之分。漢代太初曆實行以後,曆法才基本固定了下來。夏商周三種立法的根本卻別在於歲首不同,也就是說,新一個年頭的第一個月由幾月開頭是不一樣的。
  • 詩經七月:七月流火,那美麗黃昏裡的火星
    七月流火,來形容夏天的熱,錯了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國風》公曆的7月8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35度以上的高溫經常連續出現,烈日燒灼,往往讓人如處在無處不是火的狀態。比如道路如碳,比如皮膚起水泡,比如中暑。這種天氣的熱稱為炎熱。